哪吒票房造假「哪吒7亿票房背后的残酷真相9成公司在赔钱国家补贴也哭穷」

时间:2022-12-09 05:44:28阅读:464
最近《哪吒之魔童降世》动画电影点映,口碑爆了。剧本脱离了“假大空”,观众再一次看到了希望。国漫,似乎又更成熟了一些。那么这次,国漫崛起了吗? 近几年国漫逐渐出圈,“大”系列出现在银幕上,给了国漫破圈的…

最近《哪吒之魔童降世》动画电影点映,口碑爆了。

剧本脱离了“假大空”,观众再一次看到了希望。

国漫,似乎又更成熟了一些。

那么这次,国漫崛起了吗?

近几年国漫逐渐出圈,“大”系列出现在银幕上,给了国漫破圈的契机。

2015年《大圣归来》上映时,一阵大圣风席卷,十亿票房吓坏了制作团队。

有媒体甚至评论,它给背负了多年骂名的中国动画照进了一线久违的曙光。自那以后,每年都让人有些期待。

《大圣归来》拾起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人物,评分8.3还算让人欣慰。

2016年《大鱼海棠》让观众抱着满腔情怀走进影院。可是,剧本垮了。画面再美出了影院也只给到6.6分。

2017年“13禁”的《大护法》,用告别低幼的“暴力美学”,打破国漫的病态发展,拿到了7.8分。

后来,接二连三的《风语咒》、《昨日青空》、《我是江小白》、《白蛇缘起》等等。有叫好不叫座的,有口碑参差不齐的。

对比日本动画所带了的热度,中国动画市场的觉醒仿佛远远不够。

其实,细数中国动画发展,历程还真是坎坷。

当年中国动画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内容和艺术性都远高于同一时期的日本和美国。日本有宫崎骏、新海诚、鸟山明等那些放出图片就知道画者的作品,其实中国动画也有那样的人物和作品存在。

万氏兄弟、马克宣、盛特伟等等,都是中国动画的开山大师。

万氏兄弟自幼喜爱绘画,1925年绘制成功中国第一部动画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广告片)。1941年,完成了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铁扇公主》,极富民族特色。

《铁扇公主》(1941年)

建国初期,可以说是国产动画的蓬勃发展期。每年十多部的高产,还都是非常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1961~1964年制作的《大闹天宫》,从人物、动作、画面、声效等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1960年,完成了第一部水墨画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那是美影厂辉煌时期真正意义上的水墨动画作品。也成就了中古动画风格的代表之一。

《小蝌蚪找妈妈》(1960年)

但在之后的二三十年里,总共生产的水墨动画片加起来没有达到一个八十分钟的电影长度。

好在1978年到1989年的十年间,复生的国产动画作品繁多,制作了约219部动画片。

例如《哪吒闹海》、《金猴降妖》、《天书奇谭》等我们熟知的作品都是从这个时段制作完成,而且电视动画片也在这个时候有了《葫芦兄弟》、《黑猫警长》、《阿凡提的故事》等等。

《黑猫警长》(1984年)

不过,辉煌期很快就过去了。

90年代,各大动画制作厂家开始与国际动画业展开交流与合作。

随着中国动画的发展,那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风格没有延续下来,创新方面也落后于日本和美国。

渐渐地,“不会讲故事”、“粗制滥造”、“低幼”等成了中国动画为人诟病之处。

要说没落,国漫至今也算沉寂了二十年。

放在前两年,国漫不出圈的阻碍大概是观众的偏见和不了解。

那时候人们总以为动画是给小孩儿看的。观众对动画的理解是在《喜羊羊》那个阶段,仿佛中国的动漫永远停留在5—12岁儿童水平。

粗制滥造,不考虑质只考虑量。07、08那几年的动画电视片项目书里都是80集以上的。

最重要的是画风模仿美日。

从无可救药全盘照抄(《高铁侠》模仿《铁胆火车侠》);到生搬硬凑部分复制(《象棋王》模仿《棋魂》);再到核心搬运(《太空历险记》模仿《超时空要塞》)。

这一路走来着实艰辛,也不知道自己的风格是什么了。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几年观众已经从刻板印象走出来,开始理解和关注。这两年的国漫已经大胆的放弃低龄,受众直接放到了成年观众。

一人之下》第二季

比如《秦时明月》、《一人之下》、《画江湖》、《狐妖小红娘》等等,有制作有衍生,口碑还很好。如果仔细举例,感觉我根本盘点不过来。

可现在被重视了,却总感觉,还差那么一口气。

国漫的发展现状是什么?

一直在“哭穷”。

即便有“补贴政策”,却依然有优质国漫处于金钱紧张,没办法继续创作。

大概十来年前,基于国家和地方的大力扶持,中国动漫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好听点是春笋,不好听点可能是畸形产物。

关键点就是"补贴政策"。

大多数人在想,国家给你们那么多钱让大力做,如今的国漫还在哭穷?还给我动不动就众筹起来?

印象中众筹过的国漫有很多,比如“大系列”《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大护法》、《镇魂街》、《魁拔》等等。

每次看完末尾的众筹名单或者众筹字样都会一阵心酸,钱哪去了?

我先来跟你讲讲政策有多丰厚。前几年看到的时候简直眼馋,恨不得转专业学动画去。

当年,杭州、苏州、南京、青岛等10多个城市都设置了一项专门的"播出奖励",且各地标准颇为相似:在地级市以上播出的二维动画奖励500元/分钟,三维1000元/分钟,上限为100万元。

在中央台播出的,则在此基础上翻倍,上限为200万元。眼红了吗?

其中,以南京的奖励最高,其在中央台播出的,按二维2000元/分钟、三维3000元/分钟予以奖励。按分钟来算的话,现在网上普通一集就是25分钟左右,也就是7.5万。

电视台成了动画制作方的“救世主”。这时候,钻篓子的人就出现了。

据说央视少儿频道参与购片的工作人员这样说过,“即使我们的产量已超过动漫大国日本,但电视台仍然难觅优秀的国产作品”。

2000年的时候,上面规定每个电视台每天必须播出10分钟动画,要求60%的国产。

2005年的时候要求每天黄金时段必须播出。

2006年规定晚上五点到八点不准播境外动画,每天必须播国产不得少于70%。

2012年“十二五”期间确定了国漫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逐年增加的扶持啊!

然后呢,2010年电视台播的是下面这个...

成本标价2100万??就这忽悠人的制作,还发展什么国漫?

雷锋的故事》(2010年)

这时候可能有人忍不住地想着,迪士尼为什么没有众筹?因为他们有相对稳定的工业链。

除了“哭穷”,还没人愿意跟动画耗着,实在耗不起。

中国动漫公司95%不盈利,不是做大就是破产。

那些苟延残喘的,三年五年拿出一部十来集的作品就已经是万幸了。

那些资金慢慢汇入充足起来的,比如《一人之下》,第二部明显比第一部的制作要精良许多,甚至还融入了我最怕的3D画面,突然的一个3D仿佛在提醒着我资金到账。

《镇魂街》第一季(2016年)

而那些还在众筹的,已经没了音信,比如《镇魂街2》,骗了观众两年还没出现。

投资者没人愿意趟浑水,只怕放胆一玩血本无归。

我非常真挚的问过一位国漫狂热者,为什么认真做国漫的人很少啊?

他说:这就好比我建个大楼稳赚钱,为啥要去搞科研费神呢?

很不服气的反问他:可是“科研”至少有贡献吧?

他说:科研管饱吗?

因为不赚钱,投入国漫的人越来越少,所以人才供不应求。

日本的手冢治虫、吉卜力,欧洲的墨比斯、埃尔热,美国的DC、漫威、迪斯尼都给观众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乃至于涌现出各种标签。

铁臂阿童木》第二季(1980年)

恰恰中国从刚开始《画王》这本杂志开端到最后结束乃至于后续各种漫画杂志直到今天,都让人感觉没有这样一个被公认的领军角色。并且带领后续的同业者用一种普遍接受的风格和模式变成中国的动画漫画产业。

于是,一段时期内,国漫一直处于“没钱没人没组织”的死循环中。

做动画的人少,自然技术也落后一些。视效观感总是观众最在意的部分。

以前的国漫被吐槽过人物说话只会张合没有嘴型,而日漫美漫的对嘴型显得非常贴合。画风也总是跟包括大场面的制作,中国动画总是让人感受不到震撼。

但最近几年,国漫在制作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就拿《大圣归来》来说,对口型一定是令人惊喜的小细节。

之所以能够大爆,也得益于制作。美工也像是打了鸡血,害得无数人拿这部动画做壁纸。视效上,大圣大闹天宫的部分用了传统戏剧风格,打斗画面燃炸,然后转入CG。

技术与制作这方面,我认为中国动画已经不缺了。

然而,只凭一腔热血,国漫并不会换来口碑和票房这种广义上的成功。

换到今天再去看《哪吒闹海》、《黑猫警长》、《西游记》等等,也会有人捧腹有人感慨。

《哪吒闹海》(1979年)

“情怀”二字,说白了也是为了寻求共鸣。

人都容易念旧,尤其在我们中国人身上。文化道德的熏陶,人们既念旧又重感情,所以对于动画来说,找到了一条情怀路也不是不可以。只要不过度消费,观众还是比较买账的。

情怀谁都能给,内容的短板观众可救不起。

近几年来国漫的质量一直在提升,就拿最近的《白蛇缘起》和《哪吒之魔童降世》来比较,对比以往的动画电影,剧本已经可以经得起推敲了。

有了好内容,口碑和希望自然会有。

现在很多公司都在经营自己的IP, 还有内容创作热潮一直在,经过历练洗牌,相信总会出现适合我们国内观众胃口的剧本。

说到内容和题材,我认为它也是不怕重复的。

人们并不讨厌题材的重复,题材重复的越多,越说明了观众爱看、市场需要,越说明它的通俗、受众广。

如果能够打碎了重塑,让观众体会“旧瓶装新酒”,那最好不过了,经典可以被再造。就好比破圈的“大圣”,找到了创新的点。

国漫不该是崛起,而是重振。

现在圈子已经打开,我们不缺少特效制作,音乐与画风也逐渐精致。国漫缺的,是好故事,好剧本。

国漫可以慢慢来,观众会好好呵护。

相信“大”系列也好,《白蛇》、《哪吒》也好,这些优质作品绝不是巅峰,只是开始。

哪吒票房造假「哪吒7亿票房背后的残酷真相9成公司在赔钱国家补贴也哭穷」

《哪吒》票房欲破30亿,出品方却说不怎么赚钱,这是为什么?

有很多高票房电影的出品方都哭穷,说电影虽然票房高,但是自己赚的钱很少。其实这是有原因的因为那些低成本、低剧本的流量电影所有钱都用来请明星了。但是最近的火热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可是动漫电影不用明星出演,而且他们又不是什么低成本的流量电影,整整30亿的票房,为什么出品方还说没赚到钱呢?其实票房钱全都让放映公司赚走了。

那放映公司是如何买电影的放映权限的呢?其实很多低成本电影出品方都选择直接商量好多少钱,然后放映公司就直接用钱买来了放映权限。因为那些小成本电影的出品商自己就看不好自己的电影,觉得自己的电影票房不会很高所以就直接拿现钱。有很多大电影就不一样了,他们会和放映公司商量,自己不要钱或者是要很少的钱,而放映公司放映卖出的票房出品方要收取百分之几的利润,《哪吒之魔童降世》明显是属于后者的有实力的电影。

看过《哪吒之魔童降世》电影的人都佩服出品方能把电影拍得那么好,那是当然了,这部电影从2015年就开始制作了,直到2019年才放映,中间付出的成本是不可计算的,出品方对这部电影的爱也是不可计算的。

所以当看到自己的心血变成票房之后其实是很开心的,自己的心血花再多钱也不会觉得多。其实这部电影也挺好看的,大家有空去多支持一下国产动漫电影吧。

哪吒票房造假「哪吒7亿票房背后的残酷真相9成公司在赔钱国家补贴也哭穷」

《哪吒》虽然“赚了”,但影院却“亏了”

2019年暑期档结束了!从最开始小心翼翼,到中间失落担心,接下来重振旗鼓,到最后超额完成任务。这个暑期档让所有人不太省心。

1、数据背后的隐患

2019年暑期档可谓一波三折、大落大起。春节档之后,连续四个月市场表现差强人意,为此暑期档一开始就被寄予了厚望,希望凭借着“火力”改变荒凉的状态。

6月份华语片和进口片齐发力,总票房突破40亿,较去年同期上涨16.5%,这一成绩对于上半年收官勉强说得过去。6月底7月初,《八佰》、《小小的愿望》、《少年的你》、《刀背藏身》等多部被市场寄予厚望的电影退档,直接撼动了对暑期档的预期,弄得人心惶惶,很多业内人士甚至悲观地预测,这将是史上最惨的暑期档。还好,《银河补习班》、《扫毒2》、《狮子王》、《爱宠大机密》等多部影片助力,让暑期档有了一点热度。紧接着,《哪吒》上映,点燃了整个暑期档。接下来,暑期档由弱转强,慢慢扳回一局。8月份,《烈火英雄》、《使徒行者2》、《速度与激情:特别行动》和《哪吒》一起把暑期档推向高峰。

从中看出,一是票房微涨,观影人次略涨,全国排映场次达到了3294.5万场之多,同比上涨了16%,但同期全国上座率仅有11.89%,是近三年上座率最低的一年。它所反映的问题尤为严重。二是今年暑期档平均票价35.3元,2018年是35.01元,票价涨了0.3元。

而因为上座率越来越低,影城单日单厅收益大幅下滑。据了解,今年暑期有数据统计的影城为10721家,较去年同期9723的影城数量上涨了近千家,但平均单日单厅收益为2707元,较去年单日单厅收益2967元减少了9%。

可以说,很多影城在火热的夏天并没有分享到暑期档的众多红利,亏损还是成了影院的严重包袱。这是个致命的问题。

2、 一个“提档”定下大局

2019年暑期档是动画电影集体井喷的 历史 时刻。

今年共有19部动画电影上映,比2018年增加了两部,累计票房达到61.51亿元,创下历年暑期档最佳纪录。相较2018年的10.7亿元票房,净增长50.8亿元,增幅474%。

令所有人喜出望外的是,今年的爆款出自一部国产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它定档的时间非常之准,从8月16日提档7月26日,这一决定直接影响了暑期档的市场表现。

《哪吒》上映后,以1.3亿的成绩打破了国产动画电影的首日票房纪录。到第10天还收获了单日3.41亿的票房。从上映开始,《哪吒》连续28天问鼎单日票房冠军、连续17天单日票房破亿,而前两年的暑期爆款《战狼2》和《我不是药神》则只连冠了21天和15天日。最终《哪吒》以档期内46.8亿的票房成绩超越《流浪地球》,成为中国影史亚军的电影。

试想一下,如果《哪吒》还是在8月16日上映,口碑和票房肯定不是现在这般模样。所以有时候一部电影的成功有着太多的偶然因素。

《哪吒》的火爆让国产动画迎来了久违的春天。超高的票房让业内人士对行业充满信心,更让国人对国产动画刮目相看。

《哪吒》的大热也让8月份上映的影片有了夏天的热度。《烈火英雄》《使徒行者2》和进口片《速度与激情:特别行动》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多部影片发力,八月单月票房达到了77亿,而档期票房也终于在八月的倒数第二天超越了去年的暑期档。

3、 国产片失意,进口片发威

按理说,7-8月是人们潜意识里的“国产片保护月”,但今年情况特殊,多部进口片也登上了暑期档的快车。

暑期档进口片有29部,整体票房达到了64.1亿元,占总票房36%;2018年暑期档进口片票房为47.9亿元,占比28%。进口片档期市场占有率提升8%。

暑期档虽然没有《复联4》之类的的爆款,但整体质量过关,给电影院带来一定的人次和观影量。今年暑期档进口大片票房成绩前五名分别是:《蜘蛛侠:英雄远征》,14.14亿元;《速度与激情:特别行动》,12.2亿元(上映中);《狮子王》,8.28亿元;《千与千寻》,4.89亿元;《玩具总动员4》,2.02亿元。

《银河补习班》就是一个例子。最初,曾有专业人士预测它的票房将达到20亿,发行方甚至照搬了《我不是药神》的发行套路,大规模点映以此赢得口碑,但事与愿违,此片败在口碑上,其讨论的深刻的教育话题和影片欠火候的拍摄直接让其败下阵来,最终影片仅获得8.7亿票房。

除此之外,暑期档的喜剧片沦为炮灰。原本喜剧片是暑期档最受欢迎的类型,《煎饼侠》、《西虹市首富》曾验证这一规律。但今年暑期档喜剧片质量堪忧,没能担负重任。岳云鹏主演的《鼠胆英雄》仅有1亿票房;艾伦主演的《跳舞吧!大象》仅收3924万票房,都是“票房炮灰”。

4、 希望就在前方

从总量上看,暑期档以微弱的优势超越去年的成绩,实属不易。这一成绩让大家看到了希望,而前方就有星星点灯。据了解,与我们失之交臂的三部重量级影片也有望在年内与我们见面。《小小的愿望》正式定档9月12日中秋档;《少年的你》的预告也早已登陆了各大院线,宣告2019年年内上映;《八佰》据悉也有望在国庆档结束后在10月下旬或者11月的较冷档期与观众见面。

接下来的中秋档、国庆档都有不少翘首期盼的影片。《小小的愿望》、《徒手攀岩》、《宝莱坞机器人2》等影片会撑起中秋档。《攀登者》、《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祖国》则是国庆档的法宝。

只是从中能否再出现一两部爆款,让处于亏损中的影院还抱有希望。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