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广东电影产量很高继续提升质量从高原走向高峰
记录时代变化,聚焦生动之地。7月15日,“我在大湾区 背后是中国”文化项目启动发布会在珠江公园湾区书屋举行。著名导演、《背后是中国》监制贾樟柯谈及了第二季聚焦大湾区的缘由……
贾樟柯/主办方提供
记录湾区及其背后中国的变化
贾樟柯曾在书中写到,他所处的时代,满是无法阻挡的变化,拿起摄像机拍摄变化,或许是他的天命。
在“我在大湾区 背后是中国”文化项目启动发布会上,贾樟柯谈及参与《背后是中国》的初衷时,同样表示,这几年世界处于剧烈变革中,而中国仍保持向上、向善的发展势头,需要拿起摄像机来观察记录。在第一次听到“背后是中国”这五个字的时候,他就觉得自己应该加入这个项目。
“这几年,世界处于激烈的变化中,社会和个体也面临着更多新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社会保持了向上、向善的发展势头。这源于无数中国人个体的努力,每一个个体在这个时代里应对变化、在各行各业里发掘潜力,改变社会,推动社会进步,而每个个体背后最大的支撑就是祖国。”
“正因为我们有强大的国家,个体才能走得更远;而每一个个体的勇敢,会让我们的国家更强大”。
在贾樟柯看来,透过个体的故事,可以生动呈现其背后的国家。“《背后是中国》系列正是要给世界提供一个清晰的中国画像,让他们看到真正的中国是什么样的。”
而这次,他选择将视线聚焦在了大湾区,聚焦在了大湾区的人与故事上。
活动现场/主办方提供
聚焦中国社会实践的最生动之处
贾樟柯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社会实践生动的土地”。
“从近代史来看,岭南文化具有非常独特的变革与开放并存的基因,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更是一片拥有巨大经济体量、最新前沿科技、重要民族产业的热土。”
“大湾区不停地出台各种各样新的经济政策,令人感觉到一轮新的火热的建设正在这个区域展开,这背后就有不同的湾区建设者、湾区的故事。推动湾区的发展也是举全国之力,我们就是以小见大,从湾区一个点可窥见辽阔祖国的发展。”
“在今天这个新的历史节点上,摄影机应该在这儿。作为创作者,我们应该去观察、去感受、去表达。”
事实上,《背后是中国》第一季就曾介绍过湾区的粤剧、舞狮、雕塑、建筑等领域的先锋个体,也展现了不少具有岭南特色的湾区文化之地。如今《背后是中国》迎来了第二季,贾樟柯表示这次聚焦于粤港澳大湾区。
活动现场,贾樟柯直言大湾区让他充满了想象。无论是在大湾区从事前沿科技研发的科技工作者,还是为湾区注入金融力量的金融工作者,又或者精益求精将粤菜传承发扬光大的厨师等等,这些都是湾区人物呈现出的生动湾区故事,必然给他们团队带来新的创作支点。
贾樟柯/主办方提供
以电影形式更好讲述湾区故事
此次《背后是中国》以微电影系列短片的形式传播,贾樟柯认为要顺应传播方式的变化,用新的、更受欢迎的形式,来达到更高效率、更敏捷可感的传播。
“我们传播信息的方法在变化,进入无线互联时代,特短视频崛起,这种模式可能更受年轻人欢迎,在信息的传播上可能更加便捷和可感。我希望《背后是中国》是一个高效率的叙事,让人们在几分钟的时间里面了解人物,了解他的精神。”
“另外一方面它要可感。就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它不是一个说教的影片,它是一个进入到人物内心世界,从情感角度出发去理解的、去感受的这样一部影片。我们希望《背后是中国》微电影系列短片具有这样一种情感的力量,就是传递给世界一个时代的中国、此时此刻的中国,其次是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有感情的中国。中国不是一个抽象的名字,它是由无数个可感的人跟故事组合到一起的。”
贾樟柯还表示,尽量地将传统的电影、戏剧、纪录片、新媒体的短视频各种艺术形式融合到一起,让观众能够有一个好的观赏的感受。
无论电影还是微电影,贾樟柯在传播形式上进行调整,但对于好的故事质感的把握与追求,这一点是不变的。
广东电影曾用精彩的作品讲述岭南文化,影响了从南到北几代人,贾樟柯聊到广东电影发展也是侃侃而谈,他还认为这两年广东电影的产量很高,平均每年80部左右。而电影的发展,需要先达到这样的一处“高原”,将产量先提升后,继续提升质量,从量到质跨越,才能从“高原”走向“高峰”。
南都·奥一新闻记者刘婕
贾樟柯:不能把中国电影只做成主旋律的专卖场,他为何会有这样的观点?
贾樟柯:不能把中国电影只做成主旋律的专卖场,他为何会有这样的观点?因为电影是一个平等的、具有决定性的环境,它鼓励多元化的创作类型和多元化的投资模式,不希望每个人都是主旋律。希望文化政策像经济一样全球化,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电影的问题是经济的问题,我们今天谈论的这部电影的所有问题都根源于经济问题,主要原因是经济低迷对该行业的影响。
作为一个观众,我知道这几年看了什么电影,看完后有什么感受,是否还想去电影院。政策方向和资本的过度倾斜,使质量降至近年来的最低。演员很少,演员的类型也很少,如果我一段时间没有见到沈腾和易烊千玺,我甚至不能适应他们,不否认主题的存在意义,但红烧肉再好吃,也得吃点青菜。
贾樟柯说,我们过去的投资模式非常多样化。现在可能变成了“每个人都应该为主题投票,它是安全的,而且有确定性。”因此,我们不仅可以把中国电影变成垄断市场的主题,这是对中国电影、对后代、对中国文化完全不负责任的。我不必说这些,但我想非常善意地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是一个大问题,真的不能这样做。
由于科技的发展,一些新媒体应运而生,电影在历史上一直面临着竞争。比如电视的兴起,家庭影院的出现,互联网的兴起,都对电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电影很快进行了调整,度过了难关,又迎来了繁荣期。就目前而言,这只是移动互联网的影响,我相信电影人很快就会找到一个解决方案,在新媒体环境下仍然具有吸引力和创造性。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不应该是单一枯燥的。如果中国电影仅仅被做成主旋律的垄断市场,那么传递给观众的思维就会变得越来越单一。因此,贾樟柯的观点也是有道理的。
《贾想1996—2008贾樟柯电影手记》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贾想1996—2008》(贾樟柯)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Bjy0UzaiDIlOrX9nWo1NpQ 提取码: bgtx
书名:贾想1996—2008
作者:贾樟柯
豆瓣评分:8.6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3
页数:266
内容简介:
该书是贾樟柯本人第一本有关电影创作的著作,是对其十余年来导演生涯的梳理与总结,全景纪录了这些年来其思考和活动的踪迹。书中收录了贾樟柯导演生涯各时期对电影艺术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独特的思考,另有多篇与电影界、艺术界、媒体等多领域关键人物的代表性访谈。
全书以贾樟柯所拍电影为纲,所有收录文章以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呈现出导演个人敏感而执着的心路历程。发行其间还将由北大出版社出版贾樟柯的第一本电影专著,该书汇集了贾樟柯从影十二年里所写的心血文章和重要演讲,对谈实录。
全书文字风格坚定或迷惘,愤怒或幽默,更体现出贾樟柯以电影抒写“良知的乡愁”的深切情怀。
作者简介:
贾樟柯,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性人物;2006年,故事片《三峡好人》获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美国《纽约时报》评价他为“当今世界40岁以下的最佳导演”。
生于1970年,山西省汾阳人。1993年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blog)文学系,从1995年起开始电影编导工作。1998年,其处女作《小武》获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大奖,国际电影界称他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2004年,获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2006年,故事片《三峡好人》获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逐渐被国际公认为当代电影大师。至今为止,《三峡好人》一片已经获得超过40个国际奖项,其中包括美国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
2007年,获达沃斯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称号。同年,担任第6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短片及电影基石单元评委会主席,是有史以来担任这项职务的最年轻导演。2008年,获法国杜维尔电影节杰出艺术成就奖,同年被英国《卫报》评选为全球十大环保人物。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