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新经验包括「重大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新经验」

时间:2022-12-01 17:49:28阅读:1972
这10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守正创新,重大题材电视剧进入持续走高的繁荣发展期。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好作品、大作品集中涌现。  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是重大题材作品思想艺术水平的重要标志。这…

这10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守正创新,重大题材电视剧进入持续走高的繁荣发展期。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好作品、大作品集中涌现。

  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是重大题材作品思想艺术水平的重要标志。这10年,一些代表性人物的艺术形象有了明显的拓展和深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电视剧创作步入持续发展的繁荣期。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尤其如此。从1982年短篇电视剧《周总理的一天》播出开始,我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已走过整整40年。前30年,以长篇连续剧《长征》《延安颂》《恰同学少年》为代表,一批优秀之作标志重大题材创作的丰硕成果,也引领了我国电视剧的发展潮流。

  这10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守正创新,重大题材电视剧进入持续走高的繁荣发展期。从《换了人间》《海棠依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到《伟大的转折》《外交风云》《特赦1959》,从《可爱的中国》《彭德怀元帅》《跨过鸭绿江》到《觉醒年代》《光荣与梦想》《大浪淘沙》等,这些优秀之作凭借良好的品质赢得广泛好评,其经验值得总结。

  图片自上而下分别为电视剧《可爱的中国》《觉醒年代》《光荣与梦想》《跨过鸭绿江》《百炼成钢》剧照。

  尊重创作规律

  好作品、大作品层出不穷

  综观这10年的发展,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好作品、大作品集中涌现,呈现显著特点。

  在党和国家的重大节庆和纪念日,精心创作的重点作品集中与观众见面。比如,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推出《太行山上》;201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推出《绝命后卫师》《彝海结盟》;2017年,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推出《热血军旗》;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推出《外交风云》《特赦1959》;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推出《跨过鸭绿江》《觉醒年代》《光荣与梦想》《大浪淘沙》等。这些优秀之作配合重要时间节点播出,有力烘托了节庆氛围,积极扩大了社会影响。

  尊重创作规律,扎实推进方能行稳致远。在非重大节点的年份,优秀作品成熟一部推出一部,保证了优秀新作不断档。比如,《换了人间》《海棠依旧》《彭德怀元帅》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虽然没有在重大节点推出,依然凭借其良好的品质,赢得广泛好评。

  现象级作品不断涌现,赢得良好口碑。尤其是2016年至2021年的这5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好作品、大作品层出不穷。像《海棠依旧》《跨过鸭绿江》《觉醒年代》这样的现象级作品接踵而来,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

  提升思想艺术水平

  题材内容、叙事视角、细节描写均有突破

  作家巴金曾说,作家靠作品生存。我们评价电视剧时也应秉承这样的态度,不论什么题材,最终要靠作品来说话。就作品的思想艺术水平剖析,10年来的代表作特别是近5年的优秀作品,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开拓与创新。

  其一,题材与内容的开拓。不少重大题材电视剧都是第一次形象地表现主人公一生的主要革命经历,对历史细节和历史精神有不少新发现。《换了人间》《海棠依旧》《跨过鸭绿江》则把一些历史书写的难点拍成了作品的亮点,在艺术转化方面有可贵的探索。

  其二,叙事视角和创作样式的突破。《海棠依旧》尝试以西花厅为主要叙事载体,用抒情体的诗意表达来揭示周恩来的内心世界。《大浪淘沙》用中共一大13名代表的人生选择和结局作对比,极其有力地告诉人们,崇高信仰的树立和坚守需要信仰者的献身精神,需要用生命来践行。《百炼成钢》从中共党史上的若干重要时刻切入来表现建党百年。《跨过鸭绿江》在宏大叙事中追求经典意义上的史诗风格,在对历史的发现中努力铸造崇高之美。这些艺术提炼,都有助于创新与丰富重大题材电视剧创作模式。

  其三,注重细节描写的密度与深度。细节描写是艺术生命的细胞,是刻画人物、揭示主题的最基础、最有效的手段。有些重大题材电视剧的艺术吸引力、感染力不够,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细节描写缺少密度和深度。这10年,这一情况有了很大改观,近5年的代表作更是引人注目。

  《跨过鸭绿江》塑造了丰富而生动的国家民族英雄形象,从最高决策层,到军师团营连,再到战斗英雄杨根思、邱少云、黄继光等,很多人物让人过目不忘,有不少细节是诗意呈现,尤其是那一片“冰雕”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百炼成钢》讲到“东风二号”失败原因在于有一根电线是断的,这是此前的电视剧没有写到的细节。这一细节是主创对历史内容的新发现,也是对人的精神的新发现。《可爱的中国》致力于表现方志敏因为对信仰始终坚定而具有的独特人格魅力和精神感召力。方志敏的人格魅力,对敌人是一种震撼,对同志和其他一切保有良知的人是一种感召。剧中,方志敏被敌人押解示众,敌人妄图借此“打一打他的锐气”。没想到,方志敏一出场,所有的老百姓不顾生死,走上前去问候他,高喊“释放方志敏”。方志敏入狱之后,成了狱中难友灵魂的明灯,成了他们的榜样。《觉醒年代》中,李大钊、陈独秀在海河边目睹灾民时痛彻心扉的哭泣……如此种种,密集又多彩,这些细节描写符合生活逻辑和人物的性格逻辑,既浓缩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又入木三分、震撼人心,成为令人过目难忘的华彩篇章。

  绽放新的光彩

  成功塑造革命人物艺术形象

  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是重大题材作品思想艺术水平的重要标志。这10年,一些代表性人物的艺术形象有了明显的拓展和深入。其中,革命人物特别是领袖人物的艺术形象塑造,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电视剧人物形象的画廊增添了新的光彩。

  上述成功之作中,颇具探索精神和经得起艺术分析的是《海棠依旧》和《觉醒年代》。二者为我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与常见的编年体式重大题材传记片不同,《海棠依旧》不以直接表现重大历史事件为主要视点来构造故事,而是把镜头对准主人公的情感世界,围绕刻画人物性格设置戏剧冲突。周恩来在视察灾区时领唱《我们走在大路上》,在乒乓外交中幽默地与科恩对话等,这些情节都做到了以人带事,用对人物人格魅力的揭示去照亮历史,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觉醒年代》是真正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型文艺作品。其对革命人物的艺术呈现具有丰富性和生动性,充分表现革命人物领导一个队伍、照耀一个时代的人格魅力。该剧不仅以人为中心,还真正由人物性格的碰撞来推动剧情发展,成就戏剧冲突的高潮。比如,陈独秀和陈延年的冲突中,陈独秀把儿子捉弄他的青蛙扔回水里,这个戏剧高潮完全是由二人性格最激烈的冲突生发出来的,刻画了陈延年,也刻画了陈独秀。

  认真总结十年经验,是重大题材电视剧创作走向更大繁荣的必要条件。将新的经验与新的实践相结合,重大题材创作有望取得新的突破。

重大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新经验包括「重大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新经验」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藏着什么样的破圈密码?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引起了很多人们的广泛好评,自从二月份在央视首播,就遥遥领先于其他各个卫视的黄金档电视剧的收视率。觉醒年代也是一个现实题材的主旋律电视剧。不仅收视率领先,而且口碑也是遥遥领先,极大了获得了人们的肯定。那么作为一部电视剧,觉醒年代出圈的密码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分析一下。

一、是一次带有集成意义的美学突破。

自从我国的有线电视开始普及了之后,就陆陆续续的出现了很多主旋律的电影,比如说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的红岩,建党八十周年的长征和日出东方,建党九十周年的开天辟地。电视剧也是在以一种主旋律的美学方式来提醒我们铭记历史。觉醒年代,也是这样的一部电视剧作品,吸收了之前的主旋律电视剧作品之后创作出来的一部作品。

二、拍摄和制作也比较用心。

觉醒年代的出圈,还表现在拍摄手段和制作方法上。在这部电视剧作品中,运用了一些电影的表现手法,而这些表现手法在电视剧里面是不常见的,将版画,超现实等等各种元素有机的使用到了影响结构中。这样就会使得复杂的历史线索呈现给观众的结果就非常明确,容易梳理,所以能够出圈。

三、历史的细节把握比较到位。

除了在电视剧制作上的特点之外,觉醒年代的内容也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在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中,坐着对于细节的把握也是非常的到位,不管是内外景,还是道具,服装,台词,场面调度等等,都是做到了细致入微,甚至连群众演员,都做到了扎实的工作。所以说,觉醒年代能够出圈并不是偶然。

重大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新经验包括「重大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新经验」

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趋利避害

历史题材电视剧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帝王戏、宫廷戏;一类是武侠戏;第三类是近现代历史题材的作品。其中前两类戏创作的持续升温,说明它很有市场,而这市场说到底是观众的需求。观众为什么爱看这类戏?无非是剧中的皇权意识、宫廷争斗、江山美人、武打场面、插科打诨等满足了人们一时的快感,具有娱乐、消遣、宣泄、补偿等情感价值。这是古代题材电视剧足恃的东西,也是它的优势和“利”之所在。

但是,如果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创作仅仅在这个层次上沾沾自喜而伫足不前,那么,只能满足观众最低层次的接受欲望,因为除了娱乐消遣、情感的宣泄和补偿以外,还有历史剧所应该具备的历史品格、审美品格和深刻内涵在焉,而这才是历史题材电视剧走上精品殿堂的通道。

因此,为了有效地使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趋利避害,从而使“量”的“繁荣”向“质”的飞跃转化,构筑出真正的精品乃至经典,必须重申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首先是创作观念问题。 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要有一个正确的创作观念,这种观念说到底就是如何对待历史、如何对待现实的问题。这就要求编导者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如何对待历史?如何对待历史人物和事件?如何辨别历史中的精华和糟粕?

在这里,要坚持历史主义唯物主义的原则,而克服非历史主义的倾向;要尊重历史规律,而不是违背历史规律;要以先进文化意识和历史批判精神来审视精芜并存、良莠难分的历史的原形态。必须以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来指导历史剧的创作。但在当下的创作实践中,这种观念常常缺席,因此,仍有重提之必要。否则,“帝王史观”、“贵族史观”、“盛世之梦”、“粉饰装点”必将泛滥成灾,“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也就无从体现。

其次是创作态度问题。 一个时期以来,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存在着严重的以游戏和玩笑的态度来对待创作的问题,一些编导不是以严肃的态度来创作,而是游戏历史,调侃历史,乱语讲史,随意拿古人开玩笑。这种极不严肃的创作态度,严重地消解了作品的意义内涵,损害了历史剧的艺术形象。

甚至有人认为历史剧的本质是游戏而非历史。不错,历史剧绝非完全等同于历史,但历史剧的本质也决非是游戏。早在20世纪60年代,史学家吴晗就认为“历史剧是艺术,也是历史”。我认为这才是历史剧的本质所在。

在这点上,近现代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态度比较审慎,因此,成效也较大。相反,古代题材的电视剧创作,穿凿、附会、篡改,编造的痕迹更明显,“硬伤”也更多,不要说逃不过史学家的眼睛,就连一般的观众也往往能看出破绽。

历史剧,既然是写历史,写历史中的人和事,就要尊重历史,尊重过去生活的积淀,注重历史真实,这仿佛是历史剧创作的一种“宿命”。同时,历史剧又绝非是历史,绝非是历史教科书,它还是艺术,因此,自然也要加工、虚构、再造,这也是势在必然。

但一定要遵循艺术真实的原则,尊重艺术规律,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注重挖掘历史精神。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针对历史剧创作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问题,文艺界就展开过争鸣。60年代初又展开过讨论,史学家吴晗强调“历史剧必须有历史根据”。

戏剧研究家余秋雨强调,历史剧必须做到:一、著名历史事件的大致情节一般不能虚构。二、历史上实际存在的重要人物的基本面貌一般不能虚构。三、历史的顺序不能颠倒,特定的时代面目、历史气氛、社会环境须力求真实。四、剧中纯属虚构部分的内容,即所谓“假人假事”,要符合充分的历史可能性。五、对于剧中非虚构的部分,即“真人真事”的处理不要对其中有历史价值的关节任意改动(《历史剧创作简论》《文艺研究》)。这些精辟的见解,仿佛也与时俱逝,所以,必须重提:虚构是有条件、有限度的。

最后是创作目的问题。 为什么要写历史剧?要“导”历史剧?为了娱乐?为了开心?为了满足个人某种欲望?还是因为写历史剧风险小,可以不用生活积累?仅仅抱着这种心态创作,很难写出真正优秀的历史剧,因为艺术除了要有娱乐的功能外,还要有审美、有内涵、有精神品位。

历史剧的创作目的,应该是为了回顾、认识历史,汲取精神养分,吸取失败教训,激发民族心、爱国情,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现实。但为现实服务,要避免将古人现代化,避免把今天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情感传达方式强加于历史。这种非历史主义是历史剧创作的“大忌”。总之,历史剧创作必须谨慎从事,因为它是“带着脚镣跳舞。”

编剧基础巩固名师培训班 招生简章 , 报名请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

(影视剧匠,敬请关注)

以匠做剧,以心聚人!

编剧库 剧本库 作家库 作品库 项目库

渠道拓展 资源整合

联络微信:qinxiguo

QQ群号:468331939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