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传统节目「把握传承之要山东卫视文化节目如何破解传播之难」
原创 耿军、杨帅
近年来,《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的成功,使得中华文化之美通过多样的电视文化节目深入人心,发出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强音,并激起“Z世代”回响。传统文化如何融合进时代脉搏,考验的是各电视媒体守正创新之力。传承之要在于对文化内核的牢牢把握,传播之难在于切实以受众视角体察其需求。
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2年广播电视重点节目”,由山东广播电视台推出的《超级语文课》和《戏宇宙》在“赓续中华魂”主题中,为传承中华文化、创新节目形式树立了典型范例,更成为山东卫视原创文化节目的亮眼之作。
方寸讲堂登上方圆舞台
7月17日,山东卫视《超级语文课》节目开播。作为国家“双减”政策出台后聚焦大语文教育的公开课节目,《超级语文课》深度还原课堂环境,邀请全国优秀语文老师来到现场进行实景授课。郦波、樊登、陈更等“课评员”和30位学生组成“听课团”,针对选课内容进行现场投票,最终评选出“2022年最受欢迎语文老师”。
节目将观众熟悉的课堂场景搬到了演播厅,在7月24日播出的节目中,邵鑫老师以推理的方式讲述《干将莫邪》的故事,引导学生递进式解读文章,直至与作者换位思考;8月28日播出的节目中,黄烨、刘恋老师以“水文化”为主线,通过与角色“李白”的古今对话,讲解《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等千古名篇……通过新奇的授课方式带领学生们体会古人天马行空的诗词意境,更让他们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文脉如长江之水,生生不息。丰富翔实的历史背景、妙趣横生的人物故事、旁征博引的知识讲解、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现场的公开课以教学内容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延伸,展示出语文课堂依托传统文化迸发的生动与鲜活。
多种“竞技”模式,多元视角解读,让《超级语文课》变得有趣有益。节目立足语文学科教育,通过“拿手好课”“组队共研”“同课异构”“最难一课”4个阶段的教学展示,为观众呈现了多个风格迥异的语文授课现场。
8月28日的节目中,“双师姐妹花”苜蓿老师与勾文君老师带来了鲁迅经典作品《孔乙己》,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从“看客”的角度体会作品中的社会环境。“课评员”李强认为,情景化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是其最大亮点。郦波则认为,“看客”的落点最妙,直击灵魂。“课评员”与老师之间的辩论交流,不仅是对语文教学方法的深入探讨,也是对当下语文学习生态链中学科价值的深度剖析。
《超级语文课》通过凝聚文化精华的课文、巧妙的节目内容设计,在综艺和课堂之间找到了最佳适配点。截至9月18日,节目主话题#超级语文课#阅读量超2.8亿,多个话题登上微博、抖音等平台热搜。依托强大的节目声量,《超级语文课》致力于打造电视 文化生态,逐步开发精品课程、直播公开课、系列IP活动、衍生文创等产品,以社群运营、抖音账号分享等多种方式强化了与受众的互动。
戏里戏外皆为浩瀚宇宙
中华传统戏曲艺术是一个独具魅力的“文化宇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更是电视文化节目创新创意的活水源头。山东卫视近期策划推出的戏曲文化创演节目《戏宇宙》,以“弘扬戏曲文化,传播中华之美”为主题,原创节目模式,用新技术、新手段、新表达重新演绎戏曲经典,从戏曲艺术中萃取文化给养和精神能量,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人生如戏,戏是宇宙。《戏宇宙》的创新之处在于“戏”和“宇宙”的组合,在于跳出戏曲看戏曲。“戏评官”郦波在节目中提到,中国戏曲“亦虚亦实,极简极繁”,演绎的是时空的无限延展,与“宇宙”的结合是佳偶天成。基于“戏宇宙”的设想,节目创造性地提出“戏曲 潮流元素”的创演原则,每期节目邀请3组戏曲创演人,围绕指定主题展开内容共创行动,并邀请国家一级演员、京剧余派老生王珮瑜,著名文化学者郦波,演员张晓龙与歌手尚雯婕担任“戏评官”,从不同层面评判创演节目,讲清戏曲艺术背后的来龙去脉、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舞美设计也围绕“戏”与“宇宙”展开,整体造型为一个“太空舱”,代表戏曲的抽象符号“梅花”点缀其间。此外,在动作捕捉技术助力下,创造了一个兼具古风与二次元神韵的虚拟主持人“优小梦”,营造出全新的视觉体验。节目汇集了歌曲、小品、舞蹈、杂技、音乐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但作品的灵魂始终来自戏曲,展现了我国戏曲文化的包容性和可塑性。围绕戏曲文化这一核心,最终构成了一个璀璨的多维宇宙。
作为一档原创文化节目,《戏宇宙》展现出了鲜明的特色。其一是专业戏曲人勇敢跨界演绎全新内容。湖北京剧院丑角演员谈元将矮子功绝活融入小品中,创演了《武大郎奇遇记》,让人耳目一新。
其二是潮流艺术家大胆创新致敬经典。四川歌舞剧院刘凌莉是一位酷爱戏曲的舞蹈编导,她从《贵妃醉酒》中获取灵感,创作出戏曲舞蹈《云裳花容》,借助水袖的独特魅力,以精致的编舞将大唐气象演绎得美轮美奂,也彰显了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深厚传统。
其三是当代大学生对国风音乐的青春探索。大学生群体艺术嗅觉敏锐,又敢于创新,是传播戏曲文化的生力军。“鲜克乐队”由中央戏曲学院3位“00后”大学生组成,他们的昆曲摇滚《朝天子·辛弃疾》彰显出千年雅韵的永恒魅力和赤胆忠心的家国情怀。来自上海戏剧学院的“416组合”,以一曲《佳人戏》千回百转咏唱戏曲中的绝世佳人。
在这里,新一代的年轻人不再是文化传承的旁观者,而成为了直接的参与者和未来的传承人。戏曲节目一直以来拥有稳定且广泛的受众群体,戏曲文化与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创新,有利于吸引圈外人对于戏曲的关注。
《戏宇宙》兼顾传承和创新两个目标,传承是扎根历史的传承,创新是深植时代的创新。创作者在观念和手段结合、内容和形式融合上进行深度创新,提高了整体节目的文化内涵、精神高度和艺术价值。
三大特色打造节目矩阵
山东广播电视台致力于打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从“悠久文明,青春中国”的媒体定位,到《超级语文课》《戏宇宙》等文化节目的相继推出,其原创文化节目矩阵已颇具规模。山东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吕芃今年年初提出了节目创作的“三个根本遵循”:一是节目创新要努力做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二是节目创作要努力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三是节目目标要努力做到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正是这样的节目理念,赋予了山东卫视文化节目独特气质和鲜明特点:
一方面,价值坐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关注娱乐背后的情怀和力量、娱乐背后的温度和坚持。山东广电始终坚持系统思维,统筹规划文化节目制作播出,在聚焦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均有重点节目推出。在节目策划、制作和传播过程中,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展现中华文化生命力。
另一方面,文化内涵深。深耕文化“两创”,不仅立足中华文化宝库选取题材,更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齐鲁文化大会》挖掘蕴含于齐鲁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辨、“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和“和而不同”的和谐观念;《中国礼 中国乐》生动解析华夏儿女举止修养背后的文化内涵,以礼乐文化之美引领礼仪文明新风尚。
此外,呈现方式新。坚持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的有机结合,注重用年轻人喜爱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创作出更多与年轻人同频共振的优秀作品。注重科技赋能,助力审美和创作飞跃,探索运用VR、AR、特殊摄影、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新奇特”视觉体验,用新形式推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注重移动优先,将文化节目精彩内容按小屏规律剪辑成中、短视频,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传播,吸引年轻人关注。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植根于齐鲁大地这块中华文化的心灵原乡,山东广电自觉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当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路者、先行者,凝聚匠心、深挖广拓、创新表达,不断激发中华文化彰显时代精神、绽放时代魅力。
如何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根本途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时,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5.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作的主体,文化创新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吸取营养。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明确政府在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职能定位,政府要切实履行好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责任。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文化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管办分离。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在深化文化单位内部人事改革、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更好地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文化权益,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丰富服务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继续建设一批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以重点文化工程为依托,大力推进农村和基层文化建设,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
进一步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创作和生产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积极向上、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优秀作品。进一步完善国家文化艺术创新扶持和资助机制,支持创意性艺术创作和科研活动,鼓励用高新技术推动文化产品的生产,增强文化产品的艺术表现力,引导创意性文艺创作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和档案保护工作。开展全国文化遗产普查,重点做好世界文化遗产、大遗址、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护单位、重要革命历史文物和重点革命历史遗迹全过程保护管理,抢救和保护濒危的民族文化遗产,加快构建覆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保护体系。
三是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着力培育有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把存量的改造、盘活与增量的创新、扩张结合起来,做大做强一批国有和国有控股的骨干文化企业;引导各类社会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为各类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和平等竞争创造有利环境,促进形成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实施全国文化产业服务工程,加强文化产业信息交流、产品交易、项目合作平台建设。支持对外文化贸易和外向型文化企业发展,把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换成为优势文化产品,增强民族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如何做好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在“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
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度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
(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尽管这个“文化酱缸”在一定时期内束缚了历史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以史为鉴。
(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
(三)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理论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三、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
(一)学校教育活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2006年9月国务院发布《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笔者认为,要系统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还应该将其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独立于语文、历史等其他各科。这是向中国知识阶层
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知识阶层是发展文化的生力军,是普及文化的传播者。这门课程应重在介绍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文学艺术等,让学生在这门课程中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产生敬畏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产生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的联系而产生自信心;吸收中国传统思想而提高道德修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而获得美的教育。
(二)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目前,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斯宾格勒的“文化有机论”与季羡林的“21世纪是东方文化世纪论”,以及不少学者认同的“太平洋世纪论”都认为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将成为世界主流或内核。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扬弃了落后和腐朽,在吸收了中国新文化、新思想,在融合了世界先进文化后,将在中国、在全世界显出勃勃生机。中国“礼义仁智信”的做人原则,教化为本、以德为先的政治策略,饱含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风俗民情,孕育中国悠久历史的名山大川,将成为中国先进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蕴藏着丰富价值理念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在人类新一轮道德价值规范的重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的和平崛起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我们向发达国家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会以新的方式与世界文化、现代文明并存,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