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里皇帝都自称34朕34其实是错误的

时间:2022-11-30 08:21:55阅读:1164
公元前221年,秦朝灭掉了六国,统一了全国。大臣们聚在一起,认为这是有史以来中国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嬴政的功劳前无古人,那些曾经流行的称谓,都不足以赞美他“奋六世之余烈”,统一寰宇的功业,怎么办…

公元前221年,秦朝灭掉了六国,统一了全国。

大臣们聚在一起,认为这是有史以来中国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嬴政的功劳前无古人,那些曾经流行的称谓,都不足以赞美他“奋六世之余烈”,统一寰宇的功业,怎么办?只好想办法重新创造一个新词来赞美歌颂。

大臣们提出了很多称谓备选,经嬴政裁定,采取了古代三皇五帝中“皇”与“帝”两个字,合起来称之为“皇帝”。“皇”乃“大”的意思,而“帝”则是“王天下之号”。

从此以后,“大王之号”的“皇帝”这个词汇,便被历代朝廷所沿用,整整持续了两千多年。

“皇帝”既是他人对帝王的敬称,那便还应该有个独一无二的自称。

秦朝建立以前,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朕”之外,还有余(予) 、我、吾、卬、台等等。那么秦始皇为何偏偏选用了“朕”这个字呢?

从当时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第一人称代词来看,“余(予)”作为自称表示谦卑的意义,“我”是较为寻常的自我通称,不具备特别的词义色彩。而“朕”,原本是一种贵贱并用的自称,如同“我”、“余”等等一样。

《尔雅》中有“朕,身也。”的说法,郭璞注曰:“上古贵贱皆自称朕。”也就是说,凡是有身体的活人,都可以用“朕”来自称。

不过,先秦时期,“朕”的使用频率持续下降,在战国后期的口语中已经不常见了。所以,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令群臣议论尊号时,李斯等人建议“天子自称曰朕”,硬生生的把贵贱都能自称的一个“朕”字,让皇帝一个人私有化,一来显得古雅、郑重,又避免了一些避讳上的麻烦。

不过,虽然规定了“朕”字归自己所有,但秦始皇并不会成天把这个字挂在嘴上,而是只会在天子文书中或是正式场合看到这个特殊自称,换句话说,“朕”是书面语,而口头上,嬴政还是喜欢把自己称为“吾”。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为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的方士卢生等人逃亡后,秦始皇大怒,曰:

“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

在这里,秦始皇自称为“吾”、“我”,并不自称“朕”。

同样,汉承秦制,汉朝的皇帝称呼自己也很随意。

《史记·封禅书》载,汉高祖刘邦问群臣:“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

众人不能回答。

汉高祖曰:

“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

但在重要的场合皇帝还是自称“朕”的,比如:《史记·孝文本纪》载汉文帝即位诏书曰:

“间者诸吕用事擅权,谋为大逆,欲以危刘氏宗庙,赖将相列侯宗室大臣诛之,皆伏其辜。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酺五日。”

魏晋南北朝时期:用“吾”的情况就更多了。

进入三国时期,乃至此后的两晋南北朝时期,皇帝自称“吾”的情况比秦汉时期更为增多。具体表现,一是皇帝在口语中自称“吾”的例子更加常见,二是某些皇帝在诏书、敕令中也自称“吾”而不自称“朕”。

如《三国志·先主传》载,刘备遗诏敕太子刘禅: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

同时,对在身边的鲁王刘永说:

“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但曹丕就比较皮了。他不按汉朝的牌理出牌,不但在口头语里面自称“吾”,在有些诏书里也自称“吾”而不自称“朕”。

《三国志·文帝纪》注引《魏书》载曹丕《癸酉诏》曰:

“昔太山之哭者,以为苛政甚于猛虎,吾备儒者之风,服圣人之遗教,岂可以目玩其辞,行违其诫者哉?广议轻刑,以惠百姓。”

不过,唐朝的皇帝就比较自恋一些,为了把自己与一般百姓区分开来,他们正式用上了“朕”这个称呼——不但在正式书面文件中自称“朕”,而且口语里面自称“朕”的情况也十分普遍。

唐朝皇帝开了这个口子,后世的皇帝也不好收回,于是,“朕”这个字越来越常见于天子口头,特别是清朝皇帝,每天不“朕”个几十次,都怕别人忘了他们尊贵的身份,这反映了清朝皇权达到巅峰,再也没人能够挑战皇权了。

最后总结一下:中国的皇帝实际上在大多数时间是不自称朕的,因此除了清宫剧里皇帝自称朕之外,大多数电视剧拍的并不符合史实。

电视剧里皇帝都自称34朕34其实是错误的

皇帝真的自称朕吗?

朕统六国,天下归一,筑长城以镇九州龙脉,卫我大秦、护我社稷。朕以始皇之名在此立誓!朕在,当守土开疆,扫平四夷,定我大秦万世之基!朕亡,亦将身化龙魂,佑我华夏永世不衰!此誓,日月为证,天地共鉴,仙魔鬼神共听之!

始皇帝泰山封禅的誓言纵隔两千多年,仍读得人热血沸腾,“朕”从始皇帝开始也就成为了皇帝的专属自称,作为众多皇权之中彰显至高无上身份的自称,在封建专制的时代里,称谓的不同是阶层等级森严的标志。

那么作为皇帝的专属称谓,历代历朝的皇帝在日常生活中真的自称朕吗?可别被电视剧骗了,带你看看皇帝们的自称。

“朕”作为专属称号的确立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进入了诸雄割据的大争之世,天子大权旁落,诸雄并起,攻伐不断,诸侯国星罗棋布,彼此称王,都妄图兼并天下。秦国地处关外西隅,因为长期远离中原文化,被中原诸侯所轻,正所谓天下卑秦。

秦孝公 时期,目睹国力衰弱,制度陈腐的国情,孝公精图砺治,锐意变法,启用 商鞅 等法家人物,奖励军功耕种,商鞅之法深得人心,秦国迅速崛起。

在历经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奋六世之余烈)的经营之下,采纳张仪,范雎的合纵连横,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并辅以白起等兵家之道,逐渐消耗六国国力并从中牟利,秦国成为了战国后期空前强大的诸侯国。

公元前238年, 秦始皇嬴政 亲政,在在李斯、尉缭、王翦、蒙恬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正式拉开了攻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序幕。

公元前230年,秦国攻灭韩国,并依次灭亡了赵国,魏国,楚国,燕国,并于公元前221年消灭了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完成履至尊而制六合,并吞八荒的统一大业。

统一六国之后,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 历史 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整个过程中秦国大军所到之处几乎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给嬴政带来了“古往今来独为尊”的无匹自信。

建立秦朝之后,嬴政自认为“功盖三皇,德高五帝”,决定起一个能够万世流传的称谓,就把“皇”“帝”二字并用,确立了皇帝的称呼,自称始皇帝。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秦灭六国后,秦王政觉得自己的功绩超过三皇五帝,如果不改名号,显不出他的伟大,更不能让后代明白他的豊高德厚,於是他招集了李斯和博士们商议改帝号之事。

时任丞相 王绾 进言,说三皇五帝所治理的天下不过方圆千里,是天下共主的时代,而商周称王之后,才独统天下,尤其是周朝,国祚绵长八百年,建议嬴政以王自居。秦王听后大为不悦,说自己要的是秦朝万世,而不是商周的七八百年。

紧接着秦相 李斯 上奏:“陛下平定天下,如今海内都已成为郡县,法令由中央统一,这是自古以来从未有的事,所以陛下的功业为三皇五帝所不及。臣认为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尊贵,臣建议称泰皇。”

秦王闻之大悦:“泰皇仍与以前分别不出来,我看,去「泰」留「皇」,采上古「帝」号,称「皇帝」。我称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

于是便确立了“皇帝”作为封建王朝君主的专属称号并自称始皇帝,追加秦庄襄王谥号,尊其为太上皇。 同时李斯以“天下皆朕、皇权独尊”建议始皇帝自称为“朕”,始皇帝采纳之后,“朕”便变成了皇帝的专属称谓并被历朝沿袭了两千多年,贯穿了整个中国封建史

历代皇帝都自称为“朕”吗?

在秦朝以前,“朕”其实是一个很普通的词,并非君主专有,黎民百姓都可以用(屈原在《离骚》中就曾用到“回朕车以复路兮”),这个时候,国君的专用称谓通常是“孤”和“寡人”。

自始皇帝以“朕”自称开始,历代皇帝纷纷开始效仿“朕”的自称,“孤”划分给了王级爵位的臣子,在孙权给曹操的书信中就有提到“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在古装电视剧中,大家经常能够看到皇帝口头的自称,都是“朕。”其实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古装剧市场良莠不齐,部分编剧导演 历史 文化水平的缺失才造成了这种现象。

“朕”作为始皇帝嬴政确立的专属自称,其实他也不太喜欢这样称呼自己,用得更多的还是“吾”,只是在一些正式场合或者书面语言中才自称为“朕”。

秦二世而亡之后,大汉帝国的建立者汉高祖 刘邦 ,作为和嬴政同时代的人物(刘邦只比嬴政小三岁),尽管沿袭了“朕”这一自称,但是他也不喜欢自称为“朕”,使用更多的也是“吾”,只是在一些官方文献中才会以“朕”自称。

这种情况延续了近一千年,历经秦汉,三国,二晋,隋朝等数个朝代,皇帝都是将“朕”作为书面语言中的自称而非日常用语中的自称。在唐朝以前,皇帝的自称使用更多的是“寡人”,即“寡德之人”之意。唐朝建立之后,“朕”这一自称才开始流行起来。

为什么唐朝皇帝开始习惯以“朕”自称呢?

在隋朝末期,隋炀帝穷兵黩武,暴虐无道,劳民伤财,民不聊生,这样的 社会 矛盾背景下,隋末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时任太原留守的唐国公 李渊 ,也就是后来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起兵晋阳,于公元617年攻占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子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史称隋恭帝。李渊官拜大丞相,进封为唐王。

次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 宇文化及 逼死。同年五月,李渊篡隋称帝,建立了唐朝,于次年五月赐死隋恭帝杨侑之后,隋朝正式灭亡。

李渊的父亲李昞的妻子是南北朝著名大将军独孤信的女儿,鲜卑族人,所以唐朝的统治者是具有少数民族血统的。但是作为一个弘扬汉文化的王朝,加上李唐王朝本身也更注重汉文化,加之唐高祖篡隋立唐,颇有得国不正之嫌。

所以为了实现彰显李唐王朝的正统性和为了融入中原文化,同时也为了和百官平民区分开来,凸显自己的尊贵身份和统治地位,唐朝统治者就开始刻意的去以“朕”这种自称去抹除少数民族和汉民族的文化界限。

在历经唐朝289年国祚之后,“朕”作为皇帝的自称就已经变得十分习惯顺口了,所以自唐朝往后的朝代,历任帝王纷纷开始以“朕”自居。

总结

尽管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古装剧作为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在还原 历史 上并不能做到全部真实,经常会出现一些 历史 性的错误,甚至一些水平低劣的作品还存在篡改 历史 的真相,误导观众的问题。

比如皇帝在自称这个问题上,至少在唐朝以前,把“朕”挂在嘴边的皇帝是不多见的,并不是古装剧中清一色一边倒的自称为“朕”,希望大家在观剧过程中,能够明辨是非,不要被一些所谓的艺术所误导。

电视剧里皇帝都自称34朕34其实是错误的

历代皇帝为什么都自称“朕”?

古代的君王并不是都自称为“朕”。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印象,我认为跟现在流行的电视剧有非常大的关系。因为电视剧中的君王基本上都自称“朕”。这也许是编剧者考虑得不够周全吧。这算是比较小的失误了。可笑的是,经常看唐剧而听到从电视剧人物的口中说出的宋元诗词或现代惯用语(题外话)。
事实上,人们的称谓也会随着时代、场合、说话者的变化而变化的。像人的服饰一样,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征。而皇帝的称谓,很可能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譬如:唐代时的皇帝不仅自称“朕“。另外,有时候也用“我”或者“吾”。而别人称呼皇帝时,唐代时称呼皇帝多用“圣人”,至于像唐明皇这样的风流天子,则亲近者俱呼其为“三郎”。
以下顺便摘录了有关“帝王的称谓”的比较全面的介绍。可以看看作为参考。夏代帝王生时称“后”,死后称“帝”。后稷、后羿等的“后”,都是君长的意思。商代君主生前称“王”,死后称“帝”。在商代,“后”开始成为君主配偶的专称。周代君主称“王”。从周文王、周武王到周懿王,王号都是自称。谥法起于周孝王以后。谥号是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有褒贬之意。即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谥法有固定用字,如经天纬地曰文,克定祸乱曰武,布义行刚曰景,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 战国中期以后,周王的权力日益削弱,威信已无。各国的诸侯相继称王。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中国。他认为:“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而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遂决定将三皇、五帝的名号合一,自称“皇帝”。从此,皇帝一词就成为封建帝王的称号。秦王政还废除旧有的谥法,他自称“始皇帝”,子孙继位,为“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这就是秦王政被称为秦始皇的由来。 秦朝灭亡后,谥法制度又被恢复。在古代,对皇帝不能直呼其名,否则就是大不敬,即使对前代帝王亦是如此。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真宗、元文宗等。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由个别的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称世祖,其子玄烨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如西汉十一帝,只有高祖、文帝、武帝、宣帝得入太庙奉祀。这也是古代文献对隋以前帝王只称谥号、不称庙号的缘故。唐代以后,典制不那么严格,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人们也就以庙号称呼皇帝。 明清以后,帝王的称谓又为之一变。人们习惯上对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永乐帝、乾隆帝等。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历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清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几乎都要改元。如汉武帝在位54年,先后用了11个年号;唐高宗在位33年,先后用了14个年号。明清两代,每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都只用一个年号。如清圣祖在位61年,只用康熙年号。其中只有一个例外,就是明英宗。他因为先后两次登基称帝,所以用了正统、天顺两个年号。由于明清皇帝在位不改元,所以人们习惯上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