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打蒋舰不打美舰以史为鉴看看电影海鹰怎么打仗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1959年,描写台湾海峡“八二四海战”的电影《海鹰》上映,这部影片至今依然是很多观众难以忘怀的经典。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电影之外,《海鹰》在台海战略这个话题上至今依然存在借鉴意义。
一、电影原型
《海鹰》的主角是909号快艇,其原型是海军175号快艇。
1958年8月24日,就在震惊中外的“八二三金门炮战”第二天,提前一个月从上海秘密调往厦门的六艘鱼雷快艇雷霆出击,在躲过蒋军炮舰和岸炮之后追上了两艘装满弹药和补给品的坦克登陆舰,六艘快艇11发鱼雷齐射,击沉四千多吨的蒋军台生号登陆舰,重创中海号登陆舰,取得重大胜利。
战斗中,175艇不幸中弹,13名艇员被迫弃艇,艇长徐凤鸣和鱼雷副业务长尤志民牺牲,其余11名艇员中三人失踪三人确认被俘,还有五人奋力向大陆方向游,三天内被我军的炮艇和渔船先后营救。
175艇的战斗经历尤其是游回大陆的壮举非常值得铭记,因此八一电影制片厂用最快的速度拍出了《海鹰》,并于1959年上映。
电影男主角张敏由王心刚饰演,他的原型并非牺牲的175艇艇长徐凤鸣一人,还包括担任海战指挥的编队指挥员张逸民以及游回大陆的中队指导员周方顺。
二、美舰问题
根据张逸民的回忆,八二四海战结束,他发现175艇失踪后向上级汇报,希望能由他率领增援的鱼雷快艇三中队返回战场,趁夜色寻找失踪的175艇,同时向重伤的蒋军中海号登陆舰补雷,争取将其击沉。
张逸民的建议未被上级采纳,他们接到的命令是返回出发地,坚决执行。蒋军中海号登陆舰因此躲过一劫,直到三天后周方顺等人获救,175艇的最终命运才被确认。
返回后张逸民得知,当时上级之所以犹豫不决没让他率队返回战区寻找175艇并继续作战,原因是得到情报,美国军舰赶到了战区,形势变得非常复杂,上级难下决心,只好忍痛让张逸民返航。
美舰的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毕竟美国是世界第一军事强国,抗美援朝主要是陆战,双方的军事装备基本没有代差,主要差距在后勤和重火力。空军也没有代差,差距主要在数量和经验。而在海军上,美军和我们在当年的代差非常大,几乎是大学生和幼儿园的差距。
当美舰进入台海战区时怎么办,最高层给出了一个指示:只打蒋舰,不打美舰。
面对这个指示,厦门一线指战员们一开始还有些错愕,但在八二四海战后不久,验证的机会来了。
9月7日,美军六艘巡洋舰护卫蒋军运输舰从台岛出发前往金门岛运送补给,当美蒋混合舰队进入金门料罗湾开始卸货时,我军炮群突然开炮,所有炮弹全都砸向了蒋舰。
担任护航任务的美军舰队距离蒋舰只有两海里,看到蒋舰被集火,实力强大的六艘美舰一炮未发迅速退出战区返回台岛,扔下几艘蒋军运输舰任其自生自灭。
被炸惨了的蒋舰在电台里用明语大叫:美国军舰呢?美国朋友呢?当得知美舰已经全部撤退时,蒋舰指挥官在电台里大骂:美国人混蛋。
这一战,蒋军运输舰被击沉三艘,重创数艘,强大的美舰形同虚设,“只打蒋舰,不打美舰”的英明决策得到了最佳验证。
因此,电影《海鹰》的故事原型并非只有八二四海战,剧情里还有关于蒋舰和美舰的关系。
三、美国人跑了
《海鹰》中有四个反派角色,蒋军运输舰队指挥官李舰长(刘江饰),护航舰队指挥官孙舰长(张璋饰),美军巡洋舰队参谋长詹姆斯上校(阿卜杜饰),美军巡洋舰舰长亨利中校(庞万灵饰)
其中,阿卜杜是新疆籍演员,庞万灵则是中俄混血,因此这两个“美国军官”从外形上毫无破绽,还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海鹰》关于蒋舰和美舰的关系是一场非常有意思的闹剧。
运输舰队启航前,蒋军护航舰队指挥官孙舰长信心满满,他认为舰队有美国巡洋舰护航,人民海军是没有胆量挑战美国人的,不论是出动炮舰还是快艇都不是美国舰队的对手。
和孙舰长的自信相比,运输舰队指挥官李舰长却忧心忡忡,他不敢说不信任美国人,但心里始终有个疙瘩。
美国舰队指挥官詹姆斯上校则给孙舰长和李舰长打了包票,有我们的承诺在,你们完全可以放心。
但是,当运输舰队发现快速来袭的我军快艇编队时,这四个人的嘴脸和一开始完全不一样了。
李舰长赶紧要求孙舰长保护自己,关键时刻,自己人还是靠得住,孙舰长马上命令开炮阻击我军快艇编队。
美军舰队一开始表现得很傲慢,向我军发出信号表明自己的身份:我是美国舰队。
但我军丝毫不理会美军的阻碍,快艇编队按照上级指示向美舰发出信号:让开。
美军亨利舰长想命令美舰开炮,但舰队参谋长詹姆斯上校阻止了他,让他再观察观察,沉得住气。
随着快艇编队距离美舰越来越近,我军再次按照上级指示发出信号:严重警告。
美军舰队已经进入快艇编队鱼雷射程,亨利舰长不顾一切要下令开炮:我要为美国海军的荣誉负责!
詹姆斯再次拦住他:亨利,你永远只是一个舰长,永远不能成为政治家。
面对越来越近的鱼雷快艇,詹姆斯问道:我们进入十二海里了吗?得到确认答复后,詹姆斯上校马上下令美军舰队撤退。
看到美舰撤退后,蒋军运输舰队李舰长破口大骂:彪子养的美国佬,王八旦。
随着美舰的撤退,蒋舰彻底暴露在我鱼雷快艇射程中,运输舰和炮舰逐一被击沉。
可以说,《海鹰》这段剧情不光完美再现了八二四海战和九八炮战的战场,还通过四个虚构的舰长将美蒋之间存在的矛盾尤其是美国人纠结的心态淋漓尽致展现。
《海鹰》里不光歌颂了175艇战士们的光辉战例和英雄形象,还验证了“只打蒋舰,不打美舰”决策的英明。
当时间来到2022年,台海的局势在大方向上和1958年依然差不太多,把电影《海鹰》和现实对照,人民海军依然是人民海军,但海军的装备和当年早已经是天壤之别。
海峡那边,谁是孙舰长,谁是李舰长,谁是詹姆斯,谁是亨利,你可以细品,关键是,“只打蒋舰,不打美舰”的斗争策略依然适用。
1958年炮击金门是怎么回事
1958年炮击金门是指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之间,发生于金门及其周边的一场战役。炮战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先发起,国民党军队随后开始反击。
炮战初期,解放军打击岛上军事目标,后期重点封锁海运线,以围困金门。在炮战初期,国民党军队猝不及防,损失惨重,随着战事继续,逐渐恢复战力。
10月初,解放军宣布解除封锁,改为“单打双停(逢单日炮击,双日不炮击;单打双不打)”,逐渐减少攻势。大陆方面维持单打双不打状态,直到1979年中国大陆和美国建交为止。
扩展资料:
炮击金门的影响
炮击金门是国共之间武装斗争的延续。从战略角度看,这次特殊“内战”的双方都不约而同地着眼于当时美国的对华政策,并对中苏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此,炮击金门的直接指挥者叶飞将军曾说:“金门炮战是我们与美国互相摸底的一出戏,一出很紧张很有意思的戏。”
金门炮战并没有如美苏曾顾虑的演变为一场大战,其主要原因在于毛泽东始终控制着战场上的主动,一步步按照自己的目的去打。在达到目的后,又适时地将其转变为政治和外交斗争。
金门炮击已成为历史。时至今日,每逢中国传统节日,金门与厦门都会响起阵阵轰鸣声。但这已不是两岸互相对峙的炮火,而是相互祝福的阵阵礼花。持续20余年的炮战非但没有泯灭海峡两岸炎黄儿女的手足情,反倒加深了两岸人民的民族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门炮战
1958年的金门炮战,至今还有三点影响
1958年夏,美英等帝国主义分别出兵约旦、黎巴嫩,中东风起云涌。乘此机会,蒋介石再次在军事上挑衅。为了惩罚湾湾,声援中东,教训美帝,解放军于8月23日17点30分开始炮击金门,也称“八二三炮战”。
第一波炮弹急袭,一次性发射了几万发炮弹,金门顿时陷入火海之中,3个副司令当场负重伤,随后不治身亡。
俞大维受到轻伤,胡琏匆忙逃进“太武洞”,国民党士兵惊慌失措,将官不知所踪。
9月7日,美军和国民党军联合舰队出现在金门岛附近,意图打破封锁。解放军奉命开火,只打蒋舰,不打美舰。结果美舰掉头就跑,根本不管蒋舰。
10月初,解放军宣布解除封锁,改为“单打双不打”,逢单日炮击,双日不炮击,直到1979年中美建交为止。期间,共有4次大打,83次中小打,4000多次零星炮击。
双方海军舰艇和空军也多次战斗。
1.摸清了美蒋合作的成色。 炮战一开,美军根本不管老蒋死活,掉头就跑,所谓的美蒋共同防御协定,不过是废纸一张。至此,形成了我方、蒋方、美方三方复杂尖锐的微妙形势。
毛主席为美划出了红线,不得军事介入,美方乖乖执行。
2.与中东国家关系突飞猛进。 金门炮战,有力地支援了中东地区、阿拉伯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行径。美国因此将驻地中海的第六舰队的半数舰艇紧急调至台海附近,中东地区的军事压力为之大减。
因为这段并肩战斗的光辉 历史 ,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关系突飞猛进。例如金门炮战后不久,中国就与伊拉克建立了外交关系。
3.金门菜刀声名鹊起。 由于炮战时间之久、发射至金门岛上的炮弹数量之多,岛上的居民弹壳取回打造成菜刀,因此催生了著名的品牌——“金门菜刀”。
因制造炮弹的钢铁质量极佳,用之打制出来的金门菜刀也特别锋利。那些年,在金门服兵役的台湾青年返乡时必定会带上几把炮弹做的菜刀作纪念。“金门菜刀”也因此声名鹊起。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