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林传堪称群侠列传只因剑侠过多无人敢轻易拍成影视剧

时间:2022-11-29 06:51:39阅读:4712
单田芳播讲的经典评书《白眉大侠》和《铁伞怪侠》先后被翻拍成电视剧搬上荧幕,剧版《白眉大侠》更是一经播出便火遍了大江南北,这部书的书胆徐良横空出世威震江湖,智勇双全的他赤心一片为青天捧刀除恶。在单田芳播…

单田芳播讲的经典评书《白眉大侠》和《铁伞怪侠》先后被翻拍成电视剧搬上荧幕,剧版《白眉大侠》更是一经播出便火遍了大江南北,这部书的书胆徐良横空出世威震江湖,智勇双全的他赤心一片为青天捧刀除恶。

在单田芳播讲的诸多武侠评书中,有一部书非常的经典,这便是《童林传》。单田芳在做客某电视节目时,主持人问他对自己哪一部作品比较满意,单田芳立刻眼露喜悦之情,他很熟练地一拉武生的架势,“这就得说是震八方紫面昆仑侠童林”,由此可以看出,在单田芳心中对他播讲的《童林传》是比较满意的。

一、经典的茶馆书,人物多支线多改编难度大

单田芳播讲的《童林传》是根据《雍正剑侠图》改编而来,《雍正剑侠图》这部书在评书界也是名气很大的经典长篇评书,书中出现的有头有脸的侠剑客就多达四五百位,这部书堪称是清代群侠列传,书中很多人物都有自己的“倒笔书或奇遇书”,这部书里的支线书多到像是上百篇故事会穿插其中,当然这些独立单元的小故事也很精彩的。

尽管单田芳在他的《童林传》里对很多“不太重要的人物和支线”做了大量删减,可是从故事线来讲,童林这个人物的出彩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为到了后套剑侠图里的童林只是推动故事往前发展的引子,真正露脸的地方并不多,毕竟到了剑山蓬莱岛以后出场的反派高手连童林的师爷震古侠董乾都难以与之望其项背。

因为《童林传》尽量地着重突出书胆童林,所以这部书说到剑山蓬莱岛后就开始收尾了,书中的武林顶级高手只出到了第四代,原本武林二圣张明志赵明真在《雍正剑侠图》属于第三代高手,《童林传》也强行把这两位降低至武林第四代里的老前辈,香山擂比武大会结束后这部书也就仓促收尾了。

一部经典的武侠作品,一般来说都是以除掉书中的大反派来收尾,《童林传》里的胤禛登基黑化后无疑成了最大的反派角色,正道群侠纷纷避难远遁江湖,书胆童林为了躲躲避血滴子的追杀也远走边塞,这样的结尾难免让人心存些许唏嘘。

我觉得《童林传》这部书并不是因为出场的侠剑客过多而没有被改编成影视剧,剑侠图里其实存在很多可以删减掉的次要侠剑客,从编书角度看,剑侠图里很多侠剑客不过是“一部书可以在茶馆吃三年”的附加角色而已。

这部书难以改编成影视剧的原因是故事的结局和立意都不太好拿捏,要拍到大反派领便当就得拍到吕四娘刺雍正,这又是一个新的故事了,无疑又要引出独臂神尼和辽东剑侠出场等一大波新人物。

二、书胆有“捧错刀”之嫌

《童林传》一开始与传统公案武侠评书《三侠五义》有点相似,也是书胆大侠客为青天捧刀去平山灭岛的路子,可是《童林传》无法摆脱《雍正剑侠图》最终以“伯乐黑化与千里马决裂”来收场。为青天捧刀的侠客可以“功成身退”归隐于江湖,可是千里马的这片天变色成黑色时大侠客用“归隐江湖”来逃避就不太合适了。

如果从因果关系上来看,童林这位书胆就有了“捧错刀”之嫌,童林一开始保着胤禛闯江湖时,这为胤禛串联地方朝廷大员提供了方便,童林后来保着年羹尧剿灭剑山蓬莱岛,这为年羹尧掌握兵马大权提供了机会,而年羹尧又是胤禛的心腹之人。

按照评书里的说法,胤禛能登上皇位不仅是靠修改了传位诏书,更重要是胤禛掌握了朝廷的精锐兵马,与胤禛有竞争关系的英王富昌和十四皇子胤禵也被童林率领绿林群侠给杀的杀擒的擒,所以说童林一直是在为胤禛登基的捧刀,可到头来胤禛却成了这部书里最大的反派角色,这真是一种莫大的尴尬。

从影视剧改编角度来看,书中的正派角色和反派角色不够鲜明,结局也有点突兀。最后童林这匹千里马与胤禛这个伯乐彻底决裂,出现这样的“尴尬”结局,观众能否接受是一个很大的疑问。

三、评书中雍正形象与历史形象不符

《雍正剑侠图》里的胤禛形象与历史形象严重不符,尤其是书中把民间传说“朱元璋御酒害群贤”这一幕强加到了胤禛身上,书中的胤禛不仅毒酒害群侠,他还火烧庆功楼定下八条歹毒的计策想要将这群侠剑客一网打尽。

评书中的胤禛从一个深明大义的贤明伯乐瞬间黑化为心思歹毒的奸诈帝王,历史上的雍正帝是封建时代少有的“以勤先天下”的帝王,他登基后一直兢兢业业,勤于政事并革新陋规,仅仅用了十三年他就让清朝的库银从“不够用”变为“充盈富足”。

如果没有雍正的勤勤恳恳,也就很难有“康乾盛世”的佳话,有些史学家为了称颂雍正之功,直接把“康乾盛世”改成了“康雍乾盛世”,由此可以看出雍正在清朝的历史上是有功之帝。

对面这样一位在历史上颇有建树的勤勉帝王,评书《雍正剑侠图》如果改编成为影视剧的话,雍正就变成心狠超刘邦、歹毒赛朱元璋的不良之君,相信会有一些清朝粉是难以接受的。

除此之外,易中天在某论坛讲《开放彰显自信,开放造就文明》时用一种千岁的动物来斥责乾隆帝没干什么好事,结果却被乾隆的后人直接给告了一状,乾隆的后人自然也就是雍正的后人,我想即便是《雍正剑侠图》真的被翻拍成影视剧,想要正常播出也是有较大压力的。

综合来看的话,《雍正剑侠图》这部支线繁杂的经典武侠评书从人物和故事线上来看,改编难度超过其它武侠评书,虽然书胆童林这个书胆塑造得很成功、书中的故事也很精彩,但是童林有点捧错了刀就让故事的立意不好拿捏。

最后这个故事雍正黑化成反派角色,这与历史上雍正大帝的形象出入较大,所以单从最后两点来看,要拍改编成影视剧并得到大众的认可,这个难度是比较大的,这可能就是无人敢轻易把《童林传》拍成影视剧的原因。

童林传堪称群侠列传只因剑侠过多无人敢轻易拍成影视剧

《童林传》为什么没有被拍成影视剧?

童林传其实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但他却没有被拍成电视剧,主要是因为童林传的故事非常的复杂,而且人物非常多。拍摄起来的难度其实是非常大的。
其实童林传可以说是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了,而且他的格局甚至要比《水浒传》要更加大,故事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也会更加的让人感兴趣。因此,其实如果他能拍成电视剧的话,绝对会是一部非常具有丰满性的电视剧。毕竟他的故事情节可以说每一秒都不会浪费。然而也正是因为童林传的故事非常复杂,也就导致了它难以被拍出来。其实,童林传作为一部小说作品,当然是可以让读者感受到这些故事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作为一部电视剧的话,它就很难改变,毕竟电视剧拍摄的成本之类都要考虑,不可能全部都被拍出来,可是如果不将这些精华细节都拍出来,又难以把故事说清楚。所以这方面就非常考验功底。这也是至今都没有什么很好的制作班底,能够把童林传拍出来的原因。再加上童林传里面涉及到的人物非常多。这也是导致它难以被扒出来的一个原因,毕竟他的人物多了起来之后要找的演员就非常多,这对于一部影视剧的成本来说就很不划算了。再加上如果有这么多的角色要选择,那么在选择的时候也是非常令人头疼的。毕竟要找到契合角色性格和外貌形象的演员本身也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而且在影视圈不仅是要有好的剧本,还要有慧眼识珠的好导演,而如今没有什么导演想要拍摄童林传题材,没有对童林传感兴趣的制作班底,即使有这么好的作品,也是无法自己变成影视剧的,所以这也是一个遗憾之一吧。

童林传堪称群侠列传只因剑侠过多无人敢轻易拍成影视剧

《童林传》为什么还没被拍成电视剧呢?

下面就《剑侠图》或《童林传》为何无人拍摄成电视剧,发表个人观点。仅限于就事论事,并无半点轻视,毕竟当初是单田芳的200回电视版《童林传》带我走进了评书世界。

一、知名度

不可否认《剑侠图》或《童林传》是一部非常吸引人的小说。但其知名度远比不上《三国》等四大名著和《封神》,还要低于《射雕》《飞刀》等一些香港武侠小说,还要低于《隋唐》《三侠五义》等 历史 侠义类小说,甚至要低于《斗罗大陆》这一类的现代网络小说。但《剑侠图》和《三侠剑》可以说是旧时代中国内陆武侠评书的代表作。

小说改编电视剧一般都是知名度高的,评书里也就《白眉大侠》拍成电视剧了。先不说质量和反响,《白眉大侠》是《三侠五义》之后的事,有点 历史 侠义类小说的意思。

《剑侠图》或《童林传》是旧时代茶馆说书,而且传播方式是师徒们口传心授,大众们听个热闹,即使有书稿也都在评书艺人手里。据说《剑侠图》也出过书,但流传度并不高。大众们听觉记忆会慢慢消失,这就导致了武侠评书在书友中知名度高,但在大众中知名度低。

为什么这几年总是有人重复翻拍的以往的经典电视剧,就因为有知名度,有知名度就会有人期待看。当然,不是说知名度低就不会有人看,起码知名度低是一个劣势。

二、故事情节

《剑侠图》或《童林传》的情节确实很精彩。风雪入京师、三打杭州擂、会破八卦山、三月三亮镖会、九罪正凶僧、剑山蓬莱岛、万隆藏风岛、樊家港、天锡山、聚英山等都是耳熟能详的回目,但这样的情节是旧时代茶馆说书的情节,是纯爷们的情节,主要是江湖恩仇、比武较量、夺宝破阵、平山灭寨、势力斗争等等。按现在电视剧的说法,缺乏所谓男女主之间的感情纠葛、爱恨情仇、聚散离别等情节,现在的观众不爱看。

内陆武侠评书和香港武侠小说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受众不同。《剑侠图》或《童林传》是旧时代茶馆说书,受众主要是基层大众里的男性,还有很多是文盲。那时候有钱人听戏,普通人听书,一般妇女们又不出门,当然是基层男性听书得多,所以纯爷们情节占大多数。

《三国》《水浒》《封神》也主要是男人戏,女人戏份不多,可是那些是名著,情节也是耳熟能详,观众就是冲着名著去的,《剑侠图》或《童林传》还真比不了。

三、人物刻画

和故事情节一样,《剑侠图》或《童林传》里的人物构成也较为单一,不仅是纯爷们儿,还都是老头儿,很多老头儿。一般侠客六七十,东南北三侠八十多,四小名剑九十多,西方老侠一百多,还有四大名剑、云台三剑、乾坤八剑、三了上人都是百岁之人,袁大化、张赵二圣、三脱僧就更不用说了,上面还有更老更高级的人物,最后连张三丰的徒弟张松溪都出来了。除了主人公及其徒弟们,没有几个年轻的(支线人物故事里的还不算)。

弄一帮老头儿来来回回演戏,还有些个和尚老道,不了解大概情节的,没个字幕介绍都分不出谁是谁。那么多的老头儿,上哪去找?如何服道化?况且,众多高人虽然武艺高强,但出场次数却不多,要让众多老戏骨在剧里客串, 那导演的实力可堪比《大宅门》的导演郭宝昌了。

四、主角光环

一般武侠剧的主角武功都是最高级或次高级的,比主角武功高的人物数量有限,而且出场也就是点拨主角武功,替主角摆平难事,昙花一现罢了。再看《剑侠图》或《童林传》,比主角武功高的人不仅数量多而且武功也高得太多,相比之下,童林虽是主角,但主角光环并不强了。

童林三月三亮镖会之前那是妥妥的主角,但亮镖会后剧情虽在推动,但实质就成了四大名剑、乾坤八剑等人和云台三剑、三了上人、钟离二贺等人之间的较量,再后引出袁大化、张赵二圣的恩怨(大概齐是这意思)。后期童林就沦为剧情发展的推动者了,出场次数和雍亲王、年羹尧差不多,戏份也就不是太多了。(据说亮镖会之前是常杰淼先生亲作,亮镖会之后是其徒弟们续作,后期人物越来越强,但支线过多主线过弱)

五、结局

一般武侠剧的结局多是功成归隐的圆满结局,当然也有悲壮牺牲的,但并不多,结局大都能让人接受。反观《剑侠图》或《童林传》,毒酒鸩群雄,结局相当悲惨。

一般观众或读者会把自己带入到情节中去,想象自己如果是某人会怎样怎样,或是佩服或是遗憾等。这下倒好,一辈子叱咤江湖的人物最后都被暗害了,还是被拥护的人暗害了,多憋屈啊,当剑侠有啥用啊,行侠仗义没好结果啊,回家当个安善良民也不至于死无葬身之地吧。

这和《水浒》还有点不一样。《水浒》后期是梁山被朝廷利用,征方腊时损兵折将,而后头领被奸臣毒酒害死(当然还是有一些幸存者的)。但起码不是被朝廷直接抓起来杀死的,毒酒也不是皇上赐的,是奸臣换了的,梁山上的人也多少都有点血债吧。所以,皇上还是好皇上,朝廷还是好朝廷,只是有奸臣而已,因果报应还是有的。

《剑侠图》或《童林传》里那些剑侠就是让雍正给毒死的,朝廷就是担心他们势力大,做出过河拆桥、兔死狗烹的事。所以,皇上就是心狠手辣,朝廷就是背信弃义,你人再有能力跟朝廷作对就没有好结果。这种观点映射到当今 社会 ,就成了对国家管理机构有意见了,过审肯定是过不了的。

综上所述,《剑侠图》或《童林传》由于知名度较低、故事情节单一、人物刻画老成、主角光环渐弱、结局过于悲惨等暂未有人拍摄成为电视剧。

当然,也希望以后能有知名的编剧和导演进行合理改编,云集优秀演员,早日完成拍摄,将这部优秀的武侠经典搬上银幕。

单田芳老先生的《童林传》评书,今年上半年听完了。感觉有点虎头蛇尾,前期描写童林的成名过程非常丰富,不论是学武,比武,收徒弟,还是四处征战,都非常出彩,后期雍正登基后,与童林翻脸无情,四处追杀童林描述少很多,至于童林一生伟大之成就开宗立派创立形意门,几乎就是一笔带过,着墨太少太少。呵呵,第一次明白了子午鸡爪鸳鸯钺为何物。至于为啥童林传没拍电视剧,个人觉得现在传统武侠剧已经过了黄金时期,没有编剧导演,没有观众,没有市场。


就是拍成了也是烂剧,白眉大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