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邓州一位乡村中医的坚守精神「乡村教师的坚守文章」

时间:2022-08-12 03:08:54阅读:1060
河南邓州:一位乡村中医的坚守芸芸众生构成了时代的洪流,时代又推动着人的成长和发展。医圣故里——邓州市文渠镇屈店村的乡村中医耿相合的成长历程,正是一代基层中医药人成长的一个缩影。透过他的成长史我们看到了…
  • 文章,1984年6月26日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国内地男演员、导演。2006年毕业于中央戏…

河南邓州:一位乡村中医的坚守

芸芸众生构成了时代的洪流,时代又推动着人的成长和发展。医圣故里——邓州市文渠镇屈店村的乡村中医耿相合的成长历程,正是一代基层中医药人成长的一个缩影。透过他的成长史我们看到了基层中医药的发展变化,从而增强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信心。

认识中医

邓州古有“医圣”张仲景,今有“国医大师”唐祖宣,是一片中医药的圣地,中医药对邓州人的熏陶是从幼儿就开始。1959年,5岁的耿相合得了重感冒,他母亲和大伯用大簸箩把他抬到文渠街找大夫看病,大夫熬中药给他灌下,经过一周治疗,身体慢慢恢复,中医救了他的命,直到现在他还记忆犹新。

1966年上小学三年级的耿相合得了结膜炎(俗称“红眼病”),医生给他注射青霉素,打针疼得厉害,尤其是做皮试的时候,更是痛不可忍,让幼小的他从此对西医有了畏惧。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中医大夫及父母和长辈们不断地用中草药为他们治病、防病的过程中使他对中医药有了更深的认识,可以说是中医药伴随着他的健康成长。

为了预防感冒,家里长辈们会用黄花苗根、苇子根、茅草根熬“三根茶”给他喝。咳嗽了,母亲用蛤蟆皮炒鸡蛋来防治。春秋末,妈妈总是用“春捂秋冻”来决定他们衣服的增减;割草时镰刀伤了手脚,大人们告诉他地里的刺角芽,沟里的毛辣子,路上的“干土面”都是止血的“好药”……神奇的中医药对年少的耿相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长大学中医的想法也在他心里疯长。

学习中医

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提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强调要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到农村,解决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1969年,国家实施了“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提倡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1974年,邓县人民政府积极响应号召,成立了“邓县赤脚医生学校”(1977年更名“邓县卫生学校”),20岁的耿相合因热爱中医,干活积极,被大队选派去学习中医,在学校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医药知识。

记得有个星期天,一个要好的同学带他到邓县中医院,跟老中医王惠五学习,王惠五是邓县中医院的前身邓县中医联合诊所的创始者,王惠五仁心仁术,来找他看病的患者很多。他见王惠五只用三指号脉,号完脉后直接报病论,病人再稍加补充,即可开药,且无纰漏,不用检查不用问,令他十分佩服,也坚定了他学好中医的信心和决心。

从事中医

1976年毕业后,他回到原大队卫生所成为一名每月工资三元,每天工分十分的赤脚医生,开始了用中医药为村民治病的生涯。1977年,上级要求大队卫生所开展“一根针,一把草”为群众治病活动。耿相合和所长宋宝发一起,带领从大队选拔的9名村民拉着架子车,深入武当山,开展实地采药工作。

一个月的时间,他们不但采集到大量的中医药,也认识了许多原来不熟悉的中草药。1985年至1989年,他又自费上了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通过函授又系统学习了四年中医理论知识,中医临床水平又有了明显的提升,他成了“乡村名医”。

1991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断深入,村级集体经济越来越被削弱,在此工作了15年的村卫生所解散了。他在家自己开了一段时间诊所后,又随着打工的热潮,经人介绍,1995年来到大连一家药店坐诊,为当地群众治了不少疑难杂症。

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儿子也从事中医药行业,在南阳医圣祠附近做中药材批发生意,也算传承了中医药事业。2011年,他从大连回来到儿子药店坐诊,用中医帮人诊病。他时常对儿子讲中西医的各自优势,叮嘱他一定要把老祖先传下来的中医药继承下去,积德行善做个有用的人。

传播中医

2013年,国家下发了“完善乡村医生养老政策提高乡村医生待遇的通知”,2017年,按政策他享受了养老待遇,从南阳回到文渠老家,他参加了我市举办的1至3届“仲景经方运用国际论坛”“中医世家”认定、中医师承大典和中医药法宣传等活动,又一次激发他学习、宣传、使用中医药知识的积极性。他先在自己的责任田里种了几亩玄胡、半夏、白术等中药材,引导、帮助、指导村民种植中药材发家致富。

2018年,他又到邓州市中医药管理局,报名备案了“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前不久,在“2021年邓州市第三期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上,精神矍铄的耿相合与今日邓州相遇。“我今年快70岁了,在农村生活工作了一辈子,对中医药的简、便、廉、验、安全的特色优势,在村民的健康发挥重要作用体会很深,现在国家重视发展中医药,中医药的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在有生之年,我一定要发挥余热,宣传、发展好中医药,让医圣故里再展辉煌。”他信心满满地说。

丁自力 余森豪

水浒中兀颜光、石宝、史文恭、林冲哪个更厉害?

题主列出来的这几个人,都是《水浒传》中特别生猛的巍峨存在,几乎代表了各个阵营的最高武力人选,很值得一比。

首先说大辽国兀颜统军,乃是大辽第一上将军,书中将其描绘得神乎其神,武力值堪称逆天。

但这兀颜统军却没有真刀真枪的和谁大干一场,也没表现出不可一世横勇无敌的凛凛气派。

最后一阵,大刀关胜领一彪军马杀到中军,兀颜统军举戟相迎,交手并没几合,统军便发现身边没了羽翼护卫,拨马便走。后面小李广花荣一箭射了统军的护心镜,被关胜追上一刀砍透两层铠甲,还有一层连环镔铁铠护身。兀颜统军只得回身和关胜再斗,不过三五合,花荣又放了一支冷箭,没羽箭张清又参与进来飞石乱打,统军只好再跑,被关胜追上,一刀斜肩带背颠下马去,张清赶上,一枪结果了性命。

这兀颜统军从生到死,也没一次好好表现就呜呼哀哉了。而从他和关胜俩人的争斗来看,都是几合之间,并无突出展示,被关胜、花荣、张清撵着打,可见这兀颜统军并非吹嘘的那般神勇无敌,是最令人困惑的一个。

而石宝同样是和关胜交手,前后三次,至多二十回合,急欲用流星锤赢人,拨马便走,关胜亦不追赶。宋江问关胜何以不追,关胜说石宝刀法不在关某之下,突然败走必然有诈,故而不追。

石宝却倚仗这招儿先后取了急先锋索超、丧门神鲍旭等五人的性命,是南军中杀敌最多的将领,故而被人架高了排名,实际战力不足挂齿,和小温侯吕方大战五十合方才令吕方不支,而梁山上若干好汉都有这样的实力,怕是八骠骑水平也不如。

所以,石宝的武力是最被高估的一位,真正的一刀一枪不足以斩杀任何上将,只是诡计多端,暗算赢人。

倒是史文恭其人,和霹雳火秦明交手,二十回合就让秦明力怯,可见其人武力超绝,一杆钢枪神出鬼没。

史文恭除了二十回合让秦明力怯,并无再次大放异彩的表现,第二次出场就被玉麒麟卢俊义生擒活拿。

而霹雳火秦明可谓梁山上能征惯战的猛将一员,惯打头阵,几无败绩,武力值相当可观。史文恭能让秦明不支,可见这史某人的枪法确实超逸拔群。

而豹子头林冲一直没机会和上述三个人过招儿拼命。虽然晁天王临终留下遗言,说“捉得史文恭者当为山寨之主”,但林冲第一次因为晁盖中箭错过了,再后来宋江和吴用大肆宣扬河北玉麒麟的功力,冷落了豹子头,根本就没给他出战的机会,故而也无法验证林冲和史文恭的孰高孰低。

倒是有几个旁证,可以约略见证林冲和史文恭的差异——

首先是托塔天王的遗言。当时的梁山上,除了豹子头林冲,怕是没有第二个人可以有实力和史文恭争斗。晁盖留下那话,一是不让宋江上位,二是暗示林冲有出战史文恭、并拿下史某人的实力。不过这话没有挑明,各种论断都有。

以晁天王久历江湖的阅历和见识,他当然看好林教头可以一战而胜之。

二是宋公明和吴学究百般压制林武师的出场机会。以这两个人唧唧歪歪的阴谋算计来看,他们确实忌惮林教头的武艺,很怕这林教头一旦缚了史文恭上位梁山之主,他们就连想招安的机会都没了,故而极力压制了林教头的出征。

三是林冲曾一棒打翻了不可一世的洪教头。那洪教头可是柴进的师傅,武力必在柴进之上。且柴进明确说过,洪教头此间无对手。

小旋风又在清溪洞前一枪戳了皇侄儿方杰,和小李广花荣酣斗一处不分胜负,可见这柴大官人绝非等闲之辈,只是身份贵重,不轻易出手而已。

以柴进的表现看,他和花荣不相上下,洪教头又在他之上,却被林冲一棒撂翻,可以想见林冲的武力相当骇人。虽然史文恭有二十合让秦明力怯的战绩,但林冲一棒就打翻了洪教头,更令人恐怖。

四是对阵南国尚书王寅那一战。镇三山黄信、病尉迟孙立和邹渊、邹润叔侄两个共战王寅。王寅却越战越勇,可见王寅确实技高一筹。而林冲一来,王寅即刻被灭。施耐庵一句话颇耐人寻味:

这又是个会厮杀的。

一下子就点到了林冲的要害,说明林冲最善于把握战机,一眼就能找准对手的死穴和命门,进而给对手致命一击。

五是林冲大小战阵百十场,无一败绩,这且不算,还有更绝的,就是林冲和谁打都不落下风,发挥一直很稳定,多令对手暗自称奇。这就很不一般了,也说明林冲的临敌表现最能让人放心,也最有把握。

六是史文恭的心理素质极不稳定,前番还是一枪扎上了霹雳火,后面就被黑旋风揪住一顿好揍,曾头市寨破,惶惶如丧家之犬,狼奔豕突,疲于奔命,技艺再也没发挥出来。

最关键的,还是史文恭有那匹照夜玉狮子的宝马加成,纯正的蒙古血统,绝对的马助人威。就武力值本身来讲,史文恭则不如豹子头,久战必被林冲所拿。

综合这些因素来看,豹子头对战史文恭,最后胜出的,一定是发挥一直很稳定的林教头,也是这几个人中武力值最令人胆寒的一个所向披靡的上将军。

这就得出了如下排名:

林冲>史文恭>兀颜统军>石宝

这就是最可靠的正确答案。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