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台新片「播放量8612万闷声干大事的芒果台这次又出了部正能量精品」
芒果台从最早的娱乐至上到如今不断地寻求转型,已经逐渐推出了更多优质的作品。比如芒果季风剧场,在影视剧方面就尝试了更多的可能性,2021年推出了《我在他乡挺好的》,《猎狼者》等作品,完全颠覆了观众对芒果台的认知。
而今年芒果季风剧场依然源源不断地给我们带来惊喜,但同时芒果台也正在“闷声干大事”。
实际上,早在2020年芒果台就推出了一部纪录片《中国》,至今都在豆瓣保持着8.3的高评分。
这部纪录片讲述了中国的发展历程,从春秋讲到盛唐,以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碰撞为开篇,选择的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演员,甚至有不少都是芒果台的主持人。
但不得不说,这部纪录片呈现出来的品质让人很难不对芒果台刮目相看。如今时隔两年,《中国》推出了第二季,目前这部作品的播放量已经突破了8612万,显然这一次芒果台又出了部正能量精品。
这部纪录片之所以能够吸引观众,主要原因有3点:
一,如诗如画的置景中国的绘画讲究大写意,会在图幅画面中有大量的留白,而这部《中国》纪录片便是与这种中国绘画的风格一脉相承,不少场景都是呈现天地,风景的辽阔,人身处其中更显渺小。
对于风景的呈现采用了这种中式留白的方式,看起来更加高级,也更符合国风审美。
《中国》第二季从唐朝引入,主要讲述的人物是李白,不过引入李白没有从他的诗歌入手,而是讲李白的政治抱负。随着一扇朱砂色的门缓缓打开,映入眼帘的就是气势磅礴且建筑风格十分中正的中式建筑。
李白背对着这扇门,走向台阶的高处,身穿一袭白衣格外潇洒。然而这样的装束出现在宫廷中是格格不入的,也正对应了李白的人生选择,他孑然一身行走于世间,与美酒诗词歌赋作伴,而这种整体置景让李白与建筑构成了一幅构图中正的古画,意味深长。
《中国》在呈现其他时代时也各有不同,元朝的滤镜更加厚重温暖,整体色调带着民族特有的奔放感,但每一帧画面都如诗如画,满足观众所有的视觉期待。
二,以人物看时代对于一部分观众来说,纪录片的形式太过晦涩严肃,很大一部分记录片在呈现内容时往往都是直白的输出,难以让观众提起兴趣。
但《中国》第二季与第一季一样,同样是以人物来看时代,且出场的人物多是观众熟悉的历史名人。
李白,杜甫,关汉卿等历史名人的事迹对于观众来说并不陌生,这部纪录片便是将这些名人放在时代中,看他们与朝廷之间的关系,也看他们在市井中的生活。
从整体的叙事来看,《中国》依然是尊重历史的,将历史实际都呈现给观众,但是从观感的角度来看,通过演员的演绎再加上场景的呈现,让画面与文字形成了对照,不会让观众觉得无趣。
《中国》的第二季与第一季也是一脉相承的,人物皆是关乎于当时的政治以及思想制度,可见这部纪录片在内容把控上的细致。
三,演员演技在线芒果台的这部记录片选择了观众耳熟能详的演员本身是十分冒险的,毕竟不少演员都已经给观众留下了固定的印象,如何在这部纪录片中撕掉自己的标签,演绎出不一样的人物,直接影响作品的质量。
不得不说,芒果台的选角同样精准,在第一季中,即便何炅等主持人在剧中饰演重要角色,也完全不会让观众出戏。
而到了第二季,沈梦辰饰演杨玉环,靳梦佳饰演李清照,也并没有违和感。
身材不够丰腴的沈梦辰演出了杨玉环在将死之前的悲痛情绪,而靳梦佳演绎的李清照则看起来十分清冷。
演员在没有台词的情况之下,只能通过自己的眼神以及肢体动作来传达人物情绪,对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芒果台依然大胆地启用自家的主持人,就足见其信心。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我们熟悉的实力派演员,也在这部纪录片中亮相,深入角色,增强了人物的信服力。
从芒果季风剧场以及《中国》纪录片就能看得出来,芒果台的转型决心。在娱乐这条路上,芒果已经走向了巅峰,并站在了高处,而新领域的尝试也将意味着芒果台即将开辟新的道路,引领新的潮流。
口碑爆表?被央视屡次点名“芒果台”,这次竟出了部正能量的精品
真是没想到,被央视屡次点名批评“ 过度 娱乐 化 ”的“芒果台”,这次竟悄无声息“憋”了个大的。
这画面,这格调、这清新脱俗的质感,是不是一点不“芒果”?
这还不算,接着往后看,还有惊喜。
这邋里邋遢的犀利哥是...?
自信点(不用怀疑),这就是芒果一哥 汪涵 (后续还有 何炅 )。
好吧,看这阵容确实是...芒果亲生无疑了。
由此可见,被贴上综艺标签的芒果台一旦正经起来,还是可以的。
以上提到这部剧,是芒果台近期播出、豆瓣里都是清一色五星好评的一部 历史 纪录片---《 中国 》。
正式开夸之前,先来介绍下这部剧的 主创团队 。
总导演 李东珅 ,豆瓣高分纪录片 《河西走廊》 的制片人。
之前看过《河西走廊》的朋友们现在再来看《中国》,肯定会有熟悉的感觉。
配乐由日本著名作曲家 梅林茂 亲自操刀,这老人家在中国的代表作有《一代宗师》、《罗曼蒂克消亡史》等。
总撰稿 邓永健 ,也曾是《河西走廊》、《重生》的撰稿人。
配音 周涛 ,这个大家都熟,就不多赘述。
至于演员,除了汪涵、何炅,还有北京人艺的 焦刚, 及新生代偶像 于朦胧 ...等等。
是不是随便一个单拎出来都是业内金字招牌?
上文已经提过, 《中国》的画面相当好看 。
6K高清镜头下,如诗如画的场景,配上或静态或从容或肃穆的各色人物景象,每一帧都是清新养眼的壁纸。
建议在电视上看,效果会更好哦。
其次,还有 配音 。
作为纪录片史上难得一见的女配音师,想说,涛姐的声音实在太好听了!
随便举例:孔子拜会李耳(老子)那一段,随着孔子作礼离开,周涛以旁观者视角缓缓念出旁白: 李耳注视着孔丘渐渐远去,有一瞬间,他感觉这个年轻人仿佛正在走进浩瀚星空,清风徐来,李耳长久伫立,一动不动...。
低沉深邃的播音腔,配合光影交错的意境,加上相得益彰的BGM,不知不觉间,就把观众的思绪拉回到了两千多年前那个夕阳西下、令人惆怅的黄昏。
非常有代入感。
然后,是 故事 。
《中国》第一集名为《春秋》,但实际讲述的只是 孔子 的故事。
短短50分钟,导演选用了孔子两段最具代表性的经历,来概述他的一生。
第一次,是 孔子 跟 老子 (李耳)的“ 世纪会面 ”。
公元前518年暮春,孔子坐着鲁昭公赏赐的马车来到周朝,拜会时任 守藏室之使 的老子(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
孔子此行有两个目的。
一、 向老子请教“(周)礼”,以证明自己一直以来对“礼”的坚持没有错(孔子生活的年代正逢周礼分崩离析之际)。
二、 想跟老子探讨当时 社会 面临的诸多困境及解决方案,并期待自己的主张得到对方认同。
听完孔子滔滔不绝的诉求,主张“道法自然”的老子却劝他应 顺应自然、按规律行事 , 凡事不妄为、不强求 , 要以“无为”应对天下 。
这次千古一遇的会面,虽因俩人相去甚远的观点最终怅然而散,但两位智者对彼此的欣赏和理解,却在中国 历史 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另一次著名的“ 陈蔡之围 ”,是孔子人生中遭遇过的最严重的的一次危机。
公元前489年,周游列国的孔子带着弟子路过陈蔡两国交界的地方。
与此相隔不远的楚昭王闻讯,赶忙派人来请。
陈蔡两国的主事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恐慌,担心孔子入驻楚国会对自己不利,于是设法把孔子一行围堵在了荒野之中。
接下来的七天,行动受阻、食不果腹、弟子离心 , 一系列猝不及防的变故让身陷绝境的孔子首次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了怀疑: 我这么多年的坚持有什么不对吗?我为什么会落到如此地步?
恍然间,他甚至想起了多年前老子对他的临别赠言: 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 (意思就是:喜欢辩论还很厉害的人容易招祸,因为他们喜欢说别人的错误。)
好在关键时候,偷跑出去求救的子贡及时带着楚国的兵马回来,才解了孔子一行的燃眉之急。
后世有言:上天如果没有降生孔子,中国的 历史 将如万古长夜(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这话现在看来虽然略显夸张,但不可否认,孔子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确实至今无人能及。
至此,如果《中国》的看点只是着力于画面、音效、故事讲得引人入胜的话,也还算不上新奇(毕竟好看的国产 历史 剧也有很多)。
这部纪录片最与众不同的另外两大看点,其实隐藏在剧情之中,需要观众在追剧的时候自己去发现体会。
一、去剧情化处理。
什么是去剧情化处理?
就是像拍 现实记录片 一样去拍 历史 纪录片 。
据导演透露,《中国》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基本没有台本(台词很少),他们的状态、表情、动作,全靠演员自己去领悟、揣摩,到正式拍摄的时候,扮演的角色都是按照当时的环境、心绪自然而然呈现。
一句话就是,你看到的故事中每个人吃饭、走路、发呆、欢笑的样子,都是演员自行发挥。
类似的尝试,其实五年前的《河西走廊》也用过,这就是很多人看到《中国》会觉得似曾相识的原因。
二、“假定性美学”拍摄风格。
假定性美学的意思是: 貌似不合理,其实特别合理。
比如第一集剧情中,孔子七日之围脱困之后,有个他高举火把的画面 。
按常理,在周围一片白昼的情况下举个火把这种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此情此景,火把代表的却是孔子心中重新燃起的希望。
这种“无中生有”的表现方法,稍微留意一下,会发现特别有意思。
《中国》播出至今,引来好评如潮的同时,也有部分网友在质疑这个名字是不是起得有点“大”了?
因为从第一集来看,虽然名字叫做《春秋》,但实际内容却相当于孔子个人的一部人物志,片中对于当时的背景和其他各国的着墨也并不多。
对此,导演李东珅这样表示:我是一个反经验主义者,总是认为别人那样做,我们就不要那样做,没什么事情是不能改变的。
《中国》就像一个小朋友长大成人,你和我不同是因为成长经历不同,中国的成长不是忽然一下出现的,是历经五千年文明史不断推进过来的。
这样的观点,可能不一定能让所有人释然。
但不得不承认,《中国》的确是芒果台近期给观众送上的一份大礼,不仅好看、好听、好懂,还有美轮美奂的意象表达。
这类比土偶剧好看百倍的 历史 科普片,时间允许的话 ,建议每个人都花时间去追一追。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不以物喜)
时隔多年,王心凌为何能再度爆火?
其实王心凌能够在读爆火,我觉得一点都不稀奇。因为她是一个时代的特征,更是我们过往的青春!!!
我记得我初识王心凌的时候,并不是因为她的《爱你》,而是她的另一首《当你》,这首歌还曾经被林俊杰翻唱,我现在都能随时哼唱几句。这就是姐姐给我烙下的深深的时代记忆,没有任何的刻意,就是喜欢。
她当年非常火,几乎每个专辑都大卖,而且很多金曲都常年高居榜首,那个时候比较所谓的蔡依林,也算一线明星了。当时她吸引了不少粉丝,后来都沉淀下来了,现在重出江湖,粉丝们立刻被唤醒,可见当年的影响力有多大。
所以这次王心凌能火爆主要还是情怀,成功唤醒了庞大粉丝的记忆!
能够成功的勾起回忆的年龄不用多说,一般都是80、90后,捎带着点10后。而现在80、90已经成为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主力军,姐姐是我们那个时代的记忆杀。
因此,不管多久没有出现在大众视野,当她往《乘风破浪》的舞台一站,伴随着《爱你》这首“战歌”响起,记忆的匣子就如潮水般打开,那些远去的青春也向这群90后扑面而来。要知道这首歌在当时的传唱度绝对不次于那几个顶级天后。
所以,在原本就有着不少的粉丝基础的情况下,再加上姐姐的状态一如当年,当一种你原本熟悉但是多年不见的东西突然再次闯进你的生活,会让人有一种“找回曾经的美好”的感觉。
而且,不得不说,姐姐的这首歌的确是经典中的经典,和现在的那些口水歌比起来,真的耐听。旋律轻快,即使是多少年的唱法仍然不输于现在的时代。
除了旋律,最让粉丝惊喜的还是王心凌本人的状态了,从播出的片段可以看出王心凌的身材一如既往的纤细,而且在唱跳中表情灵动,歌声稳中带甜,与当年的声音一模一样。
再者她是一个唱跳俱佳的实力歌手。她可以边跳边唱,还能把自己的气息控制得那么稳,实在是太厉害了。时隔多年再次登台表演,她的唱跳功底丝毫未打折扣,并且毫不违和。我们以前试过像她那样又唱又跳,结果发现没有很好的唱功和体力是做不到的。
还有的人说姐姐的脸崩了,在装嫩。我想说,哪个人不会老,但是老了只要心态年轻,那就是无敌。而且姐姐做到了,她将年轻无极限完成的可谓是完美,而这不就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所一直追求以及向往的吗。
所以,甜心教主无论将来是否能够继续爆火,也不会减轻在我们心底的分量。我们也依旧会叫你honey,说声爱你。希望你的人生重新起航,乘风破浪。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