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他是羊城暗哨里的马老板
1920年出生在上海的夏天,原名叫夏克平。在他19岁的时候,考入了黄埔军校陆军第13期,由于追求进步思想,仅入校一年便被开除。天生开朗,兴趣广泛的夏天,从小痴迷于戏剧。随后又报考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因参加学生运动再次被开除。1942年他终于进入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学习,成为正式的一名话剧演员。
夏天在四川期间,先后参加《重庆24小时》《哈姆雷特》《日出》《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多部话剧的演出。抗战胜利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上海,一如既往地活跃在话剧舞台上。
《一江春水向东流》
1946年夏天加入昆仑影业公司。在经典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里》里扮演国民党小官吏龚科长,尽管是个无足轻重的配角,却得到一致认可。此后他又相继出演《关不住的春光》、 《丽人行》等多部片。
夏天与潘我源
1948年夏天来到苏北解放区,担任华中九分区文工团演员兼戏剧教育教员。还和自己的心上人,日后成为上海电影译制厂著名配音演员潘我源喜结良缘。
解放后,夏天又成为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电影演员。不久就参加谢晋的第一部执导的影片《水乡里的春天》的拍摄,他扮演的落后的富裕中农孔炳源。
《水乡里的春天》
新中国成立之际,隐藏下来的特务有蒋匪的、美帝的,层出不穷,这些人都是在方方面面企图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与此同时,电影工作者适时抓住这种类型的题材,创作完成不少惊险反特影片。应运而生的《羊城暗哨》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
“国民党田粮处长吕薄冰在广州潜服下来,以算命为掩护,逐渐拉拢一群人,成立所谓的‘中国人民控诉团’,企图偷渡香港,进而前往联合国控诉,公安人员奋战七天七夜,一举破获了这个胆大妄为的案件”。作家陈残云正是根据这个真实案件创作完成了电影剧本《羊城暗哨》。
1957拍摄的影片《羊城暗哨》,夏天扮演的“马老板”就是现实人物中的吕薄冰。对这个角色投入十足的创作热情的夏天,不仅下基层体验生活,还走访公安干警,了解观察被俘特务的言谈举止,用于角色塑造。在他用过的的剧本里标注大量的人物内心读白,行为动作。
这个狂妄自大、神经兮兮的马老板,是他众多反面角色最具光彩的一个。
1958年正是大跃进运动如火如荼展开的时候,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紧跟形势,“艺术性纪录片”《巨浪》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完成的。
《巨浪》中的夏天(左2)
影片描写江南造船厂工人仅用短短的70天时间,就建造出一条5000吨巨轮的故事。影片导演刘琼破天荒地让夏天“改邪归正”,扮演工段长梁大康。虽然这是个正面角色,尽管夏天也非常珍惜地这次难得的机会。可他银幕上的出现,总感觉他在目露凶光,再加上歪带着帽子,怎么看都像是个混进工人队伍中的“坏分子”。
《巨浪》里并不成功的出演,着实让夏天有些灰心。于是他又“重操旧业”,参加了众星云集的彩色故事影片《林则徐》的拍摄。这部讲述十九世纪中叶,林则徐奉旨到广州禁烟,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与英国鸦片贩子和中国贪腐官员进行坚决斗争的故事。
穆彰阿
影片中夏天扮演的军机大臣穆彰阿,是朝廷中反对禁烟的投降派首脑。不但头脑冷静,老谋深算,还欺上瞒下,阴险卑劣,。这是他本人认为最满意的一个角色。
随后夏天又在《摩雅傣》《秋翁遇仙记》《聂耳》《51号兵站》《飞刀华》《平鹰坟》以及重拍的《渡江侦察记》等影片,轻车熟路地扮演着既是自己擅长的,又是性格各异的反面人物。
时间来到了198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徐昌霖根据作家陆文夫同名小说改编的故事片《美食家》,夏天在他65岁的时候,扮演了从影以来唯一的一次男主角朱自冶。这也是他拍摄最后的一部影片。
夏天与《美食家》导演徐昌霖,女主角詹萍萍
《美食家》避开文革十年悲情控诉与直白批判,以一位看似正面向上、讲政治讲阶级讲人民,实则道貌岸然、脱离群众、刻板迂腐、既不懂烹饪也不懂经营的饭店经理视角,
不动声色地刻画描写并讽刺批判了公私合营后外行领导内行、教条主义不切实际、破坏特色文化传统的现象。
2005年夏天病逝于上海,享年85岁。他从艺六十年来的人生履历上,是硕果累累的话剧和影片中精彩演绎,这些不同脸谱、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会让广大观众牢牢记住他的名字。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