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刃出鞘真实事件(利刃出鞘谁是真的特种兵)

时间:2022-08-12 02:59:55阅读:3495
先说这部有着演员神仙组合的《利刃出鞘》给我的第一感受,这应该是今年能入我年度十大外语片名单的电影,话说今年的好电影真的很多,说了这么多年的电影小年,今年终于迎来了大年。《利刃出鞘》的导演莱恩.约翰逊,…

先说这部有着演员神仙组合的《利刃出鞘》给我的第一感受,这应该是今年能入我年度十大外语片名单的电影,话说今年的好电影真的很多,说了这么多年的电影小年,今年终于迎来了大年。

《利刃出鞘》的导演莱恩.约翰逊,之前拍出了评论两极分化的《星球大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其中在星战那部电影里,就加入了罗生门一样叙事方式,用不同视角去阐述凯洛伦黑化的事件。

终于,这位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书迷莱恩.约翰逊,自编自导了一部有着重度阿加莎推理模式和影子的《利刃出鞘》。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谁,她是写出过《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谋杀案》,《无人生还》,《罗杰疑案》等等家喻户晓探案推理小说的英国大作家,阿加莎也被誉为是三大推理文学宗师之一。

不得不说,莱恩.约翰逊的这部《利刃出鞘》真的超出预期,影片在传统推理的剧作模式下,娓娓道来影片的真相和背后的凶手,但影片在三分之一处却打破这传统推理,在后半段反转和深入下,让观众看到一个真相背后的前因后果。

能这么自然把推理和悬疑两大类型结合的探案片,真的非常少见,可见莱恩.约翰逊确实是阿加莎的头号粉丝无疑了。

除了精彩缜密的剧情和结构,导演在镜头语言和人物性格塑造上,也花了很大的功夫,让影片更具有风格和娱乐性(商业性)。

如果大家仔细看的话,影片大部分的镜头,是停留在肩上景别和大特写上,去强化人物的对案件的反应和情绪,尤其是台词部分,只要人物说话,恨不得把摄像机直接贴到演员脸上,这也让演员有了更多的表演发挥空间,毕竟表情情绪的拿捏,是对演员的表演很大的考验。

贴近人物去拍摄,也从中暗示了影片不光只是推理和玩悬疑,更重要的是从事件要回到人心本身,整部电影看下来,似乎这是一次对片中所有涉案角色的人心考验,最后谁通关了,谁被淘汰了,一目了然。

在人物塑造上,影片全程的影调,是一直跟随着侦探布兰克的步调走的。

布兰克一直给人一种漫不经心,说话不着边际的感觉,包括甜甜圈梗,还有经常的答非所问,这些都为影片增加了不少黑色幽默的元素。

这也让影片全程都处在诙谐讽刺的轻松状态,少了传统犯罪推理的严肃和正经。

接下来我们来还原和解析这部细思极恐的《利刃出鞘》,以下均涉及剧透,3,2,1。

《利刃出鞘》有着阿加莎代表成名作《罗杰疑案》的影子,两部作品都是在一开始,观众比侦探知道得更多,也同样是死了有钱人,同样是在一个密闭的空间,其中《利刃出鞘》的凶器刀,窗户,脚印等等元素,都可以说致敬了《罗杰疑案》。

而最有阿加莎精髓的,当然就是影片中007饰演的侦探布兰克,布兰克的人设一改传统严谨侦探形象,操着南方口音,做事说话都感觉漫不经心,甚至(感觉)一直被案件牵着鼻子走,这样的人物塑造,也和阿加莎小说里波洛探长有几分相似。

《利刃出鞘》讲述的是富豪小说家霍华德.斯隆比,在自己85岁生日那天,离奇在自家庄园豪宅自杀身亡,而他留下的亿万遗产,则成为了家中所有后代儿女的谋杀动机。

这时久负盛名的侦探布兰克被神秘人聘请来调查案件,斯隆比家族的每一个人背后的心结和秘密,都随着影片的发展一层层揭开,而作为死者霍华德贴身护士的玛塔,更成为这宗案件的关键人物。

​《利刃出鞘》这样的案情结构在推理片中其实很常见,但影片却巧妙的在过程中转换了讲述故事的主角视角。

影片一开始从侦探视角出发,一个个询问家族成员,但在这过程中,又让观众以上帝视角去事先知道家族成员在说谎,这样的反差不但制造了推理片的新鲜感,也让观众比侦探更了解真相,更能让观众越早的进入案件中。

而影片在剧情发展到三分之一处时,更大胆的把主角视角转换到护士玛塔身上,观众随着玛塔的视角,知道了命案的整个过程。

一般案件真相过程,是探案推理作品最重要的揭露时刻,会放在影片最后由侦探来总结陈词,而影片这次玩上天,早早就把真相公布,把影片从推理的类型中抽离出来,转变成一部真相背后秘密的悬疑类型片。

影片在最后侦探的反转和更深层真相揭露时,也让观众不得不折服在侦探的洞察力上,即使观众和侦探了解得一样多,甚至比侦探知道的更多,但我们依然没办法从繁多琐碎的细节中找到真凶。

影片这样大胆的处理,延展了作品本身的讨论性和寿命,真凶和表面的事实并不重要,就如影片中所提到的甜甜圈魔咒,其核心是在表达,当我们越填满甜甜圈的中心,却往往用表面的事实掩盖掉了真相,更掩埋了真相背后关联人物的态度和看法。

最后,让我再来以最通俗的方式,来还原影片的真凶揭秘环节,接下来会是重度剧透,请坐稳扶好。

富豪小说家霍华德.斯隆比在85岁生日时,把2个女儿和1个儿子的家庭成员都叫了过来,并进行了严格的财产切割,孙子美队兰森这时也知道了布兰克的遗嘱,家庭成员一分钱都拿不到,而所有的遗产都将花落到护士玛塔手里。

于是就在这时兰森起了杀心,他知道玛塔每晚都会给霍华德注射止痛药剂,于是兰森偷偷调包了止痛剂和吗啡两瓶药剂,想让玛塔在给霍华德用药时,错杀掉霍华德,这样做可以导致遗嘱的无效性,让玛塔无法成为遗产继承人,从而让遗产平均分配给家族。

但由于玛塔多年的护士经验,让玛塔练就了只要通过药水的成色和品相,就能知道哪瓶装是止痛剂哪瓶装的是吗啡。

然而这样的经验却无法让玛塔找到自信,当她发现自己”误给“霍华德打入过量吗啡时,认为自己犯下了大错,但好巧不巧那瓶错打的吗啡正是止痛剂。

此时玛塔想要找的解药,而解药自然是被兰森早早拿走了,于是在将错就错之下,出于保护玛塔的霍华德,只能牺牲自己,挽救玛塔。

霍华德想了一连串制造玛塔不在场证明的行动,比如玛塔开车离开折返,然后从暗门再次进入伪装霍华德,最后玛塔还目睹了霍华德的割喉自杀,这些都在影片中得到还原,也正因为如此,观众和玛塔一起目睹了所谓的案件真相。

原本兰森简单的借刀杀人,却被霍华德救玛塔弄得较为复杂了一些。

于是兰森花重金匿名聘请大侦探布兰克,想借用侦探之手查出所谓的真相,让玛塔成为谋杀罪人,让遗嘱失效。

在霍华德葬礼的时候,兰森回到霍华德的卧室,为的是拿走被让人怀疑的调包药瓶,这样就没有证据证明玛塔是误杀了,但好巧不巧的是,兰森的行踪被管家弗兰发现,弗兰起了疑心。

而这时兰森也从玛塔口中知道了当晚的所有经过,也就是说,如果尸检血液报告出来,霍华德将不会是注射吗啡过多而死,而是正常的自杀,这也会导致兰森原先想好的遗嘱无效计划失败。

于是兰森将计就计,让玛塔接受遗嘱的遗产,但为了替玛塔保守秘密,兰森要求拿回自己的那份遗产。

但这时还有一只阻碍兰森计划前进的人,就是那位起疑心的管家弗兰,她提早拿到了尸检血液报告,知道了血液里并没有过量吗啡,于是弗兰复印了一份藏在豪宅内,另一份寄给了兰森,威胁他自首。

而兰森再次将计就计,把信件转寄给玛塔,想让玛塔在“错误”的道路继续下坠下去,兰森自己则去见了弗兰,并给弗兰打入过量的吗啡,然后还去了尸检报告的机构,纵火烧了血液证据。

这时只要兰森到警察局,把玛塔当晚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都说出来,再加上玛塔到时把弗兰杀掉,玛塔就成了两宗命案的凶手,遗嘱自然就会失效了。

但兰森的计划总是被玛塔的善良所打破,当玛塔去见弗兰时,玛塔救下了弗兰,顺便说一下弗兰那句:“you(Hugh) did” 这样的谐音梗,真的玩得天衣无缝骗过所有人。

之后侦探布兰克拿到血液报告,一切线索都串联了起来,我们也从布兰克的推理中,揭开了命案真相背后的真相。

最后来聊聊片中刀的含义和细节,我们能看到影片最后道具刀救了玛塔一命,而刀也是霍华德自杀的工具,同样都是刀,但前后都在救玛塔的命。

这两处刀象征着善良和正义,霍华德用刀自杀,想挽救一位大好青春的善良玛塔,兰森用道具刀没把玛塔杀成,也反应了刀是正义的化身。

客厅中各种刀的摆设,这些刀都朝着中心,而中心却如同布兰克的甜甜圈梗一样,中心的空洞,意味着人心如黑洞一般,无法预测。

总而言之,《利刃出鞘》不管从演员阵容,还是从故事和影片的质量来看,都是上乘的。

最后我给《利刃出鞘》8.3分,喜欢探案推理悬疑的小伙伴,真的不要错过,这是近几年最好的同类型电影了。

如何评价《利刃出鞘》这部电影,简述就好,不用配图?

《利刃出鞘》也是如此。不仅案件写得严丝合缝,环环相扣;并且,在揭晓最终谜底之前,导演确实已经将所有的线索,都在影片中有所铺陈,都摆在了明处。

这一点,尤其是在二刷之后,特别明显。每一段剧情都是前后呼应的,所有的反转在前情中都有暗示。

所以,我们也尤其推荐大家去二刷:如果如果第一遍对于你是熟悉案情、头脑风暴的话;第二遍才是真正的恍然大悟啊。

当然,哪怕到了这一步,还有一个巨大的难题:以上这些优点,黄金时期的侦探片和侦探小说都早已具备,都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和埃勒里·奎因玩剩下的。

如何能在这个传统的、复古的类型里,体现出自己的创新呢?

在不对重要剧情进行剧透的前提下,我们也可以稍微聊一聊这个部分。

首先,导演并没有拘泥在侦探片的类型里,反而在此基础上,玩起了类型和结构的杂糅。

在最开始,这是一个很经典的古典推理片;但随后,又转变成了犯罪惊悚类型,既有喜剧元素,也有一部分动作戏。

也就是说,当故事的真相随之反转的时候,类型也改变了——影片的形式和内容始终高度统一。

或者,我们也可以将这个故事,看成是一种对古典推理片的“希区柯克式变革”。

众所周知,希区柯克虽然爱拍悬疑片,但是很讨厌古典推理片;因为他认为,后者的魅力仅仅在于最后真相揭晓的那一刻,而此前要花大半部电影的时间来铺垫线索,实在是太冗长、太枯燥了。

而希胖的魅力则在于,让处在上帝视角的你,通过对置身险境的主角产生同理心,而制造出强烈的悬疑感。因为,我们不知道主角能否脱险。

所以,如果说在本格推理里,读者的视角是随着侦探而走,读者=侦探;

那么,在这部电影里,观众拥有的是全知视角,就好像是狼人杀游戏的“上帝”角色。也就是说,读者>侦探。

但即使如此,信息量如此丰富的前提下,我们能否猜出最终的凶手呢?

答案是……

并不能!你爸爸还是你爸爸!

不仅猜不出谁是凶手,还会一直为主角的险境感到提心吊胆,越看越紧张,吓得手心冒汗。

换而言之,这部电影不只有一个最后的大谜底,而是有一百个小谜团;故事的悬念,也始终随着故事的进展而发生改变。

始终让你有坐过山车的快感唷!

最后,关于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政治讽刺。

虽然故事看似发生在一个七十年代的豪宅里,所有人都盛装出席,画风极度奢华复古;但是,随着调查展开,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现代故事。

导演提到,这个大豪宅的设定是致敬1972年的电影《足迹

这个家庭里有ins网红、有川普拥趸,一家人喝大了聊起来的,也是拉美移民的问题。这是一个彻头彻尾发生在2019年的故事;这些人谈论的话题,正是这个时代最关注的问题。

隐喻无处不在:

主角之一的年轻女护工,是一名拉美裔移民。这些有钱人看似对她关怀备至,把她当做一家人,但始终带着高高在上的轻慢。

提起这名女护工时,这家人说她说来自“厄瓜多尔、巴拉圭、乌拉圭、巴西”;是的,每一次国籍都不一样;这说明他们根本不在乎,打心眼儿里歧视。

而同样可怕的是,女护工从来没有试图纠正过她们,也从没有提到过自己真正的国籍。看似温顺的外表下,谁也不知道藏着冷漠还是叛逆。

此外,片中有象征着权势的、无比浮夸的“铁王座”;也有明晃晃写着“我的房子,我的规则,我的咖啡”的马克杯。

(相信看过电影之后,你会对这个咖啡杯印象极其深刻)

为什么要这么夸张地宣誓主权?

这背后同样隐藏着对于美国政府与川普的暗讽。

当然,老实说,这样的细节和隐喻在片中无处不在。毕竟,导演就是个绝对的细节控,每个镜头都在埋梗、每个细节都隐藏深意。

不过,再说下去,就真的要剧透了。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