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现代作家名单「名单公示西安6部作品上榜创历届之最」
10月30日,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名单正式进入公示期,全国共97部作品入选,由我市文艺单位创作出品、参与联合出品的电视剧《功勋》《装台》,话剧《路遥》,电影《柳青》《秀美人生》,广播剧《黑色沃土》6部作品分别入选特别奖和优秀作品奖公示名单,作品门类之广、入选数量之多,创下了近年来我市文艺精品生产的最好成绩,集中展示了西安市文艺创作的丰硕成果。
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
中宣部组织开展的2022年度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参评作品主要包括戏剧、电影、电视剧、广播剧、歌曲、图书共六大类,为2019年6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首次播映、上演、出版的作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创办于1992年,至今已举办十六届。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是时代进步的号角
是城市软实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此番多达6部作品登上
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公示名单
印证了西安蕴藏着强劲的创作实力
彰显了我市
组织推进重大文艺创作的丰硕成果
↓↓↓
这些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也在取得口碑与市场双丰收的同时,打响了古都文化品牌,展现着西安文艺工作者们以人民为中心,辛勤耕耘、潜心创作的激情岁月,以及凝聚中国精神,抒写中国故事的担当与使命。
古城西安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所在
同时,西安也有着丰富的
红色文化、山水文化等
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
为西安的文艺创作和文化产业发展
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
↓↓↓
此次入选公示的6部作品中,话剧《路遥》、电影《柳青》正取材于陕西本土文化资源,扎根文化沃土,并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聚焦人民。
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源头活水
坚定文化自信
让发展更具动能的同时
时代精神
也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
聚焦当下社会与生活,关注现实,与时代共振,为时代书写,近年来,西安同样涌现出一批展现时代风貌的精品力作,此次入选公示的电视剧《装台》等,就是其中代表。
以文艺发声
不断为高质量发展贡献文艺力量
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凝心聚力、培根铸魂
更在让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
以文化自信构筑精神家园的通达之路上
不断书写着
“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生动实践
↓↓↓
近年来,我市文艺也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在与其他地域优秀同业者的“并肩作战”中,推出了如电视剧《功勋》,广播剧《黑色沃土》这样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硕果累累,是不负耕耘的见证。置身于恢弘广阔的时代舞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近年来,我市紧抓重点作品的创作打磨,让人民群众共享高质量的文艺创作成果;推动优秀文艺创作成果与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业态的深度融合,令文旅融合多彩又多姿;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抓好中青年骨干文艺人才的培养培训;用好相关扶持政策和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文艺工作者创作热情……在火热的创作热土之上,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倾情投入到奋进新时代的火热实践中,共同助力这座城市的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文艺事业欣欣向荣,在和时代的共进中,开创发展出繁荣新气象。
当文艺精品迭出,“千年古都·常来长安”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西安风格的城市文化,在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中,彰显出千年古都独特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进行了全面阐述,为新时代新征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古城西安将以奋楫潮头的姿态,继续乘风破浪,以文立心、以文铸魂,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弘扬正道,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展现新时代精神气象,勇攀文艺高峰!
附: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西安6部入选作品内容简介
01
电视剧《装台》:一部有着西安文化“展览”味道的电视剧
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得主陈彦的同名小说,多条主线交织,聚焦以装台为职业的极具代表性的社会团体,电视剧《装台》2020年在央视一经推出,就引发了各方关注。全剧洋溢着浓郁的西安风情,西安的街巷,西安的美食,西安的文化也因电视剧《装台》的热播而传播到了全国。此次电视剧《装台》入选全国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彰显了“影视陕军”的实力。
《装台》由霍尔果斯贰零壹陆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西安九曜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西安兆麦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出品。全剧根据陈彦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以刁大顺为首的舞台搭建者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装台》延续了原著小说的一部分内核,剧集更像是一出“宣传片”,深度还原了西安古城里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生动描写了一群西北“装台人”的粗粝生活,塑造了劳动者的鲜活形象。由于这类剧集对生活的还原度极高,以至于经常被许多观众奉为地域“风光纪录片”“美食纪录片”。不少观众在观看《装台》的过程中,被西安的风光深深吸引,同时被地道陕西小吃馋得直流口水。
有评论家评论:“《装台》凭借对底层民众生活的如实描绘,直达观众。剧集精准抓住了原著精髓,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改编。这样一部品质出众的电视剧,应该被记住。”而《装台》的出品方则表示:“《装台》这部讲述的都是家长里短和我们周围普通工人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和人物是我们自己的故事,也是我们老百姓喜欢看的内容,从而引起了很多观众的共情。只有根植于人民,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这也将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动力。”
02
电视剧《功勋》:致敬国家功臣的平凡和伟大
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这一个个名字响亮又陌生。他们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但“光环”背后,作为普通人的他们,如何面对人生困境、何以成就伟大事业,又有着怎样的喜怒哀乐?去年9月,由西安曲江影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电视剧《功勋》登上全国多平台开播,将这8位国家功臣的故事娓娓道来,该剧迅速成为一部收视、口碑双丰收的“现象级”主旋律电视剧,让大众关注。直至本月,该剧仍在多个平台进行重播,热度居高不下。
作为“理想照耀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展播活动剧目、国家广电总局2020年度电视剧引导扶持专项资金剧本扶持项目、2020年度“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2020年度“西安市重大文化精品项目”,《功勋》由郑晓龙担任总导演,毛卫宁、沈严、康洪雷等8位导演各执导一个人物单元。全剧用不同的叙事风格讲述8位功勋人物人生中最精彩的故事,在电视剧中,这8位“功勋人物”从青春年少时出场,在求索与失败中成长,有笑有泪、有血有肉。平凡一如你我,伟大赢得致敬。
在成为一部“现象级”主旋律电视剧后,《功勋》的播出,带动了观众们对功勋人物的关注与致敬。首轮播出结束后,该剧全网话题阅读量突破90亿,豆瓣评分超过9分,堪称一部名副其实的创作模式新颖、艺术品质上乘、社会效益显著的新时代重大主题电视剧力作。
03
话剧《路遥》:讲好陕西故事 让路遥精神激励新时代每一位奋斗者
从话剧《麻醉师》到话剧《柳青》和《路遥》,西安话剧院深度挖掘陕西本土文化资源,讲好陕西故事。在日前公示的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中,由陕西省纪委监委、省委宣传部、中国方正出版社联合打造, 西安市委宣传部指导,西安话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着手创排的话剧《路遥》位列其中。
路遥是著名作家,是“文学陕军”的代表作家之一,话剧《路遥》以作家路遥的一生为主线,演绎了路遥在创作道路上坚定不移的文学信仰和在困难面前逆流而上的奋斗精神,呈现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城乡居民的精神世界与奋斗历程。该作品用平实温暖的场景呈现出作家路遥的奋斗精神和黄河纤夫般坚韧不屈、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用“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奋斗精神激发新时代建设者的精神动力,指引更多普通劳动者“在平凡的世界里,做人生的奋斗者。”作品2021年2月首演,其后在全国展开巡演,每到一地,就受到了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业内和媒体也颇为关注,给予多方肯定。
西安话剧院院长任雪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路遥是陕西文学界的一面旗帜,即使到了今天,他的作品依然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是高校中借阅量最高的图书之一。且路遥作为与共和国同龄的作家,他的人生经历所造就的坚韧不拔、执着向上精神与不甘平庸、自强不息的意志,都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气魄。所以塑造路遥的形象不仅是艺术的需求,更是时代的需求、人民的需求。”任雪迎透露,西安话剧院历来擅长现实题材创作,近年来创作了诸如《麻醉师》《柳青》《长安第二碗》《红箭红箭》等一系列原创作品,大多根植于陕西文化土壤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西安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西安话剧院坚持为人民而歌,讲好陕西故事,“创作是文艺工作者的中心任务。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这是文艺作品应当发挥的作用。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发挥好文艺作品润物无声的特色,让路遥现实主义精神激励新时代的每一位奋斗者。”
04
广播剧《黑色沃土》:奏响新时代乡村振兴交响曲
今年6月,由西安广播电视台参与联合出品的3集广播连续剧《黑色沃土》登上央广中国之声纪录中国栏目播出。这部有关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主题的重大农村现实题材广播剧作,在播出后引发从普通听众到业内同行的深入探讨,奏响新时代乡村振兴交响曲。
记者从西安广播电视台采访获悉,广播剧《黑色沃土》由吉陕沪三地通力合作,该剧创作历时两年,聚焦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讲述了新时代新农民在新型合作社的引领下,探索耕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新途径的感人故事。全剧同样艺术、立体地呈现了广大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立足实际,着力创新,大力开展黑土地保护的生动图景,展现时代大潮和凡人命运交互映衬。
据了解,除了合作打造精品广播剧,西安广播电视台近年来也陆续制作了《秦岭山下土窑村》《红箭红箭》《北斗闪闪》《我家就在黄河岸》等一批立足本土、着眼三秦大地红色历史、时代发展的革命历史题材、现实主义题材优秀广播剧,先后获得“中国广播影视大奖”、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荣誉,成为全国广播剧领域一颗耀眼闪烁的“新星”。
05
电影《柳青》:展现人民作家柳青的精神力量
由西安多吉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出品的电影《柳青》生动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青年作家柳青怀揣理想、放弃北京高级干部待遇,深入生活、扎根农村,历经半生书写史诗巨著《创业史》的动人故事。
《柳青》以宏大的历史视角生动呈现了波澜壮阔的农业建设和农村制度改革,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鲜活的文艺形象回应了“新时代呼唤着怎样的人民文艺”这一时代之问。影片真实再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开展的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所经历的重重困难和取得的宝贵经验。柳青举家落户皇甫村的一所破庙里,深入农村建设一线,扎根人民14年,历经风雨,面对从互助组到合作社等一系列重要历史时刻,带领公社社员克服重重苦难,铁肩担道义,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在农村的新局面。
电影《柳青》在陕西拍摄,总监制、艺术总监霍廷霄,编剧指导芦苇,编剧、导演田波等都是陕西人。为了将一部精益求精的作品呈现给观众,更为了让鲜活的柳青走入大众心中,导演田波表示,《柳青》的创作拍摄历经6年,剧本打磨了20余稿,邀请了20余位文学、党史方面的领域专家作为顾问,为影片保驾护航,“柳青说过‘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我们拍这部电影的过程,也是践行柳青精神的过程。历史是由人创造的,我想通过柳青这样一个令我感动的人物形象来反映伟大的民族精神,他能够在历史的大潮中始终坚持真理和良知,毫无疑问是民族的脊梁。”
06
电影《秀美人生》:讲述时代楷模黄文秀的感人故事
由西安识君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等出品的电影《秀美人生》,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黄文秀为人物原型,通过讲述黄文秀的乡情、亲情,展示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的秀美人生。
黄文秀2016年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回到家乡百色工作。2018年3月,黄文秀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到乐业县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她倾情投入,埋头苦干,积极带领贫困群众脱贫。2019年6月17日凌晨,她在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难,献出了年仅30岁的宝贵生命,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影片紧贴时代脉搏,聚焦脱贫攻坚,通过极富感染力和沉浸式的影像表达方式,唤起人们对乡土乡情和生命本质以及责任担当的追寻,谨以此片致敬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广大党员干部群众。
影片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是一部弘扬时代主题的电影佳作,是开展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教育的生动教材。它同样紧贴时代脉搏,聚焦脱贫攻坚,充满青春活力,以细腻的叙事手法、极富感染力和沉浸式的影像表达方式,唤起人们对乡土、乡情和生命本质以及责任担当的探寻,让观众能够在与黄文秀共情的同时,切身感受扶贫工作和乡村振兴事业的壮阔历史征程,共同传递那份“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坚定信念。
影片《秀美人生》还是2020年中宣部国家电影局脱贫攻坚主题重点故事片、2020年中宣部国家电影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献礼影片,入选2020年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2020年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宣传文化事业项目。(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孙欢 曾世湘 张静 实习生 袁艺函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西安发布
帮忙推荐关于西安的文学作品
西安文学创作硕果累累西安是文学大省陕西的文学重镇,近两年来,在贾平凹、叶广芩等著名作家的带领下,西安的文学创作呈现喜人的局面,一方面,新人佳作层出不穷;另一方面,老一代作家也深入生活,创作出了一批优秀作品,在陕西乃至全国都有重要影响。
16部代表作品彰显古城文学实力
积极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养料是我市作家的优良传统,近年来作家们先后推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举其要者就有五类16部。其中长篇小说5部(贾平凹《秦腔》、叶广芩《青木川》、何群仓《路上有狼》、张兴海《圣哲老子》、王峰《河湾梦》);文集两部(《商子雍文集》《吴克敬文集》);散文集4部(陈长吟《文海长吟》、朱文杰《清平乐》、张晓宁《重叠印象》、成德奇《少陵随笔》);电视解说词集两部(常扬《笔头与镜头的交融》、商子秦《城韵秦风);文化研究作品3部(马宽厚《陕西文学史稿》、刘兴《骊山三部曲》、卞寿堂《走进白鹿原》)。贾平凹的《秦腔》还获得了香港“红楼梦文学奖”、第四届华文传媒大奖和第二届小说年度最佳奖等殊荣。此外,贾平凹、商子雍、冯日乾、陈仓的7篇作品,还被评为“2006年杂文佳作”。市作协秘书长何群仓向记者介绍,贾平凹刚刚问世的长篇新作《高兴》因推出较晚,没有归入16部作品当中,但读过的人都说好,已经开始在文坛产生反响,无疑,这也将是一部彰显古城文学实力的代表作品。
古城文学领军人物厚积薄发
论及西安的文学创作,不能不提到其领军人物———贾平凹和叶广芩,当读者还在津津乐道于《秦腔》和《老县城》时,二人的新作《青木川》《高兴》已先后问世。
《高兴》本月初在第5期《当代》全文刊发,并在本报连载,单行本也将于本月由作家出版社推出。这是贾平凹的第11部长篇,也是他从事文学创作30年的“献礼”之作,塑造了一个幽默乐观的农民形象,讲述了离开土地的农民在城市里的漂泊生活。作品厚重的主题及其透出的作者的平民忧患意识,使得该书刚一问世就引起了巨大反响,有评论家评说这是“贾平凹创作中的根本性转型,采用纯北方语言的‘口述体’,不仅让汉语重新焕发出活力,也使作家自己重获新生。”
叶广芩的《青木川》今年初出版,小说以半是乡绅半为土匪的传奇人物魏富堂的经历为主线,从青木川镇解放前夕写至改革开放的今天,题材阔大内容厚重,文笔淡定优美。书中不但写出青木川镇的历史变迁,更写出一个理性的学者思考古建筑开发与保护的两难选择问题,一个有责任心的文化人反思历史功过,一个社会学家对地域、民俗、自然的理解。作品一经问世就受到各方关注。据悉,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目前正在策划中。
业余作家成为我市文学重要构成部分
近年来,我市的业余作家创作队伍业已形成一定规模,推出诸多精品佳作,他们的崛起,已成为西安文学的重要构成部分。
长篇小说《乞丐的葬礼》出自蓝田县两位业余作家李养轩、祝世民之手,小说主人公以上世纪40年代蓝田东川颇有声名的夫妻乞丐马娃、改过为原型来塑造,在讲述震撼人心的爱情故事的同时,展示出关中农村50余年善与恶两股势力激烈较量的历史画卷。作品用乡土题材、超低视点关注社会上最弱势的群体———乞丐,具有文化寻根的意味,同时进行了人性的反思,受到了李星、畅广元等评论家的好评。
介绍周至山水人文民俗风情的散文集《老子说经的地方》出自周至县人大主任张长怀之手,作者在大自然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回归大自然,语言清新,风格隽永,更对周至几十处历史名胜和山水奇观进行了全面介绍,引人入胜。
《美文》成为重要文化品牌
由市文联创办、贾平凹主编的《美文》杂志,始终坚持“大散文”的办刊宗旨,不断拓展办刊思路,创新办刊形式,细化读者层,将《美文》办成上、下两个半月刊,人称“大”“小”《美文》。大《美文》将读者定位为文学爱好者,小《美文》把读者定位为中小学生。目前,《美文》发行量已突破12万册,位居全国文学期刊前列。同时,《美文》杂志社通过举办“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写作大赛”来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目前已成功举办了六届,先后有20多万国内外少年文学爱好者参赛,有效地促进了未成年人素质教育和文学教育,同时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少年文学爱好者。《美文》已成为我市重要的文化品牌
陈忠实,1942年生于西安乐郊灞桥区西蒋村。1965年初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9年以来发表中篇小说9部,短篇小说80余篇,报告文学散文以及创作漫谈50余篇。其中9部(篇)作品获全国及各大刊物奖。已出版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夭折》,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以及文论集《创作感受谈》。长篇小说《白鹿原》(修订本)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2021茅盾文学奖颁奖共5部作品获得奖项
句子大全包括名人名言、唯美句子、标语口号、经典台词、祝福语等等,经过众口相传和时间淘洗,留下的都非常意蕴深长,发人深省,或开心一乐,或顿生感悟。励志的句子网向您推荐2021茅盾文学奖颁奖 共5部作品获得奖项,希望于您有所收获。20xx茅盾文学奖颁奖
10月14日晚的中国国家博物馆西大厅举行茅盾文学奖颁奖礼,而根据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8月16日发布公告,根据第六轮投票结果,梁晓声《人世间》、徐怀中《牵风记》、徐则臣《北上》、陈彦《主角》、及李洱《应物兄》(按得票数排序)5部作品最终获得本届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而设立的,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评选标准
1、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原则,所选作品应有利于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对于深刻反映现实生活,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较好地体现时代精神和历史发展趋势的作品,尤应重点关注;要兼顾题材、主题、风格的多样化。
2、要重视作品的艺术品位,鼓励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基础上的探索和创新,鼓励那些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佳作。
历届奖项之最
最年轻获奖者:1982年古华(40岁)
最年老获奖者:20xx年王蒙(81岁)
获奖次数最多:张洁(两次)
篇幅最长获奖小说:张炜《你在高原》450万字
篇幅最短获奖小说:古华《芙蓉镇》16万字
J458.com更多句子大全扩展阅读
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莫言的
小编本次为大家带来精彩的句子。
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一些中国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的小编,很值得大家一看。
1.安然的在被窝中躺过一世春秋。浑噩自知。
2.无论多么落寂和苍茫,那些身影总会过目不忘。
3.年月里,五味杂陈。
4.呆坐在眼睛里的空洞和茫然,凝结成氤氲的哀伤,在青春的天空渐渐延伸和漫散。
5.黄昏是青春短暂的悲伤。
6.当时光碾过青春,我将以快乐注解悲伤。
7.我把你们的故事收入我的音筒,放在生活之上,我的记忆之下。
8.即使世界遗忘了你,也总会有那么几个人在你生命的伊始之日,道一声:生日快乐!
9.所以,兵荒马乱也要轻装简从。
10.那条黑爪子白狗走到桥头,停住脚,回头望望土路,又抬起下巴望望我,用那只浑浊的狗眼。狗眼里的神色遥远荒凉,含有一种模糊的暗示,这遥远荒凉的暗示唤起内心深处一种迷蒙的感受。
11.我们总是以诗般的语言刻画自己在青春的罅隙中的那般狼狈。
12.当笔下肆意挥洒的心情化为文字,我将用它记录永生。
13.在年生里,我们因无知荒唐而美丽。
14.总在不经意的年生。回首彼岸。纵然发现光景绵长了十六个年头。
15.一个好铁匠,总是盼望着一块好钢的出世,然后用奇特的方式,使它服从自己的意志,变成一把宝刀。
16.提笔伏案之年,窗边,是心灵奔向青春的黑色河流,突兀的世界。
17.把每一个句子后面加一个完结的句号,记作虚无而迷惘的守候。
18.我在河之彼岸,守望曾经归来,归来无望。
19.我总喜欢逆着时光,寻找我青春的足迹。
20.月光下,我用繁冗拖沓的文字祭奠我的青春,纪念我死去的友情和迟到的爱情。
21.因了命途中的你们,我才没有荒芜了青春。
22.因此,在那个习惯于悲春伤秋的年代,你陪我看了多少个日薄西山的景致,我陪你看了多少个破晓阑珊的夜,我们彼此静默的坐着,不言朝夕。
23.极度的顺从是悖逆。
24.回首,才看见我们是以快乐的心情写悲伤的青春。
25.有些人,在不经意间,就忘了;有些人,你想方设法,都忘不了。
26.满腹经纶是黔驴之技。易于迁延与迟滞。
27.久远是迷途里酝酿的酒,愈陈愈香。
28.作品的影响力要靠读者来发现。有些作品名声很大,但它确实没有多少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所以不能靠名声来判断价值,还有比名声更有价值的东西。
29.我永远不会为了一个奖去写作,不管是茅盾文学奖,还是诺贝尔文学奖。
30.我只是“世无英雄,竖子成名”。
31.作家只是凭自己的感觉写作,每一位作家都知道应该将自己独到的东西传递出来。
32.创作者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
33.一个作家写久了,总会想到要寻找自己的语言。某种语言在脑子里盘旋久了,就有一种蓄势待发的力量,一旦写起来就会有一种冲击力,我是说写作时,常常感到自己都控制不住,不是我可以要寻找某种语言,而是某种叙述腔调一经确定并有东西要讲时,小说的语言就会自己蹦跳出来,自言自语,自我狂欢,根本用不着多思考怎么说,怎么写,到了人物该出场时,就会有人物出场,到了该叙事时,就会叙事。
34.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的紫红色影子。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
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杨黎光经典语录摘抄
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1990年从事文学创作,著有长篇小说《走出迷津》、《大混沌》、《欲壑天网》等3部。发表有中短篇小说、散文、评论、报告文学、电影剧本、电视剧本等。1992年元月调深圳从事新闻工作,转入长篇报告文学的创作,代表作有《没有家园的灵魂》(获首届鲁迅文学奖1996一1997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美丽的泡影》、《伤心百合》、《打捞失落的岁月》等。现出版有《杨黎光文集》(八卷)。另有《青春门》、《欲壑大网》、《失落的魂灵》等电视连续剧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上海电影制片厂电视剧部、长春电影制片厂电视分厂等拍摄并播出。先后获得人民文学出版社首届中华文学选刊奖、广东省第三届金枪奖、广东省第十一届新人新作奖(特别奖)。1996年被评为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跨世纪优秀人才。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兼深圳特区报副总编辑。
杨黎光经典语录:
人是群居的动物,尽管人与人在一起总是打架,但人又离不开人。人最怕孤独。
人的意识分两种,有意识与无意识或叫做潜意识。意识如何一座舞台。灯光照得到的地方,叫有意识, 灯光照不到的地方叫潜意识。
生活,有时平静得如同一泓秋水,很长日子连一个涟漪都没有,让你寂寞的希望能看见几个人浪花。生活,有时又如突然奔来的一群烈马,带给你一系列_来不及防的意外。
人生充满偶然。偶然,常常是摆渡命运的帆船。
在这个从不下雪的城市,有着火热的生活的炎热的冬季,却人际关系冷漠。人们忙,忙的来不及留下一丝的微笑。因此,在熙熙攘攘的人海里,在这个狭长的热土上却拥挤着三百多万人口的城市里,我却常常感到孤独。
或许正是由于中华民族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才使我们对快乐的追求显得如此热切、强烈。在发源于中国本土的儒道两大哲学思想中,快乐问题,总是被当作一个基本问题,也是一个核心问题被反复提及。
快乐是一朵娇艳之花。若想让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处处绽放,必须营造出充满阳光的社会氛围。
快乐是一种能力。若想超越感官享乐的局限,实现心灵的愉悦,必须借助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的双翼才能得以升华。
人在童年的经历,必将影响他的一生。童年,既是一个人的历史,也是他的成长依据。
在一个社会转型期,每个人都在经受考验,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清贫的人因为清贫睡不着觉,暴富的人因为暴富睡不着觉,虽然两者有着质的区别,但人最终还是要追求心灵的宁静。因此,我希望人人都拥有一个枕头,一个让你想睡就能睡着的枕头。
每个人在不损害别人快乐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快乐,或者在追求自己快乐的时候也帮助别人快乐,全社会的快乐就能够极大化。我们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自己快乐的极大化,而且是全社会的快乐极大化。其方法就是自己快乐,别人也快乐。
随着社会的丛林化,无论你是国家官员、商人、企业白领,还是刚从学校毕业的蚁族、背井离乡的农民工,都面临着沉重的生存压力,都想在利益冲突与权利博弈中占据有利位置。于是,世界开始变得冰冷坚硬,人们开始变得郁郁寡欢,各种因抑郁而产生的精神疾患开始如传染病般广泛流行。社会,进入一种处处充满焦虑不安的非正常状态。
快乐是个宗教问题,快乐是个文化问题,快乐是个哲学问题最后,快乐还是个社会问题。
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莫言的经典语录
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一些中国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的经典语录,很值得大家一看。
1.安然的在被窝中躺过一世春秋。浑噩自知。
2.无论多么落寂和苍茫,那些身影总会过目不忘。
3.年月里,五味杂陈。
4.呆坐在眼睛里的空洞和茫然,凝结成氤氲的哀伤,在青春的天空渐渐延伸和漫散。
5.黄昏是青春短暂的悲伤。
6.当时光碾过青春,我将以快乐注解悲伤。
7.我把你们的故事收入我的音筒,放在生活之上,我的记忆之下。
8.即使世界遗忘了你,也总会有那么几个人在你生命的伊始之日,道一声:生日快乐!
9.所以,兵荒马乱也要轻装简从。
10.那条黑爪子白狗走到桥头,停住脚,回头望望土路,又抬起下巴望望我,用那只浑浊的狗眼。狗眼里的神色遥远荒凉,含有一种模糊的暗示,这遥远荒凉的暗示唤起内心深处一种迷蒙的感受。
11.我们总是以诗般的语言刻画自己在青春的罅隙中的那般狼狈。
12.当笔下肆意挥洒的心情化为文字,我将用它记录永生。
13.在年生里,我们因无知荒唐而美丽。
14.总在不经意的年生。回首彼岸。纵然发现光景绵长了十六个年头。
15.一个好铁匠,总是盼望着一块好钢的出世,然后用奇特的方式,使它服从自己的意志,变成一把宝刀。
16.提笔伏案之年,窗边,是心灵奔向青春的黑色河流,突兀的世界。
17.把每一个句子后面加一个完结的句号,记作虚无而迷惘的守候。
18.我在河之彼岸,守望曾经归来,归来无望。
19.我总喜欢逆着时光,寻找我青春的足迹。
20.月光下,我用繁冗拖沓的文字祭奠我的青春,纪念我死去的友情和迟到的爱情。
21.因了命途中的你们,我才没有荒芜了青春。
22.因此,在那个习惯于悲春伤秋的年代,你陪我看了多少个日薄西山的景致,我陪你看了多少个破晓阑珊的夜,我们彼此静默的坐着,不言朝夕。
23.极度的顺从是悖逆。
24.回首,才看见我们是以快乐的心情写悲伤的青春。
25.有些人,在不经意间,就忘了;有些人,你想方设法,都忘不了。
26.满腹经纶是黔驴之技。易于迁延与迟滞。
27.久远是迷途里酝酿的酒,愈陈愈香。
28.作品的影响力要靠读者来发现。有些作品名声很大,但它确实没有多少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所以不能靠名声来判断价值,还有比名声更有价值的东西。
29.我永远不会为了一个奖去写作,不管是茅盾文学奖,还是诺贝尔文学奖。
30.我只是“世无英雄,竖子成名”。
31.作家只是凭自己的感觉写作,每一位作家都知道应该将自己独到的东西传递出来。
32.创作者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
33.一个作家写久了,总会想到要寻找自己的语言。某种语言在脑子里盘旋久了,就有一种蓄势待发的力量,一旦写起来就会有一种冲击力,我是说写作时,常常感到自己都控制不住,不是我可以要寻找某种语言,而是某种叙述腔调一经确定并有东西要讲时,小说的语言就会自己蹦跳出来,自言自语,自我狂欢,根本用不着多思考怎么说,怎么写,到了人物该出场时,就会有人物出场,到了该叙事时,就会叙事。
34.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的紫红色影子。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