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和小说是历史吗「历史剧历史类小说不等于历史别让历史成为娱乐」

时间:2022-11-26 15:34:53阅读:3487
这几年历史类古装剧与小说经常有爆款出现,最近的电视剧《天下长河》很火,我也看过几集就搁置了。电视剧确实演绎的人物形象比较生动,有血有肉,但是感觉过于生动与片面。以此为话题,聊聊我的一些看法。大家不知道…

这几年历史类古装剧与小说经常有爆款出现,最近的电视剧《天下长河》很火,我也看过几集就搁置了。电视剧确实演绎的人物形象比较生动,有血有肉,但是感觉过于生动与片面。以此为话题,聊聊我的一些看法。

大家不知道有没有发现,很多国内作家写历史题材的书都比较喜欢把皇帝,大臣等人物的形象塑造得非常立体生动,为了引人入胜,吸引读者不惜将情节编撰地脱离正史的记载,甚至对事件,人物的记载完全以作者的主观评判,内心喜好,眼界思维为基础撰写。

比如现在作者给历史人物、事件标签贴的太过于绝对,忠臣就是忠臣,作品用的全部是正面案例烘托的忠臣毫无瑕疵,奸臣就是奸臣,作品全部是负面案例烘托的奸臣毫无人性。而对忠臣的阴暗面,奸臣的光辉面提及很少,容易让读者了解的太片面,缺乏一定深度。对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也描绘很浅,殊不知忠臣也可能变成奸臣,奸臣也可能变成忠臣。

不过确实,通过古籍寥寥数语,枯燥无味的记载,如果现在的作者自己不加点劲爆的料,恐怕很难有观众,读者来买单。

这就可能导致一个结果:就是引导观众把历史类小说,影视剧与正史混为一谈。

有人可能要说了,这么吹毛求疵干啥?好看就行了呗,再说电视剧演的大多故事情节也是符合正史记载的。

这种观点在作品的观赏性,娱乐性的角度来看是对的,但是对于我们能否真正体会正确的历史方面来讲,恐怕要大打折扣,甚至有被误解的风险。

小编年轻的时候非常喜欢看历史类小说,也喜欢看百家讲坛,明朝那些事儿,汉武大帝,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三国演义等等历史类影视作品与书籍。

那时候也认为这些作品就是正确的历史。但这几年我才发现这类很多作品的一些故事情节不仅史书里没有记载,反而逻辑上是根本经不住推敲的。现在的我反而习惯看一些平述的历史,虽然枯燥,但是内容真实可靠。

他们将一代帝王,一个故事演绎得太过于迎合观众读者喜好的快意情仇。虚构了很多人物,虚构了很多事件。提高了收视率,提高了销售量,但是却对大众的历史观产生了不良的引导。

作者们往往通过史料记载的短短数语便发挥自己的想象,添油加醋,甚至本来史料记载的负面历史,在一些作者手里也能写成正面的故事。

历史是严肃的,不是快意情仇式的天马行空。真正的历史记录是不会掺杂任何个人情绪的。他们就是客观记录真正的历史以展现给后人。

中国古代的史官大多都是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地记录历史,没有他们代代薪火相传,我们想了解自家几千年的历史恐怕会断断续续。像司马迁这些史官,就算受尽屈辱也毅然坚持原则还原写出《史记》。《三国演义》虽然是部小说其实与同期正史《三国志》出入很小。虽说是演义,但是比现在我们很多改编的很多历史类作品要尊重历史,要翔实得多。

我看到近年来出的很多改编自正史的影视作品,书籍,里面说的正确的东西恐怕只有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无法再被改编的历史事件,而对史书里很少提及的方面作者便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肆杜撰。

这里所讲的不是针对于一些细节,比如什么不同朝代服饰的细节,皇帝官员百姓的生活细节,不同朝代建筑风格细节等这些。这些细节应该注意,美化起来也应该遵循古代的现实。但是应该真正尊重历史的本源,就像做菜一样,不要加入太多的调料从而使食材丧失本来的味道,要讲究原汁原味,还原历史真正的味道。

在我看来关注什么服饰,建筑,生活细节的方面的才是真正的吹毛求疵。就算这些无谓的细节做得再好,作品本身却是错误的,那么搭配这些华丽的细节有何用呢?唯一的解释就是越追求华丽细节的作品,就像做菜加了大把调料一样,是为了掩盖食材本身的不新鲜,放在作品上来说就说明作品本身就是在虚构扯淡。

看到一些人发表的评论某个历史剧说什么细节满满,导演编剧非常用心之类的无脑之词,我忍不住想笑。剧本都从漠河偏离到曾母暗沙了,还谈这些无知的细节有什么用?

泱泱华夏五千年历史,给我们现在的创作者提供了无数素材。但是我们要发现这样一个趋势,在现有的快节奏生活下,大家很难静心去品读一部枯燥艰涩的史料。大家顶多都是想以一种放松易懂的状态去品味一部历史。

古装历史剧这几年经常有爆款出现,这因为大家更愿意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了解一段历史,这就更要求现在的创作者应该是以白话文的方式去高度还原历史,力求本真,对一段历史可以有客观的评价,的而不是去剥皮去骨地去大改历史,迎合现代人的娱乐消费习惯。

现在优秀的历史类作品有,但是很少。现在很多作品就是把历史搞得娱乐化了,博人眼球了。类似于古代的野史,秘史一样,是为了娱乐大众而生。

大家想想如果我们的子孙后代仅仅通过质量良莠不齐的历史剧、小说来了解我们的悠悠历史的话,他们会不会只记得引人入胜的宫斗故事,情节失真的历史事件,以及搞笑的人物?他们是否能记得我们中华民族是如何历经磨难,经历过怎样的黑暗,战胜过多少外敌,付出过多少变革带来的伤痛,与大自然与腐朽的王朝做过怎么样的抗争,流过多少血,多少名士多少英雄抛头颅才换来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呢?

来源网络

影视剧和小说是历史吗「历史剧历史类小说不等于历史别让历史成为娱乐」

历史不该娱乐化 求一篇作文 急

历史不该娱乐化                       近些年,历史类的图书和影视剧迅速蹿红。先是由名著改编的历史剧热播,进而是宫廷戏、武打戏搬上荧屏,后来是历史类图书热销,再后来就是“百家讲坛”解读历史的学者倍受追捧,居高的收视率、海量的印数和直线上升的知名度表明,“历史”似乎炙手可热。回望历史、鉴往知来,从先贤的成败得失和传统文化典籍中汲取历史的智慧和营养,无疑是一种理性的回归和历史的进步。然而,与历史热相伴的“娱乐化”倾向,需要引起高度关注。有人称孔子是“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丧家狗”;有人推论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有人把梁山泊义士比附成危害社会稳定的恐怖分子;有人笔下岳飞成了大宋奸臣,秦桧反成了忠相;有人从刘备无义、关公好色一路骂来,诸葛亮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虚伪的男人”;近期又有解梦派从《红楼梦》中“考证”出:“雍正皇帝是被曹雪芹毒杀的。”他们迎合某些猎奇的文化消费需求,打着学术的旗号,凭空臆想出一些阴暗、无稽、荒诞甚至情色的“历史”故事,用哗众取宠的惊人之语亵渎先贤,推翻历史定论,颠覆传统价值观念。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当然有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不同时期不同人群对同一事件做出不同评价也是正常的。然而,历史科学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实践经验、理论建树及思维方法的百科全书,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之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它只有从历史事实出发,才能从复杂进程中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成为人类认识过去的镜鉴,走向未来的基石。历史题材创作固然可以宽松些,不必严格考证某些历史细节的真伪,但艺术的虚构也不能违背基本的历史史实,只能在尊重史实基础上寻找历史与艺术的契合点。梳理历史事件、臧否历史人物、阐释历史典籍,我们既不能因循守旧、泥古不化;也不能数典忘祖、妄自尊大,以无知的狂妄去妖魔化古人。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理性精神,严肃、客观、公正地对待历史,审慎地鉴别史实、历史地评价古人、科学地阐发经典,所有的结论都要用史实说话,持之有据、言之有理,绝不能想当然地凭空捏造杜撰。要把握传统文化精髓要义,用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帮助人们恢复历史的记忆,丰富文化的积累,提供前行的借鉴,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往开来开拓一方新的天地。历史走向大众,国学受到热捧,是我们承继优良传统的良好契机。但那些靠耸人听闻来扬名、谋私的手段,那些将严肃历史肆意娱乐化解读的做法,其结果只能败坏学风,误导受众,把方兴未艾的传统文化热引向歧路。历史和典籍当然要走向大众,但人文精神和道德底线必须坚守。任何媚俗化、低俗化、恶俗化地娱乐历史的行为都是要不得的,以钓名谋利为宗旨的商业炒作更应刹车。面对商品时代复杂多变的大众文化消费,真正有使命感的文化人,理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历史的职责。

影视剧和小说是历史吗「历史剧历史类小说不等于历史别让历史成为娱乐」

历史能不能娱乐化

从葛红兵与易中天“历史该不该庸俗化”论战,到崔永元炮轰“庸俗历史剧”毒害青少年,以及商家以“日本兵”作秀的“国耻娱乐化”争论,中国历史随各人喜好而转变,在不同的人手中变出了不同的“花样”。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历史是一种高高在上的神圣的存在。“青史留名”、“是非功过由历史评说”等都彰显了中国人历史感之重。于是,当今天历史遭遇“戏说”甚至“恶搞风”的时候,人们纷纷感叹中国人历史感的丧失。
  而高考作文中“曹操与赵文卓结婚”的笑话,也让人们怀疑,当“历史和娱乐联姻”之后,“崇拜皇帝和喜爱格格,也许会从一种好奇好玩变成一种深入人心的历史观”的忧虑会不会成为现实?
  正方:“戏说历史”是中国人的传统
  在中国,有个特殊的文化现象:与历史相关的书永远不愁卖。即使黄仁宇那样的准学术作者都可以成为畅销书作家,金庸的小说如果不跟历史傍上,想必也不会那么招人喜欢。
  中国人喜欢的历史永远不是严肃的,二十四史搁到灰尘满身也卖不出去,所以中国人真有的是“戏说历史癖”。所谓的“戏说”绝非中国人近两年才有的爱好,更不像很多正义的电视评论家所言,是《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记》等电视剧带出的坏毛病。假如说“戏说”是“戏”剧的“戏”,那么古已有之。从《赵氏孤儿》、《二进宫》到《三岔口》,京剧里的哪一出不是从历史中脱胎出来的?戏剧以外,说书的话本以及话本演变成的小说,又有几个不是历史题材?四大名著里面,三部都是演绎的历史。老百姓看不懂真的历史,也没条件到学校去学历史,他们全凭戏说。正是如此,才有了《三国演义》开篇的“白发渔樵江渚上”,也能“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了。
  中国的历史戏说,已经说了几千年,到了今天,恐怕还要说下去。戏说是中国人的爱好、习惯乃至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不能说戏说一定是不严肃的。
  专家观点:顾晓鸣:面对大众,历史无需装深沉、摆架子。仅仅死记硬背的灌输并不能触摸到历史的灵魂,恰恰在品味情境、咀嚼故事中,才能让人有所悟、有所得。只要有学理依据,“趣说”“妙说”都是不错的传播手段。毕竟好看、有共鸣,才会有人乐意去读、去品。
  而且“古史今说”的模式也非今日才有,鲁迅的《故事新编》、莎士比亚的戏剧都属此类,中华民族的“说书”艺术、野史“小说”更是源远流长。司马迁的《史记》多处采用生动的文学笔调,刻画细节、想象场景,却依然位居正统“二十五史”之首,是“文”与“史”结合得极好的典范。因此,不必把重新阐释视为洪水猛兽。历史剧也好、学者的个人见解也罢,如果能认真对待大众的阅读和鉴赏,把严肃历史讲得雅俗共赏,意味盎然,一定还会激发各种观众的兴趣,追问历史原貌、求诸历史原典,甚至反溯到史论、考古等领域,对推动史学的发展大有裨益。
  反方:“戏说历史”会误导观众
  历史与娱乐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为什么娱乐就一定要背离历史真实呢?史书当然不可能包罗万象,野史遗闻也不足以支撑起历史的全貌。因此,历史剧的虚构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历史剧作为文学不是也应该遵循文学虚构的原则吗?这虚构的原则前人已有了很好的概括,那就是:虚构要合情合理。无论是历史还是文学,都应该根据已有的现实真实来虚构。如果超越真实来虚构,又要打着历史剧的旗帜,那未免让懂历史的人倒尽胃口,不懂历史的人了解错误的历史。
  因此,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不能打着娱乐的旗帜而远离历史。恩格斯在《致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提出了一个历史剧的批评标准——历史的标准和美学的标准。历史剧的目的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使观众在美的享受中了解历史,而了解历史的目的是为了借鉴。远离了历史真实,高度娱乐化的历史剧,也就失去了借鉴的意义,最终也就使历史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学者观点:葛红兵:“大众化不等于娱乐化,把历史文化娱乐化不是普及文化的好思路。通俗不可庸俗、普及不能粗鄙。比如品三国,应该是品中国人的国家观念,忠义观念,品出一点天、地、人、神的大义来,应该有反思,有批判,有褒扬。否则品的只不过是钩心斗角的智慧,对人的角力的崇拜……这样的三国能给读者什么呢?”
  我们该如何对待历史
  和其他文明古国相比,中国有着最悠久、最丰富、最连续、最完整的历史记录。
  对历史的信念,是中国人的生命哲学之一。司马迁遭受奇耻大辱,隐忍苟活,在于他相信历史的拯救,他可以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秦桧设计害岳飞,一度犹豫不决,怕死后遭唾骂。文天祥从容就义,他的精神支柱就是“留取丹心照汗青”……
  说白了,从中国人的理解来看,历史就是人心,就是人性。这种历史感是很了不起的,因为它内在于人,它更朴素本真。
  认真汲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避免重蹈覆辙。然而此言之前提在于我们学习的是准确的历史,是基于正确的历史观的历史。如果不是准确的历史,不是基于正确历史观的历史,那么学习这样的历史,不仅不能使人聪明,相反,还可能会使后人重蹈前人的覆辙,甚至可能犯下更大的错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