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青生涯(一)插队落户(陕北知青插队纪实)

时间:2022-08-12 02:54:37阅读:3429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感觉人这一辈挺不容易的,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候,但是走的每一步,都会留下痕迹,有时候我们会感叹命运的不公平,但是当我们看到那些徘徊在生死边缘的病人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感觉到自己是幸福…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感觉人这一辈挺不容易的,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候,但是走的每一步,都会留下痕迹,有时候我们会感叹命运的不公平,但是当我们看到那些徘徊在生死边缘的病人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感觉到自己是幸福的,当我们感觉人生太苦的时候,我们去看一看,那些负重前行的家庭,他们是怎么样度过艰难的岁月。

有时候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咬牙坚持下去,我们不能退缩,因为我们无路可退,所有我们经过的苦难,都将会是最美好的记忆,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生活总要一天天过。

人生的路很漫长,也许我们现在所经历的苦难,都是别人曾经经历过的,或许他们所经历的,远远要比我们经历的艰难十倍甚至百倍。

在我遇到的留守知青中,徐大海就是其中一位。

记得前几年做一次采访,就是关于留守老知青的,这些年一直在寻找有关老知青的下落,想着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成一本书,在我了解的老知青中,徐大海是其中最悲惨的一位,他的人生经历让我肃然起敬。

徐大海出生在军人家庭,高中毕业之后就插队来到了陕北姚家岭,从小梦想长大要成为一名科学家的徐大海,因为插队到了陕北,他的人生轨迹也发生了改变。

在陕北插队的时候,徐大海被招到了刘家湾煤矿,当时能去煤矿上班,相比于在农村种地要好很多,可是这次去煤矿上班,彻底改变了徐大海的一生,在刘家湾煤矿上班不久,煤矿就发生了坍塌事故,徐大海左腿被压了,虽然经过治疗左腿是保住了,但是也落下了残疾,从此徐大海走路就一瘸一拐,这次经历对徐大海打击很大,因为他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走路了,之后徐大海又回到了姚家岭。

因为腿脚不方便,徐大海被安排去了县农场当了一名护林员,这份工作他一干就是一辈子,在做护林员期间,徐大海经过介绍认识了,比自己小三岁的农村姑娘李爱玲,李爱玲没有读过书,但是勤快能干,有着陕北姑娘的朴实和善良,原本打算打一辈子光棍的徐大海,却没有想到会有人看上自己,因为自己不是一个正常人,徐大海心里也产生了一些自卑,还好李爱玲并没有嫌弃徐大海,两个人很快就结婚了。

婚后的生活对于徐大海来说,有过短暂的幸福,婚后第二年李爱玲给徐大海生了一个儿子,因为当时条件有限,李爱玲是快要生产的时候,才被送往的医院,孩子出生的时候因为缺氧,出生之后没多久就被确诊为脑瘫儿,这对徐大海来说简直是致命打击,但是作为父亲徐大海并没有放弃,徐大海四处求医积极治疗,但是孩子的病情始终不见好转。

徐大海并没有因此放弃,随着孩子一天一天长大,徐大海教孩子自己走路,教孩子说话,陪着儿子做康复训练,直到孩子6岁的时候,才教会孩子说第一句话,而孩子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爸爸”。

徐大海哭了,这背后的付出只有徐大海自己一个人清楚,孩子的一声“爸爸”让徐大海看到了希望,他每天依然坚持给孩子做康复训练,孩子的病情慢慢也好了许多,自己能够写字,会说话了,也能自己一个人走路了,徐大海感觉到非常欣慰,但是孩子还是一直需要有人照顾。

2010年徐大海退休了,虽然一个月只有几千元退休金,但是对于一家三口来说勉强能够生活,可是在2012年老伴李爱玲患上了脑中风,整个人因此也瘫痪了,徐大海一边要照顾老伴,一边要照顾自己的儿子,对于一个60多岁的老人来说真的有点吃力。

现在徐大海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老伴能够早点康复,自己身体能够再硬朗一点,有更多的时候来陪伴家人。

徐大海可能只是无数留守知青中的一员,在那个年代,他们也曾经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徐大海比起来,感觉自己已经过得很幸福了。

为什么现在的知青电视剧太少了,应该多拍点象北风那个吹,知青家庭那样受欢迎的节目?

因为那个年代的特殊性,全世界只有我国的特有现象,功过现在拿出来讲还不合适,等再过十年二十年经济再上一个台阶,人们才有兴趣想了解那一段岁月吧。

我母亲就是知青下乡,现在已经快六时了,我教会了她用微信,她也和以前的下放同学们都联系上了,现在有自己的群,经常还组织活动,我很欣慰。

现在电视上充斥着小鲜肉当道的电视剧,一方面人们批判着其演技和收入不成正比,另一方面也不影响着一些年轻的粉丝狂热的喜欢。我想在过十年后,等这批十几岁的都长大了,电视市场将会沉淀下来,好好反思,应该会拍出一些反映我们父辈生活的电视剧了。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