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思维方式「情境思维跳出认知的迷局深度解析盗梦空间」

时间:2022-08-12 02:46:27阅读:30
《盗梦空间》这部电影已经成为经典。直到现在仍然有许多人看了之后直呼过瘾,然而,有人会表示,看不懂!其实,要理解这部电影,需要动用的是另一种思维模式,把几个关键点解开,那么,一切都迎刃而解,其他的只是细…

盗梦空间》这部电影已经成为经典。直到现在仍然有许多人看了之后直呼过瘾,然而,有人会表示,看不懂!

其实,要理解这部电影,需要动用的是另一种思维模式,把几个关键点解开,那么,一切都迎刃而解,其他的只是细枝末节。

这种思维模式就是上一篇文章讲到的情境思维,也就是整体思维。

对这部电影,我们要了解到几个关键点,这部电影的梦境指待什么?为什么要进入梦境?如何架构梦境?

相对应的就是情境思维中的认知、情境、情境架构。当然,这部电影还有它的哲学高度。

一、梦境与认知

看到梦,就有人形成条件反射,就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解释这三层梦境,而且,电影中有弗洛伊德的影子,比如他们经常提到潜意识。

但是这部电影需要从认知角度来解释。梦境,不管是电影中的梦,还是现实中的梦,都是一个人认知的呈现,也就是他主观世界的呈现。而我们的主观世界,不管在梦中还是现实中,反映的世界都是扭曲的,只不过梦中更离谱而已。

比如说,我看到一只苹果,只能看到苹果的A面,要看到苹果的B面,转一下苹果,或者自己移动。我们不了解这只苹果的内部构造,含水分多少,化学元素有哪些,各个成分占的百分比,我们也不了解苹果从哪棵苹果树上摘下来的,怎么运输的,它的生长环境是什么?等等等等,总之,我们只看到这个苹果的一面。

我们看万事万物不能做到完全客观,看人更是扭曲。

我一看到你就来气,爸爸妈妈不爱我,我很自卑……带了情绪情感,我们的认知就扭曲了,这种扭曲可能正向,也可能负向。爱、自信、高兴、积极进取、沉着冷静等等都是正向情绪情感,而恨,自卑、伤心、焦虑、抑郁、急躁等等都是负向情绪情感。

这点要注意,情感的转变是这部电影的核心。人一定要由负向转为正向,才能真正实现成长。天天带着恨,带着自卑的人,就像被大山压着,焦点很难放在成长上。

小李子饰演了柯布,他们一行人的目标是让行业巨头继承人毁掉他父亲建立的商业帝国。他们修改的是这个人的核心信念,利用的是情感的正向转变,植入新信念:我爸爸希望我成为我自己。

他们编织的三层梦境,从外层开始,把继承人由过去扭曲的认知:我父亲不爱我自己,逐渐松动,到第三层梦境中发现那个风车,改变了信念,变成我爸爸爱我。这种信念的转变,在心底生根发芽,再一层一层往上,变得牢不可破。

修改完成。

现实中,我们可以不必进入梦境去修改一个人的主观世界,通过现实生活的情境架构即可。当然,这个过程没那么简单。这部电影比较科幻,可以进入别人的梦境修改,但是道理是一样的。

想继续了解的话,我再讲一下认知疗法是如何修改人的信念的。

电影设计的三层梦境从外到里,分别代表了一个人的自动思维、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自动思维是我们从小形成的,让我们的行为和习惯变得不假思索。也就是说,我们平时说任何一句话,做任何一件事,其实都不用思考,真正运用意识去思考问题的时间少之又少。这样的自动思维从哪儿来?是从我们的核心信念和中间信念来。

比如一个孩子的核心信念是,这事我不能胜任,那么他中间信念的“态度”是不能胜任很糟糕,“假设”是如果我工作努力,我可以做好,如果我工作不努力,我会失败。他的自动思维就是,我太难了!逃避。

翻开《认知疗法》你会发现,人的认知模式的等级是这样的。

二、情境和情境架构

理解了三层梦的含义,还有一点大家不理解的地方就是迷失域。其实迷失域代表着一个人主客观不分,电影中叫分不清想象与现实。再通俗一点讲,如果一个人分不清想象与现实,这个人就被认为有精神疾病了。柯布的妻子从迷失域出来,仍然分不清想象与现实,这就真的有病了。

那么,如何改变核心信念呢?

很难。

要知道,任何人,包括继承人的教父张口对他说,你爸爸是爱你的,你爸爸要你成为你自己,都不可能有效果。

为什么?

因为这只能触及到那个人的自动思维,而自动思维形成的习惯都是以几天、几年、几十年计,难以改变。就像洋葱一样,你只剥洋葱的外层没有效果,要直达核心。但是一旦往下剥,不仅你会泪流满面,洋葱也就不完整了。

所以,改变核心信念并不能单纯的我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必须要在情境当中去改变,才能又快又好。这就需要架构一个或多个情境。

小李子他们怎么做?

以继承人为中心,建造三层梦境,让他自己一层一层探索,自己剥开自己,去发现、去改变。

很多人觉得电影中反物理定律的场景很震撼,三层梦境的构造很震撼,其实真正精彩的地方是小李子他们创建的情境,他们是架构情境、利用情境的高手。

小李子他们既从动也主动。他们是主动者,是配合继承人演出的演员,扮演不同角色,绑架者,保护者,教父等等,他们也是引导继承人发现问题的从动者。正所谓人生如戏,全靠演技,而且每个人的配合要默契。

那位女筑梦师也是高手,但是她只能建设一些建筑、场景,而这些只是情境一部分。情境最大的内容不在物,在于人。

架构情境的高手会时刻利用情境中的一切,层层递进,为改变一个人服务。

小李子的眼神,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其实,实施部分最关键,任何一个地方出差错,都有可能导致情境崩塌。

在梦境第一层,小李子他们架构的情境是绑架,他们扮演绑匪,逼迫继承人说密码,引发他的好奇,动摇他的自动思维,在第二层创造的情境是保护继承人,他们扮演保护者,动摇继承人对教父的信任,在第三层创造的情境是病床上老父亲临终场景,以情动人,最终改变核心信念。

在完成修改别人核心信念的同时,小李子也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三、哲学层面

其实我们可能不知道的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处在情境当中,大情境套小情境,情境交融等等。

我们谈话有谈话的情境,逛街是逛街的情境,饭店吃饭是吃的饭情境,演讲是演讲的情境,读书是读书的情境,看电影是看电影的情境……

书和电影,这两个情境比较特殊。比如电影,电影是一个奇异的世界,银幕向我们展现的可能是平行宇宙、可能是指环王,可能是大山中普通人的生活,是我们从未体验过,也从未想象过的新世界。

电影本身就是一个情境,里面的各个角色不仅有共同的情境,还有各自不同的情境。电影中的角色以为他们的生活就是真实的生活,永远不知道他们之外还有人在观看他们的一举一动。

楚门的世界》就是这样的直观呈现。

而在这个时候,我们作为电影之外的观众,会将自己置身于电影的情境,也只有把自己置身于电影的情境中,我们才能身临其境,感受角色的感受,追随着角色的喜怒哀乐,来一场心灵之旅。

《盗梦空间》这部电影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不仅分为观众观看电影、电影本身这两个大情境,在电影中也是一层情境套一层情境,最终演化成了,究竟是谁在谁的梦中?是梦境还是现实?

分不清。

导演诺兰受博尔赫斯影响较大,博尔赫斯写过一个短篇叫《环形废墟》,讲的就是一个人是另一个人的梦,而另一个人,又是另一个人的梦,就像面对对面的两面镜子,无穷无尽。这与昔日庄周梦见自己幻化为蝴蝶,究竟是庄子梦中变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为庄子,是一个道理。

这就是《盗梦空间》的哲学层面。

被称为烧脑悬疑巨作的《盗梦空间》究竟讲述了什么故事?

《盗梦空间》是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玛丽昂·歌迪亚等主演的电影。豆瓣评分高达9.3分,口碑炸裂的一部科幻巨著。

很多人说《盗梦空间》烧脑,其实建议不要被这个评价吓到,故事还是很好理解的,只是信息量有点大,要发现很多的细节信息也许需要二刷或者三刷,但是要看懂整个故事一遍就够了。

《盗梦空间》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莱昂纳多出演的柯布是一个盗梦专家,他能够进入目标人物的共享梦境,在梦境里盗取目标人物脑子里的重要信息,比如商业信息。有一次,柯布失手了,遇到了日本商人斋藤,斋藤要求柯布帮他去做一件事,不是盗取信息,而是植入信息。植入信息比盗取信息难很多,但是柯布却做过,只是这一直是他的秘密。

柯布植入信息的就是他的太太梅尔,他植入的信息是“让梅尔不相信所处的世界是真实的”。柯布和梅尔一起造梦,在梦中生活了50年,梅尔不想醒过来,柯布却厌倦了。柯布为了让梅尔醒过来,对她进行了信息植入。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梅尔醒来以后依然不相信真实世界是真的,完全迷失,最终梅尔自杀,而且还制造了证据指向就是柯布逼死了她。梅尔希望把柯布逼入绝路和她一起自杀,然而柯布还有两个孩子,柯布拒绝了。最终梅尔死亡,柯布被迫开始了逃亡生活,不能进入美国国境。

斋藤的条件就是事成之后,利用他的势力让柯布可以回家。面对巨大的诱惑,柯布决定去做这件事。事情总体来说有惊无险,柯布完成了植入,但是在第三层梦境中斋藤意外死亡堕入了limbo层(迷失域,或者说潜意识层)。进入这一层的人会不知道自己在做梦,可能会永远沉睡,柯布让其他队员都醒了,自己留下来去找斋藤,把他带回现实。

全剧最经典的其实就是结局,柯布找到了迷失域里的斋藤,但是斋藤有没有开枪自杀没有说,镜头一换就到了一个疑似“现实”的地方,在这里斋藤和柯布都醒了,柯布完成任务,斋藤也兑现了承诺,柯布回到了家里见到了孩子。但是柯布回家的时候,在桌子上转动了陀螺,根据设定,如果是梦境陀螺不会停,如果真实则会停下来,电影结束,陀螺到底有没有停下来成为悬念。

自那以后观众猜了整整将近8年时间,各种说法,直到去年才有了比较充足的证据,道出了结局的答案。

《盗梦空间》的结局

其实柯布回到了现实,他成功了!

证据有两个:

第一个估计是很多人后来都知道了的事情,柯布的图腾其实不是陀螺,陀螺其实是梅尔的图腾,柯布的图腾是戒指。柯布在梦里的时候戴着戒指,但是在现实的时候并没有戒指,这个才是他的真实图腾。

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去对比一下,确实如此,而最后的结局,虽然陀螺还在转,但是戒指并没有,也就是说柯布是在现实世界里。

第二个证据其实是柯布的岳父迈尔斯的扮演者迈克尔凯恩在一个讲座上透露的。迈克尔说他最初看到剧本的时候也很闷,分不清哪里是梦哪里是真实的,他就问导演。导演跟迈克尔说,只要迈克尔演的迈尔斯在的部分,全部都是真实的。

在电影的结局,柯布除了看到自己的孩子的正面,还有岳父来接机,也就是迈尔斯在场。这也就说明结局不是梦,是真实的。

所以综合两方面的证据,恭喜柯布最终成功回家了!

《盗梦空间》里的梦的层数和基本规则如果你搞懂了,很好理解

在电影里其实有六个世界,分别是现实世界、第一层梦、第二层梦、第三层梦、第四层梦和limbo迷失域。在第一到第四层,人都还可以保持清醒,但是到了limbo迷失域人就会迷失,可能醒不过来。

盗梦师都有一个小物件作为图腾,用来区分自己是在梦中还是现实,免得迷失,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做梦。

为了让目标人物能够稳定长时间的做梦需要用精神类药物,所以有药剂师这样的角色。

用药后,要让人从梦里醒过来则需要一个“kick”的动作,就是让做梦的人失重,否则要等药物时间过去。比如在电影里用了超强镇静的配方,在第三层如果不“kick”,那么需要等待10年的时间才会醒过来。

正常情况下,在梦里死亡是可以醒过来的,但是用了超强镇静后则不可以,在梦里死亡可能会迷失至limbo层。

越深层次的梦时间越慢,每加一层,大概是20倍,limbo迷失域可能不止20倍。

完整的盗梦最少需要三种人,一个药剂师让目标人物长时间深层睡眠,一个筑梦师构造梦里的世界,还有一个梦主。

基本以上几个规则你GET到了,整个故事还是很好理解的。

电影里提到,军队通过梦境训练可行吗

其实我们现在的技术可以实现清醒做梦,也就是在梦里保持清醒意识,但是我们还做不到分享梦境。在电影里是通过一个设备把大家的“连线”到梦主的梦境里,但是这还没有成为现实,因此用于军事训练是不可能的。但是在一些报道里,也可以看到美军在军队中确实应用了一些不常用的技术。

1、药物催眠

在很多的报道里其实都提到,美军最早在战场上使用精神类药物是从越南战争开始的,使用药物的目的是让士兵时刻保持在战场上的警觉性和兴奋度。

据说每次美军参战之前都会派发兴奋剂药片和口香糖,而在医疗包里也包含了多种兴奋剂。

可以想象,在电影里出现的生化战士、超级战士其实不是不可能的,按照这个趋势,将来通过药物让士兵一段时间内呈现超级战士的状态并不是危言耸听。

2、广泛采用催眠术,和《盗梦空间》有异曲同工之妙

催眠术应用包括激发人体潜能、调整心理状态等等,而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一种叫做“催眠间谍”的存在。

其实这种催眠术在很多商业表演中都有展示,比如在大街上找一个“适合的人”,对他进行潜意识催眠,当他在清醒状态下收到激活信号就会自动进入催眠状态,在这个状态下他去做一些催眠师设定的事情,然后回到原来的位置醒过来,自己做过什么完全不记得。

在一个商业表演中,随机抽取的一位实验者被催眠后,完全按照指示在一个餐厅的一个客人的杯子里下了预先准备的“毒药”。后来这个实验者观看视频的时候吓坏了,完全不敢相信画面里的是自己。

那么你可以想象,如果被催眠的是某国的政府重要人员呢?他们就会成为催眠间谍,而他们不知道自己成为了间谍。

当然这项研究还在进行中,在实战中到底有没有开始应用,发展到了什么程度,这个属于机密层面。但是从这些技术可以看出来,有些匪夷所思的技术应用于战争,真的很可怕,还是希望永远不要有盗梦技术好。

通过做“清醒梦”逃避现实可行吗?

这个还真的可行,如果你在某宝搜索一下清醒梦境四个字,你就能看到一种号称能让你清醒做梦的眼罩,据说可以让你在梦境里为所欲为,听着很神奇又有点恐怖,万一醒不过来了怎么半,或者在潜意识里留下了什么危害,也很难说。

但是事实证明是存在的,只是没有像电影里那么极端。在《盗梦空间》里那些人通过药物每天在梦境里待40个小时(梦里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梦里才是他们真实的世界,可以说是逃避现实的最高境界了。

有一种真正的高端仪器可以做到,这台设备名叫“诺瓦梦仪”(NovaDreamer),是一个睡眠面具。它可以探测出睡眠者何时给出信号,测到信号就闪亮灯光,既能刺激睡眠者的意识又不会让对方从睡梦醒来。

另外据说现在有一些新型的安眠药,也可以让人进入“超级梦境”。

但是个人认为,梦境这个领域我们知道的还是太少,万一真的不小心进入现实生活中的limbo迷失域也是有可能的,还是不试为妙。

梦里的时间真的会变慢吗?

对于做梦的时间放慢,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明明是一个很长的梦,但是可能只是一会儿的事儿。难道梦里时间真的会变慢?

对于这个问题,电影里的解释是睡眠的时候我们的大脑运作速度更快导致的。而还有一种解释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我们睡眠的时候,很多区域是处于休眠的,大脑功能并不完全。而梦境其实并是不连续画面,他们是跳跃出现的片段,是我们大脑当时的较低的思维能力下把这些片段脑补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也就是说很多的内容是我们脑补进去的,让故事看着很长,是一种错觉。

但是这些都是理论探索,对于梦我们的理解还是很初级,主要是我们的大脑太复杂了。

未来有没有可能实现盗梦?现在可以抓取大脑中的图片

要像《盗梦空间》里那样在梦中交流是几乎不可能的,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你无法进入别人的梦境。而梦境本身也只是随机片段,你不知道梦主到底今天要作什么梦。

但是目前的科学技术已经可以读取做梦的图片。现在通过核磁共振扫描仪配合专门的软件,已经可以读取人脑里的图像,但是目前还是黑白,而且干扰比较大。

但是还有一个最致命的缺点,就是这样“读”出来的照片到底准不准确,只有梦主知道,无法客观判断。

结语

回到电影本身,《盗梦空间》真的是值得二刷、三刷的经典,每过一两年看一次都不觉得过时,确实是诺兰导演的大师之作。后来看到《盗梦空间2》的预告,兴奋了好一阵子,后来发现是假货,其实没有第二部了,因为故事已经很完整了,而且经典一部就够了。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