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缩小技术「一种把人缩小的发明让一切都变得那么的可怕小到只剩下18cm」
hello,大家好,欢迎收看每天一更新的活宝说电影
今天我们说的是一部科幻电影《缩小人生》
乔博士发明了一种可以把人缩小的技术
一切都变得那么的不可思议
这技术用在人身上,可以把人缩小到只有18厘米
乔博士还把自己缩小了
并在一次演讲上以缩小人的形象出现
大家都觉得太不可思议了
乔博士还带来了其他的缩小人
这样爆炸性的新闻很快就传遍各地
也引起了主人公保罗的注意
然而保罗本来平淡无奇的生活
突然因为这个新闻发生了变化
在一次同学聚会中
保罗发现他的同学大强做了缩小术
大强还跟大家分享了很多变小之后的幸福生活
在大强的建议下
保罗去参观了缩小人的居住环境
在缩小世界里
一美元可以买到一千美元的东西
他的钱不但变得宽裕了
还可以买下一栋大房子
保罗决定和妻子一起变成缩小人
由于性别的原因
夫妻要分开做手术
保罗做完手术后
才知道,原来妻子放弃了做手术
被抛弃的保罗成了缩小后
独自一人来到了之前买的别墅里
一年后,保罗就和妻子离婚了
在朋友的鼓励下,他开始寻找新的伴侣
一天晚上,保罗约了位单亲妈妈吃饭
但是对方以自己有孩子的借口
拒绝了保罗进一步的交往
这时的保罗十分沮丧
去了参加邻居老杜家的派对
派对里的一个陌生女子让他一夜狂欢
直到第二天睡醒
才发现自己睡在了老杜家的客厅里
无意中留意到来搞卫生的清洁工
就是之前新闻里报道的
从越南偷渡到美国唯一活下来的陈玉兰
但是因为感染失去了一条腿
保罗发现她的假腿有问题
好心想帮她修好
结果把人家的假腿给搞坏了
有责任心的保罗为了弥补过错
陪着玉兰上门做家政
相处以后保罗发现玉兰是个善良的女人
她常常把主人给的食物
分给有需要的人
后来他们跟邻居老杜去了挪威
惊奇地发现这里的人都斗志昂扬
想着拯救世界
保罗也加入了其中,到走进去隧道后
保罗才意识到自己放不下玉兰
电影结尾保罗和玉兰走到了一起
两个人一起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
宝宝们也要珍惜时间
做自己喜欢做的,并且有意思的事情
希望活宝做的每一个电影解说
都能给宝宝们带来不一样的体现
本次活宝说电影就说到这了,感谢您的收看
记得关注活宝说电影,下次更新会提醒哦
想象作文:一阵狂风吹来,瞬间把全世界的大人吹地无影无踪,世界成了没有大人的世界,哈哈,只剩下我们小
想象作文:一阵狂风吹来,瞬间把全世界的大人吹地无影无踪,世界成了没有大人的世界,哈哈,只剩下我们小孩子了。 哇,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太好了!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冲下楼去,打开自行车,向超市狂奔而去!在超市里,我看见了成千盈百的孩子在“疯狂洗劫”超市。于是,我也不甘示弱,吃了十几袋零食、好几罐饮料。吃饱喝足之后,我突然想起新华书店和图书馆现在也该没有大人了吧。我立刻骑上自行车,带上几个麻袋,直奔新华书店。去的路上,我看见了“超级疯狂”的小孩,竟把家里的车开到大街上,玩起了正版“碰碰车”!上百万的宝马、劳斯莱斯顷刻间化为乌有……我左冲右突地躲闪着,终于到了新华书店,找我心仪已久的书。
我刚要从新华书店出来,突然,传来一声巨响,一楼顿时火光冲天。天啦,“军队家庭”的小孩居然把坦克开到街上来了,太可怕了……
看着这一切,我不禁默默祈祷,上帝呀,让大人们快点回来吧!只有小孩的世界实在太可怕!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读后感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读后感范文1“我们依然在大大的绝望里小小的努力着。这种不想放弃的心情,它们变成无边黑暗的小小星辰。我们都是小小的星辰。”在互联网和现实世界相互交织的社会里,我们都是一小撮,闪耀着星辰般独有的光芒,把世界照亮,真实地看清世界。
周濂在《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一书中通过把包容差异、愿意接受批评的“淡定的一小撮”和以天朝上国姿态自居、盲目排他的“狂热的大多数”相比,给混迹于天涯、微博、微信等各大交流平台,空有一腔热血而打着“爱国”的幌子无所谓理性地任意吐槽的“愤青”一代以一记当头棒喝。当下的世界是一个差异性和趣味性的结合体,我们要学会做淡定的一小撮,包容差异、理解个性、求同存异。
要称得上淡定,首先要对时局可能发生的一切变化做出高度的揣摩与掌握。在这个信息密集、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我们之所以总是活得一惊一乍,是因为我们把世界看得太狭隘,忽视了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变化发展。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所以我们有理由包容世界的一切差异、变化,当新鲜事物出现时,请淡定下来,只有深入了解了,你才能体会到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而后你需要在理性的指导下怀有开阔的胸襟,这样才算得上是淡定的一小撮。换言之,以独立之精神包容多样已实属难能可贵。当媒体“披露”外国人眼中不尽完美的中国人形象时,热血的网友们先是一阵惶恐,然而便是群起而攻之,站在所谓“民族利益”的立场上予以各种物质精神上的反击,非要给外国人展示一个强大的中国形象不可。类似的事件我们屡见不鲜,但扪心自问这样的行为和当年清朝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有何二样?互联网把全世界连接在了一起,不同的声音得以沟通交流,当遇到批评建议时,切记淡定,而后反观自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我们都是一小撮,了解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明白了“存在便是合理”,更领悟了“这是一个充满着差异性和趣味性的多元主义社会”,由此才孕育出“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的睿智。我们都是小小的星辰,照亮真实的世界。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读后感范文2对于哲学家,不少人都是抱着一种比较抵触的态度,甚至说他们“百无一用是书生”也不为过。毕竟不管什么时代的社会,它们都是物质的,而哲学这东西却是一种意识形态,看不见摸不着,不能吃不能穿的。与其整天去绞尽脑汁去探索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真理是什么,还不如干点实际的事情来得有意义。
当然,这只是以旁观者的立场来看,并不是说哲学真正无益。其实真正的哲学家所拥有的慧眼以及大脑都是无限强大的,他们比常人更能够看清楚一件事情的本质,也更能悟透一些道理,生活中的困惑对于他们来说不会是一种阻碍。
首次听说作者这个人也是源于这本书,翻开此书,扉页上赫然写着“洞见”两字,可见书中内容必定在某些问题或者事情上,表达了作者独特的视角或者立场。但凡精于哲学的人,大多是学问精深,善于思辨的人,作为哲学专业出身的作者当然不例外。
虽说书名取得这么浅显易懂,但书中所涉及的内容却并不能叫人一目了然,相反,给一些读者造成混乱也是有可能的。首先,此书并不是一个连贯的逻辑整体,而是各个不相关的零散文章组成。再者,这些文章都是断断续续的,时间上的间隔太长,有些言论在笔者个人看来并不是那么严谨,也许只是作者随着心情手气笔落有感而发,或者只是点到为止让人意会而已也说不定。最后不得不让人明显感觉到的就是各篇文章压根儿就是“风格与题材”迥异,时评,影评,随笔等等题材无所不有。
在这里,不是要对作者的作品有所褒贬,每个人都有着言论自由的权利。如果我们对发出言论者有着不能达成一致的观点,那么可能是我们自己有着独特的思考,也或许是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都存在着差异,也可能是我们没有相当的学识以及阅历,还不能与言论者产生共鸣。
有些问题我们看得远不如作者看到的那么透彻,这是绝对的。小到公民,大到国家,具体到校园学生,抽象到政权政治,细致到某部电影的具体场景,具体台词,粗略到文学作品中的某角色,如果不是善于观察,不是善于思考,又怎么会看的这么周全?虽说在一些篇目章节中,笔者的理解能力还不足以达到可以畅通无阻的地步,但是这并不妨碍对作者所持观点的领悟。当然,具体的无法细说,篇章繁多,内容姑且叫做杂乱,无法去针对每个点写出感想。有一点不得不承认,作者的言辞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比较激进,甚至是极端。
从哲学思维来看待一些问题,会比较清晰明了,诸如在大众传播方面,似乎那些问题都被找出了症结之所在。这或许能给如今的当权者,甚至是新锐者一些启发吧。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读后感范文3“谎言一旦变成赤裸裸,信任的支柱便被抽离,此时支撑谎言继续运转的动力要么是利益要么是暴力。赤裸裸的谎言不再承诺造梦的功能,但它依旧可以让每一个人继续生存在一个虚假的空间里……大伙儿集体在装睡。”
装睡可以视为多种状态的概括,既包括生理上的伪装睡眠,也可以指精神上对外在的拒绝——否认存在,怀疑一切,并且也不准备改变所嘲讽的事物,这样一种姿态。当下,精神上“装睡”的人可不少,用《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这本书作者周濂的话来说,“当失败成为习惯,当对改变不抱信心,我们也就只剩下‘我不相信’这句喊话。更有甚者,还会发展成为‘我不相信’强迫症。症状较轻的每当读到新闻报道……第一反应一概是我不相信这是事实的真相;症状较重的则惯用阴谋论去揣度整个世界。他们奉行另一个‘两个凡是’原则:凡是你竭力主张的一定都是假的,凡是我能设想到的最坏可能性就是真的。”
精神上“装睡”,大概都能找到事出之因。但无论如何,发展到目前怀疑一切——对行善举之人说三道四,认为他人挖空心思作秀,非要用自己臆想的不良动机与事主挂钩;对独立参选人大代表的公民表示不屑,认为其在捞政治资本;对大小明星或喜结良缘或推出新作或参与公益活动,都第一时间在跟帖或微博上,挖出明星过往丑事,从人品上否定他人的一切;如果有人因为帮助他人而遭遇误解乃至伤害,那么很容易招致一连串的冷嘲热讽……周濂在这本书的自序中谈到,这样的“装睡”,本质上是失败主义、犬儒主义的表现,即“用昏暗的眼神去审视昏暗的世界”。很显然,在客观事实不能印证恶意揣度的时候,许多人会选择遗忘,然后将注意力聚焦在少部分得到验证的猜测,进而对世界投以更加昏暗的眼神。
我很认同作者的一句话,“每个人的自我改善是改善这个世界的必由之路”。揣度并非议他人及有关事件,如果抹掉理性,又同时拒绝理解、同情、正义、积极等思维,那么实际上是把自己放在了自己所言所指向的层次,等于价值层面的自我放逐。书中《“不就是”与“又怎样”》一文提到了这种自我放逐的典型表现,即以口头禅“不就是”消解一切理论差异及价值意义、以“又怎样”取消所有行动意义。两者叠加在一起,备显懦弱与不堪。
周濂举例指出,有人在读了史论著作后会说,“政治不就是权力之争吗,谁比谁更具道德优势呢?再者说了,虽然每个人都有权利知道真相,但或许不了解真相反倒比了解好——了解又怎样?或者继续这样,或者告白天下,但是到底哪一种对人们更好,却也未为可知”。这样的话、这样一套逻辑,我们是不是经常从文章中,包括自己写下的日志、名家转述的随笔中都能看到呢?看似深刻,实则表达出的,是一种戏弄价值的痞气,消融对价值的信仰。
周濂自20xx年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任教,他在这本书中也举出了校园里的“装睡”表现,并就其成因做了分析。有学生曾向他抱怨,称某门考试中同学们大多在作弊,但监考老师却不闻不问,于是这名同学愤而起身走到第一排坐下,眼不见为净。周濂说,自己无法预知这名同学下一次是否仍有起身离开的理由和勇气,这是一种悲哀,因为大学生应该拥有的“德性”,是“公平游戏”的精神。但无论是现在的校园文化、学生群体中的亚文化(交往规则),还是校方搭建的制度环境、评价体系,都在为学生背弃上述精神、原则提供空间或动力。休谟曾说,“如果我独自一人把严厉的约束加于自己,而其他人却在那里为所欲为,那么我就会由于正直而成为呆子了”。现在可说的是,人们乐于做搭便车者,嘲笑仅存不多的呆子们是“大忠似伪,以博直名”,以偷奸耍滑为荣,以诚信守常为耻。可以说,这正是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丢弃理想、价值、信念、操守及其他一切需要守护的德行而选择“装睡”的根本原因。
他在《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书中同名文章提到,“谎言一旦变成赤裸裸,信任的支柱便被抽离,此时支撑谎言继续运转的动力要么是利益要么是暴力。赤裸裸的谎言不再承诺造梦的功能,但它依旧可以让每一个人继续生存在一个虚假的空间里……大伙儿集体在装睡。”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摆脱装睡,不做“没有头脑的愤青”,“不做浅薄的自由主义者”,不做“没有心肝的保守主义者”,不做“替既得利益者说话的国家主义者”,不做“理想高蹈的空想主义者”,不因“见事太明”而“行事则失其勇”呢?事实上,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每个人的自我改善是改善这个世界的必由之路”。作文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读后感范文4这本书的名字就很有意思,加上周围好友的不断推荐和网上的好评,不怎么读书的我也下决心把它看完。没想到,看完第一遍之后又翻了一遍,因为有些地方没看懂或是当时明白了,事后又忘了。原来这是一本讲哲学的书,但是讲的又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哲学,我觉得作者是讲哲学放在了平常的生活中来讲的,这样容易懂些。我也了解到这本书收集了周濂十年来公开发表的随笔文章,包括时评、书评、影评以及部分学术文章。几乎篇篇短小精悍,作者的分析洞察问题的能力,开阔的写作格局,将自己对幸福、公正、德性生活、民主、自由、道德、幸福等问题的哲思融进了一个个现实故事和鲜活的生命体验中,不得不让我佩服至极。学者崔卫平评论说:“周濂的写作拥有一个飞翔的姿态:从概念的高处飞往地面,飞往粗糙的世界,同时,他又从现实的沟壑飞往天空,飞往理想的所在。”
可能是由于本人哲学修养太差,很多地方还是理解不透彻,就比如那一篇站在思想的高墙上,我看的是迷迷糊糊,里面专业词语还不少,这就没让我感觉到把哲学放在生活里来讲了,最后那一句“只有站在思想的高墙上,我们才可能看清楚那些沟壑,明白哪里是死路哪里是活路”说得很有道理,可谁来告诉我如何才能站在思想的高墙上啊。现在让我来回想整本书时,还能有深刻印象的'一个是《大学里的“无名氏”》一文,我想不仅作者在感慨“无名氏”这一大学校园里的现象,更多感慨的应该是我们这些默默无闻的大学生吧。难道真的就得像书中说的那样?因为社会缺乏人情味,所以大学里就没有人情味?我觉得学校毕竟还是学校,还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而且我们现在的大学值得改进的地方太多了,我们每个人都还可以凭自己的努力做的更好,那些学校的管理者,教育的管理者就不能做出一点改革吗?
而在《笑眯眯的印度乞丐》一文中,作者谈到这些印度乞丐在讨钱的时候总是笑眯眯的,即使要不到钱也不会改变脸色。这让我想到了,在我生活的国家里,经常会遇到的乞丐,很难将笑眯眯这三个字和乞丐联系起来,我想我们遇到的大多数乞丐都是老人,残疾人,他们大多数都是愁眉苦脸,衣衫褴褛,穷困潦倒的样子,以此来博取人们的同情心。这对初中以前的我来说或许还管用,后来我就知道了原来乞丐也是有假冒的,有专门的讨饭群体,还有出国讨饭的等等,你给不给钱他们都是愁眉苦脸的,有时候给了但是少了还会引来不满,更别说笑眯眯了。我就特别佩服我们学校周边的一个老奶奶,不知道多大了,头发全白了,腰也快弯成90度了,可我经常会看见他在学校周边捡瓶子什么的,背上背着一个大大的编织袋,很辛苦,但是偶尔我还能听见她一遍捡瓶子一遍悠然的唱着歌,这不仅让我对她的自食其力的精神佩服至极,也让我更加鄙视那些手脚完好却放弃尊严出来骗取他人同情心的假乞丐!印度乞丐总是笑眯眯肯定有他们背后的历史原因,而在天朝,想让一个乞丐笑的话除非你把钱都给他。
最后谈谈我对“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的理解,人为什么要装睡呢,我觉得这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时是为了善意的谎言,有时是为了回避问题,等等。作者想表达什么呢?我的理解是,从“装睡的人”的角度来说,也许你生活在一个充满善意的谎言的世界里或是一个乌烟瘴气的糟糕环境中,你不愿意选择同流合污,那么就选择“装睡”吧,以自己的方式,有个性的生活下去。从“你”的来说,明知道一个装睡的人是叫不醒的那就最好别去破坏这种氛围,免得大家都难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方式,自己的个性,在别人的行为在将来或是现在没有对自己造成不良影响的情况下,我觉得没必要去影响他人“装睡”的自由。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读后感范文5我承认,我又因为书名的吸引而买了一本书,不过,书的内容和书名几乎一样好,所以,我又觉得自己赚了。
这真是一本“杂文”集,内容可谓五花八门,既有时评、书评、影评、剧评,也有学术讲稿,写作时间更是跨越10年之久。不过我觉得,这本书内容虽杂,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还是脉络清晰的,那就是对公正、正义、幸福、自由、民主等价值观的哲学思考,并把它们用容易明白的语言普及给大众,希望唤醒那些沉睡的人,甚至也让一部分“装睡”的人不再想装睡,用一种合乎德性的方式安排自己的生活,不仅做一个“好人”,更进一步做个“好公民”。
其中的文章,我印象最深的恰是那篇同名的《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而最有价值的文章,当首推最后一部分“站在思想的高墙上”中的那几篇学术讲稿(尽管本人哲学知识储备不足,读起来有点磕磕绊绊的)。作者的语言风格理性、平实、言之有物,是我喜欢的那一路子,不过没有他爱人刘瑜的文章读起来那么轻松幽默,有点严谨的学院风格。
封面内页上有作者的照片,长相清清爽爽,挺招人喜欢。我上学那会儿这样长相招人喜欢、语言也不乏味的老师可是少之又少,真对我的学弟学妹们有点羡慕嫉妒恨啊,如果当年有这样一位老师给我们上课,我肯定一节课都不逃。
另,推荐博友两只书话写的书评,他对此书书名的调侃十分有趣,内容分析得也到位。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读后感范文6哲学是一个太过玄妙的话题,法理情,世界观与方法论,仿佛与佛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将人们想不通或者想通了却理不清说不出却实实在在存在的道理缓缓道来,然后给人以灵感,教人用一种更为成熟犀利而睿智的眼光洞观世事。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香港中文学大学哲学博士,周濂的《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便是如此。作者竭尽全力在用最简单直率的话进行阐述,“告诉我们,在一个乌烟瘴气的喧嚣迷茫时代,在一个颠倒是非的时代里生活,个体性的痛楚可想而知,除非你放弃自身的价值标准,与这个肮脏的时代握手言和,或者闭上眼睛装睡。可是即使是在外部环境非常糟糕的情况下,一个人依然可以选择过一种合乎德性的生活,并以此来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依然可以选择不止做个’好人’,还可以做个’好公民’。”
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快餐式的生活方式随处可见。但生活不可能总是波澜不惊,总需要有些事情来吸引人们的眼光,刺激人们的感官。于是,在逐渐浮躁的社会背景下,网络成为了一些人创造噱头吸引关注的工具。最近,全国公安机关集中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拉开序幕。将“谣言并非止于智者,而是止于下一个谣言”奉为圭臬的“秦火火”、“立二拆四”等人,因涉嫌寻衅滋事罪和非法经营罪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而令人思考的是,为什么会有许多人盲目的关注转发这种不真实的消息。现今,当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而我们的精神生活要用什么来填充。“不管是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如果缺少深厚的哲学传统去沉思命运的无常,没有坚定的宗教信仰去抵御时间的清洗,也没有强健的法治精神和权利意识去抗拒国家的暴力,那么唯一可做的事情就是歇斯底里地狂欢和饕餮,起哄或围观。”
每个人都应有一个理想,或者一个信仰,在漫漫人生路上,找到自己的方向。
人生多险,生命多难,我们要让自己变得强大、坚韧、有力,坦然、平安、宁静地度过一生,也许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自己‘交出去’,交给一个‘信仰’。
路在尘途。
“每个人都在寻找可以用尽全力去拥抱的对象,并希望这个拥抱让自己变得安全、强大甚至完满。但是,真正的改变是通过理解、同情、正义、爱心后的内在变化。只有经历了这般,才会和自己停战,才能学会不自负、不迟疑、不骄慢地与世界媾和。小至个体,大到国家,概莫能外。”改变,要从自己做起,从内心做起。从内而外,从己及人,从小团体到国家,然后从弱到强,逐渐成长。正如汪国真一首诗中所写,人生苦短,道路漫长,我们走向并珍惜每一处风光。
陈嘉映这样写道:“我最希望读到的,是通俗的语言表达高深的思想,最不喜欢的,是用高深的语言表达浅俗的想法。”而周濂以他深刻的思想,犀利的角度,平易近人的文笔,将深奥的道理娓娓道来,就像小溪流进了大海,少了激流飞溅的急躁,却多了更为可贵的宽厚与博大。
读此书,悟此理,感此心,定此念。
以信仰为鞭,以深刻成熟为马,天上太阳正晴,路上风景正好,挥鞭就此扬程。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读后感范文7书名很吸引人,我看到它,先是一笑,不由得去琢磨这话的意思:睡和醒,如用作比喻,醒,是比喻人在现实中保持清醒。睡,当然是相反,那么装睡是什么情况?……,有意思。进而想看看书中到底写了什么。
原来此书是作者近几年文章的文集,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思考。
书中作者写到:“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无从把自己交付出去,我们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理由或借口,那个曾经能够让我们‘变得坚强,变得宽广,敢于去承担,去挑战,去赢得’的‘信仰’不见了,每个人都提溜着无处安放的自我在人群中游荡……”这是当下中国的真实写照。
“谢若林也好,余则成、顾晓梦也罢,人这一生,迟早会把自己交付给一个比自己更高的存在者,或者上帝,或者组织,或者爱人、诗歌、金钱,以及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主义……问题在于,你在交付之前,是不是经过百转千回的痛苦思索和挣扎?在交付之后,在那个更高的存在者的阴影下面,你能否还保有哪怕一丁点的怀疑和反思?太过轻易地委身于人,总让人怀疑之前的挣扎缺乏真诚。”信仰不是盲目的,盲目的是迷信,比如某些大师或大仙。
在这篇文章中,我看到了作者深入的思考,主张人应该有信仰,也必然有信仰,但不应轻易选择“信仰”。不过,作者没有说明他的“信仰”,可能到写书时为止,他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信仰。
对自己的内心而言,人的信仰,是不能伪装的。信就是信,不信就是不信。相信一个人、一件事,也容易,也不容易。那么信仰呢?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读后感范文8天空澄碧,纤云不染,远山含黛,和风送暖。晴朗湛蓝的高空万里无云,像碧玉一样澄澈。散布在天空中,越来越细,仿佛是梳洗过的青丝。——题记
莎士比亚说;时间会刺破青春的华丽精致。会把平行线刻上美人的额角;会吃掉稀世之珍,天生丽质,什么都逃不过他横扫的镰刀。
“我想要相信”,这不仅是一句盲目的喊话更是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在当今时代可能每个人都有;“我不相信”这种强迫症,当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时,当失败成为一种习惯时,当受人误解每天以泪洗面时。呵,我最信任的人叫我不要相信任何人。是时间让我们用更昏暗的眼神去瞭望这个处在这个黑暗之源险巇最原本的昏暗世界。只是我心中还有一方净土,即使在别人眼中寸草不生,却始终一尘不染。
某日,据报道一名男子跳楼,这种报道屡见不鲜可一听到跳楼,大部分人可能都会问为什么跳楼?下意识的去劝解,去阻止跳楼。但是今天,这一切都变了,一些旁观者竟然还在楼下喊加油,变成了唯恐不跳,唯恐不死,类似这样的事件,近些年来屡屡发生。道德的天平缓缓上升,是道德变轻了吗。还是人性的阴暗增多了呢。在这个时代,似乎总有一种向下的力量要把所有人的道德拉低,心里阴暗的人不停地在想为什么别人不是同我一样,身边都是黑暗,为什么有人出身就是有天使的光环笼罩着。因为不平,因为不甘,所以原本温和善良的他们被邪恶冲昏了头脑。就像你永远也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除非他们自己决定醒来。童真是什么,没被玷污的心灵就算它一身防备如刺猬,仍有我伸手拥抱毫无忌讳。
无论你说话多么谨慎,总会有人歪曲你的意思。我个人认为在这本书中作者言语中字字珠玑,简言意赅。如在迷雾中的当头一喝,硬生生的将人拉回现实。永远不要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有两层含义;一层为表面一层为深层。表面上是;装睡者并不想醒而叫醒者却偏妄想叫醒叫醒假寐的装睡者。更深一层则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虚伪,但以你的力量却总撕不开他们丑陋的面具只能任人鱼肉。明明是鱼,却没有在波澜壮阔的大海中欢快地畅游,明明是雄鹰,却没有广袤无垠的天空中翱翔。因不同种不同的原因,你被迫做着自己不喜欢、不感兴趣的事情。知道什么是自由么,不是肤浅的以为,不是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后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