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传国玉玺「三国演义中被各路诸侯争夺的传国玉玺实际上到底有多大」

时间:2022-11-22 18:42:43阅读:2871
中国古史浩浩汤汤(意思是浩浩荡荡,指水势浩大的样子),其间改朝换代,相貌、姓氏各异的“真龙天子”纷纷粉墨登场,演出了一幕幕政治活剧,每逢新朝当立,新天子总免不了一番除旧布新,无论袍服、冠冕、正色、礼制…
  • 侯遥演员。

中国古史浩浩汤汤(意思是浩浩荡荡,指水势浩大的样子),其间改朝换代,相貌、姓氏各异的“真龙天子”纷纷粉墨登场,演出了一幕幕政治活剧,每逢新朝当立,新天子总免不了一番除旧布新,无论袍服、冠冕、正色、礼制等等等等,全部予以“维新”,但惟有一样东西,几乎历代皇帝都渴望从前朝旧君那里得到。

这样东西,就是传国宝玺。几千年来多少神秘莫测的传说萦绕着它,尤其是《三国演义》中关于这块“玉玺”的描写,更是使它深入人心。

以至于两千多年后的1924年11月,清逊帝溥仪被迫迁出故宫时,警察总监张璧等人还没忘了向宣统追索这块“宝玺”,时人曾谓之“张璧逼宫”。

图1 《三国演义》 央视版海报

《三国演义》中东汉末年,十常侍作乱,汉少帝夜出北宫避难,仓促间将传国玺留在宫内,待到返回后,传国玉玺已经不知所终。宦官之乱刚刚平息,董卓又把持朝纲,残暴专横,导致“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其中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从城南一口井中打捞起一具宫女尸体,其颈下挎一锦囊,内盛锦匣一具,打开锦匣,其内竟是失踪多日的传国宝玺。

小说接程普之口道出这传国玉玺的前世今生。

话说春秋时期,楚人卞和在荆山(今湖北南漳县)见凤凰牺落青石上,根据“凤凰不落无宝之地”的古训,卞和相信那块青石中蕴含着稀世美玉,于是他将此璞晋献楚厉王,厉王让玉工前来辨认,玉工说是石块。厉王一怒,刖卞和左足,数年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再次献璞,武王又传玉工识别,结果还是石块,武王一怒,又刖去卞和右足,从此卞和再也无法行走,每日抱璞痛哭于荆山脚下,泪尽血出,双目失明,适逢楚文主即位,闻听此事,命玉工取璞剖视,果得宝玉,命精工雕琢成璧,称“和氏璧”。

图2 卞和三献宝玉

那时“和氏璧”还仅仅是一件贵族府内的奢侈工艺品,但也显示出了非凡的诱惑力。“和氏璧”献身顽石大约400年后,楚国败赵击魏,为奖励功臣相国昭阳,楚威王将“和氏璧”赏赐给昭阳。昭阳视为至宝,常与公卿共赏,一日昭阳率百余宾客游览赤山,席间应众人之请,出璧传视,其时山下深潭内有丈许大鱼跃出水面,众人争相观看,及至散席,和氏璧不强而飞。怀疑是必然的,当时昭阳的门客之中,有一人最为贫苦,嫌疑也就最大,众人共执此人,“掠笞数百”,也没能查出和氏璧的下落,这个无辜蒙冤的人,就是后来连横诸侯,大破合纵的著名纵横家——张仪。“窃案”,至今没有告破。

和氏璧再次出现是在五十多年后,赵国中书舍人(就是宦官)缪贤在偶然的机会以500金购得了和氏璧。赵惠文王闻知,将此璧“收归国有”,从此和氏璧改姓了“赵”。后面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了,就是那个虎狼之秦国的秦昭襄王得知这个消息,虚情假意地说要用十五连城换璧,赵王无奈,派蔺相如怀璧使秦,蔺相如不辱使命,终于“完璧归赵“,传为美谈。

图3 秦灭六国

沧海桑田,六十余年后,吞灭六国的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借用三皇五帝之名称“始皇帝”,皇帝宝玺自然要选用天下无双的材料,秦始皇遂命人将和氏璧琢成宝玺,玺文由丞相李斯手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秦始皇希望此玺能代代相传,以至千世万世,由此这块宝玺又被称为“传国宝玺”。至此和氏璧改头换面,成为了传国宝玺。

在秦始皇死去不久,爆发了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亭长出身的刘邦兵取咸阳,秦王子婴“素服请降”,献始皇宝玺,秦朝宣告灭亡。等到刘邦垓下灭楚,建汉称帝,便将此宝玺“服之,代代相受”,号之为“汉传国玺”。

传国玺在西汉皇室手中传了将近两百年,最后落到了外戚王莽手中,因为王莽当时正计划篡夺帝位。建立大新王朝,他派弟弟王舜到当时握有传国宝玺的自己的姑母汉孝元太后那里索玺.孝元太后气愤异常,怒斥道:“尔属父子宗室蒙汉家力,富贵累世……乘便利时,夺取国玺。不顾恩义,如此者,猪狗不食其余,”(《汉书•元后传》)随即将玺“投之地”。

图4 西汉版图

这块宝玉经这么一摔,崩落一角,后王莽让人用黄金镶朴,却不能天衣无缝,从此至宝有瑕,因此又多了个名字“金镶玉玺”。

大新王朝毕竟名不正、言不顺,汉室宗亲纷纷挥戈征伐。“莽败,李松持玺诣宛上更始”,宝玺遂归更始帝刘玄,刘玄多谋少断,江山终归光武帝刘秀,又经历了次朝代更替。

最后回到《三国演义》中,孙坚得此玺后大喜,藏匿此玺,最终落得个万箭攒身,从此袁术、袁绍、曹操等人相互争夺,孙策则靠这块玉玺借了三千人马,最终打出了江东一片基业。围绕着这颗传国宝玺,多少精彩的故事就此拉开了帷幕。三国鼎立,此玺为魏所得,三国归晋,玺传晋。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传国玉玺肯定不像电视剧所言的那么巨大。不妨了解以下几个出土的印玺作为参考。

图5 94版《三国演义》电视剧剧照

图6 保存于日本的“汉委奴国王金印”,边长2.35厘米,印台高约0.9厘米,台上附蛇形钮,通体高约2

图7 秦“宜阳津印”,方形,边长在2.2厘米左右,即秦制一寸。

图8 西汉广汉大将军银印,高2、边长2.4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图9 战国“春安君印”,边长2.3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

图10 汉代诸侯王玺“广陵玉玺”

1981年,发现的汉代诸侯王玺“广陵玉玺”。纯金铸成,龟钮,长宽各2.3厘米,通高2.1厘米。据《后汉书·明帝纪》载:“永平元年(58年)八月卯子徒山阳王邢为广陵王,遗就国。”故此印主应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九个儿子广陵王刘荆,

图11 汉武帝刘砌赐给滇王的金印“颠王之印”

1956年,出土的汉武帝刘砌赐给滇王的金印“颠王之印”。《史记》中有“西南夷长百数,独夜郎、颠受王印”之载。这颗金印亦为纯金铸成,蛇钮,长宽各2.3厘米,通高2.2厘米,重90克。

图12 西汉“皇后之玺”玉印

在1968年出土的西汉“皇后之玺”玉印,玺印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普遍人为这是吕后的印章。对比皇后的玉玺,皇帝用的玉玺,大小应该相差不大,厚度也不会像电视剧中那么厚。

而到了清朝,清乾隆“古稀天子之宝”玺,长13厘米,宽12.9厘米,高10.5厘米。

由此可见,汉代前后从王后到藩王,边长都在3厘米以内。传国玉玺应该和一个人的大拇指大小差不多。电视剧里的玉玺大小显然受了清代玉玺的影响。

文:王剑

参考文献:《汉书》《史记》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三国时期的传国玉玺「三国演义中被各路诸侯争夺的传国玉玺实际上到底有多大」

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其中传国玉玺的下落是怎么的?

三国演义中意外得到的传国玉玺是袁术,他是淮南国君王三国时期,袁术因为讨伐董卓出名,之后袁术与袁绍对立,但被袁绍曹操联军大败,之后袁术在建安二年的时候获得玉玺称帝,但是袁术无治国之方,让当时的江淮地区民不聊生,众叛亲离的袁术最终被吕布曹操所击迫,吐血身亡。

在淮南地区的霸权,袁术说第二没有人敢说第一,手头拥有三十万大军的袁术,在用兵马和孙策换来玉玺之后,袁术觉得自己离称帝梦就差一步之遥,当保护汉献帝的文武百官被打败后,袁术觉得时机成熟,建安二年,袁术在寿春称帝,建号仲氏。

扩展资料:

作品主题:

《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小说中的刘备就是“仁”的代表,关羽是“义”的代表,张飞是“勇”的代表,诸葛亮是“智”的代表,赵云是“忠”的代表等等。刘备是小说里的中心人物,也是中国文化精神中“仁”的体现者。

小说第一回介绍刘备时说:此人“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朱”。后来又“跨下黄鬃马,手掣双股剑”,从而构成小说刘备的整体形象:作品不仅通过大量的具体故事和人物评价刻画了刘备抱负远大、恭己待人和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

最主要的还是渲染了刘备宽厚仁义的特点:《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把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作为一个“仁”的典型来塑造的,“仁”是刘备性格的基凋,而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的化身,是“仁”的人格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的传国玉玺「三国演义中被各路诸侯争夺的传国玉玺实际上到底有多大」

“传国玉玺”,是件宝贝的名字,它是不是全天下只有一块!!

是只有一个.
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的玉玺,为秦始皇所作,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李斯所写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传国玺贯穿中国历史长达1500多年,忽隐忽现,秦以后历代帝王争以得玺为符应。确为天下所共传宝,国之重器。
说起传国玺就要提到和氏璧。
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献给厉王。王使玉工辨识,说是石头,以欺君罪断卞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又献玉,仍以欺君罪再断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下。文王派人问他,他说:“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文王使人剖璞,果得宝玉,因称和氏璧。(楚文王公元前690年-公元前675年)楚威王时,相国昭阳灭越有功,威王将和氏璧赏赐于他。不久,昭阳在水渊畔宴宾客赏壁,是时有人云渊中有大鱼,众人离室至渊边,回席后发现和氏璧失踪,怀疑为门人张仪所窃,拘张仪遍审无果。张仪一气之下,离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君十年,拜为秦相,游说诸国服从秦国,以使节入楚,瓦解齐楚联盟。后楚败,秦取楚汉中之地。
战国时,赵惠文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壁”,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怕给了壁得不到城,蔺相如自愿奉壁前往。至秦国,献壁后,见秦王无意偿城,当廷力争,设法取回原壁,送回赵国。
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破赵,得和氏璧。
嬴政一统天下,称始皇帝。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璧磨平,雕琢为玺。这便是传国玺。
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率军至灞上,秦王子婴捧玺跪于咸阳道上,秦灭亡,传国玺归刘汉所有。
西汉末,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刘婴年幼未立,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派人前去索要,太后大骂来人,无奈,掷玺于地,摔坏一角,王莽令工匠用黄金补上。
后王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到传国玺,赶至宛,献于刘汉更始帝刘玄。
公元25年,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刘秀。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携帝出逃,玉玺失踪。
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兵士见宫中一井晨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得传国玺。孙坚将玺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孙坚妻,夺玺。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汉献帝在此,至此,传国玺又归汉室。
公元220年,曹丕篡权,逼献帝禅让,汉亡。曹丕使人在传国玺肩部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
公元265年,司马炎同样篡权,称晋武帝,传国玺归晋。
公元311年,前赵刘聪虏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
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在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公元350年,再传冉魏,后冉魏乞求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南京),这样,传国玺重归晋朝司马家。
在南朝,传国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
隋朝一统中国,传国玺入了隋宫。
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扬州江都,隋亡。萧后携太子元德带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朝初,太宗李世民因没有传国玺,遂刻了几方“受命宝”“定命宝”之类的玉玺聊以自慰。
贞观四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突然与元德太子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
唐末,天下大乱,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
公元923年,李存?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也随着到了后唐。
公元936年,石敬塘带契丹军攻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
后周太祖郭威时,遍寻传国玺不着,无奈刻了“皇帝神宝”等两方印玺,一直传至北宋。
北宋哲宗(公元1085年-公元1100年)时,农人段义犁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各部各阁的大学士经过多方论证,依据前朝的遗迹,最终确认为始皇帝所制的传国玺。
最无聊的是自称为道君皇帝的宋徽宗,他一下子刻了十方印玺,各有各的用处。
公元1126年,靖康之乱后,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也被大金国掠走,后不知所踪。
公元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去世,在大都传国玺忽现,叫卖于市,伯颜命人购得。也是这个伯颜曾经将元朝从各国收缴来的历代印玺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可惜埃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建大明。蒙古朝廷逃往蒙古草原。
明朝初,明太祖遣徐达入漠北,追击遁逃的蒙古朝廷,以期得到传国玺,这是历史上最后的有关传国玺的记载,最终还是空手而返。
至此,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风风雨雨的传国玺就此湮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