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创科幻剧本「科幻剧本创作记着这一点复杂的世界和复杂的故事不可兼得1417期」
点击↑蓝字即可订阅
源丨 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
编者按:对于中国电影人来说,奇幻科幻类影视作品充满了机遇,但也是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奇妙的世界,怪异的物种,是奇幻科幻类影视作品吸引观众的重要元素,这些东西看似虚构,却生发自真实世界,考验着编剧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扎克·施坦茨(Zack Stantz)对科幻剧本的写作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他曾担任《雷神》《X战警:第一站》等电影的联合编剧,也是科幻剧《闪电侠》《星舰复国记》《终结者外传第二季》的编剧及制片人。在“大师之光”第三期青年编剧高级研习班上,他围绕“科幻故事世界观的构筑、原著改编的艺术以及电视剧类型化创作的创意挑战以及科幻类电视剧制作的挑战”等精彩内容,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验。
构筑科幻世界观
虚拟与真实的碰撞
什么是世界观的构筑?扎克先生认为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是规则和逻辑,就是要让这个虚假的世界符合逻辑,内部保持统一; 第二是科幻世界当中的历史,让观众觉得发生在这个世界里面的事件是可信的;第三是让观众觉得这些电影中的角色非常真实可信地生活在这个世界当中。”
在“如何构筑虚构世界”的主题中,扎克的秘密武器是:用真实的世界作为跳板、起点,尽可能去使用真实的历史、真实的科学。
在世界观的构筑上,大家经常听到的概念叫做规则,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规则和限制其实是编剧最好的朋友。对于规则的了解越多,就越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打破这种规则。
对于构筑真实历史,以广为人知的作品《指环王》为例,指环王的作者大概耗费超过四十年的时间,来构筑《指环王》这个科幻世界当中的中世纪历史。其中包括为他的科幻世界构筑超过一千年的历史,同时还创造了很多种不同的语言,这些语言也是他想象出来的。
对于构建虚构世界角色人物时,最好的选择是从真的人物出发。如何用真实存在的人作为灵感呢?比如大家熟知的漫威改编作品《钢铁侠》系列,主角“钢铁侠”的人物原型是霍华德休斯,包括钢铁侠“花花公子的性格”也与霍华德休斯如出一辙。所以大家如果想写科幻小说或者奇幻小说的话,就可以用真的人物来作为你的角色,用真的历史作为灵感的起点。
另外扎克提到,除了真实的历史、人物以外,还可以用科学作为灵感。编剧可以利用在现实当中真实存在的生物,让科幻片变得更加真实可信。比如知名电影《异形》系列,便是参考了不同生物之间寄居的原理,最终打造了令人悚然的“异形”。
构筑虚构世界是十分辛苦的过程,例如耗费四十年时间构筑历史的《指环王》,扎克用“冰山一角”来形容编剧构筑世界观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就整部作品来说,露在外面的这部分冰山,是观众能够在电视剧或者电影里看得到的,而水面以下的这些看不见的大块冰山,就是编剧在背后做的工作,其中就包括世界观的构筑。但是在编剧的时候有一个误区,就是总想把水面下的冰山展现给观众,“我做了这么多工作,我就想让观众看看我做得多么好,但是这么想是不对的。”作为执笔过《雷神》等多部好莱坞巨作的编剧,扎克先生为青年编剧、导演给予了从技巧到心态方面的支持。
通过大量科幻剧本写作得到丰富经验的扎克先生还告诉青年电影人,复杂的世界和复杂的故事不可兼得。因为观众的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所以编剧要展现的内容不能过于复杂。
比如观众看到了一个非常酷炫、非常复杂的世界,如果再给他加一个复杂的故事,就很难让他们跟上这个节奏。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大获成功的科幻片,他们的故事本身其实很简单。比如《银翼杀手》就是一个侦探片;《哈利·波特》也是非常简单的故事。(当然《权力的游戏》是个例外)同时,不用把东西全部交代给观众,而是依靠观众自己的想象力,比硬塞给他们很多信息有效的多。
机遇与挑战
奇幻科幻题材的影视剧改编和制作
构建世界观之后,对于科幻还有奇幻的题材如何进行电影、电视的改编,以及科幻电视剧制作的挑战,扎克先生也进行了详尽的剖析并给出对青年电影人颇具帮助性的经验。
他坦言,在美国很少的科幻、奇幻、英雄大片是来自于真正原始题材,通常都是来自其他媒介的改编。这些题材来源于何处?大多数影视作品都来自于小说、短故事、喜剧漫画书或者是玩具、消费品等。
其中最受欢迎的材料来源是小说和短故事,这类题材的典范例如《哈利·波特》或《饥饿的游戏》,电影《降临》也是源自于一篇短故事;第二类最受欢迎的来源就是漫画书,比如漫威作品;第三大来源是玩具和消费品,比如我们熟知的《变形金刚》系列。
但是,任何类型的改编都存在一定的风险。面对这样的风险,青年编剧们提出困惑:为什么要改编?尊重原著不好吗?扎克先生指出,有时候如果太照搬原著,太原封不动的话,可能改编会很失败。
“之所以存在“改编”的三个理由:一是要把原著搬上荧幕,有时原材料过于冗长或者是零碎。作为编剧要去决定哪些重要的内容要留下,哪些细节要删减。这个过程要怀着对原著的尊重,同时尽量保留最精彩的内容;二是有时候在文学文字方面很精彩的元素,不一定在荧幕上面能呈现一样的精彩;三是一些原著撰写的时间距离现在久远,其中一些元素对于现代的观众可能已经过时。”
那么成功的改编需要有哪些要素?第一要尊重原著,尊重为什么原著会受到观众的喜欢;第二要意识到媒介形式的改编,必然使得故事中的一些元素有改变。
大多数情况下,当媒介发生改变时,是不太可能做出完全不做修改的改编的。扎克先生也分别举出了尊重原著改编的成功案例《指环王》、加入调整改编的成功案例《三百勇士》,以及改编失败案例《守望者》,为青年编剧在科幻题材改编部分提供了极具学习价值的经验。
随着科幻奇幻电视剧作品不断占领影视剧市场,也为了使青年编剧、导演更好的掌握科幻奇幻题材影视剧作品制作,扎克老师还解读了科幻奇幻类电视制作的挑战。他指出早期的电视剧因为成本比较低,特效的水平也比较低,所以整体的质量并不是很好。很多早期的科幻电视剧虽然故事非常得棒,但是因为存在这样的局限性,所以现在的观众看起来会觉得很傻。
那么奇幻科幻类的电视剧作存在何种挑战?
第一是创意,在电影中有两个小时,但是在电视剧上面,可能一个季度有八集、十集、十二集或者二十二集来讲述一个故事。对于作家来说知道自己有更多的时间讲述一个故事,这可能是一个优势。但是通常到了第八集的时候,作者通常会陷入一个瓶颈,很难有更好的想法;
第二是制作,因为在奇幻科幻类电视剧里面,通常都会有非常宏大的场景,就是在荧幕上面展现出现实生活中看不到的景色。不是拿摄影机去到任何一个地方就能拍出来的,要在搭建场景,或者是在电脑中创造出来。鉴于电视的预算更低一些,而且在电视上面的制作周期比电影更短。比如通常在做一个电影项目,可能真正做起来离这个电影上映的时间还有两年。而做电视,这周写了一集,下一周开始拍摄,一个月之内就能在电视上看到这个作品了。
扎克先生以美国科幻奇幻电视剧近些年的变革以及一些热播剧集为案例,为大家提供了面对这类挑战时可能采取的措施和应对手段。其中包括了对电视剧集故事种类的解析、制作悬念延续创意的不同方式、拍摄高预算电视剧如何节约时间和成本等方面,让青年编剧、导演在电视剧写作和制作方面也获得了巨大的收获。
在中国青年电影人广泛关注的“关于电视剧作品的联合编剧”部分,扎克先生用多年与他人合作编剧的经验和好莱坞整体制作经验给出了解答。不失风趣的他用合作场景解释道:
“如果想要写电视剧剧本的话,强烈建议能够把一些非常有聪明才智的编剧聚集在一起写剧本。大家在一个屋檐下,一块吃零食、聊八卦。而且最后你会发现,你们一开始想的可能觉得很奇怪的故事,最后能够搬上荧幕,搬到观众眼前。”打趣过后,他认真的指出:合作要想成功,要记住一个原则,编剧们都不是老大,故事才是老大。要把自我或者个人主义稍微放一放,去听一听故事到底应该怎么发展。如果两个观点互相冲突的话,那回到故事本身就会找到答案。其实之所以进行合作,是因为每个人在不同的领域各有优势,在团队合作当中,大家一定要诚实面对自己的优缺点。另外,一个团队,你可以向另外的合作伙伴学习,把弱点变成优势。”
而对于正在发展中的中国科幻电影市场,扎克先生认为:现在中国的科幻电影可能不是特别多,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即科幻类电影语言是由青年电影人来决定的。
“各位可以寻找非常喜欢的故事进行改编,也可以参考美国电影或者英国电影或者法国电影,但是同时更加可以创作一种新的电影语言,属于自己风格的电影语言。”
E N D
原文标题:领略奇幻魅力 开启科幻世界大门
▽
公司、项目合作 ◇ gangqinshi01
项目、影视宣传合作 ◇ rene0602
影视公司合作 ◇ zqy24680
编剧合作 ◇ dongmeijuan3274
回复“我要加入分会”加入编剧帮全球分会
投稿 ◇ [email protected]
已同步入驻以下平台
今日头条 | 搜狐自媒体 | 一点资讯
界面 | 企鹅媒体
找书有一本书写的是主角让外星人虏走.然后送到了一个和地球平行的世界的故事
有点像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五号屠场》的主人公毕利是一位曾经亲历德累斯顿空袭的美国军人,此人得了一种“时间痉挛症”,他可以挣脱时间的羁绊,自由地做时间旅行,随时往返于现在、过去和未来之间。这种大胆的想像让这本小说具有了一种非常奇特的叙事结构。
作者先是在第二章开头用了一两千字把毕利的一生从头到尾概述了一遍,于是读者了解到毕利参加了二战,后被德军俘虏,复原后和一个眼镜商的女儿结了婚,发了财,后来经历了一次飞机失事,但幸存下来,妻子却意外死去,此后的一天毕利忽然跑到电台宣称自己当年曾经被一架来自外星的飞碟绑架,并被安置在该星球的动物园里供游人参观,他宣称在外星的经历使他对时间的概念有了不同的认识……读至此处,小说的全部情节已经被概括得不剩什么悬念。
然后,冯内古特把读者带到了二战时期,开始仔细讲这个故事,先是写毕利和几个士兵在战场上行军的细节,途中毕利忽然开始穿越时间,做起时空旅行,时间倒退到他的某段童年时光,后来又快进至战后的一段日子。从此开始,小说的叙事轨迹仿佛是在一条时间轴上前前后后地自由跳跃,作者写一段战争场景,然后安排毕利忽然穿越时空,来到战后,于是再写一段毕利做眼镜商的经历,场景末尾毕利又开始穿越时间,回到二战战场,被德军俘虏,被俘过程中他再次穿越时空,来到战后,被飞碟劫往外星……如此这般,整部小说仿佛是对主人公一生中的生活场景的看似无序的拼凑。这种奇怪的写法不同于常见的回忆、倒叙写法:回忆、倒叙都有一个“时间基准点”——从此点开始倒叙,然后再回到这个时间点上来。在《五号屠场》里,这些“基准点”消失了,当我们看到主人公处于某个时间的某个场景中,我们记得主人公是从另一个时间点穿越时空来到这里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段场景结束后我们还要被带回原来的时间点,不,这段场景结束后主人公将再次进行时光旅行,他的目的地可能是时间轴上的任意一点,可能是过去,也可能是未来。这种奇怪的叙事方式,呵呵,真让人开眼。
除了叙事结构,《五号屠场》的另一特色就是语言。我发现冯内古特喜欢使用的叙事语言几乎是讲故事似的口语。一般的纯文学作品在语言上都回避使用这种风格。如今大多数文学作品会使用这种腔调:“当比尔推开福特轿车的车门,漫不经心地走到人行道上来的时候,一枚硬币从远处慢悠悠地滚到他的身旁,然后静静地倒在他的脚边。”(注:这段文字是我随便编的,无出处),相比之下,越来越少的人会使用这种腔调:“有一天,比尔在路边捡到一枚硬币。”对比一下,前者读起来好像更有“文学气息”,后者更加直白。而实际上,用口语讲故事的方式也有很多独特的优势,我们在生活中应该都曾遇到过很会讲故事的人,他们不使用任何文学语言,但他们的语气、节奏,甚至眼神、手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魅力,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人可以让一个普通的故事变得无比有趣。冯内古特就选择了对“文学腔调”的回避,他使用讲故事的方式叙事,这种效果独具魅力。
写小说有什么技巧?
写小说的技巧和方法如下:1、首先给自己起一个笔名,最好是与自己风格气质相匹配的。
2、然后要问自己到底要写一部什么样的小说,例如要讲什么故事(比如童话故事、科幻类型的等),要讲给谁听,要传达什么思想等。
3、小说名子:最好简单明了,直达主题。
4、环境设定:这部小说的故事所处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是现实世界、古代世界还是虚拟世界等等。
5、人物设定:人物有主次,有主角、配角、龙套等。
6、角设定:包括外貌、性格、身世等。
7、配角设定:包括何时出场、外貌、性格、身世,与主角什么关系等。
8、故事主线设定:主线就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那根关键线索,例如《西游记》的主线是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主线的设置就是为了让小说故事情节围绕着主线不断发展,所以主线是必要的。
9、做好大纲准备就可以着手开始写了。大纲是骨架,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往骨架里填血肉。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