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 是人「斯人斯人就是斯人集体穿越这事瞒不住了」

时间:2022-11-19 13:10:46阅读:1049
这个世界搞不好会因为孟子的一句话而崩塌。这两天有一句话,让网友吵翻了。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面那句“故天将降大任于x人也”,中间那个字是“斯”还是“是”,成了撬动巨石的一个点。我清清楚楚地记得…

这个世界搞不好会因为孟子的一句话而崩塌。

这两天有一句话,让网友吵翻了。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面那句“故天将降大任于x人也”,中间那个字是“斯”还是“是”,成了撬动巨石的一个点。

我清清楚楚地记得,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绝对是“斯人”,哪怕把我捉去严刑拷打一百遍,或者立刻把我拉去重新参加高考,并且考试结果和未来10年的收入挂钩,它也还是“斯人”,我不会改的。

要说我记性也不是特别牛,经常忘事,但我比较擅长文字记忆以及索引式记忆,我能特别快地想起一个东西有没有进过我的大脑,以及在什么情况进入的,进去的时候大概长啥样。类似于某宝购物车的小小缩略图——不准确,没细节,但知道个大概。所以我是考试型选手,尤其擅长做选择题,最牛的战绩是一张全英文的地理卷,我只靠记单词长短加首尾字母就能选出80%正确选项,事实上每一个专有名词的含义我都不认识。

你要说我会把“是人”记成“斯人”,那我绝对不承认。因为记忆库里就没有检索出“是人”这个东西。

关键还不是我一个人记错。我问了周围一圈朋友,就没有回答“是人”的。如果只是我一个人错,那说不定是我脑子瓦特了,记岔了。现在是大家都记错了,连输入法打出来,都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输入法这个东西,原理是打这个词儿的人多了,它就记住了。可想而知有多少人记成了“斯人”。

作为应试教育大国,从小被耳提面命一分一操场,像“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种送分题,如果都要记错,那得摆烂成啥样。

结果现在告诉我们,所有版本的教科书,包括古文原文,统统都印着“是人”,那要么我们都“不是人”,集体被下了降头。

虽然说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记忆是掌握在大多数人手里的。孟子这句话的紧俏程度,也就仅次于“床前明月光”吧,假如有人告诉你其实李白写的是“窗前明月光”,你能忍住不怀疑人生吗?

集体记忆出错,这是非常诡异的一件事。专家还专门给这种现象取了名字,叫“曼德拉效应”。大概意思是这样的,南非总统曼德拉,2013年去世的时候震惊了全网,好多人记得这老头不是七早八早地就死掉了吗,怎么又死一回。

大家一核对,分明新闻、讣告,样样都看过啦,仿佛老头不是去世而是诈尸。

曼德拉那事儿,我确实记不太清,传说中他八十年代就去世了,那时候我还是个流鼻涕的小屁孩,不记得很正常。

但有些事,真的能让人怀疑人生。

比如迪士尼的米老鼠,我一直觉得那货穿的是背带裤,可所有的迪士尼图片,搜出来的米老鼠都是穿短裤的。

再比如《神奇宝贝》里的皮卡丘,我印象里皮卡丘的闪电尾巴尖上,有一道黑色的纹路,可事实是皮卡丘的尾巴尖尖是纯黄色的。

这些也就罢了,说不定是咱山寨的时候copy大走样,可有一首歌,叫《爱我中华》,里面有句歌词,我清楚明白地记得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结果度娘出来这首歌的官方歌词是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

五十六个星座,这是什么鬼?这种词我听到不可能不产生疑问的啊。国外流行12星座,起源于黄道十二宫,对应一年十二个月。国内是二十八星宿,东南西北,青龙朱雀玄武白虎,56个星座,到底是啥星座,哪56个啊?谁给我科普一下。

这么一想,就觉得咱们的记忆,不能细想,细思恐极,全是漏洞,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我感觉有这么几种可能:

第一种假设:我们被集体投放到了这个平行星球上来。1999年和2012年,传说中的两大世界末日,都悄无声息地过去了。就有没有一种可能,其实世界毁灭过了,只是咱们不知道,当时大佬们的应对措施就是把这个世界的灵魂集体转移到平行世界,相当于入侵平行世界。

所以咱们用的是新世界的肉身,旧世界的脑子。(这就完美解释了为啥我2012年之后胖的那么离谱,哈哈哈)

在这个新世界里,原本是有56个星座的。另外,这个世界的孟子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时候,孟母找他说事,他手一抖,就写成了“是人”。

这么大规模的集体转移,难免数据有点纰漏,比如实体书上个把错别字,就没检测出来。

第二种假设:世界毁灭完了,但有大佬回溯到被毁灭之前,解决了毁灭危机。不过时空穿梭中产生了偏差,受到了平行世界的影响,一部分记忆和灵魂被平行时空的自己给融合了。也就是原装的肉身,被魂穿了。

我们本来应该记得“是人也”,但是记忆受其他平行世界影响,记成了“斯人也”。

第三种假设:这是以毁灭过的中古地球为初始设定的一个放置play的大型游戏。开发者可能是咱们孙子的孙子的孙孙子,他们经历了世界毁灭,重新点亮了科技树,产生了新一代人类。这个过程中,或许出了某种偏差,以至于后来的人们觉得人类发展过程中有点遗憾,于是做了一个高度仿真游戏,想看看如果人类老祖宗没有经历过末世的冲击,自然发展会变成什么样子。

如果这是一个游戏的话,很多事情就能解释得通了:第一、游戏设定再庞大,再全面,也难免会有疏漏,出现个把错别字,道具说明和人物设定互相矛盾,不要太正常。

第二:为什么最近几年形势变化会那么快。就像我玩模拟人生,嫌放置play发展太慢,太无聊,就想着是不是加点变量,看看会发生什么,比如投点病毒啦,制造点危机啦,搞点战争啦……

你们懂的,没有一个玩家不想扮演上帝。

其实第三种可能性还是挺高的,你们难道没有发现最近的世界有点儿荒诞吗?人工干涉痕迹比较重,很不自然。

可惜从来没有一款游戏告诉我:假如被操作的角色发现了自己只是个游戏角色该怎么办?

也许《黑客帝国》就是某个好心的玩家给予我们的暗示。或许这个世界的崩塌就源自于孟子的一句话。

谁知道呢!

斯人 是人「斯人斯人就是斯人集体穿越这事瞒不住了」

于丹回应“斯人”引热议,曼德拉效应再次出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效应呢?

曼德拉效应是指人们常常对某人产生负面的看法、对某事产生消极的看法。

一、曼德拉效应

曼德拉效应是指人们常常对某人产生负面的看法、对某事产生消极的看法。这是一种以人的心理体验为基础的心理效应,是由于人们从心里对某人的看法、对某件事产生了消极认识、不能接受或拒绝某种观点和看法而产生的心理行为。它可能是一个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一个原因引起的。曼德拉效应可能是由于人们受到了某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了心理反应,也可能是由于社会环境等其他方面原因所引起的情感或心理反应,而引发其自身对他人、社会事件的负面看法或心理反应。

二、为什么有这种效应

其实,所谓的“斯人”现象,它又被称为曼德拉效应,是指一个对某件事或现象没有明确定义的观察者在观察时所产生的错觉。简单地说,当人们对某个事或现象的认识度越来越高时,他们就会认为这件事或现象其实并非自己想像中那么重要,而且有可能还会因此而改变自己对事情的看法。比如说,当有人对一个女人有看法时,他们就会认为这个女人不好看,即使她很漂亮。还有一些朋友在日常聊天中对一些事情或现象很关心或者说很在意,会有一些偏执地认为她非常值得被关注或为人所称道。然而她们会忽略很多情况下他们并没有看到这些偏执的结果。比如当她因为某事非常在意某个人时,就可能把自己当成是最完美的一个人,但是很有可能会忽视这些结果而不是最好的结果。

于丹老师回应斯人事件

于丹老师在微博上发出了一篇长文,回应了这件事,她在文章中写道:“在这个舞台上有一种力量是什么?那就是于丹作为一个演员对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们感谢于丹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感谢于丹给我们带来了文化大享受。”于丹老师的这段话立刻就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于丹老师也因此获得了不少网友的称赞和认可。

斯人 是人「斯人斯人就是斯人集体穿越这事瞒不住了」

“是人”还是“斯人”,“曼德拉效应”究竟是什么?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句话中有一个错别字,“斯人”改成“是人”才正确。这个错误很多人都在犯,会有这样情况出现,源自人们记忆中,这句话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人们称这种情况为“曼德拉效应”,也用这一效应,解释了人们认知存在错误这一行为。

“曼德拉效应”是一种心理学效应,意思为某一个体,或者一群人对一件事情,有着错误记忆情况。曼德拉是一个人,世上就有很多人,对于他的记忆出现了偏差。也因为这件事情,使得一个全新心理学效应诞生,这便是“曼德拉效应”。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不是“斯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我们上学时候,学过一篇文言文,其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句话,引发网友热议。众多网友认为这句话没有错别字,实际上这句话有错别字存在,“斯人”应该改成“是人”。

因为人们脑海中,存在错误记忆,这才使得网友,关于“斯人”、“是人”争论不休。经过权威人员讲解,纠正了人们错误记忆,这句话中“斯人”错误,正确文字为“是人”。

“曼德拉效应”,指的是人们对事物拥有错误记忆

会有这样一个错误记忆呈现,有心理学家将其解释为“曼德拉效应”。出现这种效应,就会使得人们对同一件事情,出现错误记忆和认识,人们并不知道这个错误,也被称为“最诚实的谎言”。

“曼德拉效应”会产生,同曼德拉有很大关系。很多人记忆中,曼德拉在监狱中,就已经逝世,记忆中还有关于曼德拉葬礼存在。实际上曼德拉并没有死,后来还做了南非总统,一直到33年后才去世。

因此“曼德拉效应”,在生活中时有出现,每当这种效应产生时候,人们会觉得自己记忆,进入了平行时空,这才出现了错误记忆和认识。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