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乐毅为何五年都攻不下齐国最后两座孤城他是在养寇自重吗

时间:2022-11-19 00:19:48阅读:3020
自是君王不永年——诸葛亮的偶像乐毅(9)公元前284年,济西大营的封赏大会之后,燕昭王在中军大帐单独召见刚被封为昌国君的乐毅,君臣二人促膝长谈,为燕军后续行动指明了道路,千言万语总结成一句话就是,灭齐!(…

自是君王不永年——诸葛亮的偶像乐毅(9)

公元前284年,济西大营的封赏大会之后,燕昭王在中军大帐单独召见刚被封为昌国君的乐毅,君臣二人促膝长谈,为燕军后续行动指明了道路,千言万语总结成一句话就是,灭齐!

(一)被嫌弃的齐闵王

与燕昭王的会面结束后,乐毅回到临淄,此时的齐国虽然丢失了国都临淄,但大部尚存,如果齐闵王好好组织抵抗,以齐国几百年这般富实的家底是能抵抗住燕军的,最不济还可以与别国谈些条件。

但齐闵王什么都没做,只是一味的跑,这一跑,跑出了齐国,跑到了卫国。起初,卫国国君对齐闵王还是很客气的,怎么客气法呢,把王宫让出来给齐闵王住,还向齐闵王称臣。这好比什么呢,你去别人家做客,主人让你躺主卧的床上看电视,还把饭菜端你面前让你在床上吃喝,厚道不?卫国国君就是这么厚道。

换作常人,受宠若惊感恩戴德,但齐闵王从来都不是常人,真的把卫国当成了自己家,傲慢无礼颐指气使使唤这使唤那,一点没把自己当外人。这种事,叔能忍婶不能忍,国君忍了大臣们不能忍,于是,卫国大臣百姓群起而攻之,将齐闵王赶出卫国。

齐闵王只得继续当跑男,跑到邹国,但是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依然狂妄,邹国表示:“要不起,过!”接着跑去了鲁国也遭遇了同样的经历,在被周边国家嫌弃了一遍之后,无处可去的齐闵王也只好回齐国,回到了齐国的莒城,此时,乐毅也没停下前进的脚步。

卫君辟宫舍之,称臣而共具。湣王不逊,人侵之。湣王不逊,人侵之。湣王去,走邹、鲁,有骄色,邹、鲁君弗内,遂走莒。——《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图:讨厌滥竽充数的齐闵王

(二)燕军的军事行动

就在齐闵王跑跑跑的同时,乐毅回到临淄,部署下一步的军事行动,中军坐镇守护临淄,左军渡过胶水,攻打东莱,也就是胶东半岛,具体点就是今天的烟台威海地区;前军在泰山以东进军到达海边,攻打到琅琊,这里的琅琊位于今天青岛市琅琊镇,在秦国时是琅琊郡的郡治所在;右军沿着黄河、济水而下,打到了今天的东阿、鄄城,也就是齐魏边境;后军守卫驻扎在千乘,也就是今天山东省高青县,保护中军的后方,顺带将此前闪击临淄时漏过的城市逐一拿下。

(三)杀人诛心

军事行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乐毅攻心为上,降低赋税,恢复了旧时齐国良好的风气,最重要的是前往拜祭齐桓公和管仲,这一招无疑是杀人诛心。

此时齐国的国君已经由最早的姜齐变为了田齐,也就是公元前386年发生的田氏代齐事件,距离韩赵魏三家被周天下封侯也就过去了十几年,到齐闵公元前284年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将近一百年,到齐闵王时已经经历了六代田氏君主。

在中国凡事都要讲一个理,尤其涉及帝王的更迭,总要为篡位的行为找一套合理的说辞,这就叫正统性,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比如武王伐纣的由头就是纣王暴虐以此彰显武王的正义。

田氏在取代姜齐后一直都为自己篡位的正统性找理由,直到齐威王时期编出了一套黄帝后裔说,这一说法的核心是田氏是黄帝的后裔,姜氏是炎帝后裔,黄帝战胜炎帝从而占有了天下,所以田氏替代姜氏是具备正统性的,这理由在今天看起来像过家家一样可笑。黄帝后裔说虽然勉强,但也有市场,比如稷下学宫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黄老学说就能向田氏齐国提供支持,而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在齐国时却不受到重用,因为田氏齐国夺权过程以及正统性本身就与儒家的仁政、忠君以及礼制相悖。

而齐桓公时代是姜氏齐国的巅峰,在齐桓公即位之前,齐国发生了公孙无知篡位自立的事情,齐桓公在篡位者被杀后回到齐国即位收拾了残局,并带领齐国建立霸业。

同样是篡位,田氏的身份甚至还不如公孙无知,公孙无知好歹还是姜家人,篡位属于自家内斗,而田氏先祖是由陈国外逃到齐国的公子田完,属于外来人口,况且在夺权过程中很不地道的杀尽了姜氏公族的直系,最后以齐康公无后为由夺取齐国王位。

乐毅祭拜齐桓公管仲无疑是对田氏齐国的正统性提出挑战,中国历代王朝只要正统性被质疑,都不会有好下场,比如后世的王莽;与之相反则会被各种美化,比如刘备,因为汉室宗亲的名头,蜀汉这个地方政权一直以来被各种美化。

图:齐桓公与管仲

按常理说,乐毅既然对田氏的正统性提出质疑,那么应该搬来姜氏的后人站台,但田氏对姜氏的赶尽杀绝无疑为乐毅助攻了一把,既然姜氏绝嗣,田氏正统性存疑,那么可以说齐国是块无主之地,这为燕国占据齐国之地的合理性以及正统性提供了无限的理由,像当年齐国在子之之乱时就说燕国无主才悍然出兵占领燕国,乐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这套做法的结果是众多齐国人接受并相信了齐国无主说,一百多名齐国的知名人士接受了燕国的封爵,因为有了无主说他们不会因此背上齐奸的包袱。半年时间,乐毅拿下七十多座城池,大多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燕国很顺利地在这些地方设立郡县进行统治管理,齐国此时只剩下莒城和即墨两座城市还未被攻克。

(四)陪都莒城和世受王恩的即墨

燕军在齐国境内一路高奏凯歌,最后包围了齐国仅剩的两座城池,莒城和即墨,这一围就是五年,燕军拼尽全力也没能打下这两座城池,最后才有了田单的大翻盘。

虽说乐毅下了一招秒棋,但田氏在齐国毕竟已经经营了两百多年,还是有不少人追随,听说齐闵王到了莒城,大批田氏的死忠纷纷投奔莒城,莒城此时已经是了齐国战时的陪都,其精神意义不亚于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齐国剩余势力在这玩命抵抗燕军。

关于即墨,《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於是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封之万家。”

《说苑·臣术》中记载这位即墨大夫叫田种首,因为将即墨治理得很好,所以额外封赏了万户给他,而即墨大夫是世袭的,到了公元前284年时候的即墨大夫如果不是田种首也是他的后人,王恩浩荡,祖上受到齐威王这般恩泽,自然也是田氏的铁粉。于是当燕军兵临即墨城下之时,即墨大夫出城力战而死,以一死报答了齐威王的恩泽,主帅玩命士兵也用劲,燕军在这遇到很大的阻力。

图:即墨大夫

(五)失去优势的燕军

现在问题来了,乐毅率领的燕军横扫齐境,在半年的时间里拿下齐国境内七十多座城池,却为何在莒城和即墨最后两座孤城受阻长达五年呢?现在我们就暂且抛开主线,单独谈谈为什么燕军最后无法拿下这两座城池。

莒城位于今天的日照市的莒县,莒县是丘陵地形,四面环山,山脉延绵到日照,在周边丘陵高地建立据点防御,要攻打这些据点,燕军需要仰攻,难度要大很多。

图:莒县四周多山

即墨位于今天的青岛平度市,而此地的地貌是低山丘陵,从地图上看,占据这个点,只需要防御自北向南而来的敌军,没有侧翼和后面的威胁,防御压力会小很多,并且可以控制住背后的青岛市区,控制住青岛市区的意义后面会说到。

图:控制即墨就可控制青岛市区

此前无论是济西还是临淄,都处在鲁北平原或者与路北平原交接的地带,燕赵的骑兵军团自北向南攻击,在平原地形上大显神威。

而这莒城和即墨这两个地方都处于山东丘陵,丘陵地形的特征是地面崎岖不平并且多树,在这种地形中骑兵是很难展开作战的,繁茂的树林、崎岖的地形都是骑兵的阻碍,燕军的骑兵军团在这种地方对齐军作战没有任何优势,甚至还有很大的劣势。

像我们经常看的电视剧电影里的一样,对付骑兵冲击通常先是弓弩射击,在战阵中弓弩手并不是自由发挥,而是要听指挥官口令进行齐射,弓弩手的指挥官要有很强的预判能力,什么时候射、射多远都是有命令的,只有密集的箭阵才能保证给予敌方活动目标最大的杀伤。在平原地形上有经验的骑兵通过加速转向等动作可以战术躲避,但在山地丘陵就很难,在丘陵地带骑兵是仰攻不仅目标大,而且冲击速度会很慢,丘陵道路周边地带荆棘密布,要转向什么也会变得很难。在丘陵地带骑兵不仅失去了对步兵的优势,而且伤亡还会呈几何式增长。

所以在这两地作战只能依靠燕军的步兵,而在燕昭王改革前以步兵为主力配置的燕军,对阵齐军时的战绩用一个词形容就是,惨不忍睹,全是完败,以步兵为主力配置的燕国军队完全不是齐军的对手。

(六)掐不断的补给线

莒城的山脉绵延到日照,即墨控制着背后的青岛,日照青岛这两个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点,靠海而且是大海港。

多提一句军事上对城市的防御,受电视剧电影的影响,我们一直认为古代对城市的防御手段就只有城墙,这是个误区,如果被敌人打到城墙下已经是最后的防御手段了,古代防御城市是要在城池周边的关隘要道上布置兵力进行防御。

所以乐毅包围即墨和莒城,并不是将这两个城池团团围住,这么个围法别说五年,只要半年里面的人就得都饿死,城池中居民密集,是没有任何农地给他们种出粮食来的,燕军包围的是这两座城市的外围防御圈。依靠莒城绵延到日照的山脉建立防御据点,不仅能保障莒城南部的防御安全,也能保证莒城与日照间的交通。即墨看地图就可以知道,很轻易就能控制住青岛。

临海,齐国人就能出产海盐,齐国几百年成熟的产盐工业让他们生产的海盐质量高味道好,在春秋战国时期是畅销产品,同时依靠海港通过海运可以将生产出的海盐与临海国家地区进行海上的贸易,换取粮食等物资来保障两座城市的后勤补给。

《左传·哀公十年》中记载“徐承帅舟师,将自海入齐,齐人败之,吴师乃还。”当时吴国大将徐承率领船队入齐,与齐国在黄海进行了一场海战,被齐国海军打败之后吴国船队撤回吴国,证明齐国拥有一支强大的海上舰队。

《说苑·正谏》记载“ 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齐景公在海上游玩了六个月时间不回国,虽然期间可能是在一些海岛游玩,但国君敢以身试险出海航行,说明齐国已经拥有了很强的航海技术足以让他们在近海自由驰骋。

燕国在秦开拓地千里之前位于河北,只有一小片地方临海,拿下辽东后虽然有了渤海湾边的大片领土,但对于实力本就薄弱的燕国来说发展昂贵的海军不仅实力不允许而且也没有必要,因为主要敌人东胡人不会从渤海里跳出来。短时间内燕国也不可能发展出能与齐国相匹敌的海军,乐毅远眺着海边来往频繁的贸易船只也只能够望洋兴叹。

莒城和即墨依靠着海上贸易支撑着,燕军虽然围困两地五年之久,却没任何办法将这两地的后勤补给掐断,这也是两地被围困五年仍能保持强大的战斗力的原因之一。

(七)置之死地而后生

前文提过,莒城此时已经是齐国战时的陪都,即墨大夫世受王恩拼死力战,而且经过此前的洗礼,该战死的都已经战死、要自尽的也已经自尽、想投靠燕国的也都已经投靠燕国,能逃到莒城和即墨的都是不可能投降的田氏死忠,是可以为田氏齐国拼死一战的死士。

齐国田氏向来都有养死士的传统,田氏先祖田常当年就是靠着手下一批死士发动政变,杀死监止和齐简公,屠灭齐国贵族鲍氏、晏氏和姜氏中的青壮年,田氏才得以在齐国一家独大,成语“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也是由此而来。而后世田氏后人也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故事,同样都是田氏死士,褒贬却不一,历史总是这样矛盾。

死士都是可以玩命的,况且现在的状况不得不玩命,再不玩命就要赶到海里去了,现在齐国人同仇敌忾,空前地团结起来。

(八)再而衰三而竭

从济西到临淄,再到莒城、即墨,乐毅几乎未做休整,一口气而且很顺利的就拿下齐国七十余座城池,这是一鼓作气。

直到在莒城、即墨遇到了玩命的主,即墨大夫素有大德将即墨治理得井井有条,即墨居民向来感恩于即墨大夫的贤德,即墨大夫的战死深深刺激了即墨居民,这两地都已抱着一死的决心,抵抗空前的激烈。

燕军此前一路都是顺风战,来到莒墨的时候心态已放松了很多,而且打心眼里开始轻视齐军,早已没有了此前积极备战那种紧张感,遇到莒即两地的拼死抵抗,燕军士兵一下就被打懵,这是再而衰。

重新再组织,几轮强攻下来上升的只有伤亡数,燕军士兵此时心理与临淄前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自古一将成名万骨枯,当将军的希望青史留名,而当兵的只想在战争中活下来。此时封赏早就在临淄的时候就已经拿到了,这个时候士兵们最希望的就是早点能回到燕国回到自己家,燕军士兵怕死的小心思也就有了,这是三而竭。

三而竭的燕军在此时,已经很难击败置之死地退无可退的莒城与即墨死士们了。

本篇为“千古名将英雄梦”特约作者“张小粤”所作,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名将乐毅为何五年都攻不下齐国最后两座孤城他是在养寇自重吗

连下齐国七十城的乐毅为什么没有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白起篇王翦篇廉颇篇:李牧篇:神来之笔的外交术,燕国的救命恩人被忽略的变法家被忽略的外交妙招盟军主帅,高明的利益分配法治齐之术名将也需要有后盾与四大名将相比,乐毅差在哪里?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后期秦赵两国的四位名将,分别是秦国的白起、王翦,和赵国的廉颇、李牧。是按照实战经历来排名的,并无军事理论著作流传于事。他们都有典型的特征:(1)从基层军官做起,凭借战功一步步晋升。(2)实战经历多,以兵团作战为主。(3)准确的说他们都处于战国后期,几乎是同一个时代,代表着战国实战的最高水准。

先和小编看一下乐毅的生平,乐毅文武双全,既能治理国政,又能统帅三军。文能安邦定国,武能上马提枪,这是四大名将不具备的能力。与其说乐毅是名将,不如说是名士。一人率领五国联军在半年内攻取齐国七十余城,几乎灭亡齐国,军事指挥才能是没的话说。但是,他并不是以弱胜强的案例,带着五个国家打一个国家,和其他四位名将相比,说出来都有点丢脸。但是,乐毅依旧是诸葛亮的偶像。

白起篇

白起是战无不胜的秦国第一代军神,他的战绩可以彪炳于史册,先后为秦国统一打下了重要的基石,因为山东五国在他的手下元气大伤,先后斩杀五国有生力量145万人。但是,白起为人太骄傲,不懂得谦虚,处于高位很容易翻车。同时,白起以歼灭兵团有生力量为核心目标,并不讲究国之大势。同时,他多次坑杀降卒,在道义和人伦上历来受到诟病。原本是武庙十哲,后来被移除。

从《史记》中,小编未发现其生年,只从公元前294年开始,以左庶长的身份进攻韩国,开始出道。他的实战是其他三位所不能及的。

生平大事记:

公元前293年,以左更身份率领秦军在伊阙击破韩魏联军,斩首24万,攻城5座,俘虏主将。此战白起晋升国尉。

公元前279年—278年,以大良造率军攻破楚国别都鄢,楚国首都郢,这一战占领楚国西北地区长江以北的大量地盘,楚国被严重削弱。白起晋升武安君。

公元前273年,率领秦军在华阳击败赵魏联军,斩首魏军十三万,俘虏赵军两万,共斩首十五万。魏国在此战中元气大伤,无力争霸。

公元前264年,率领秦军在陉城攻韩,斩首韩军五万。

公元前262年—260年,秦赵在长平对峙三年,最终坑杀赵军45万人,从此赵国一蹶不振,被打回原形。

公元前257年,白起在杜邮被秦王赐死。

王翦篇

秦国第二代名将当属王翦,还有他的家族。起于微末,后期的战绩主要在统一六国上,是秦始皇的老师。但司马迁评价不高,虽然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却不能辅佐秦始皇实行德政。关于王翦,他还是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的始祖。王翦是四大名将中唯一一位同时具备政治智慧和军事智慧的人,也只有他和他的家族下场都皆地善终,功成身退。

王翦不像其他三位名将,不干屠灭之事。不过,历史总是风水轮流转。王翦杀死了楚国名将项燕,而项燕的后代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俘虏了王翦的孙子王离。

王翦生平大事记;

公元前236年,王翦在阏与之战出道,攻取赵国九座城池。

公元前229—228年,王翦攻赵,与另一大名将李牧较量,使用反间计除掉对手,灭亡赵国。

公元前227年,王翦率军在易水河击败燕代联军,攻破燕国首都,燕国名存实亡。

公元前224—223年,王翦率军与楚国一决雌雄,楚国名将项燕自杀,楚国灭亡。随后乘胜追击,南征百越。这一战,王翦功封武成侯。

廉颇篇:

战国的另外两位名将,大家都很熟悉。负荆请罪的主角廉颇、大破匈奴的李牧。相对来说,廉颇出道早,资历比较老,在诸侯中名声比较响亮,先后在赵、魏、楚任职,但一生念赵,最终在楚国在悲凉中客死他乡。廉颇的野战能力在四大名将中最弱,但在防守堪属第一人,连秦军都攻不破其三年的防御。

生平大事记:

公元前283年,廉颇作为赵国主将,参与了“五国攻齐”的大事件,长驱齐国,攻取阳晋。回国后封为上卿。

有趣的是,蔺相如也在这一年出道,完璧归赵是他的政治首秀。

公元前279年,廉颇再度攻齐

公元前276、275年,廉颇率军攻魏,取得胜利。

公元前269年,廉颇率军在阏与破秦

公元前262—260年,廉颇在长平坚守三年,秦军不能胜。此时,是战国两大名将的对垒,一个是秦国的战神白起,一个是赵国的上卿廉颇。

公元前251年,廉颇以少胜多,大败燕国,一直打到燕国首都,燕王被迫割地求和。这一仗是廉颇出道以来展现其军事素养最强的。同时,廉颇被封信平君,持假相,可谓是位极人臣。

公元前245年,廉颇破魏,是其人生中最后一次被记录的战争。同年,赵王解其兵权,发生军事冲突,廉颇出逃魏国。一代名将的生涯走到了尽头。

李牧篇:

李牧是战国末期最优秀的将才,也是能在赵国力挽狂澜的人物。他的一生,战役不多,但足以彰显其名将之风。他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塞外对抗匈奴,一个是秦赵最后大决战。塞外对匈奴是李牧军事生涯中最经典的战绩,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但是,李牧的政治智慧不高,长期在塞外的习惯到了朝中是行不通的,在使者面前反抗,最终被冤杀。如果他不反抗,最多像副将司马尚一样,被弃之不用罢了。

生平大事记:公元前246年之前,李牧长期驻守雁门关对抗匈奴,创造了歼敌十万的骄人战绩(步兵对骑兵)。

公元前245年,名将赵奢、蔺相如相继去世,廉颇出逃魏国。赵国朝中已经无人可用,李牧赵国仅存的良将。

公元前243年,李牧攻燕取胜,这是他在六国中首秀。

公元前233年,李牧第一次对阵秦军,在肥之战中创造出经典的歼灭战案例,秦国败退,因功封为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李牧再次破秦

公元前229年,李牧第三次对抗秦军。赵王听信谗言,捕杀李牧,一代名将终结了此生。

战国四大名将,都有各自所擅长的领域。白起是凶神,主杀,似乎数据是他所关心的,他是三思而后行的典范。王翦在军事指挥上并不比其他三人高明,但是他深谙为将和为臣之道,功成名退,得以善终。廉颇野战能力不足,防守有余。但时运不济,赵王昏庸,最终客死楚国。李牧是军事打法的鼻祖,步兵围歼骑兵、歼灭战两大案例够后世学习很久。但也同样不懂为官之道,最终被冤杀。

白起被秦王赐死,廉颇被赵王逼走,李牧被赵王冤杀,三者不得善终,成为了战国名将中的遗憾。其实,战国的名将还有很多,比如孙膑、吴起、庞涓等是战国第一代名将。孙膑成废人,吴起被楚国贵族射杀,庞涓战败而死,似乎战国的名将们结局都不太好。

名将乐毅为何五年都攻不下齐国最后两座孤城他是在养寇自重吗

连下齐国七十城的乐毅为什么没有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白起篇王翦篇廉颇篇:李牧篇:神来之笔的外交术,燕国的救命恩人被忽略的变法家被忽略的外交妙招盟军主帅,高明的利益分配法治齐之术名将也需要有后盾与四大名将相比,乐毅差在哪里?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后期秦赵两国的四位名将,分别是秦国的白起、王翦,和赵国的廉颇、李牧。是按照实战经历来排名的,并无军事理论著作流传于事。他们都有典型的特征:(1)从基层军官做起,凭借战功一步步晋升。(2)实战经历多,以兵团作战为主。(3)准确的说他们都处于战国后期,几乎是同一个时代,代表着战国实战的最高水准。

先和小编看一下乐毅的生平,乐毅文武双全,既能治理国政,又能统帅三军。文能安邦定国,武能上马提枪,这是四大名将不具备的能力。与其说乐毅是名将,不如说是名士。一人率领五国联军在半年内攻取齐国七十余城,几乎灭亡齐国,军事指挥才能是没的话说。但是,他并不是以弱胜强的案例,带着五个国家打一个国家,和其他四位名将相比,说出来都有点丢脸。但是,乐毅依旧是诸葛亮的偶像。

白起篇

白起是战无不胜的秦国第一代军神,他的战绩可以彪炳于史册,先后为秦国统一打下了重要的基石,因为山东五国在他的手下元气大伤,先后斩杀五国有生力量145万人。但是,白起为人太骄傲,不懂得谦虚,处于高位很容易翻车。同时,白起以歼灭兵团有生力量为核心目标,并不讲究国之大势。同时,他多次坑杀降卒,在道义和人伦上历来受到诟病。原本是武庙十哲,后来被移除。

从《史记》中,小编未发现其生年,只从公元前294年开始,以左庶长的身份进攻韩国,开始出道。他的实战是其他三位所不能及的。

生平大事记:

公元前293年,以左更身份率领秦军在伊阙击破韩魏联军,斩首24万,攻城5座,俘虏主将。此战白起晋升国尉。

公元前279年—278年,以大良造率军攻破楚国别都鄢,楚国首都郢,这一战占领楚国西北地区长江以北的大量地盘,楚国被严重削弱。白起晋升武安君。

公元前273年,率领秦军在华阳击败赵魏联军,斩首魏军十三万,俘虏赵军两万,共斩首十五万。魏国在此战中元气大伤,无力争霸。

公元前264年,率领秦军在陉城攻韩,斩首韩军五万。

公元前262年—260年,秦赵在长平对峙三年,最终坑杀赵军45万人,从此赵国一蹶不振,被打回原形。

公元前257年,白起在杜邮被秦王赐死。

王翦篇

秦国第二代名将当属王翦,还有他的家族。起于微末,后期的战绩主要在统一六国上,是秦始皇的老师。但司马迁评价不高,虽然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却不能辅佐秦始皇实行德政。关于王翦,他还是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的始祖。王翦是四大名将中唯一一位同时具备政治智慧和军事智慧的人,也只有他和他的家族下场都皆地善终,功成身退。

王翦不像其他三位名将,不干屠灭之事。不过,历史总是风水轮流转。王翦杀死了楚国名将项燕,而项燕的后代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俘虏了王翦的孙子王离。

王翦生平大事记;

公元前236年,王翦在阏与之战出道,攻取赵国九座城池。

公元前229—228年,王翦攻赵,与另一大名将李牧较量,使用反间计除掉对手,灭亡赵国。

公元前227年,王翦率军在易水河击败燕代联军,攻破燕国首都,燕国名存实亡。

公元前224—223年,王翦率军与楚国一决雌雄,楚国名将项燕自杀,楚国灭亡。随后乘胜追击,南征百越。这一战,王翦功封武成侯。

廉颇篇:

战国的另外两位名将,大家都很熟悉。负荆请罪的主角廉颇、大破匈奴的李牧。相对来说,廉颇出道早,资历比较老,在诸侯中名声比较响亮,先后在赵、魏、楚任职,但一生念赵,最终在楚国在悲凉中客死他乡。廉颇的野战能力在四大名将中最弱,但在防守堪属第一人,连秦军都攻不破其三年的防御。

生平大事记:

公元前283年,廉颇作为赵国主将,参与了“五国攻齐”的大事件,长驱齐国,攻取阳晋。回国后封为上卿。

有趣的是,蔺相如也在这一年出道,完璧归赵是他的政治首秀。

公元前279年,廉颇再度攻齐

公元前276、275年,廉颇率军攻魏,取得胜利。

公元前269年,廉颇率军在阏与破秦

公元前262—260年,廉颇在长平坚守三年,秦军不能胜。此时,是战国两大名将的对垒,一个是秦国的战神白起,一个是赵国的上卿廉颇。

公元前251年,廉颇以少胜多,大败燕国,一直打到燕国首都,燕王被迫割地求和。这一仗是廉颇出道以来展现其军事素养最强的。同时,廉颇被封信平君,持假相,可谓是位极人臣。

公元前245年,廉颇破魏,是其人生中最后一次被记录的战争。同年,赵王解其兵权,发生军事冲突,廉颇出逃魏国。一代名将的生涯走到了尽头。

李牧篇:

李牧是战国末期最优秀的将才,也是能在赵国力挽狂澜的人物。他的一生,战役不多,但足以彰显其名将之风。他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塞外对抗匈奴,一个是秦赵最后大决战。塞外对匈奴是李牧军事生涯中最经典的战绩,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但是,李牧的政治智慧不高,长期在塞外的习惯到了朝中是行不通的,在使者面前反抗,最终被冤杀。如果他不反抗,最多像副将司马尚一样,被弃之不用罢了。

生平大事记:公元前246年之前,李牧长期驻守雁门关对抗匈奴,创造了歼敌十万的骄人战绩(步兵对骑兵)。

公元前245年,名将赵奢、蔺相如相继去世,廉颇出逃魏国。赵国朝中已经无人可用,李牧赵国仅存的良将。

公元前243年,李牧攻燕取胜,这是他在六国中首秀。

公元前233年,李牧第一次对阵秦军,在肥之战中创造出经典的歼灭战案例,秦国败退,因功封为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李牧再次破秦

公元前229年,李牧第三次对抗秦军。赵王听信谗言,捕杀李牧,一代名将终结了此生。

战国四大名将,都有各自所擅长的领域。白起是凶神,主杀,似乎数据是他所关心的,他是三思而后行的典范。王翦在军事指挥上并不比其他三人高明,但是他深谙为将和为臣之道,功成名退,得以善终。廉颇野战能力不足,防守有余。但时运不济,赵王昏庸,最终客死楚国。李牧是军事打法的鼻祖,步兵围歼骑兵、歼灭战两大案例够后世学习很久。但也同样不懂为官之道,最终被冤杀。

白起被秦王赐死,廉颇被赵王逼走,李牧被赵王冤杀,三者不得善终,成为了战国名将中的遗憾。其实,战国的名将还有很多,比如孙膑、吴起、庞涓等是战国第一代名将。孙膑成废人,吴起被楚国贵族射杀,庞涓战败而死,似乎战国的名将们结局都不太好。

名将乐毅为何五年都攻不下齐国最后两座孤城他是在养寇自重吗

连下齐国七十城的乐毅为什么没有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白起篇王翦篇廉颇篇:李牧篇:神来之笔的外交术,燕国的救命恩人被忽略的变法家被忽略的外交妙招盟军主帅,高明的利益分配法治齐之术名将也需要有后盾与四大名将相比,乐毅差在哪里?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后期秦赵两国的四位名将,分别是秦国的白起、王翦,和赵国的廉颇、李牧。是按照实战经历来排名的,并无军事理论著作流传于事。他们都有典型的特征:(1)从基层军官做起,凭借战功一步步晋升。(2)实战经历多,以兵团作战为主。(3)准确的说他们都处于战国后期,几乎是同一个时代,代表着战国实战的最高水准。

先和小编看一下乐毅的生平,乐毅文武双全,既能治理国政,又能统帅三军。文能安邦定国,武能上马提枪,这是四大名将不具备的能力。与其说乐毅是名将,不如说是名士。一人率领五国联军在半年内攻取齐国七十余城,几乎灭亡齐国,军事指挥才能是没的话说。但是,他并不是以弱胜强的案例,带着五个国家打一个国家,和其他四位名将相比,说出来都有点丢脸。但是,乐毅依旧是诸葛亮的偶像。

白起篇

白起是战无不胜的秦国第一代军神,他的战绩可以彪炳于史册,先后为秦国统一打下了重要的基石,因为山东五国在他的手下元气大伤,先后斩杀五国有生力量145万人。但是,白起为人太骄傲,不懂得谦虚,处于高位很容易翻车。同时,白起以歼灭兵团有生力量为核心目标,并不讲究国之大势。同时,他多次坑杀降卒,在道义和人伦上历来受到诟病。原本是武庙十哲,后来被移除。

从《史记》中,小编未发现其生年,只从公元前294年开始,以左庶长的身份进攻韩国,开始出道。他的实战是其他三位所不能及的。

生平大事记:

公元前293年,以左更身份率领秦军在伊阙击破韩魏联军,斩首24万,攻城5座,俘虏主将。此战白起晋升国尉。

公元前279年—278年,以大良造率军攻破楚国别都鄢,楚国首都郢,这一战占领楚国西北地区长江以北的大量地盘,楚国被严重削弱。白起晋升武安君。

公元前273年,率领秦军在华阳击败赵魏联军,斩首魏军十三万,俘虏赵军两万,共斩首十五万。魏国在此战中元气大伤,无力争霸。

公元前264年,率领秦军在陉城攻韩,斩首韩军五万。

公元前262年—260年,秦赵在长平对峙三年,最终坑杀赵军45万人,从此赵国一蹶不振,被打回原形。

公元前257年,白起在杜邮被秦王赐死。

王翦篇

秦国第二代名将当属王翦,还有他的家族。起于微末,后期的战绩主要在统一六国上,是秦始皇的老师。但司马迁评价不高,虽然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却不能辅佐秦始皇实行德政。关于王翦,他还是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的始祖。王翦是四大名将中唯一一位同时具备政治智慧和军事智慧的人,也只有他和他的家族下场都皆地善终,功成身退。

王翦不像其他三位名将,不干屠灭之事。不过,历史总是风水轮流转。王翦杀死了楚国名将项燕,而项燕的后代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俘虏了王翦的孙子王离。

王翦生平大事记;

公元前236年,王翦在阏与之战出道,攻取赵国九座城池。

公元前229—228年,王翦攻赵,与另一大名将李牧较量,使用反间计除掉对手,灭亡赵国。

公元前227年,王翦率军在易水河击败燕代联军,攻破燕国首都,燕国名存实亡。

公元前224—223年,王翦率军与楚国一决雌雄,楚国名将项燕自杀,楚国灭亡。随后乘胜追击,南征百越。这一战,王翦功封武成侯。

廉颇篇:

战国的另外两位名将,大家都很熟悉。负荆请罪的主角廉颇、大破匈奴的李牧。相对来说,廉颇出道早,资历比较老,在诸侯中名声比较响亮,先后在赵、魏、楚任职,但一生念赵,最终在楚国在悲凉中客死他乡。廉颇的野战能力在四大名将中最弱,但在防守堪属第一人,连秦军都攻不破其三年的防御。

生平大事记:

公元前283年,廉颇作为赵国主将,参与了“五国攻齐”的大事件,长驱齐国,攻取阳晋。回国后封为上卿。

有趣的是,蔺相如也在这一年出道,完璧归赵是他的政治首秀。

公元前279年,廉颇再度攻齐

公元前276、275年,廉颇率军攻魏,取得胜利。

公元前269年,廉颇率军在阏与破秦

公元前262—260年,廉颇在长平坚守三年,秦军不能胜。此时,是战国两大名将的对垒,一个是秦国的战神白起,一个是赵国的上卿廉颇。

公元前251年,廉颇以少胜多,大败燕国,一直打到燕国首都,燕王被迫割地求和。这一仗是廉颇出道以来展现其军事素养最强的。同时,廉颇被封信平君,持假相,可谓是位极人臣。

公元前245年,廉颇破魏,是其人生中最后一次被记录的战争。同年,赵王解其兵权,发生军事冲突,廉颇出逃魏国。一代名将的生涯走到了尽头。

李牧篇:

李牧是战国末期最优秀的将才,也是能在赵国力挽狂澜的人物。他的一生,战役不多,但足以彰显其名将之风。他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塞外对抗匈奴,一个是秦赵最后大决战。塞外对匈奴是李牧军事生涯中最经典的战绩,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但是,李牧的政治智慧不高,长期在塞外的习惯到了朝中是行不通的,在使者面前反抗,最终被冤杀。如果他不反抗,最多像副将司马尚一样,被弃之不用罢了。

生平大事记:公元前246年之前,李牧长期驻守雁门关对抗匈奴,创造了歼敌十万的骄人战绩(步兵对骑兵)。

公元前245年,名将赵奢、蔺相如相继去世,廉颇出逃魏国。赵国朝中已经无人可用,李牧赵国仅存的良将。

公元前243年,李牧攻燕取胜,这是他在六国中首秀。

公元前233年,李牧第一次对阵秦军,在肥之战中创造出经典的歼灭战案例,秦国败退,因功封为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李牧再次破秦

公元前229年,李牧第三次对抗秦军。赵王听信谗言,捕杀李牧,一代名将终结了此生。

战国四大名将,都有各自所擅长的领域。白起是凶神,主杀,似乎数据是他所关心的,他是三思而后行的典范。王翦在军事指挥上并不比其他三人高明,但是他深谙为将和为臣之道,功成名退,得以善终。廉颇野战能力不足,防守有余。但时运不济,赵王昏庸,最终客死楚国。李牧是军事打法的鼻祖,步兵围歼骑兵、歼灭战两大案例够后世学习很久。但也同样不懂为官之道,最终被冤杀。

白起被秦王赐死,廉颇被赵王逼走,李牧被赵王冤杀,三者不得善终,成为了战国名将中的遗憾。其实,战国的名将还有很多,比如孙膑、吴起、庞涓等是战国第一代名将。孙膑成废人,吴起被楚国贵族射杀,庞涓战败而死,似乎战国的名将们结局都不太好。

名将乐毅为何五年都攻不下齐国最后两座孤城他是在养寇自重吗

名将乐毅五年都攻不下齐国最后两座孤城,他是在养寇自重吗?

公元前284年,济西大营的封赏大会之后,燕昭王在中军大帐单独召见刚被封为昌国君的 乐毅 ,君臣二人促膝长谈,为燕军后续行动指明了道路,千言万语总结成一句话就是,灭齐!

(一)被嫌弃的齐闵王

与燕昭王的会面结束后,乐毅回到临淄,此时的 齐国 虽然丢失了国都临淄,但大部尚存,如果齐闵王好好组织抵抗,以齐国几百年这般富实的家底是能抵抗住燕军的,最不济还可以与别国谈些条件。

但齐闵王什么都没做,只是一味的跑,这一跑,跑出了齐国,跑到了 卫国 。起初,卫国国君对齐闵王还是很客气的,怎么客气法呢,把王宫让出来给齐闵王住,还向齐闵王称臣。这好比什么呢,你去别人家做客,主人让你躺主卧的床上看电视,还把饭菜端你面前让你在床上吃喝,厚道不?卫国国君就是这么厚道。

换作常人,受宠若惊感恩戴德,但齐闵王从来都不是常人,真的把卫国当成了自己家,傲慢无礼颐指气使使唤这使唤那,一点没把自己当外人。这种事,叔能忍婶不能忍,国君忍了大臣们不能忍,于是,卫国大臣百姓群起而攻之,将齐闵王赶出卫国。

齐闵王只得继续当跑男,跑到邹国,但是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依然狂妄,邹国表示:“要不起,过!”接着跑去了鲁国也遭遇了同样的经历,在被周边国家嫌弃了一遍之后,无处可去的齐闵王也只好回齐国,回到了齐国的莒城,此时,乐毅也没停下前进的脚步。

卫君辟宫舍之,称臣而共具。湣王不逊,人侵之。湣王不逊,人侵之。湣王去,走邹、鲁,有骄色,邹、鲁君弗内,遂走莒。——《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名将乐毅为何五年都攻不下齐国最后两座孤城他是在养寇自重吗

名将乐毅为什么花费了5年,仍然无法攻下齐国的两座小城?

因为这两座并不是小城,而是齐国非常重要的两座城市,自身的实力比较强大。另一种原因可能与乐毅自身的一个目标也有关系。

虽然乐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将领,可与白旗、吴旗相提并论,但燕军的战斗力却相对较差。例如,在长平、邯郸等战役中,燕国趁机进攻赵国,赵国受重伤,但是它没有攻占一座城市,而是被廉颇率领的军队包围,几乎被赵国摧毁。结果,由于齐国主力军被五国军队严重破坏,这个时机让乐毅连续攻占齐城池70多处。然而,处于斗争末期的燕军,由于战斗力低下,并没有突破最后两个城市的莒、即墨。当然,这也是因为莒、即墨不是普通的城市。

根据战国策史料记载,齐国仅存的莒、即墨不只是两座城市,而是齐国“五都”中的两座。战国七杰中,除临淄外,齐国在平陆、阿、即墨和莒四个战略要地修建了城池。对于这四个城市,他们不仅集结了更多的精锐部队,而且储备了足够的粮草。因此,齐国最后剩下的即墨和莒以理解为齐国的两个“陪都”。在此基础上,即墨和莒拥有齐国五分之二的军队。在坚固的城墙下,以乐毅为首的燕军很难攻占这两座城市。

其实未能攻破这两座城可能和乐毅另一个远大目标有关系。乐毅认为,单靠强大的攻势会导致攻破其城不能服其心,人民也不信服,即齐国全部被占领,也是无法巩固得。对于乐毅来说,愿景更长远,遵循“先攻心,后攻城”的策略。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