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第一代留守儿童的自述

时间:2022-11-18 19:46:09阅读:3483
《孙子从美国来》,又名《当孙悟空遇上蜘蛛侠》, 讲述了陕西老皮影艺人老杨头(喜欢孙悟空)因儿子与外国人订婚,被迫照顾美国小洋人布鲁克斯(喜欢蜘蛛侠),结果祖孙两在生活中因年龄、文化、习惯等各个方面的差…

孙子从美国来》,又名《当孙悟空遇上蜘蛛侠》, 讲述了陕西老皮影艺人老杨头(喜欢孙悟空)因儿子与外国人订婚,被迫照顾美国小洋人布鲁克斯(喜欢蜘蛛侠),结果祖孙两在生活中因年龄、文化、习惯等各个方面的差异,发生了各种啼笑皆非的闹剧。最后,爷爷老杨头接纳了孙子布鲁克斯,孙子布鲁克斯也喜欢上了爷爷老杨头。

这部电影成本很低,请不来什么大明星,但老戏骨罗京民和小演员丁佳明的表演自然而不做作,剧里的笑点和泪点设置也恰到好处。整部影片看下来,不知时间流逝,看完后有一股暖流在心底涌动,不知不觉就想起了自己的亲人,想起了小时候跟祖辈打闹的时光。

影片的导演兼编剧都是曲江涛,他曾凭借《颍州的孩子》(摄影)获得美国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短片奖,被称为奥斯卡摄影师。在他的巧妙安排下,我们在影片中能看到很多东西:有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有祖孙两人的打闹温情,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现状,有中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寂寞孤独,有陕西风土人情的细节展现等等。

这是一部诚意满满的国产小成本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越来越倾向斥巨资打造所谓大片的时候,依旧有不少电影人愿意着眼于生活,着眼于小处,花费心血去“雕琢”一个好的作品献给大家。不得不说,这是我们的幸事。

东西方文化在祖孙两人的相处中碰撞融合

影片一开始,离家三年的儿子杨栋梁便回家给了老杨头一个惊喜。他带回了一个美国妞爱华,和一个拖油瓶布鲁克斯。这还不算,第二天杨栋梁还先斩后奏,自己和爱华赶去可可西里工作,把小男孩布鲁克斯留了下来。于是,美国长大的布鲁克斯便在中国的陕西农村住了下来。

在这电影最开始的环节,有一个细节,便暗示孙子布鲁克斯和爷爷老杨头在生活习惯上的不同。杨栋梁一家人回来晚了肚子饿,结果杨栋梁吃的是老杨头下的热辣辣的油泼面,布鲁克斯吃的却是方便面。从这里开始,中西方文化所孕育的各种观念习惯开始碰撞。

布鲁克斯这个小洋人脾气大,主意正,在老杨头家里没少惹事。得点燃香蒙着鼻子才能入农村的茅厕;吃不得辣和咸的中国美食,得吃汉堡包和牛奶;偷偷拿老杨头的齐天大圣皮影出来玩;还把老杨头大门和盘了几十年的核桃给砸了。

老杨头抗拒这个飞来的小孙子,尤其是怕村里人知道笑话。他悄悄带着布鲁克斯去县里,天方夜谭地把孙子的头发染成了黑色,骗人家这是来自新疆的孙子,还给取了个布斯的名字。

但老杨头同样是爱这个的孩子的。他为了让布鲁克斯吃到汉堡包,用肉夹馍做了个中国式汉堡;为了让布鲁克斯喝上牛奶,多次去找村上的王站长家接牛奶;甘愿把自己心肝宝贝一样的孙悟空皮影给布鲁克斯玩耍;不小心踩碎了布鲁克斯的蜘蛛侠玩偶,熬夜做一个蜘蛛侠皮影逗小孙子开心。

在爷爷老杨头这些温馨感人的行为下,中西方文化在祖孙两人的相处中由碰撞到融合。代表美国英雄的蜘蛛侠,和代表中国传统手艺的皮影,在老杨头的手里完美结合。正是由于老杨头对小孙子的慈爱之情,这个中西结合的物件方才诞生。情感无国界,祖孙两相通的感情才是文化融合的基础。

老杨头和布鲁克斯有过这样一番对话。

布鲁克斯问老杨头:“孙悟空真能打败蜘蛛侠?”

老杨头回答道:“为啥让他们要打架呢,要让孙悟空和蜘蛛侠成为好朋友,一起保护我们的地球。”

对话完,老杨头与布鲁克斯大手牵小手,和谐的背影在夕阳下渐渐远去。

有句俗话说得好:“隔代亲,亲又亲。”在中国式家庭关系中,祖辈总是最疼爱孙子的。儿子女儿长大了只能算是手心手背的肉,孙子孙女才是心头肉。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最疼自己,自己犯了错后爸妈要惩罚,总是祖辈们拦着,乖孙孙的叫着,给予我们无限的疼爱。

现今,很多家长批评自己的爸妈带孩子太过溺爱,但他们没有想过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样,是从小被外公外婆带大的。我只知道,在一个大人都出去打工的家庭,祖辈没有儿女陪伴,孩子没有父母陪伴,自然会把更多的无处安放的爱投注到最亲近的人身上。

影片中的老杨头和布鲁克斯便是如此。老杨头的儿子杨栋梁可以离家三年不归家,跟洋人爱华订婚也不通知自己的父亲。布鲁克斯很早便失去了自己的父亲,母亲也经常忙于工作,缺失父母的爱。所以,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内心都缺乏亲情,渴望亲情。所以,他两能在短短的十几天的时间内,由互相抵触到和谐相处,最后拉钩许下吃团圆饭的诺言。

皮影戏的没落,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断层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这项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始于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没落于现在。

如果说《孙子从美国来》的主线剧情讲的是老杨头和布鲁克斯的祖孙情,那么影片的副线便是讲皮影戏的没落。在影片中,除了老杨头和布鲁克斯,还有一个重要配角—乡文化站王站长。王站长为了搞所谓的“经济搭台,皮影唱戏”,多次请老杨头出山。为了这个目的,他甚至把自家的奶牛都牵到了老杨头的家里。

但老杨头开始一直在坚定拒绝,因为他早已被这种事伤透了心。他对着自己的老伙伴说:“就跟前几次一样,来了搞点所谓的政绩,官一升,屁股一拍就走了。”

这是现在很多地方政府以及官员对待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写照。他们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资源使其昙花一现,升官离开后又把这些艺术抛之脑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只是他们升官的一把梯子。

后来老杨头因为布鲁克斯答应了王站长,搞所谓的皮影戏生产培训班,但皮影戏依旧前景堪忧。来上课的学员们全是老头老太太,王站长还不要脸地说出“好几个五十多岁的年轻人”这种话。在这里,除了反映中国农村青壮年出去打工,尽剩些空巢老人的现象以外,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断层。农村并不是一个年轻人都没有了,然而剩下的那批年轻人,都不愿意学皮影戏这种“过时”的东西。

影片中,导演曾多次暗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没落和断层。

影片开头,屏幕上播放着孙悟空大闹天空的皮影戏,镜头一转,原来是老杨头在做梦。同时,屋里的电视正在播放蜘蛛侠。这里导演运用不起眼的对比处理方式告诉我们:皮影戏已经没落了。这个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民间艺术只能存在老杨头的梦中,而代表西方文化的蜘蛛侠影片和形象却畅销全世界。

影片中间,老杨头带着布鲁克斯去染头发,中间路过一个圆形广场,一群由老年人组成的老腔演唱班在台上唱着秦腔,周围除了老杨头和布鲁克斯以外,只有几个人在听。

当今中国,年轻人们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很少产生兴趣。因为信息爆炸和手机的普及,有越来越多新鲜的东西吸引我们的眼球。那些根植于民间甚至是农村的传统技艺,只能掌握在老一辈的手艺人里,无人继承,无奈失传。

皮影戏在2011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象征着全世界对皮影戏这项技艺所包含的文化认可。但我其实还真不愿意它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这意味着它的没落和断层,它需要被官方力量采取措施保护。

在布鲁克斯要走的晚上,老杨头刚好与老伙计们上台表演。这场表演,让我感受到了皮影戏这门传统艺术的魅力。

“走遍天涯,到处是吾家。步长途,风吹雨洒;登高台,讲经说法;论琴音,六音通造化;言字意,四音不敢差;论情节,一白二笑三哼哈,老外末帖须象他;演苦戏,引人泪巴巴;演乐戏,惹人笑哈哈。常言道,戏假情不假,怎能说演者疯子笑着傻。遇知音,欢迎迓,技艺虽高不可夸。这也是一宗文化,任凭他庸夫俗子耻笑咱。”

老杨头韵味十足的唱词,搭以特殊的腔调,做工精湛的皮影,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场堪比好莱坞电影的大戏。

正如老杨头所唱,“遇知音,欢迎迓,技艺虽高不可夸。这也是一宗文化,任凭他庸夫、俗子耻笑咱”,这是一门文化,遇见知音固然可喜,遇见俗夫不懂嘲笑,又有何悲。

台词、镜头、细节的运用,让我们感受到属于电影本身的美

“现代电影艺术的本性归根结蒂决定于画面同有声语言综合的结果。”——苏联电影理论家弗雷里赫

一部优秀的电影,除了打动人心的情感共鸣,具有深度的电影主题,还得有能充分表现电影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美的拍摄手法。恰好,导演曲江涛最擅长这个。在《孙子从美国来》这部影片中,导演曲江涛运用台词、镜头以及无处不在的细节,让我们好好欣赏了一回奥斯卡摄影师的表演。

1、台词

中国第一部方言电影已不可考,但据我所知早在1963年便有一部四川的方言电影—《抓壮丁》。自那以后,直到2006年《疯狂的石头》的大火,才又让方言电影进入了大众的视线。近几年来,方言因本身具有的地域文化韵味,多次被电影人运用到电影中。比如2018年的黑马《无名之辈》,2019年胡歌桂纶镁主演的《南方车站的聚会》以及贾樟柯的《江湖儿女》,均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小人物的命运讲述上,方言往往更接地气,并且有时候还会产生独特的笑果。

《孙子从美国来》除了洋人爱华和布鲁克斯用了英语和普通话以外,其余所有演员均用的陕西话。其中扮演老杨头的罗京民,更是陕西贯籍,那一口地道的陕西方言,完全听不出半点做作。于是,一些有趣的台词金句频频从老杨头的嘴里蹦出,让人捧腹大笑。

在听到洋人爱华是二婚的时候,他形容是“二锅头”;在小卖铺买不到汉堡包,一句“去球了”脱口而出;给布鲁克斯介绍龙凤呈祥的涵义,说道新人想起儿子和儿媳加起来100多岁,结果就是“老成啥了,新不成了”;布勒克斯闹情绪,他吐着饭粒宣称“中国人民从来都不是吓大的”;布勒克斯听话了,又夸他是“美国队的少先队员”。

这些有趣的台词,不仅丰富了老杨头诙谐可爱的人物形象,更使影片充满了笑点。不过要是这些台词都由普通话说出口,那么效果估计得大打折扣。中国的方言就是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即便大家不是说一个方言的人,照样能get到话语里面的精髓。

2、镜头

依我之见,导演曲江涛在本片中最爱用的镜头景别是远景,镜头运用手法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空镜头,光影色调主要为暖色调。当然,以曲江涛的专业手法,肯定还有其他高超的镜头运用,比如前文提到的夕阳下祖孙两个的背影,就拍得很感人,瞬间让我想到《当幸福来敲门》里史密斯父子两。这里我只是捡部分让我印象深刻的画面分析。

远景在电影中的运用必不可少,包含了一段电影片段的几乎所有要素,通常情况下划定了人物在电影中的活动空间。所以说,也不能光说曲江涛爱用远景,而是远景的地位太重要。由于篇幅有限,免得花费读者太多时间,这里我只选其中一个镜头来讲我的感受。

在影片6分50秒,老杨头提着布鲁克斯的书包,闭着地站在大门口张望。一个村里人牵着一头羊过来与他打招呼。这个镜头,从远处望过去,土墙、青瓦、木门、再加上门上撕掉的春联和门前相对矮小的老头,构成了一幅萧瑟的画面。在这个画面里,杨老头的形象似乎无比矮小,门框上被撕掉的春联,暗示着这个家已很久没过一个团圆年,他是一个在等亲人回家的孤独老人。

空镜头,通常没有人物和语言,只是表达一种氛围和意境的手段。在影片中,曾出现一个空镜头:黑夜里老杨家的房檐上的一盏灯。

在农村寂寥无言的黑夜,四周一片安静,整个世界仿佛变成了一片黑色的海洋,而每一个家庭便是一座座孤岛。在这个环境里,门檐口上的一点灯光,仿佛大海里的灯塔,照亮亲人们归家的路途。这一点灯光,是指引游子回家的路。这个镜头,代表着家的温暖。

本片的色调基本偏暖色调,十分契合影片温情柔和的脉络。在老房子里,在昏黄的灯光下,老杨头戴着眼镜,一笔一刀,一针一线地为孙子做蜘蛛侠的皮影,不知道感动了多少人。

3、细节

有句话说得好,细节是魔鬼。一部影片中,各种精妙的细节就像是等待观影者寻找的宝藏,找到一个,我们便开心的不得了。对于一些重度“寻宝”爱好者来说,隐藏在电影各种的细节和彩蛋,甚至能影响他们对电影的整体感受。

细节一:井。院子里的老井深不见底,在布鲁克斯要回家的时候老杨头骗他这口井能通到美国,以后布鲁克斯要是想自己,可以站在院子里喊爷爷,爷爷会对着井回答他。两个人蹲在井口,“爷爷”“布斯”的喊着。本是哄小孩的话,但布鲁克斯走后老杨头竟然自己信了,他一个人呆呆地朝着井里看,仿佛想要听到来自大洋对岸的喊声。

当我们的目光跟随镜头,从井里看到井口老杨头寂寞思念的表情时,是否会不自觉地想起同样想念我们的祖辈。没有我们在身边陪伴的他们,还好吗?

细节二:衣服。在院子里的晾衣绳子上,之前曾挂上了两个人的衣服,最后又只剩下孤零零老杨头一个人的衣服。这里不仅有衣服的变换对比,还有作为背景的天气对比。前者天气晴朗,画面明亮;后者天气阴沉,画面黑暗。这个小细节反映了爷爷老杨头在孙子布鲁克斯走后,一个人孤独哀伤的心情。

细节三:“门神”。影片的最后,老杨头一家要拍全家福,在他们的身后,是两副奇怪门神:一副孙悟空,一副蜘蛛侠。两位英雄在老杨家的门上互相对望,象征着老杨家中西合璧的和睦家庭背景,象征着中西文化在在情感的影响下交融。这里还有一点要注意,仔细看会发现这两幅门神画其实跟前面布鲁克斯画的蜘蛛侠的风格很像,所以可以推测出是布鲁克斯画的,他喜欢上了“孙悟空”。

电影里的每一处小细节,都蕴含着导演的独特匠心。去年看《演员请就位》,陈凯歌导演在现场指挥对细节的严格要求,至今记忆犹新。正如导演曲江涛所说:“最主要还是有话要说,每部作品对导演来说都是一个机会,但有无数人在挥霍这样的机会,我觉得特别可惜。”我相信,电影人追求细节不一定能成为真正的大师,但一定可以打败更多粗制滥造的人。

结语

总的来说,《孙子从美国来》是一部优秀的国产小成本电影。它有感情、有温度、有深度、还有镜头美。最重要的是,它回归了生活,让我们能看到生活的本质。

“电影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可有些电影简直高到天边去了,回不到地上触摸我们这些观影者的灵魂。

像前些年大火的青春剧,尽是逃学、小三、打架、堕胎,导演和编剧为了加大剧情冲突,情节怎么刺激怎么来。但是他们没想过,这真的是我们普通人的青春么?我们在看这些电影的时候,真的会有共鸣?

令人遗憾的是,《孙子从美国来》这部电影并没有在影院上映。导演曲江涛接受采访时说道:“这样一个故事和演员阵容,估计进到影院1天就要下线,甚至很多院线都不会排片。大部分观众看电影首选还是商业大片,除非爷爷让周润发来演,否则真的不行。”这大概是中国很多小成本电影的现状。在电影市场,不仅观众挑选电影,电影也挑选观众。

这部电影想表达的东西很多,故事节奏没有大起大落,画面也没有过多地用颜色渲染,基本还原了陕西农村本来的风貌。在观看这样的一部电影时,我们观影者应静下心来慢慢欣赏。只有这样,才能完美get到影片的美,领略到电影的魅力。

我是叶子听禅,喜欢读书思考写作,欢迎大家评论关注点赞。

谈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第一代留守儿童的自述

《孙子从美国来》:一部笑中带泪的小成本电影 ,很多人没勇气看完

2012年,导演曲江涛在陕西拍完了一部《孙子从美国来》,上映后没有排片也没有票房,只在中央六台电影频道放过几次,却引起了很大反响,被很多人一致认为“ 出乎意料的好看 ”。

这部电影讲的是在陕西渭南市一个村庄里,鳏居在家的老杨头过着孤独平静的生活,却被一个来自美国的洋孙子打破了。生活习惯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爷孙俩在这个破旧的家里上演了一幕幕啼笑皆非的好戏, 从最开始的剑拔弩张到最后的依依不舍,让人感受到了浓烈的爷孙情 ,和对乡土的热爱,以及留守老人背后的孤独。

这部电影花费不足百万,却比那些动辄花费几亿的大片有意思多了。没有轰轰烈烈的特效,没有肝肠寸断的爱情,也没有惊悚发麻的诡异桥段,只有 一个固执的陕北老汉和一个调皮美国孙子的日常,朴实温馨又不失幽默活泼 ,虽然没有在院线上映,但却不失为一部笑中带泪的好电影。

影片一开头,老杨头躺在躺椅上,昏暗的房间显得特别孤独, 突然有人敲门,原来是3年没着家的儿子栋梁回来了,还带回来一个外国媳妇儿,二婚的,外加一个拖油瓶-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洋孙子布鲁克斯,老杨头简称为布斯, 儿子和儿媳为保护藏羚羊在高原地区奔走,只有把洋孙子寄养在家里,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 。

老杨头是村里搞皮影的老师傅,地道的陕西人,调皮的洋孙子布斯是纯正的美国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带来了很多冲突,也带来了一系列笑点, 从一开始的互相嫌弃,到后来的互相接受,温馨的爷孙情让人动容 。

固执的老杨头虽然嘴上嫌弃洋孙子,但却 像中国所有的爷爷奶奶一样,从头到尾都在竭尽全力照顾布斯,可以说是有求必应 。

初来乍到的布斯很不习惯老杨头家里的生活,辣的不吃咸的不吃,宁愿吃垃圾食品方便面,也不愿尝试一下油泼面, 老杨头放下自己的面子,尝试像其他爷爷一样哄布斯吃油泼面,可惜失败;

布斯想吃汉堡包,村里小卖部没有,从小卖部老板那里知道了汉堡包是什么后,老杨头自制了汉堡包,看到布斯喜欢吃,老杨头欣慰地说:原来就是把肉夹馍的面饼子换成面包~

布斯还要喝牛奶,村里还是没有,在小卖部老板的指点下,不爱求人的他,去找了文化站的王站长,弄到了新鲜的牛奶,牛奶被布斯打翻,老杨头只好再硬着头皮再去找王站长。

这时的爷孙俩,虽然爷爷对孙子很关心,但 老杨头脾气硬,孙子又调皮,再加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两人并没有互相接受 。晚上布斯听到了可怕的声音,钻进了老杨头的被窝,老杨头的眼神里有种说不出的情绪,这个洋孙子,好像也没那么讨厌,只是有点调皮。

调皮的布斯用门板压了老杨的核桃,核桃碎了门板倒了,老杨心疼自己的核桃,围着孙子追,却不小心踩坏了孙子的宝贝蜘蛛侠,布斯伤心了,老杨却没办法再生气, 比起心疼自己的核桃,他更心疼孙子的伤心 ,雨声滴滴哒哒的夜晚,老杨挑灯做出了皮影版蜘蛛侠,布斯醒来兴高采烈地玩着皮影版蜘蛛侠,两人终于开始互相接受了。

在一段嬉笑怒骂的生活中,布斯和爷爷建立了美好的爷孙情 :布斯学习用筷子,把筷子夹起的第一个小番茄给爷爷吃;他教爷爷唱英文歌,爷爷叫他唱陕西老腔,谁也没教会谁;老杨头骑着自行车,布斯坐横梁,骑行在绿油油的乡间小路上~

布斯走后,他还是会把石头压在井口上,时常蹲在井口旁,期待着传来布斯的呼唤声;他时常想起那些和布斯在一起的欢乐时光, 这个倔强又固执的老头,已经深深喜欢上了这个洋孙子 ,他期待着和布斯春节见面,一起吃个团圆饭。

中国是个注重亲情的国度,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中最稳定的就是血缘关系, 面对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孙子,老杨头依旧付出了自己的全部热情 ,爷爷陪伴孩子长大,孩子陪伴爷爷变老,这就是很多人对爷爷奶奶有很深感情的原因,温馨感人的爷孙情,让人动容。

皮影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在过去还没有电影、电视、手机电脑的年代,尤其是 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天水等地农村,这种朴素的民间艺术很受欢迎。

电影前半部分,孙子布斯要喝牛奶,老杨头去找王站长挤牛奶,王站长顺势说了即将开皮影班子,想请本村皮影大师老杨出山的消息,老杨头懒得搭理。布斯把牛奶打翻,老杨头硬着头皮再去挤牛奶,王站长再次提及这事儿,老杨头依然不搭理。

直到放羊的老伙计问他,他才说出了自己的顾虑:没兴趣,瞎胡闹,就跟前几回一样, 来了搞点所谓的政绩,官一升,屁股一拍就走了, 现在人连电影都不看了,谁还看这皮影。

作为皮影老艺人,老杨头有自己对行业的坚守和执着,他是热爱皮影的,正是因为这种热爱,他才拒绝王站长。因为他害怕又像前几次那样,热闹的开头,草率的结尾,害怕投入了全部的心血却被辜负, 一次次充满希望又一次次失望后,不再期待便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他虽然嘴里说着不想,但梦里都是皮影,这是他一生挚爱,舍不得任何人来破坏它,就算是自己心爱的孙子也不行。本来想在65岁就”金盆洗手“的老杨听见孙子在睡梦中说了一句:我要看皮影。于是决定重新出山。

皮影班开了,谁来学是个问题,看到台下的都是老头老太太,老杨头拎着包就想走,王站长解释说“ 还有几个五十多岁的年轻人” ,可以看到这项传统文化的人才断层到什么程度。

其实除了皮影,还有很多优秀的中华文化在人才上市断层严重,比如粤剧、昆曲、古琴艺术、侗族大歌、南音、藏戏等,都有找不到传承人,传承不下去的危险。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这些古老文化融入不到现代人的生活,简而言之就是“没有市场”。现在的我们更喜欢电影电视,演唱会综艺节目等,这些古老的艺术, 我们看不懂,也没耐心欣赏,这些传统文化便离我们远去了 。

虽然这些年我们一直都在呼吁关注民间艺人,关注传统文化,但只有口号,在行动上都是空的。由于没有市场,很多民间艺人不得不放弃祖传手艺,去做一份养得活家人的工作,还有一些说什么也不会让孩子去传承, 因为很难生存下去,他们的命运,谁也不知道怎么去拯救。

曾经在一个旅游区,看到一个做糖人的手艺人,10块钱一个,花蝴蝶、孙悟空、猪八戒在手艺人的折腾下几秒成型,周围人看得都是目瞪口呆连连叫好,但大家都是看得多买的少,虽然 我们并不希望手艺人放弃手艺,但他们经济上的问题,谁来解决?

所以之前老杨头答应时,王站长提到了底薪和绩效的问题,老杨头的眼神有迟疑,或许他想起一个破布面具30块,还得天天给他买牛奶汉堡包,觉得能给点钱也是挺好的。

在王站长的劝说下,老杨头还是回去教这群老头老太太了,在自己的专业上,老杨头是自信的,上彩、用刀、刻画,他把自己知道的倾囊相授,无所谓老幼,也无所谓挣多少钱,此时此刻, 他只要分享与倾诉就够了, 至于这项传统文化能不能传承下去,老杨头虽心有余念,但这已不是他一人之力能奈何了的事, 传统文化的没落,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这部电影是在陕西渭南一个村庄拍摄的,从头到尾,除了王站长和那几个趴在墙角的人较年轻外,总共就没看到几个年轻人,看得出来 这是一个落寞的村庄,就像中国千万个正在消失的村庄一样 。年轻人为了生计出门打工,一年回来一次,平日里只留下老人和孩子相依为命,在这里空守寂寞。

影片的开头,老杨头一个人在家过着自己的晚年生活,没有儿孙环绕,没有四世同堂,只有一个常年不回家的儿子, 他是名副其实的留守老人+空巢老人 。
整部电影里,老杨头儿子的出场次数屈指可数,老杨头给儿子取名“杨栋梁”,大概是希望他成为栋梁之才吧,儿子去可可西里保护藏羚羊,职业高尚,可以说是成了栋梁,只是他很少回家,让单身老父亲常年一人鳏居在家, 老杨头对儿子,就像中国千万空巢老人对待子女一样,期待又失望 。

他一定热切地期待着儿子回家,但儿子的工作总是很忙,常年奔波在外,好几年也回不来一次,期待的多了,也就不再期待了。好不容易回来一趟,说住十几天,却只住了一晚上就走了。儿子给他带来了布斯这个孙子,虽然不是亲生的,但他也一定是愿意接受的,只是他不敢接受,因为他老了,再也经不起像儿子的这般折腾了,就像最开始拒绝开设皮影班一样, 投入了心血和感情,收获的只有失望。

但只要决定了开始,他投入的就是全部,他认真给乡亲们传授皮影技艺,竭尽所能给布斯最好的照顾。但比没有希望更残忍的是,给你一次又一次希望,然后一次又一次夺走希望, 他真的将布斯当成自己的孙子,将自己最柔软的情感交付出去。

所以当儿子说和美国媳妇分手的时候,他心里应该是很绝望的吧,他本可以将那份爱留给自己,供自己度过晚年,可他将爱给了布斯,只留给自己漫长的牵挂,从此以后, 布斯走了, 他又只能独自一人守着孤独了。

老杨头受不了布斯的离开,是因为受不了布斯离开后,自己又是一个人。这是中国千万个空巢老人的真实写照。随着独生子女慢慢变成社会的中坚力量, 整个社会的空巢老人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多 ,但现实是我们并没有面对如此庞大的空巢老人的经验,不管是物质上还是情感上,都明显不足。

在中国,爷爷奶奶对孙子辈的溺爱总是让人诟病, 但溺爱的背后,其实是老人的孤独和寂寞。 年纪大了的人会更渴望亲情,但儿子女儿不常回来给予不了,只得将所有的关爱都给子孙, 当一个老人将自己剩下的感情全部交付给一个必然离去的孩子的时候,对老人来说,是一种怎样的勇敢 。

影片的后半部分,老杨头给乡亲们表演皮影,他唱了一首“走遍天涯,到处是吾家。步长途,风吹雨洒;登高台,讲经说法;论琴音,六音通造化……”这是一个中了秀才的人,因是梨园子弟,不得不放弃仕途学艺唱戏的故事,这段唱词是这位秀才对自己艺术生涯的描述。

片中的老杨头鳏居在家,儿子栋梁走遍天涯,只留下他一人在家回忆以前唱皮影和孙子在一起的乐趣, 这是一首悲凉又豁达的唱词,是对老杨头孤独一生的表达,也是对皮影艺术没落的表达 。

布斯回美国上学去了,老杨头又是一个人,或是躺在昏暗的屋子里,或是一个人蹲在井口边,期待着布斯的声音。那孤寂的背影,是中国千万空巢老人的真实生活。 现实生活中,无数老人守着那条连接家的路,期待着子女归来,期待着亲情的回归。

影片的最后,儿子栋梁带着复合的美国媳妇回来过年,他们穿着唐装在屋子里别扭地合影,孙子布斯终于实现了吃团圆饭的愿望。

或许有人觉得这样的结局太俗套,但看到这孤苦的老人和可爱的孙子,谁不期待他们能有一个圆满的大结局呢,因为 亲情,是我们最重要的牵挂啊 。

这部电影没有大起大落,只有简单柔软的平和,沉静又活泼,是一部包裹着温暖和幸福的电影,寒冷的冬日,谁不被这样简单温暖的情感所打动呢。

谈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第一代留守儿童的自述

美国孙子和中国爷爷的电影叫什么

孙子从美国来。《孙子从美国来》是一部以皮影戏的传承保护为生活原型的电影,由曲江涛导演,影片中的爷爷叫老杨头,他是陕西华县的一位独居老艺人,儿子和孙子从美国回来了,因为儿子和儿媳妇要去可可西里工作,最终就把布鲁克斯托付给了老杨头。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