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扬州八怪郑板桥,郑板桥有哪些电视剧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郑板桥为官为人的故事,被搬上了银幕,他的为官清正爱民,办案机智聪慧等因而悟出惊世名言"难得糊涂"四字。
一、《郑板桥上任》 (2004)
导演: 孙树培编剧: 李云彦主演: 苏廷石 / 邓艾 / 赵亮类型: 剧情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语言: 汉语普通话
剧情介绍: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郑板桥,科举历三朝,年岁过半百,待官经数载,这才补了个七品芝麻官。好艰难,好艰难哦!他怀着匡世济民的抱负微服上任了。途中,一首民谣让他感到范县的官不好当,范县的事儿不好办。因为那儿“阳间五鬼闹判官”,前几任县令“不蹲大牢也罢官”。
果如所料,范县五豪绅为了打“新老爷”一个下马威,派了一顶八人侍候的四台大轿,颠得老郑骨头散架,金星直冒。老郑知道其中别有缘故,“好家伙,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他将计就计,一轿土坯不但压弯了轿夫的腰,而且砸了豪绅的脚。
“郑燮镇邪”,怪县令的名儿不胫而走,四处传开了。 老郑亲书的对联贴出去了: “范县衙门八字开,有钱没理莫进来。” 老郑亲书的告示贴出去了: “本县立即受理冤案,不分凌晨中午夜半。莫怕被告手眼通天,老郑自能秉公而断。”嗬!县府衙门的围墙打洞,这是干嘛?县府属员声讨前任贪赃、自投受贿数目的“檄文”贴出来了!
这是啥意思?是皇上给派来了“青天大老爷”?还是新官上任做给百姓看的官样文章?可就没人告状!有的苦主来到衙门口,可就不敢越“雷池”半步。老郑知道百姓怯于“五鬼”的淫威,不相信新老爷吃了豹子胆。
于是“城隍庙夜审童大”,端出豪绅的贿赂,刹了财主的威风,长了百姓的志气。伸冤状子这才雪片般地飞进了县衙……
口问手批,一桩桩沉冤旧案次第迎刃而解,年过半百的老郑累得腰酸背疼。 正当他肚皮贴背心的时候,鼓声响了!原来是“五鬼”设计“三难县令”,想用民事纠纷干扰怪老爷断案。
不料又一次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怪老爷“巧断中案”、“智审石头”、“严惩赵绅”,又一次让“五鬼”把头卡到裤裆里。老天也许想考验考验怪老爷,降下蝗灾、庄稼颗粒无收。板桥采取以工代赈的措施,同时贴出平墉令,责令豪绅财主开仓平赈,以济饥民。魏善趁板桥巡视灾区之机,违悖平规令,擅自抬高粮价,纵奴行凶,几乎激成民变。怪老爷又出怪招,芦席枷示众赚平渣。魏妻仗势出面干预。落得个灰头土脸。包知府奉命勘查板桥,主持正义,真相大白。板桥感而赠画题诗:“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黎民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叫总关情。” 四名诗概括了板桥心系百姓,执政为民的廉吏高风。
二、《糊涂县令郑板桥》 (2016)(电视剧)
导演: 杨智谦 / 何振华编剧: 刘书桦 / 罗彩渝 / 贾国勇 / 刘国强主演: 赵毅 / 柴碧云 / 胡亚捷 / 肖轶 / 刘金山 / 更多...类型: 剧情 / 古装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语言: 汉语普通话
集数: 40
剧情介绍:郑板桥才华横溢,机智有为,作诗画作均有超凡的才华,连皇上也刮目相看。但是他为人处事却处处节俭抠门,讲起话来亦是言语尖酸刻薄,不留情面。表面是个毒舌才子,实际上郑板桥有一颗善良易感动且正义的心。郑板桥在任期间爱民如子,为官清廉,深得民间百姓喜爱。
三、《郑板桥》 (1986)(电视剧)
主演: 蓝天野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集数: 8
剧情介绍:“清瘦竹,倒提兰…区区小县官。”郑板桥为官为人的故事。
四、《郑板桥外传》 (2006)(电视剧)
导演: 郑泉宝主演: 刘佩琦 / 唐国强类型: 剧情 / 传记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语言: 汉语普通话
集数: 26
剧情介绍:清乾隆年间,艺坛怪才郑板桥得官七品,前往山东潍县任县令,开始了他为官七年的悲欢故事...
潍县是山东首富之县,盛产海盐。以大盐商安仪泰为首的劣绅称霸一方,加之近年来水患肆虐,天灾人祸,民不聊生。郑板桥急于体恤民情,令随从贾墨坐轿赴任,自己则微服出访。一进城正遇上安仪泰的手下--米店老板作恶,郑板桥手无缚鸡之力却欲路见不平,招致暴打。
郑板桥忍着痛将计就计,以审拴马石为升堂第一案,米店老板被迫答应设粥棚济灾民。捐官五品的安仪泰闻讯十分恼怒,将次米充好米,引起灾民在米店门前戴枷示众,而枷却是由宣纸做成,上面绘有板桥亲笔兰竹,一时间引得观者接踵,致使米店无法开张,安仪泰又输一着。 服侍过四任县令的师爷见郑板桥只顾黎民,不顾官场往来,便暗中帮他打点,将替贾墨说媒的银两及从郑夫人饶五娘处搜罗到的板桥字画奉于巡抚,才平了上司怪罪之心;
如法炮制又去笼络安仪泰,安仪泰就坡下驴,反赠郑板桥二百两纹银,师爷见状将钱俏悄私吞。 米店老板四处放风,说潍县县令施粥赈灾,想引来更多灾民,给郑板桥出难题。不料安仪泰眼看民多粥少,恐对自己不利,只好忍痛多搭粥棚,放粮民众。
米店老板“投机”不成,反蚀了一把米,闷闷不乐。 郑板桥欲开仓济贫,却无奈财政赤字大多,于是他凭借给乡绅赔罪之名,让安仪泰等人按财产数额摊派修城银两,又组织灾民修城,按劳取酬,以工代账。一时间劣绅喊苦,百姓称快。新官上任三把火,继续施粥。
修城之后,郑板桥又开始惩治私盐贩子。安仪泰假意响应被拆穿后,设毒计。造成工地伤亡。亡者正是板桥的红颜知己招哥之父。招哥抬棺喊冤,郑板桥举板自惩,砸伤脚面。 郑板桥屡次得罪潍县乡绅,又不擅逢迎上层,且因越级报灾被勒令停查私盐,闭门思过。郑板桥不甘心受人冷落,饶夫人出主意说,不妨进京找找以前因书画结交的王爷给通融一下。好面子的郑板桥半推半就,在大文友金农(孙树林饰)的陪伴下,以“六分半书”在京城办了画展,附庸风雅的权贵纷纷请他题字作画,连皇上也赏了郑板桥一只玉碗。官复原职的郑板桥意气风发,家家种竹、户户养牛的一时风光只是表面现象,而此时正得意的郑板桥已经听不进忠言劝谏,与老友金农也不欢而散。
五、《乾隆痛失郑板桥》(1991)
别名:戏说乾隆(中视版)
类型:古装 武侠 爱情 经典
主演:郑少秋 赵雅芝 江淑娜 惠英红 周庭坤 张庭
导演:范秀明
国家/地区:台湾
语言/字幕:国语
剧情介绍:郑板桥考榜首遭拒,十年进京皇帝悔恨。
郑板桥作品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他出生在江苏兴化,名燮,板桥是他的号。因为他在所作的书画下款都题"板桥郑燮"的字样,后来人就逐渐称他为郑板桥。在雍正十年,即公元1732年,郑板桥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去应乡试,结果中了举人。在乾隆元年即1736年又中了进士,五年之后被任命为山东范县县令。
范县地处黄河北岸,有十万人口,而县城里却只有四五十户人家,还不如一个村子大。上任的第一天,郑板桥就出了个怪招:让人把县衙的墙壁大了许多的洞,别人不解,去问他,他说这是出出前任官的恶习和俗气。
五年之后,郑板桥调任山东潍县县令。为了接近百姓,他每次出巡都不打"回避"和"肃静"牌子,不许鸣锣开道。有时还穿着布衣草鞋,微服访贫问苦。有一次夜里出去,听到有间茅草屋里传出阵阵读书声。原来是一个叫韩梦周的贫困青年在苦读。郑板桥就拿出自己的银子资助他,使他能去参加科举考试,最后韩梦周中了进士。
郑板桥因为失去了自己的独子,因此总是经常寻访孤儿,然后倾力相助。县学里的孩子放学碰上雨天不能回家,他就让人给送饭,又想到孩子们走泥路容易坏鞋,就让人找些旧鞋送给他们。
在遇到灾荒时,郑板桥都具实呈报,力请救济百姓。他还责令富户轮流舍粥已供饥民糊口。他还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他刻了一放图章已明志:"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在灾情严重时,他依然决定开官仓借粮给百姓应急。下属们都劝他慎重从事,因为如果没有上报批准,擅自打开官仓,要受惩处。郑板桥说:"等批下来百姓早就饿死了,这责任由我一人来承担!"郑板桥的果断救活了很多人。秋后,如果遇上了灾年,百姓们无法归还粮食,郑板桥干脆让人把债券烧了,百姓们都很感谢他这个体恤百姓、爱民如子的清官。
郑板桥做官不讲排场,这也给他带来一些麻烦。由于他常下乡体察民情,上级来视察时常找不到他,免不了要责问。在乾隆十七年时潍县发生了大灾害,郑板桥因为申请救济而触怒了上司,结果被罢了官。
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郑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杆。
从此,郑板桥回乡已画竹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气节的一生。他一生只画兰、竹、石。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这正好与他倔强不驯的性格相合。他的画一般只有几竿竹、一块石、几笔兰,构图很简单,但构思布局却十分巧妙,以墨的浓淡衬出立体感。竹叶兰叶都是一笔勾成,虽只有黑色一种,但能让人感到兰竹的勃勃生气。
郑燮(1693-1765)清代著名画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卫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拔款救灾,获罪罢官。后来长期在扬州以卖画为生。受石涛、八大山人影响较深,又发挥了自己的独创精神,为“扬州八怪”之一。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用笔秀劲潇洒,多而不乱,少而不疏,芳兰数丛,浓墨画花,秀逸多姿;浓淡疏密,墨色淋漓,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他主张“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重视深入生活,观察写生。书法杂用篆、隶、行、楷并以隶为主,兼有画意的美感,独创一格,自调用为六分半书,人称之谓“乱石铺街”体。兼长篆刻,古朴不俗。《桐阴论画》的作者秦祖永曾把丁敬、金农、郑燮、黄易、奚冈、蒋仁、陈鸿寿七人的印章边款题跋辑为“七家印跋”。作品很多,画风极大地影响了清代的画坛。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拄石干霄图》、《丛兰荆棘图》、《画竹留赠图》等。有《板桥文集》。
什么是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在中国画史上说法不一,较为公认指:金农、郑燮、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边寿民等人。“扬州八怪”之说,由来已久。但8人的名字,其说互有出入。据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的“八怪”为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又名郑板桥)、高翔和汪士慎。此外,各书列名“八怪”的,尚有高凤翰、华嵒、闵贞、边寿民等,说法很不统一,今人取“八”之数,多从李玉棻说。扬州八怪,职业而已,不能说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有时含贬义。
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仅据今人所编《扬州八怪现存画目》记载,为国内外200多个博物馆、美术馆及研究单位收藏的就有8000余幅。他们作为中国画史上的杰出群体,已经闻名世界,把徐渭的泼墨手法发挥到顶峰。
扬州八怪之八位画家,生前即声名远播。李鱓、李方膺、高凤翰、李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见,或试画,或授职。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板桥所作《樱笋图》,即吟诵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弘历南巡时,封郑燮为“书画史”。罗聘尝三游都下,“一时王公卿尹,西园下士,东阁延宾,王符在门,倒屣恐晚;孟公惊座,觌面可知“。
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有时含贬义。近现代名画家如王小梅、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任伯年、任渭长、王梦白、王雪涛、唐云、王一亭、陈师曾、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潘天寿等,都各自在某些方面受“扬州八怪”的作品影响而自立门户。他们中多数人对“扬州八怪”的作品作了高度评价。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悲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在扬州当地还流传这一种说法:“扬州八怪”是指扬州地区的“丑八怪”。由于扬州八怪的艺术风格不被当时所谓的正统画派所认同,而且他们追求的就是自然,就是真实、现实,他们就把一些生活化,平民化的都搬到他们的书画作品之中,甚至把社会的阴暗面揭露出来。这种行为使得统治者的利益受损,说他们都是画坛上不入流的“丑八怪”,扬州八怪因此而得名。文艺理论家最后把“扬州八怪”归纳为8人。在扬州当地有纪念馆,就立着他们的雕像。职业而已,不能说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