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女法医电视剧,古装剧中女医

时间:2022-11-09 16:48:36阅读:4706
《女医明妃传》剧照最近这几年,在中国和周边的国家,出现了几部以古代的女性医生为主题的电视剧,早些时候的有韩国的《大长今》和中国的《女医明妃传》,最近又有一部《大唐女法医》在网络上热播。在中国古代社会早…

女医明妃传》剧照

最近这几年,在中国和周边的国家,出现了几部以古代的女性医生为主题的电视剧,早些时候的有韩国的《大长今》和中国的《女医明妃传》,最近又有一部《大唐女法医》在网络上热播。

在中国古代社会早期,具有名望的专门从事医疗工作的多是男性,但女医或者从事其他医疗工作的女性仍不乏其人。这些影视作品当中出现的女性医生形象,和真实的历史有几分相似呢?古代的女性医疗工作者能否得到社会认可的呢?今天文史君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个问题。

《大唐女法医》剧照

一、从事接生工作的产婆

生老病死,每个人在所难免。自宋代以来,随着性别隔离的区分严化,女性医疗工作者在越来越多的场合扮演着男性不可替代的角色。奇怪的是,在理学意识的影响下,从事医疗工作的女性往往被污名化,我们常谈到的“三姑六婆”的说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三姑六婆”最早出现在元代学者陶宗仪的《辍耕录》中。三姑是指:道姑、尼姑、卦姑。六婆指:牙婆、媒婆、稳婆、师婆、虔婆、药婆。

六婆当中的稳婆、药婆是与医疗工作有关的。但三姑六婆在社会上的名声不佳,她们被看作九种卑下的职业,世人避之唯恐不及。明清时期,市井当中说书行业异常兴盛,三姑六婆的形象被说书人渲染之后,更加被固化为一种粗鄙邪恶的形象存在,但在实际生活中,从事医疗工作的女性的作用不可小觑。

水浒传》中王婆身兼多婆角色

接生作为一项工作由来已久,但是早期从事接生工作的人并没有专门的称号。唐代文献记载,当时接生的人称为“产时看生人”,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性别也没有明确界定。一直到北宋,欧阳修写了一篇关于当时的宫女假怀孕的文章,文中记载了三个“坐婆”,坐婆有可能就是北宋时对产婆的称呼。

到南宋时,从事接生之人的面貌又有所不同。南宋洪迈的志怪小说《夷坚志》当中记载了四川的一个乳医,名叫赵十五嫂,她被当时一只修炼成仙的老虎请去给他难产的妻子接生。由此看出,在南宋时接生之人又被称作 “乳医”。起初,从事接生工作之人与产家关系融洽,在妇人待产时就开始负责料理。而之后,产婆的形象逐渐污化,这可能与生产之人难产,家人认为是产婆在当中不尽力或者蓄意谋害有关。

正统的男性医者对产婆也怀有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在南宋理学思想刺激之下所导致的性别隔离,加上生产在古时候被视为污秽之事,生产之地被视为污浊之地,他们不得不承认女性产婆的作用。另一方面,他们又怀疑产婆技术不精,无法胜任此项工作。传统男性医者与产婆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三姑六婆”称呼的兴起更加深了两者之间的对立。

影视剧中的稳婆

至明清时期,产婆的形象进一步被污名化,这与产婆除了接生之外从事的其他工作不无关系。产婆常被官府征派介入刑事案件,如检查涉案人员的性别以及相关妇女是否为处女,或去监督参与犯罪的女性。在地方牵涉到女性命案时,她们往往被作为尸检助手或尸检人。很多时候尸检结果对案件的处理至关重要,所以她们也因此被怀疑参与其中的阴谋。这无疑又给她们的形象蒙上了一层灰纱。

《大唐女法医》剧照

尽管如此,产婆在接生工作当中的作用依然是不可替代。她们凭借着自身的专业知识,不仅可以获得财富,还能获得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明清之时,接生之人被尊称为“老娘”。清代著名文人袁枚记载了一个名叫阿凤的产婆,说她通过帮人接生而致富,远近的乡人若有人生产都去请她帮忙,她接生的人从来都没有难产的。可见,产婆这一群体的真实形象与世人塑造的形象,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民间女医

除产婆外,女性在医疗工作中还扮演着另一重要角色——女医。道家对医学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宋之前,女医多是作为道医的形象出现,如著名道学家葛洪的妻子鲍潜光就是一名女医。与产婆相比,女医出名大多带有一点神秘性,那就是她们得自仙人或神明的医术或者处方。南宋《夷坚志》记载了一位叫武元照的女子,据说她极擅长治病救人,后来羽化成仙。当然,除了道教女医,一些医学世家的女性通过创办事业作为开业医的形象也大量出现在世人面前。

《女医明妃传》剧照

明清之际,女医也面临被猜忌和怀疑的困局,她们被认为是残忍、无所不用其极的坏女人,明代医者萧京甚至在其家训中规定不准“六婆”进入家门。但和产婆一样,女医虽遭受非议,但其社会作用却无可替代。那些掌握精湛医术的女医,有机会被朝廷征召入宫成为皇家女医,她们拥有令人羡慕的财富,还能为家族带来荣耀。如无锡地区名医徐孟龙的妻子就是这样一位人物,她于永乐年间进入宫廷,直到晚年才衣锦还乡,被传为佳话。

而女巫医也是当时活跃于社会的一大群体,18世纪末有一个张巫医,她结合巫术治病救人,技术高超,上到达官贵人下至普通民众争相请她看病,民众的信奉程度达到痴狂,甚至在庙里给她立牌位。官府因害怕滋事生乱,下令逮捕张巫医并将其处死。这故事的真实程度有待考证,但从民众的狂热程度大概能探知女医的社会影响力。

朝鲜女御医大长今

三、对女性医疗者的管理

晚明时期,各地的官方医疗机构式微,于是民间百姓更加依赖江湖郎中和女医,这样一来,对民间医疗工作者的管控就迫在眉睫。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吕坤在《实政录》中提出两大主张,即增加大众医疗资源和改善医师的素质。他并未受“三姑六婆”说法的影响而对女性医疗工作者表现出歧视,里面提到的医师,就包括对女医的训练。他提出要先由资历深、经验丰富的老医师带领新医师学习理论知识和见习实操,要求学习一两部医学经典,在理论知识过关后,才能在老医师的带领之下替患者治病。

《女医明妃传》剧照

同时要加强男性医者对女医的教化作用。古代科举制将女性排除在外,除了一些大户人家有能力为家中女子请塾师,大部分女性无缘教育,所以她们对传统医学经典也不那么容易参透。男性医者除了治病救人外,还要将一些医学知识编成简单的口诀教授给妻子,再由妻子传给地方上的女医。至于为什么通过这种办法向女医传授知识,大概与男医对女医的不屑有关。

到了明代,由于江南经济富庶,社会风气也趋于开放,一些豪族世家逐渐放手对女子的教育,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女医书作者。这些人大多出自医学世家,很可能受业于她们的母亲或祖母一辈。虽然她们是当时社会很少的一批人,但这也是女性学习医学知识的一个途径。

《女医明妃传》剧照

文史君说

女医是医疗工作者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古代社会,其地位和处境却不免尴尬。在宋以前,女性医者基本能够得到社会的尊重。但进入宋以后,伴随着理学在社会治理上的广泛认同,女医的作用愈发凸显,同时也越发受到谴责甚至被污名化,导致这一群体的社会价值与形象存在严重的不对等。章太炎先生曾说:“道不远人,以病者之身为宗师;名不苟得,以疗者之口为依据。”女医以精湛的医术治病救人,理应得到社会的理解与尊重。

参考文献

梁其姿:《面对疾病—传统中国社会的医疗观念与社会组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李贞德、梁其姿主编:《妇女与社会》,中国史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烂柯人)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大唐的女法医电视剧,古装剧中女医

如何评价电视剧《女医明妃传》

其实女医明妃传就服饰上来讲已经很用心了,汉服党一直说制式不对有瑕疵之类的,确实不可能完完全全还原明制,但是用心是看的出来的,世面上能够在价格质量等方面为大众所接受的汉服制式对的恐怕没有几家吧~汉服不是汉服党一派的服饰,作为一件衣服,受众广接受性强是必要的,所以即使略有瑕疵也不能否认汉服的性质,说女医明妃传里面不是汉服的可能是一贯保持着混汉服圈的优越感思想过于狭隘了,再认真它也就是件传统服饰,虽然我个人也很喜欢汉服但是我觉得就制式来抨击有瑕疵版式不对的汉服的行为是很不妥当的。
有人说女医衣服抄袭大明衣冠图志和撷芳主人的《Q版大明衣冠》……表示很方啊……这个…………撷芳主人的《Q版大明衣冠》应该也不是凭空想象的吧……应该也是依据古籍描述或者出土文物等整理出来的,当然有部分也是依据相关汉服配色制式的要求自己摸索出来的~~所以……这不存在抄袭的可能性吧……毕竟都是依据古时候的相关资料做出来的,作为一个剧组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研究服装,直接参考 大明衣冠图志和撷芳主人的《Q版大明衣冠》也是极大可能的……这只是未经授权而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虽然也是一种侵权行为但是和抄袭有着本质区别~而且这种参考也是假设的,没有证据表明女医明妃传参考了这些资料中的配色等~
作为一部励志古偶,女医本来就不是历史正剧,服饰细节和环境细节考究就可以了。认为女医和历史不沾边一点都没有还原历史的……我只能说大的历史观不是电视剧的任务。想要看完完整整的历史不如去看纪录片。没有一部古偶不玛丽苏……电视剧是讲故事的,历史只是一个背景……如果电视剧是历史书一样官方严肃而没有玛丽苏情节……亲爱的告诉我,你还会去看么

大唐的女法医电视剧,古装剧中女医

《女医明妃传》和《大明风华》里的朱祁镇哪个更贴近历史?

我觉得还是《大明风华》里的更接近历史,包括整部剧也都是比较还原历史的,特别是人物的性格和当时的发展。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