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宁石牌戏曲小镇最新消息,怀宁石牌黄梅戏艺术园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哦!!
注:本文选载自中华民居公众号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石牌镇,这个位于长江边上的千年古镇,滋养了被称为“京剧之父”的徽剧,哺育了全国五大地方剧种之一的黄梅戏。“徽班进京第一人”高朗亭、“京剧鼻祖”程长庚、“美猴王”杨月楼,以及丁永泉、严凤英、王少舫等一大批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都生于此或学艺于此。明星璀璨,小镇却低调如斯。如今,作为第二批国家级特色小镇的石牌镇,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谱写“老戏窝子”的新腔调。
石牌镇全貌
京黄双姝齐艳 百年锣鼓不绝
锣鼓声响,胡琴悠扬;水袖翻转,低吟高叹。生、旦、净、末、丑粉墨登场,唱、念、做、打、形醉人心房……古往今来,无论是在曲高和寡的寂寥岁月,还是在众星捧月的璀璨日子,总有人为戏痴迷,为戏坚守,小镇石牌亦如是。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石牌镇被誉为千年古镇,是戏曲之乡,是“京剧之父”徽剧以及黄梅戏的发源地,也是京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徽班进京第一人”高朗亭、“京剧鼻祖”程长庚、“美猴王”杨月楼均学艺于此,而后声震梨园。丁永泉、严凤英、王少舫等一大批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均成名于此,继而让黄梅香飘万里。石牌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梨园佳弟子,无石不成班”,这里的“石”指的就是石牌。
京剧“武生宗师”杨小楼
石牌又名“石牌口”,旧称“宜塘”,北宋建隆年间见诸史端。她濒长江,枕皖水,坐享水陆交通之利,曾是皖河流域有名的码头。明末清初时,这里就已经是潜山、太湖、望江、宿松诸邑通往安庆的水陆要道和物产集散地。《怀宁县志》记载这里“粟布云集,货贿泉流,为怀宁诸镇之首”。彼时,皖河里船帆如云,镇中商贾交织,店铺、茶馆、酒肆遍布,南腔北调汇集于此,给这里的市井文化增添了浓厚的韵味。每逢节庆和丰收时节,更是一城繁华半城曲,处处是歌舞升平的景象。
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
清代中叶,在石牌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些唱“乐佛调”的业余班社。后来,“乐佛调”与“昆曲”“秦腔”“青阳腔”“弋阳腔”等逐渐融合,形成了独立的剧种—徽剧,当地人也叫“弹戏”。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庆贺乾隆皇帝八十大寿,朝廷征召弹戏班进京唱“祝寿戏”,高朗亭领三庆班应召进京。后来,四喜、春台、和春三个徽班也陆续进京。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作“四大徽班进京”。当时有人对各具特色的四大徽班作了这样的概括:“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徽班进京后,广受欢迎。后来,徽剧与汉调合流,逐渐发展成为京剧,并逐步取代昆曲,占据了戏曲界的统治地位。在清光绪初年沈容圃所绘的《同光名伶十三绝》中,皖西南人就占了4位,除程长庚外,石牌周边的卢胜奎、郝兰田、杨月楼也都荣登其榜。
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表演黄梅戏经典剧目《女驸马》
当“四大徽班”扬名京城时,在他们的老家,另一种曲调——怀腔(黄梅戏的正宗腔系,俗称黄梅戏的“母体”艺术)开始在田间地头、街边小巷悄悄萌芽。那生动婉转、清新质朴的曲调,带着采茶调、花鼓戏的余韵,配着正宗的安庆官话,似被皖河水浸润过那般悦耳动听,扣人心扉。但直至清朝同治和光绪年间,石牌地区才有了正式的唱怀腔的班社。自此以后至清末民初,职业和半职业班社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次第建成20多个。这些班社一般在农村和中小集镇中巡回流动演出,人们称之为“戏班子”。与徽剧班社相比,它们的条件和设施都相当落后,常常一张桌子、两把椅子摆在空地上便开演,有时行头都是临时向当地老百姓借的衣服。
第八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京黄故里”石牌戏会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怀腔班社都不被允许在城里演出。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其凭借婉转动听、朗朗上口的曲调,贴近生活、接地气的剧情,受到百姓的欢迎,常常是“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台上一声笑,台下万人欢”。当时有歌谣唱道:“不要家,不要钱,要听黄梅唱七天。”1926年,黄梅戏演员丁永泉冒着风险,组班首次进入安庆市区演出,成为黄梅戏班进城演出之始。后来,黄梅戏走出安徽,走向全国,香飘万里,逐渐地发展成全国五大剧种之一。
戏迷票友“过戏瘾”
如今,京剧和黄梅戏已经名扬海内外,当初滋养培育它们的那座皖水边的小镇,历尽繁华后,似乎一切归于静美,不缓不慢、淡定从容地过着生活。
徜徉在古镇中,那窄窄的古巷、古旧的明清老屋、斑驳低矮的砖墙都让人不由得追忆起那段弦歌相伴的岁月。数百座戏曲舞台会聚于此,南腔北调,满城曲艺;数不清的学戏的孩子隐身于这里的大街小巷,日复一日地苦练,期待登台演出的一天;数不尽的伶人从这里出发,带着满身技艺,走向或漂泊坎坷或闪耀璀璨的艺术人生。
石牌镇党委书记张智(右三)为记者讲述老街历史
当年,程长庚、杨月楼成名后荣归故里,在石牌演出并授艺,轰动全县,更吸引苏、赣、鄂等省的京剧班社闻风而来。严凤英来石牌演出,面对热情的戏迷,她动情地说:“怀宁是我的娘家,我出生在怀宁,艺成在怀宁,所以这次回娘家演出,我感到特别高兴、亲切。”回首遥想,当年的场面是何等令人兴奋,又是何等感人!
石牌镇老街
时光倥偬,带走了那些且歌且行的日子,还有那些掺杂着泪水和欢笑的岁月。如今,走在石牌老街上,我试图在这一砖一瓦间寻找过往的痕迹。一位阿姨站在门前热情地打招呼,一张口,那方言竟和黄梅戏念白一样的温润婉转,悦耳动人,韵味十足。原来,历史虽远去,但那腔调已然浸润进石牌人的骨子里。戏还在唱……
石牌镇麻塘湖
守祖业走百家 老戏骨的坚持
过去数十年间,中国戏曲的发展跌宕起伏。从石牌走出的京剧和黄梅戏,经历过众星捧月般的追捧,也面临过受众老化和锐减、剧团和班社发展困难、传承形势严峻等问题。特别是随着一些老艺人、老专家的离去,许多剧本失传,无法追忆。
王才根既是新声黄梅剧团的团长,也是主要演员。
石牌镇党委书记张智告诉我们,当前一些国营剧团运营艰难,而活跃在乡村里的民营剧团却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石牌历史上就是“老戏窝子”,旧时几乎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能唱戏,可谓“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这里的班社多,唱的水平也高,现在更是如此。安徽、浙江、江苏很多地方的红白喜事都会专门到石牌来请戏班。
我们在石牌镇徽班博物馆临展馆见到王才根时,他刚从周边一个村里唱戏回来。70多岁的他精神矍铄,声音洪亮。
新声黄梅剧团演出现场
石牌的民间班社实行班主负责制,班主也就是今天的民营剧团团长,也是演员。而王才根这位新声黄梅剧团的老团长来头可不简单。有着近百年历史的怀宁新声黄梅剧团,2005年作为安徽省民营剧团的唯一代表,参加了中宣部、原文化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在北京联合召开的“鼓励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座谈会”。同年12月,该团被中宣部、原文化部表彰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集体”。新声黄梅剧团历经了黄梅戏的辉煌时代,也经历了戏曲萧条的年代。王才根从旧社会一直唱到了新时代。如今,他在家乡搭班子唱戏,儿子和儿媳妇则在外地“走穴”演出。
“日月灯,云霞帐,风雷鼓板,天地间一场大戏。”戏班挣的是辛苦钱,尤其是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我们是铁打的剧团,流水的‘兵’。没有演出时,大家各回各家忙农业生产、忙家务。有演出了,我们就请演员,搭班子唱。我们主要在农村演出,一年大多数时间都在外面跑。没有戏台,就在村里空地上搭个草台子开唱。特别是冬天,住在村里的空闲房子里半夜常常被冻醒。苦是苦,但我觉得不算什么。我唱了60年戏了,就爱这一行。对我来说,锣鼓一响,尽把福享。对老百姓来说,是锣鼓一响,脚底板痒。没什么苦的。”王才根乐呵呵地说。
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黄梅戏这个来自于乡野的戏曲剧种愈加生机勃勃。2015年,怀宁县政府发文公布“怀腔”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7年安徽省政府公布怀腔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政府还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全县民营剧团每年演出两到三场怀腔小戏,并将这几出戏列入“送戏进万村”必演剧目。新声黄梅剧团就是安徽省第一年实施“送戏进万村”活动的中标演出单位之一。
石牌戏曲演出的氛围之热烈在全县排在前列
张智介绍,在全县范围内,石牌镇的黄梅戏民营剧团数量最多。逢年过节时,石牌戏曲演出的氛围之热烈在全县也排在前列。由原文化部、安徽省政府举办的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至2018年已成功举办了八届。2017年,这个艺术节在石牌设立分会场,成功开展了“京黄故里”石牌戏会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与安庆城区的艺术节主会场遥相呼应,让石牌的广大群众也共享到艺术盛会的成果。
“现在,我们去一些村庄,村民们还是按照旧例杀猪、摆宴席迎接我们。老百姓这么爱听我们唱戏,我们就要继续唱下去。这不单单是挣钱的问题了,这是我们的福气。”王才根颇有点自豪地对我们说。
石牌人本就对黄梅戏钟情,老艺人更是如此。唱戏不只为生活,更为心里的那份喜爱。
老百姓看戏看得如痴如醉
绝技名扬天下 盔帽半出石牌
在石牌老街两边古旧的店铺内,有这座小镇上千年的文化和生活。
制作盔帽的师傅戴着眼镜仔细地上色;糕点作坊里的顶雪贡糕白如山顶之雪,酥松可口,香甜怡人;笼屉店内的小伙子正在劈开一根根粗大的毛竹……还有造型生动的剪纸、色形斑斓的挑花、工艺精致的绣花,每一件都是石牌历史和文化的结晶。这些民间工艺历史悠久,生动质朴,饱含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产云秋和他制作的的凤冠
提起石牌的传统手工艺,首屈一指的当属盔帽制作。盔帽,又叫“盔头”,是传统戏曲人物所戴的各种冠帽的通称。石牌盔帽制作技艺是伴随着石牌戏曲的兴盛发展起来的。当年,“四大徽班进京”让徽剧名震京城,石牌也随之名声大振,班社云集。盔帽制作技艺正是在这个时期被手艺人从苏州带到了石牌,并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重要行业。繁盛时期,石牌的前街、后街、上街上有数十家制作盔帽的店铺。这些店铺里的盔帽样式繁多、华美精致,吸引了江苏、浙江、湖北等地许多班社慕名前来订制。
如今,会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但安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产云秋在皖江一带戏曲圈里却是无人不知。他从13岁做学徒开始,在戏曲盔帽制作这条路上已经坚持走了60年。
老先生虽已经是古稀之年,但气色红润,满面笑容,双眼炯炯有神。他的工作室内陈列着各型各色的盔帽。金片、银片、翠羽、珠子、绒球点缀其上,华美异常。皇帝戴的九龙冠威严尊贵、皇后戴的凤冠满布珠翠、吕布戴的紫金冠俊朗贵气、项羽戴的霸王盔气度不凡……说起这些盔帽,产云秋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盔帽品种多达100多种,根据角色的身份、地位、行当、年龄的不同,盔帽的样式也不一样。
谈到盔帽的制作,产云秋神情专注的说:“这可是一个耐心活儿,更是一个需要较高文化修养的活儿。正如戏曲文化博大精深,讲究繁多,戏曲盔帽的制作工艺也十分复杂,刻纸、粘贴、加网子、压制成型、淋粉、上漆、贴箔、点翠等,最简单的盔帽也要经过十几道工序,耗时两三天才能完成,复杂的多达数十道工序,耗时十天到半个月才能做好。盔帽品种多达100多种。根据角色的身份、地位、行当、年龄的不同,盔帽的样式也不一样。皇亲国戚、文臣武将、名门闺秀、贩夫走卒、庶民百姓都有特定的盔帽,不可胡乱佩戴。每种盔帽在细节处又有不同的讲究。盔帽制作涉及历史、文化、美术、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得动脑,光是手巧,也干不好这个活。”
产云秋制作的凤冠华美异常
2017年9月份,产云秋带着他的作品亮相第十二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2018年5月,他又带着石牌戏曲盔帽非遗技艺亮相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越来越多的省内外剧团前来找他制作盔帽,他接到的订单也越来越多。
“干我们这行,不是不挣钱,也不是没活干,而是能干好的人太少。年轻人大多对传统手艺不感兴趣,我们这个行当也不是一两年就能出师的,所以能坚持下来的人少之又少。”产云秋说。他一直都渴望收几个有文化素养的、能静下心学手艺的徒弟,把戏曲盔帽制作传统工艺传承下去。
产云秋每周给小学生授课两次
今年,产云秋一口气收了15个小徒弟。这些十来岁的小朋友每周两次到产云秋的工作室上课,跟着他学习传统戏曲盔帽的制作技艺。这是当地政府为了保护非遗项目,发扬传统技艺,让非遗项目后继有人采取的新方式。
“我讲课不收学费。有小孩子跟我学是我的福气,也是我们这个行当的新希望,我高兴都来不及。既然政府推选我为非遗传承人,我就一定要把这门技艺好好地传承下去,这也是我的心愿。”产云秋郑重地说。
石牌老街两边古旧的店铺内,有这座小镇上千年的文化和生活。
千年古镇复兴 戏曲小镇有戏
石牌一直以来都是戏曲文化交融、碰撞的文化创新高地,更孕育了京剧和黄梅戏两大剧种。2017年石牌镇先后获得“全国特色小镇”“安徽省特色小镇”称号。石牌戏曲特色小镇建设被提上日程,这对于低调多年、许久未站在聚光灯下的石牌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张智书记介绍,石牌戏曲特色小镇总体定位为“诗意漫生活、戏曲达沃斯”。未来将全力把石牌打造成为中国戏曲文化对话世界艺术的交往平台、中国戏曲文化传承发展的实验平台、中国戏曲相关工作者的创业创新平台、世界戏曲爱好者和旅游者的朝圣与研习体验平台,将石牌打造成一个“现象级”戏曲创新的小镇、一个“世界级”戏曲对话的小镇、一个“殿堂级”戏曲体验的小镇。
石牌镇皖河大桥
据了解,石牌镇将围绕“镇区湖区双核建设,新区老区联动发展”的总体思路,在石牌镇打造面积达1.18平方公里的麻塘湖文化创意休闲区和1平方公里的庆州河戏曲文化传承创新区。其中,麻塘湖文化创意休闲区将依托麻塘湖优质的生态环境,建设戏曲论坛交流中心、戏曲博览展交基地、戏曲演艺制作基地、戏曲梅花艺术基地四大分区,共20多个项目,重点建设徽班博物馆、京黄大剧院、特色酒店(国际会议中心)、东方戏曲大观园、中国地方戏曲演艺中心、戏曲达沃斯论坛永久会址等项目;庆州河戏曲文化传承创新区将依托石牌镇历史街区及空间形态,重点开发庆洲河两岸用地,打造古镇戏曲实景游憩核、戏曲创新创业孵化园、戏曲创意商贸服务园、戏曲教育研习体验园四大片区,共40个项目,强化古镇戏曲文化体验功能,复兴千年古镇繁华盛景。
戏曲特色精品酒店设计图
戏曲达沃斯论坛永久会址设计图
石牌镇还制定了《石牌历史街区发展与保护规划》,对3.8公顷古街及民宅进行恢复性保护,并对6处戏服、戏剧盔帽、道具作坊制定了保护方案,搜集整理戏曲文化相关资料600部(套)。同时,也将着力实施生态环境治理、综合环境整治、镇区绿化提升、美丽乡村建设、道路畅通、水利改造提升等重点项目。实施城乡环卫保洁一体化工程,全面开展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改厕“三大革命”,初步建立污水处理、城乡环卫、执法联勤等城镇管理长效机制,有效改善镇区人居环境。
张智书记介绍,《石牌镇总体规划(2017—2035)》《石牌戏曲文化特色小镇总体规划》已通过省级专家评审。目前,“小镇客厅”建设、老街区庆洲河整治、水系疏通、保护区临街商铺立面改造、徽班博物馆建设以及皖河大道升级改造等配套设施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中国地方戏曲演艺中心设计图
徽班博物馆设计图
“戏曲小镇好啊,建成后,我一定要去新舞台上唱上一段儿!”提及石牌特色戏曲小镇建设王才根高兴地说,“到时候欢迎大家来石牌听戏!”
产云秋老师的盔帽制作作为戏曲产业的一部分,未来必将在这个特色小镇中找到一席之地,得到更大的发展。“真希望那天早点到来。”产老师满怀期冀地说。
石牌有戏!一个深具戏曲文化底蕴、充满创新动力和产业活力的戏曲文化特色小镇正在徐徐呈现……
石牌戏曲特色小镇临时规划展示场所设计图
复兴千年古镇 建设文化名镇——对话怀宁县文化委员会主任程筱宏
Q=《中华民居》
A=怀宁县文化委员会主任程筱宏
石牌特色戏曲小镇规划图
Q:作为戏曲之乡,目前怀宁县有多少戏曲从业人员?请您重点介绍一下石牌镇的情况。
A:截至目前,怀宁县拥有黄梅戏各类表演队伍近百支,其中包括1家国有院团——怀宁县黄梅戏剧团、28家注册登记的民营院团、10余家民间班社、近10家戏迷协会,以及几十支自发组建的黄梅戏娱乐小分队。
石牌镇范围内有黄梅戏民间班社10余家、注册的民营剧团9家,其中2家被安徽省文化厅授予“全省民营百佳院团”称号。目前全镇有400多名戏剧从业人员,有的驻足乡土,更多的人员常年外出表演。
这些文艺表演团体大部分能把黄梅戏与怀腔融合演绎。他们将乡音浓厚、优美动听、百姓喜爱的黄梅戏送到剧场、码头、公园、村口,为社会播撒文明新风,为群众送上欢乐。这些剧团在传承“草根”艺术中,也不断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怀宁的戏曲表演团体大部分能把黄梅戏与怀腔融合演绎。
Q:戏曲是怀宁的文化名片,也是重要的非遗文化。近年来,为了保护戏曲文化和推动戏曲发展,怀宁县做了哪些探索工作?
A:近年来,为了保护戏曲文化和推动戏曲发展,怀宁县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政府投资建设了“黄梅阁”剧场,全县20个乡镇建有唱大戏的礼堂,243个行政村(社区)大多建起“戏台”,为戏曲表演提供了得力保障。在戏曲文化底蕴深厚的石牌镇修建徽班博物馆临展馆以及两到三座中小型戏台;修缮程长庚、杨月楼、杨小楼等戏曲名家的故居,保护严风英、王少舫等戏曲大家的遗迹;文化部门每年举办黄梅戏民营院团培训班,积极开展“送戏下乡”“怀腔在民间”等演出活动,努力满足演戏、看戏等不同群众的需要。
成立怀腔黄梅戏研究会,出版《中国怀腔音乐集成》《戏乡新声》等刊物,重点进行怀腔的理论研究、怀腔音乐搜集和整理工作以及剧本创作。发掘和整理怀腔的历史、存世名家、民间老艺人等相关文字和影像资料,并将“怀腔”积极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
设立怀腔保护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复排怀腔传统剧目,鼓励黄梅戏民营剧团每年至少演两三本怀腔小戏,国有的县黄梅戏剧团每年举办怀腔专场演出。动员全县文艺表演团体、文艺爱好者积极创作现代大戏、小戏,以及紧扣时代发展需要,创排表现脱贫攻坚战的小戏,并将这些源自生活、弘扬主旋律的作品列为怀宁送戏下乡的重头戏。
探索黄梅戏院团管理与发展新路径,采取专业院团与民间剧团结“互助组”、专业演员与民间演员“结对子”、业余演员到专业团学习锻炼等方式培养人才,培育观众。
创新开展“黄梅戏进校园”活动,将《黄梅戏艺术》列入地方教材,确立“学唱黄梅戏、从娃娃抓起”的工作新思路、新目标。采取“以戏育人、育人唱戏”互动模式,弘扬戏曲文化,传承黄梅戏艺术。
经典怀腔专场示教演出
Q:2017年,石牌镇被评为国家级第二批、安徽省首批特色小镇。请您介绍一下,目前石牌戏曲文化特色小镇项目的进展情况。
A:我们以“复兴千年古镇、建设文化名镇”为目标,切实推进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全力打造石牌戏曲文化特色小镇项目。
一是及时完善规划编制。坚持“新区老区联动发展”思路,完成《石牌戏曲文化特色小镇概念性规划》和《石牌戏曲文化特色小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正在编制中。目前,戏曲文化特色小镇部分项目已经进入建筑设计阶段。
二是重点培育特色产业。根据《怀宁县石牌镇戏曲文化特色小镇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加强盔帽、道具、戏服制作等传统产业培育。目前,全镇从事戏服、盔帽制作及销售的企业、民间戏剧班社等戏曲表演机构的数量已经初具规模。
三是切实抓好宣传推介。2017年,成功举办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京黄故里”石牌戏会,组团参加了第三届中国古村镇大会,举办了石牌特色小镇专场研讨会,参加了安庆(广州)文化旅游产业推介会。石牌镇泰和祥戏装盔帽先后参展北京文博会和深圳文博会。2018年,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京黄故里”石牌戏会活动,并参加了中国(石牌)戏曲论坛。
四是积极推进运营主体招商。政府高度重视石牌戏曲文化特色小镇的运营主体招商工作,明确特色小镇运营模式为“运营 产业孵育 工程总承包 基金”,以运营方案统领戏曲特色小镇项目建设和产业培育。目前,特色小镇“运营 产业孵育 工程总承包 基金”方案正在落实招标事项。
石牌镇综合文化站社会化运营试点项目
Q:石牌镇综合文化站是安徽省乡镇文化站社会化运营的试点项目,也是打造戏曲文化特色小镇的一部分,请您具体介绍一下这个项目的启动、运营等情况。
A:作为安徽省首个乡镇文化站社会化运营试点项目,石牌镇综合文化站也是石牌戏曲文化特色小镇建设中第一个投资运营的重要项目。该项目由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投资、建设、运营,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建设时间为3个月,2017年11月已经投入运营。该项目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500平方米,由戏曲演艺中心、“前言后记”阅读中心、培训中心和电商中心4个部分构成。戏曲演艺中心每年向公众演出200场,演出费用由怀宁县政府根据《怀宁县扶持石牌戏曲文化特色小镇文化产业政策》等政策予以专项补助,大大满足了当地及石牌周边地区群众的戏曲文化生活需求。
怀宁县黄梅戏剧团演出黄梅戏《七仙女》
Q:请你谈一下,针对戏曲文化的传承和产业发展,政府出台了哪些具体的扶持政策来助力石牌发展?
A:2017年12月,为了全力推进石牌戏曲文化特色小镇建设,怀宁县出台了《石牌戏曲文化特色小镇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这项扶持政策适用于石牌戏曲文化特色小镇规划区内的文化企业,以及入驻规划区的与戏曲文化关联的企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类项目。
在推动文化与创意融合方面规定,对投资石牌老城区的旧民居、老厂房、闲置建筑等场所的文创项目,补助当年固定资产实际投资额的20%;对投资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生产、衍生品开发、创意开发的企业,补助当年固定资产实际投资额的20%。
在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上规定,对新投资戏曲文化特色产业的企业,除享受县招商引资优惠普惠性政策外,自招商引资协议生效之日起,企业入驻当年在规划区内发生的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县财政等额奖励企业;从事戏曲服饰道具制作、体验,生产销售的,补助当年固定资产实际投资额的20%,最高不超过50万元。
在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方面规定,对举办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的企业,经审批备案且活动时间为3天以上、参与人数超过1万人次以上的,单次补助宣传推广费3万元,同一企业全年累计补助不超过12万元。企业、演艺院团在石牌500座以上剧场进行原创黄梅戏、怀腔、大型舞台剧、音乐剧、演唱会等商业演出,每场补助2万元。在推动文化交流方面规定,企业参加深圳文博会、北京文博会、东盟博览会文化交流活动,给予展览展演补助5万元;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群星奖及其他全国性文艺奖项的,按照上级奖励标准1∶1配套奖励;入选中国艺术节、中国戏剧节参演剧目的,奖励40万元;获得国家重点文化出口企业认定的,奖励20万元。
麻塘湖夕照
撰文/王盼
供图/怀宁县文化委员会 石牌镇人民政府 洪铺镇人民政府 王凤高 何承雪 王盼
责编/方千春
往期精彩回顾
郭家满率队赴外开展招商活动
安徽怀宁:农民面点师吹响追梦号角
【新春记者行】热心肠的“水保姆”汪红霞
【喜讯】首批安徽省50强绿色食品名单公布!稼仙大米入选!!
【独秀时评】不言自高唯实干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主 办 / 中共怀宁县委宣传部
本期编辑 / 陈朝霞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