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派百科,京派和海派对比分析

时间:2022-11-06 19:05:39阅读:4114
“地道的京腔儿听着让人倍儿舒坦!”这是网友给电视剧《芝麻胡同》飘的弹幕,北京籍演员占了半壁江山,这京味儿能不正宗么?说起来观众对于京味电视剧的喜爱,从1985年播出电视剧《四世同堂》就开始了,到90年代起京…

“地道的京腔儿听着让人倍儿舒坦!”这是网友给电视剧《芝麻胡同》飘的弹幕,北京籍演员占了半壁江山,这京味儿能不正宗么?

说起来观众对于京味电视剧的喜爱,从1985年播出电视剧《四世同堂》就开始了,到90年代起京味剧开始有了质的变化,《渴望》红遍大江南北,《编辑部的故事》和《我爱我家》等情景喜剧掀起新的高潮。进入21世纪后,京味影视剧迎来了繁荣,平民生活剧、都市言情剧、改编历史剧、戏说历史剧、刑侦破案剧等佳剧不断出现,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有学者指出,在京味电视剧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京味剧内部逐步形成几个特点较为明显的类型,即《大宅门》代表的“宅门戏”、《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代表的“军队大院戏”、《奋斗》代表的“京城新青年戏”和《正阳门下》代表的“大杂院戏”。

其中胡同、四合院已然京味文化的象征,北京的市井文化和风俗民情也是必不可少的嚼头,尤其是俚语文化能够带动观众迅速沉浸到情境中,所以不是北京人还真搂不住京味戏。

这两年,导演刘家成扛起了京味剧的大旗,执导了《傻春》《正阳门下》《情满四合院》“京城三部曲”,豆瓣分都在8分以上,《芝麻胡同》沿用了《情满四合院》的原班人马,台词还是一如既往的扎实,尤其是将现在一些不常用的老北京俚语拿出来,让很多北京观众觉着倍儿得劲儿。

《芝麻胡同》俚语

看京味影视剧品他们的俚语不是重点,最重要的是看“精气神”,精炼的词句搭配着末子拖音较长,儿化音明显的京味语言,让人觉着干脆利落还有些风趣,再夹杂着一些具有年代特色的撂地摔跤、戏法杂技、气功绝活儿等形形色色的天桥杂耍,看头十足。

地域文化浓厚会吸引受该地域文化熏陶的观众,从而也会形成一定程度的受众壁垒,以《芝麻胡同》为例,北京卫视与东方卫视同步播出,但北京卫视的平均收视份额在3以上,而东方卫视的收视份额仅在1.4左右。

事实上,随着现实题材电视剧的个性特征愈发明显,一大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电视剧破土而出,并且形成了以各种地域文化为基础的流派,“京派”“海派”“岭南派”“陕派”电视剧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京派”代表就不再赘述了,带有浓重上海文化色彩的“海派”剧也有很多高光时刻,比如2006-2009年流行的旧上海 题材模式,带来了《暗算》《潜伏》《上海王》《血色迷雾》等剧作,作为环境背景的上海并不能完整地展现人文风貌,因此在现实主义题材抬头后,涌现了《双面胶》《蜗居》等聚焦家庭矛盾的热议剧,从2011年起《双城生活》开启了“婆妈剧”霸屏的时代。

作为国际化都市,多元与包容是上海的城市名片,同时也是很多年轻人的筑梦之地,近两年“海派”剧作开始向都市题材延展,有聚焦不同社会阶层和背景下职场女性的情感和生活的《欢乐颂》《上海女子图鉴》,也有聚焦脱离社会的家庭主妇回归职场的《我的前半生》,以及关注教育痛点的《小别离》和真正反应上海时代变迁的《大江大河》。

与京派作品相比,海派作品少一些人情味,“小资”“讲究”“尖酸”“现实”是观众留下的印象标签。然而其实对于地域文化浓厚的影视作品而言,它们的首要任务是服务地域观众,其次才是全国观众。常言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同样是北京卫视与东方卫视联播,《我的前半生》就是东方卫视的收视冠军,在北京卫视也就是4、5名。

再加上受方言的影响,海派剧的传播局限性极大,比如从1995年播到2007年历时12年的室内情景喜剧《老娘舅》,即便受到广泛好评,也因方言原因注定不能火遍全国。

提到方言优势就不得不说新秀“东北派”,坊间传言,有东北人的地方,不出半个月别管祖籍是哪,都会变成东北。

东北话素来有幽默、搞笑的标签,东北剧同样如此,这都要归功于赵本山。2002年赵本山主演的《刘老根》火遍全国,紧接着2004年播出的《马大帅》成绩也十分理想。

东北剧的创作理念一般以小人物、平凡生活、接地气为主,农村题材居多,因此前几年东北剧一直处在观剧鄙视链的底端,再加上由于经济水平落后,早年间黑道文化盛行,会有一部分人在看到与东北相关的事物后,就会进行“地域黑”。

随着短视频文化的兴起,粗俗再次成为东北的新标签,但也有“来了,老弟~”的大姐让人们见识到了东北人的热情,更主要的是有一部从2006年开始拍到现在的网红东北农村剧《乡村爱情》系列火出了圈,人们对于东北农村剧给出了一些新的定义,“亲切”“无压力”“开心”“神剧”“有毒”成为高频留言。

乡村爱情11》国际版海报

据优酷数据显示,在《乡村爱情11》观众中, 29岁以下的90后、00后观众占比超过48.8%,成为观剧主力,30-39岁的中青年人占比也超过46%,观众地域分布top5分别是辽宁、山东、江苏、河北、北京。

江苏位列三甲可见南方观众对于东北剧的接受程度还是相对较高的,毕竟黑龙江与吉林都未能进入前五名。

各个地方的文化各有特色,观剧如同吃菜,喜欢哪个派系就吃哪样,如果都是融合菜那才是无趣的很,“京菜”品质高一些,“海菜”话题热一些,“东北菜”更乐呵一些。与此同时,每家又都有每家的代言人,“京菜”是何冰,“海菜”是海清,“东北菜”是“东北F4”,你最喜欢哪家呢?

电视派百科,京派和海派对比分析

京剧共有多少个派别

京剧流派的繁荣是京剧艺术的成熟的结果。在京剧逐渐成熟之时,由于艺术本身的积累、竞争机制的形成以及师承体制的完善,艺术上的追求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许多演员在表演上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也逐渐被观众认可;另外一些演员主动去效仿某一风格的演员,并在此基础上独特发挥,于是就形成了众多的流派。早在19世纪末,老生演员谭鑫培就在表演方面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初随程长庚等人学唱老生,后博采众长,改革旧的老生唱腔,创造出细腻婉转的谭派唱腔。梁启超盛赞谭鑫培"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廿载轰如雷"。谭鑫培在演唱上运用"云遮月"的嗓音,声调悠扬婉转,长于抒发低沉哀怨之情;在做工上发挥武生特长,身段灵活洒脱、干净洗练。他把青衣、老旦、花脸众行唱法及昆曲、梆子、大鼓等音调有机地融入老生唱腔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后有许多人以谭为宗,人称谭派传人。此后,京剧在武生行、旦行都有不少演员形成自己的风格,如武生行早期的俞(菊生)派、黄(月山)派、李(春来)派,旦行早期的王(瑶卿)派。时至20年代,京剧流派如雨后春笋般涌起。老生行中有的余叔岩的余派、言菊朋的言派、高庆奎的高派、马连良的马派、周信芳的麒派、杨宝森的杨派、奚啸伯的奚派等。20年代,余、马、言、高在剧坛有"四大须生"之称。旦行的流派发展也很迅猛,如梅兰芳的梅派、程砚秋的程派、荀慧生的荀派、尚小云的尚派、于连泉的筱派、黄桂秋的黄派、李多奎的李派等。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发起评选旦角演员的活动,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获得前四名,被人们称为"四大名旦"。除了个人流派的繁荣以外,因地域文化之别也形成了一定的流派。京剧的"京派"、"海派"就是这样形成的。京派以北京为中心,亦称"京朝派";后者以上海为中心,包括南方地区的京剧,亦称"南派"或"外江派"。京派讲究严谨的艺术规范、严格的师承、完美的表现,但又有拘泥成规之弊;海派讲究艺术上的革新,敢于突破旧范、大胆创新、追求新奇效果,但又易流于粗疏。京剧流派的形成,是京剧走向繁荣的标志。众多的流派把京剧表演艺术发展得淋漓尽致,丰富了京剧表演艺术的欣赏层面,京剧艺术本身也在流派的形成和繁荣中走向中兴。同时,也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观众对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取向。京剧流派的繁荣虽刺激了京剧的发展,但又使戏曲艺术疏离了文学的追求,偏于一隅向前发展,使戏曲艺术流于技艺的开拓而失去了应有的文人色彩。
京剧有很多派,我们常听到“某某是学哪一派的”“某某是某派的传人”等等,感觉非常的高深,其实并非我们想象中那么复杂,我们从京剧的行当说起,就可以略见一斑了。
我们知道,京剧总的来说分为四个行当,即生、旦、净、丑。最早期在元朝时,是生、旦、净、末、丑,后来将末行划入生行,成为现在这样。
生:在京剧中表现男子,有小生、老生(即是末)、武生等等。如图:

┏━━━━━━╋━━━━━━━━━┓
小生 老生 武生
┏━━┻┓ ┏━━┻┓ ┏━━━┻━━━┓
小生 武小生 老生 武老生 长靠武生 短打武生
小生:用来表现年青的男子,唱腔多用假嗓,在京剧中行话叫做“小嗓”。这类角色非常多,如《白蛇传》中的许仙,《玉堂春》中的王金龙等等。代表派有叶派,叶盛兰开创。
武小生:顾名思义,就是以打为主的小生角色,《群英会》中的周瑜即是例子。代表派有叶派,叶盛荣开创。
老生:用来表现老年男子,可以根据胡须的颜色来区分他们的年龄。代表派非常多。
马派:马连良
谭派:谭鑫培
余派:余叔岩
杨派:杨宝森
奚派:奚啸伯
麒派:周信芳(艺名七龄童,麒麟童,故称麒派)
言派:言菊仙
马连良、杨宝森、奚啸伯、谭富英称为四大须生。
武老生:顾名思义,是以打为主的老生角色。
长靠武生:表现武将时,身后插的四杆小旗,称之为靠。长靠武生,就是指这种扎着长靠以打为主的行当。如《挑滑车》中的高宠。
短打武生:同样是武生,但不扎靠,穿薄靴。以短打为主的武生,《三岔口》就是比较经典的短打武生戏。代表派有盖派:盖叫天。
旦:古写“狚”,是一种擅饰的小兽。在京剧中,为女性角色。如图:

┏━━┳━━━╋━━━┳━━┳━━┓
武旦 花旦 刀马旦 老旦 青衣 彩旦
在过去尚有正旦,又有副旦、贴旦、外旦、小旦、大旦、色旦、搽旦等等。
武旦:相当于生中短打武生,轻装以打为主的女性角色,《十三妹》中的十三妹就是此行当。
刀马旦:相当于生中长靠武生,扎靠重装的以打为主的女性角色,如《七星庙》中的佘赛花,《天门阵》中的穆桂英。
花旦:性格活泼的年轻女性,如《红娘》中红娘。代表派有荀派:荀慧生
彩旦:一般饰演媒婆等角色,如《法门寺》中的刘媒婆,可以说是旦角中的丑行,也是一出戏中出嚎头的地方。

电视派百科,京派和海派对比分析

京派和海派分别是什么?

京派是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留在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的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老舍、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汪曾祺、李健吾、朱光潜等。

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海派是指发生于十九世纪中叶至廿世纪初期时,活跃于上海地区的一群画家,所从事绘画创作的结果与风尚。

京派艺术特色:

京派小说大都疏离政治,与政治斗争保持一定的距离,但看重人生,关注平民性,追求静穆的艺术境界。

第一,着力描写淳朴、原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如沈从文所描写的湘西世界人物,都那么淳厚、真挚、热情、善良、守信用、 重情义,自己生活水平很低却那么慷慨好客,粗犷到带点野蛮却又透露出诚实可爱,显示出一种原始古朴的人性美、人情美。

京派作家注重人性美、人情美,还表现在他们喜欢用儿童的视角来写成人的世界。从林叔华的《弟弟》、《一件喜事》,林徽因的《吉安》;

《文珍》,到萧乾的《篱下》、汪曾祺的《戴车匠》,儿童视角的广泛运用,真切地表现出京派作家的拳拳童心。这既说明他们对美好童年的深情眷恋,也反映了他们对未来人类社会、人性完美的无限向往。

第二,京派小说把东方情调的诗情画意融合在乡风民俗的从容隽逸的描述中,形成了一种洋溢着古典式的和谐和浪漫性的超越的人间写实情致。

这种乡土抒情小说,结构上以舒卷自如代替严谨拘束,情节上以故事的疏淡代替因果的坐实,它把小说的传统特征的一部分让位给诗和散文的因素,因而削减了小说的史诗力度,却增添了小说的抒情神韵。

第三,语言上,形成了简约、古朴、活泼、明净的语言特色。既能吸收欧美文学语言的长处,又能吸收古典文学语言的营养,出色地运用自己的民族语言。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