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集纪录片中国女红展现传统中国女红在当今社会所传递的独特魅力
女红是什么呢?
假如穿越历史,回到唐朝。
我们会见到这样的景象:
每到秋风乍起的时候,
女人们纷纷挽起衣袖,
手执木杵,两两相对,
捣练、烫熨……为抵御寒冬缝制新衣。
唐代画家张萱在《捣练图》中,
就为我们生动描绘了捣练的劳作场景。
十二位佳人按劳动工序演绎出,捣练、织线、熨烫三组画面。
“捣练”是古代女性最常见的劳作之一,又称“捣衣”,是古代制作衣服的重要工序之一。
回望历史,从养蚕栽棉到纺纱织布,从穿针引线到缝衣制服。传承了上千年的中国女红,不仅满足了日常生活的需要,也让生活变得绘声绘色。
可以说,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她们办不到的!
现代社会,纺织捣练早已不是熟悉的日常。
我们的生活似乎也不再依靠女红来维系。
但是,细细一琢磨……
我们的生活,似乎早就和女红难分难舍。
第一次学做针线活儿,
妈妈亲手做的丝棉被,
外婆出嫁时织的西兰卡普,
蓝印花布的裙子,
羌绣抱枕,
手工编制的草帽……
还有缝纫机噔噔噔的转动声。
......
女红,是我们打开故乡温情的钥匙,
更是慈母缝在记忆中的爱。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出品,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制的六集纪录片《中国女红》,
展现二十二种女红技艺,讲述二十四位女性的人生故事。本片以国际化的语言方式和精美影像,
展现传统中国“女红”中蕴含的巧思和情感,以及这些看似寻常的“女红”文化,在当今社会所传递的独特魅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程度日趋成熟,这些保留在女性指尖上的技艺,依然延续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和对美学的追求,依然会勾起人们,对于过往岁月难以忘怀的记忆,而这些指尖上的技艺,在今天也重新焕发出了它的生命力。
古代女子一般在家里学什么?为什么足不出户?
这个问题需要结合五千年来中国的女性社会意识和女性地位来回答。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王朝,也是个第一个奴隶制社会,也是由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的开始。夏朝女性地位不断降低,已经逐渐开始作为生育工具和政治工具甚至满足男性欲望的附属品出现。《尚书·夏书》中有“五子之歌”,说到启的妻子封狐氏,在羿灭夏后被羿霸占,后来又被羿的部下霸占的悲惨遭遇,封狐氏作为受害者,却被比作禽兽“内做色荒,外做禽荒”,让人不齿。
这个时期,女子的地位是低下的。耕种,渔猎,这种劳动逐渐由女人转向男人。女子的劳动倾向于采摘,养蚕,缫丝等。
商朝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一个回光返照,女子受教育程度高,可以继承财产,掌握军队,主持祭祀和占卜——这在对巫术怀有狂热信仰的商朝,就是最明显的地位的象征。
(商王后妇好墓中发掘的祭祀青铜杖)
周朝虽然立国以母为尊,留下了姜嫄履巨人足迹而生周人始祖后稷的传说,不过随着分封制,井田制的实行,女子丧失了继承的权利,地位也因此而降低。
自周至秦,唯墨家倡导男耕女织,地位平等,儒家,法家都是在不断削弱女性的地位。
不过先秦时期,礼教的束缚还没有后世这么严重,踏青,郊游常常是女性选择的活动方式。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孔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得到了加强,形成了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规范。结合《周礼》中的”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工”,班昭写出《女诫》,一时广为传抄,风行天下。
自此女子四德成为衡量女性的标杆。在家孝顺父母,学习四德也成了生活常态。多以家庭教育为主,富贵人家也可以延请女师。
魏晋南北朝至唐,随着佛道的兴起,儒教思想的禁锢得到了一定解放,女性的地位也得到提高。涌现了卫夫人,武则天,公孙大娘等许多优秀女性人物,女子天性得到一定解放。甚至还出现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动人篇章!
时间来到宋朝,大儒朱熹宣扬“存天理,灭人欲”,“女子无才便是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男主外,女主内”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缠足的陋习,也是自宋朝开始流行,至明清,越演越烈。
古代女性除了学习三从四德,娱乐项目项目多数进行于家庭之中,最具代表性的荡秋千,如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苏轼的“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下面是一些娱乐项目的统计
参考《从诗词看我国古代女子体育发展》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