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部长为何给女儿改名菌草山海情原型上热搜背后断肋骨失亲人
近日,党的二十大代表、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在“党代表通道”上,分享了中国菌草技术援外的故事,引发各方关注。
他说,菌草技术走向世界,印象最深的是援外第一站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菌草种植成功后,一位部长把自己女儿的名字改叫“菌草”,而且特地登报公布。此后,从南太到非洲、拉美,许多人通过种菌草、种菇,摆脱了贫困,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林占熺是国家菌草工程技术中心首席科学家,也是电视剧《山海情》中农业专家凌一农的原型。目前,菌草技术已推广到全球106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无数发展中国家民众的“幸福草”“致富草”。一时间,林占熺这个名字迅速在网上刷屏,“国际友人给女儿改名菌草”等话题一度登上微博热搜。
破解世界难题
“菌草”是啥?它可不是普通的小草,能长几米高,既像芦苇,又似细竹。站在菌草丛中,就仿佛身处竹林。
它其实就是“菌”和“草”交叉,将芒萁、芦苇、象草、菅、香根草5种草培育加工而成的草本植物,可用来栽培食用菌、药用菌。林占熺说,当初是为了种出食用菌,才发明了菌草。
从福建农学院毕业后,林占熺来到三明市的宁化插队。攥着父亲给的粮票,他到学校贸易粮种厂换了两麻袋的谷种,到生产队做实验,种出了双季稻,使生产队口粮增加了一倍。省农业厅知道这个小伙子能干,把他调到三明真菌研究所。
从前,全球大多食用菌是用林木栽培的:砍了树木做成菌棒,再在菌棒上播菌种,培育菌类。
这就意味着,但凡种了蘑菇,就少了树木。这一“菌林矛盾”成为世界级难题。
当时日本是食用菌王国。中国很多香菇是引进的,引进时不少人参照日本的生产方式,林占熺却觉得不对劲。他想,两国的国情不符,不能一概模仿,得找到一种便宜、容易再生的方式。这时,他想到了芒萁。
林占熺的家在闽西北的连城,芒萁是那里很常见的野草,砍了能很快再生,当地人拿它当柴火。小时候穷,他饿坏了,就把芒萁混在煮猪饲料的锅里煮来吃,“口感有点刺,但吃了也没生病”。
他灵机一动:能不能用它种蘑菇?
他开始做试验,还试过松木木屑、甘蔗渣等,多次调整种植方式,终于在1986年成功了。
在反复试验中,他还确立了几个培育指标:光合效率高、抗逆性强、营养丰富、植株高大、生物量大,符合指标后才是真正的菌草,最高能长到8.7米。
“芒萁这种野草祖祖辈辈都砍不完,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可持续发展’。如果能用来种粮食,就算不用了也没多大损失。”他拿起一株菌草,笑着说。
种蘑菇终于可以不用砍树了!菌草技术很快得到国际关注。
林占熺受邀参加世界知名发明展——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当时出国难,也没经费,但他想菌草技术是中国人发明的,应该去国际舞台展示,就借了近4万元当路费,去参加了颁奖会。
“三等奖、二等奖,前面一个个领完了。我想,那没戏了。不过,展会册子上写‘菌草技术来自中国’,也就够了。”
法语是瑞士官方语言之一,突然,颁奖嘉宾在宣布金奖时喊出:“Zhanxi Lin。”
“我当时琢磨,听起来怎么和我名字这么像?但我英语不好,法语也只懂几个词,农民的孩子嘛,比较老实,傻里傻气的,就怕出错,给国家丢脸。”
他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没吭声。嘉宾重新宣布了一次,他听到了法语“champignon(蘑菇)”。翻译也蹭他:“林老师,是你啊!”他恍然大悟,匆匆上台,毫无准备,只说了“thank you very much”就下来了。
1994年,林占熺又得了个大奖——第八十五届国际发明展法国内政部和国土整治规划部奖。
这一次,他有经验了,提早学了一句法语:“我是一名来自中国福建的发明家,很荣幸能来领奖,我认为更值得庆贺的是这个中国发明能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投入使用。”
两段“山海情”
热播剧《山海情》里,凌一农教授赚足了观众眼泪——
《山海情》中的凌一农(黄觉饰)。
一位名满天下的老教授,跑到“苦瘠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免费教技术,还天南海北跑市场、包销售,甚至为了菇农利益跟商贩打架……
而现实是,在林占熺和当年的团队成员看来,《山海情》中呈现的大部分内容基本属实,但实际情况比剧中更艰苦、更曲折。林占熺说,想起过往的经历,“没有后悔,但确实有后怕”。
何为“山海情”?在外界看来,“山”是宁夏西海固,“海”为沿海的福建,这是跨越2000多公里的对口帮扶“情”。
1997年4月,林占熺(左一)带领科研团队首次在宁夏彭阳县试种菌草(资料照片)
1996年,福建和宁夏启动对口扶贫协作。林占熺是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所长,因此前被评为“全国扶贫状元”,便被委派带队前往宁夏扶贫。
一次去尤溪县推广菌草的路上,林占熺出了车祸,断了两根肋骨。他只在医院住了两天,就带伤出现在工作现场。
次年5月,林占熺和学生肩扛手提六箱菌草,星夜兼程来到西海固。西海固是宁夏中南部山区的统称,这里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锅里没粮,锅底没柴,缸里没水,身上没钱”是20世纪80年代西海固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那时宁夏平原一片荒野,福建的人工草无法在那里种植。他的策略是“集中连片”,把二十几户集中起来一起指导,把技术本土化、简便化,让村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宁夏昼夜温差大,住在菇棚有利于及时发现情况,他就带同事住在菇棚里,随时查看菌草和蘑菇的情况。
种了菇,还得卖出去。1999年,林占熺发现,报名种菇的人很少。农户担心大规模种植,市场小,卖不出去。他们把县长拦下来问:“咋办?羊不吃、马不啃。”
原来,许多人没见过蘑菇,本就对它能否增收存疑,再加上不好卖,就怀疑林占熺团队在坑他们。
有一天,林占熺接到同事的电话,说有人拿着扁担来了。林占熺说:“赶紧跑,不要被打了!”林占熺下定决心要取得农民的信任,向他们保证能把菇卖出去,还让助手发“安民公告”:工作队全部包销,时产时收,当场兑付,不打白条。
他错开闽宁两地卖菇季,比如在宁夏种植南方夏季无法种植的双孢菇,填补了江南6至10月不产蘑菇的空档,很快便吸引了买家。
如此,宁夏农民的竞争力提高了,蘑菇的售价提高了,收成颇丰。
林占熺记得,种菇的很快由200户猛增到1000户,菇农在50平方米菇房里的收入比他们种20多亩小麦的收入还高,甚至是种玉米收成的四五倍。
半年内,跟着他参加试验的农户,每户收入达2000元。到2007年宁夏已有1.75万户参与菌草生产,创造产值近亿元,种菇农户年均增收5000多元。
与此同时,林占熺还带着中国的菌草走出国门,谱写另一份不以山海为远的“山海情”。
林占熺还清晰记得,援外第一站是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当时一到东高地省,我就蒙了,大部分人把树叶当衣服穿。要吃饭时,他们在地上挖坑,放石头生火。快进入21世纪了,竟然还有刀耕火种。”
林占熺发现当地有野生象草,就在地里挖沟,覆上薄膜,将其培育成菌草。不过,培育需要灭菌仪器,一个锅炉要12万元,对巴新百姓来说成本太高,他便想到用汽油桶。他将三个桶拼在一起,呈三角形,下面两个用于加热,将桶里蒸气用橡皮管导入塑料薄膜中进行高温灭菌。这样制作的灭菌灶只需800元的成本。
只是,当地农民没听过菌草,指着它摇头说:“dead, dead!”意思是种这东西挣不到钱,他们活不下去。
林占熺请部落酋长出面介绍菌草,还一家一家地教他们种植,看哪一户种得好,送他们一把中国镰刀。在很多原始部落社会,农器不多见,当地人更常徒手“砍”稻子和树叶。而在当时,中国镰刀则成了文化象征。
林占熺在镰刀上刻“中国菌草”及其拼音,还请驻地的中国参赞给当地的骨干农民送镰刀。“一把镰刀成本不过五六块钱,但代表着劳动和进步。参赞代表着中国,请参赞送,表示中国的支持。”
农民受到激励后,很有干劲,还和林占熺成了好朋友,叫菌草为“林草”。他还在东高地省种植旱稻,结束了巴新无法自产稻谷的历史。巴新老百姓用国宝 “极乐鸟”称呼林占熺。
如今,林占熺分享的巴新友人给女儿改名为“菌草”的故事,无疑是这种“好意”与情谊的延续。
1999年,林占熺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做菌草技术重演示范,村民喜获丰收。图片来源: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失去一位亲人,让三代人受累”
“菌草”佳话的背后,有他个人的辛勤汗水,也有家人的全力支持与默默付出。有人总结林占熺,“数十年扶贫路,他失去一位亲人,断掉两条肋骨,让三代人受累”。
2021年春节,林占熺收到一封北京小学生的来信。信中写道:“您发明的菌草让全世界很多人摆脱了贫困,走向幸福……2018年占森爷爷带我参观了斐济菌草项目,让我记忆犹新。我要努力学习,长大以后成为像您一样的科学家!”
信中的占森,乃林占熺的五弟,已年过六旬,春节期间还在斐济看守菌草基地。78岁的林占熺亲笔给小朋友回信之后,忍不住拨通了五弟的越洋视频。一声“想家吗”刚出口,兄弟二人竟无语凝噎。
连林占熺都没想到,五弟自1998年跟随自己远赴巴新开展菌草技术援外,在太平洋岛国和非洲一连驻守了24个年头,建起3个海外菌草示范基地,中间只回来过了3个春节。
这一切,要从六弟占华殉职说起。
上世纪80年代,林占熺从事“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科研攻关,发明出菌草技术。他谢绝国外重金买断专利,坚定地将技术用于扶贫。六弟占华研究生毕业后,甘做长兄的左膀右臂,却不幸在扶贫一线遭遇事故去世。
出师未捷,先折一臂,林占熺不得不把五弟占森拉来帮忙。1998年7月,林占熺受命率工作小组远赴巴新。一名队员因故无法成行,经组织考察,林占森“替补出场”,从此踏上援外的漫漫征程。
1998年9月中旬,林占熺一行人完成了在巴新的任务后,订好了回国的机票。此时,中国驻巴新使馆官员却急急忙忙赶来,提出“三个千万”:项目千万不能中断,技术人员千万不要都回去,今后一年四季千万都得留人!还强调,这是国家需要。
林占熺感到有些为难。专家组成员各有任务,唯一能灵活安排的便是林占森。可把弟弟一个人丢在异国,实在又放心不下。林占森看出了哥哥内心的矛盾,主动表示:“国家利益至上,我留下,也算是替您吧。”
巴新的项目在8年坚守中已逐步走上正轨,2006年,林占森又率队到卢旺达攻坚。接着是菌草援斐济,常驻斐济的除了林占森,还有他的侄子。
人手不够,林占熺的亲人们就成了他最得力的援军,被派往国内外最艰苦的地方。2003年,大女儿林冬梅从新加坡回国助力;小女婿从公司辞职,到黄河旁的沙地种草,一种就是8年……
林占熺在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办公室里,挂着两张地图,一张中国地图,一张世界地图。上面标满了红五星,“都是我们菌草扶贫的重点地区”。现在,他的技术,已在全国31个省区市500多个县市区、全球100多个国家推广。
79岁高龄的林占熺仍坚持在菌草研究一线工作,对于自己的状态,他觉得就像是《西游记》主题曲中唱的那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
他的外孙女还打听,“外公一天的工资是多少钱?”她想自掏腰包“买断”外公一天时间,可这个愿望一直没能实现。
来源:环球人物、中新网、共青团中央、央视、人民网、澎湃新闻 等
栏目主编:刘璐 文字编辑:程沛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苏唯
来源:作者:上官河
国际友人给女儿改名菌草,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表现了这位国际友人对中国的热爱,以及感激的情感,并且改名为菌草也从侧面反映出国际友人对中国文化的热忱。
这件事是怎么回事?
根据相关新闻报道,林占熺是我国菌草工程技术中心的首席科学家,可以说为我国的菌草工程技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且在我国脱贫攻坚战的战斗中,让许多老百姓因为菌草技术实现脱贫致富。当时林占熺介绍到,当时援助外国的第一个国家是巴布辛吉内亚东高地省,我们国家的首席科学家林占喜可以说是毫无保留的将技术交给当地的百姓,并且当地的百姓也非常的聪明,一学就知道了怎么做。所以当地的一位部长为了感谢中国的帮助,把女儿的名字叫作菌草。
国际友人表现了对中国的感激之情。
中国菌草技术带向了外国,也让外国的菌草经济得以提升,也显示了我国技术创新的科技实力。这位外国的部长为了感谢中国对他们国家的帮助,用汉语拼音给女儿起名叫菌草,表现了这位外国部长对中国的感激之情。他也表示不管未来菌草如何,以及其他局势如何,他们国家都不会忘记中国对于他们国家的帮助,并且他也用自己的行为来纪念中国的帮助,可以说他们的国家也是一个非常值得肯定的国家,对于中国的帮助他们是心怀感激的。
个人观点
我认为通过这个新闻,可以看出通过一个小小的菌草,沟通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加强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中国用自己的科技将某些技术做得更加完善,并且还将这些技术带向其他的国家,不遗余力的帮助和支持他们,表现出中国的大国形象。中国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了用科技来改变,发展世界的理念。
山海情陈金山原型陈德启是谁?
《山海情》原型人物你知道多少?他们的故事远比剧里震撼人心一嘴沙子、一脸尘土、一口方言,最近一部看起来“土得掉渣”的电视剧展现了惊人的“吸粉力”,豆瓣评分从9.1分一路上涨至9.4分,成为2021年开年最受关注的电视剧作品。
这就是《山海情》。
相比其他同类作品,《山海情》少了些脸谱化的人物,悬浮感的剧情,多了些“毛边感”和“颗粒感”,这部别具一格的主旋律影视作品“破壁”背后,让我们看到了当下政策红利中蓬勃发展的扶贫剧创作背后所传达的信念感,及其背负的时代使命。
作为一部扶贫主题剧,它似乎没什么热搜潜质,却三番五次上了热搜,还让看过的人直呼真香:“我被西北方言疯狂洗脑!”“整天为扶贫操碎了心!”“没想到有一天,我会因为扶贫剧热泪盈眶。”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宁夏西海固地区,史称“苦瘠甲天下”,被联合国专家评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山海情》中的“山”代指宁夏的闽宁镇,而“海”则是沿海的福建省。“情”是二者相距2000公里,历时20年的对口帮扶情。
在国家政策引导和福建对口帮扶下,宁夏西海固地区贫困群众移民搬迁,克服万难把“干沙滩”建成“金沙滩”,从而脱贫致富。这便是《山海情》的主体故事。
比起电视剧中对西海固人民贫苦生活的真实还原,这部剧之所以让人看了交口称赞是因为带着涌泉村老百姓一步步朝着希望前进的马得福、白校长、陈金山、吴月娟、凌教授……在现实中都有对应的原型人物。
林月婵是当时福建省扶贫办主任,就是《山海情》中姚晨饰演的吴月娟的原型人物。
如今已76岁的林月婵回忆:1997年3月,林月婵第一次来到宁夏。当时,闽宁两省区既没有直达火车,也不通航班,她坐着汽车,颠簸了三天才到。图片尽管已有心理准备,但她还是被眼前的一切吓着了。“甚至站在这片土地上,你都难以相信,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怎样生存。”林月婵说,当地的贫困极大地震撼着她的内心。
到农户家,发现他们连碗筷都没有,在灶台上挖几个窟窿,小孩子就站在旁边吃饭,没想到宁夏这么穷啊。
实地考察以后,她带来了组织制定的福建帮扶宁夏计划第一步,在宁夏建立全新示范村:闽宁村。此后,闽宁村发展为闽宁镇,成为闽宁友谊的见证。
在《山海情》中,大学教授凌一农是帮助闽宁村发展菌草和菌菇栽培产业的福建专家。为了帮助当地菇农致富,他呕心沥血,殚精竭虑。
而这个人物的原型,不是“凌教授”,而是“林教授”,他就是被称为“菌草之父”的福建农业大学教授林占熺,他也是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首席科学家。
他曾经为了扶贫放弃千倍年薪(林占熺在广州的专利会,拒绝了美国农场主8000美元一个月的工资,这个工资是他当时工资的1000倍,林占熺为了千千万万的贫困的农户,放弃了这个机会)。
现实中他每天坚持工作14—15个小时,1989年他在尤溪县推广技术期间发生车祸,摔断了两根肋骨,但他只住了4天院就匆匆出院,又开始走村串户传授菌草栽培技术。1997年,国家把林占熺的菌草技术列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至2007年,宁夏共有1.75万户百姓参与菌草生产,兴建菇棚1.75万个,菇农年均增收5000多元。
林教授先后在福建、宁夏等13个省区的120个县(区)指导菌草技术扶贫工作,并积极承担援助巴布亚新几内亚、南非、斐济、卢旺达、圭亚那、柬埔寨等项目,拿到过无数的国内奖项,2006年8月获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院士称号。
剧中,凌教授还有一个徒弟小黄。现实中,第一批进入宁夏进行帮扶,福建菌草扶贫工作队的队长名叫黄国勇,他默默支宁二十年,自己笑称,已经是半个宁夏人了。
剧中,有一个在别人口中的葡萄酒酒庄老板,2004年,就跟政府签下了合同,要种葡萄园。
现实中,这个酒庄老板名叫陈德启,他生在福建晋江,1982年到泰国打拼、创业,90年代初回国投资,和剧中不同的是,他跟就永宁县签合同的时间是2007年,并且,谈下这十万亩荒无人烟的戈壁荒滩地,只花了15分钟。
据说,为了改造生态,陈德启先种了500万棵树,慢慢地让荒滩变成了绿洲,如今,有3000人在陈德启的葡萄园里工作。
“陈金山”的原型是一位清华博士
剧中的陈金山,是从福建来宁夏挂职的副县长。
他刚到宁夏时的反应,跟很多福建援宁干部一样:“来到宁夏的第一感受就是干燥,这里的气候比想象中的还要恶劣,早晨睡醒经常发现自己在流鼻血。”
福建省挂职隆德县副县长的樊学双算得上是剧中陈金山的原型。樊双学出生在河南贫困的农村。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却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的机会,选择成为福建省的一名援助宁夏的工作队员,到宁夏隆德县挂职扶贫。
樊双学来到的隆德县和电视剧有点出入,这时候很多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村子里只剩下一些妇女和残疾人士。而他们的特点是平时时间很多,但是就是出不了远门。针对这种情况,樊双学便第一个闽宁在前庄村在里家门口建设人造花扶贫车间。
“我用一年的时间,做了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有网友发弹幕评论《山海情》说:“我所有的眼泪,都给了白校长!”
白校长的原型人物张玉滚。这位原型校长,面对的不是戈壁沙尘,他所任教了一辈子的学校是位于河南豫西伏牛山深处,环境闭塞,海拔1600多米,从黑虎庙村到镇上,要走6个小时的山路。
他放弃了毕业后可以去城里当老师的机会,一个人当校长、教数学+英语+品德与社会+科学等等,走30公里山路运教具教材,自掏腰包给学生交学费......身兼数职的生活他坚持了20年。
20年间,数百位孩子有书可读,20多个孩子走出大山读上大学。他被称作“托起大山希望的筑梦人”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