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精品电视剧创作新趋势,中国电视剧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说到主旋律电视剧,早在1987年广电总局电影局就提出“倡导主旋律,坚持多样化”,鼓励影视创作要反映出时代的主流价值观。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内,主旋律作品的总体质量并不让人满意,一部分人物塑造脸谱化和口号化,甚至被视作不好看、没市场的代名词;另一部分又过度商业化,用“手撕鬼子”和“裤裆藏雷”败坏了口碑。
过去十年中国电视剧举全行业之力,终于彻底扭转了这种局面,夯实了“主流价值 主流市场”双赢的新主旋律剧阵营,与观众实现了一场心潮澎湃的“双向奔赴”:2021-2022年度,以《山海情》《觉醒年代》《功勋》为代表,主旋律剧正式进入批量制造精品的稳定生产模式中,创作者努力提升剧作品质,年轻观众不吝为其“封神”;2022-2023年度,各大平台的排播榜单和招商片单上,主旋律剧数量之多、题材之广、表达之硬核让观众期待值不断调高,无论是已经被盖章“佳作”的《底线》《大考》《警察荣誉》,还是从杀青就一直被催播的《县委大院》《公诉精英》等,当下最受市场欢迎,最有品质保证,在收视率、关注度、话题热度、奖项量级、演员参与意愿等全维度占领制高点的,主旋律大剧当之无愧。
十年来,主旋律电视剧是如何一次次破题、破圈,成功赢得市场和观众的呢?
日常化个体化视角取代
说教、宏大叙事的讲述方式
在观众们的印象中,过去主旋律电视剧大多围绕宏大叙事展开,一定程度上框定了人们对于主旋律作品的想象,也影响了创作者和观众的选择。
不可否认,主旋律电视剧本身承载的价值引领和社会意义,承担“命题作文”,主创往往需要以某个历史节点或者当代成果为出发点来展开情节。通过十年摸索,重大题材电视剧逐渐找到了日常化视角、事件化、个体化的新叙事方式,取代了因为宏大叙事、说教意味过浓而与观众审美需求脱节的传统主旋律讲故事方式。
《功勋》在这方面非常有代表性。对主人公事迹的取舍标准明显往杰出人物的普通面倾斜,娓娓道来的叙事节奏具有很强的生活感和烟火气。这些从小处着手的细节刻画,避免了直白的宣教。功勋人物的事迹对于观众而言,像是一种模糊而宏大的集体记忆,而这些日常细节的填充使其变得接地气,让模糊变得清晰可感,让伟大变得具体生动。
《山海情》则将扶贫这一重大现实命题化解为一段温暖又不失热血的奋斗故事。《觉醒年代》更是不乏对历史人物生活琐碎细节进行刻画的段落。蔡元培冒雪三访陈独秀,第二次来访时,陈独秀在宿醉状态中赶忙出门迎接,险些出丑,一个细节就体现出文人之间惺惺相惜的感情。陈独秀第一次吃老北京涮肉时,模仿同桌车夫豪爽吃相的情节成为“名场面”。这些细节的设计淡化了主旋律电视剧的严肃性和陌生感,赋予历史人物有血有肉的生命力,也大大提高了历史本身的亲切感。
在理想与现实、榜样与常人、
杰出与平凡间找人物塑造平衡点
不知不觉中,“高大全”、口号式的主人公已经退出了主流舞台,十年来主旋律作品不断修炼内功,在理想与现实、杰出与平凡、榜样与常人之间取得塑造人物的平衡点,歌颂集体情感的同时,也诠释着普通人的日常情感。
《功勋》中一个个如星辰灿烂的名字如何转化成好看动人的故事?主创尽量做到细节真实、逻辑合理,用真情实感去丰满人物,拒绝喊口号式的伪激情。例如雷佳音主演的《无名英雄于敏》单元,就写得非常动人,关乎国家安全命运的重大意义放在了背景,主要围绕于敏生活以及科研上的“难”,拆解伟大事业缔造过程中那些平凡细琐的“生活毛边”,找到了普通人与国家叙事有血有肉的关联。
《山海情》中的农村妇女水花,她
的身上浓缩着千千万万个为生计操劳、为家庭无私奉献的农村妇女的影子。作为一个有梦想的实干家,她敢于吃苦、脚踏实地,凭借着一颗积极上进的心,撑起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她的乐观精神感动了无数观众。个人情感的流露不仅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也使其价值取舍更为真实可信。
《人民的名义》中,非脸谱化的人物刻画为其赢得了相当的关注,剧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有完整的家庭和成长背景交代,使得他们在官场中的选择拥有了依托,而不仅仅是套路化的“好人”与“坏人”之分。
以书写青春破题
主旋律找到年轻化新方向
2017年,反腐主旋律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刷新近10年电视剧收视纪录的成绩,打破了观众对主旋律的固有认知。近几年,主旋律在题材上呈现多元的发展特征:有突出不同行业精神的,有展现老一辈人爱国主义和奋斗历史的,有讲民生扶贫的,也有反腐倡廉的……这些作品打破了藩篱,扩展了主旋律类型叙事的种类和讲述的方式。同时将人物设定更加具有烟火气,消弭了历史人物、英雄人物与当下年轻人之间的距离,师长、朋友般的形象,让人觉得宛若眼前。
更为可喜的是,《大江大河》《山海情》《觉醒年代》《理想照耀中国》《功勋》等作品还成功进入由年轻人占主流的社交媒体语境,获得了高口碑和高热度,主旋律已经成为爆款剧的重要输出阵地,也让市场和观众看到,主旋律并不意味着枯燥,正能量和娱乐性也不是天然互斥。只要内容贴近当代年轻人的思想和价值观,艺术形象和价值内核有感染力、穿透力,主旋律作品也可以有出色的市场表现,打动人心、成功出圈。
对于《觉醒年代》中鲁迅、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物,多数年轻人只知道他们的成就,觉得这些人物离自己很远,甚至还有些敬畏。怎样让他们走进年轻人心里?导演张永新曾经不止一次强调“立体的人”:“不只表现高光时刻,还要展现性格的多面性,家庭生活、个人性格,甚至是性格中的一些小瑕疵。”
剧中角色大都被赋予了完整的人物弧光。陈独秀是无畏、博学但也不拘小节的,他会衣衫褴褛大口吃饭,为了筹钱创办杂志,还“忽悠”人买自己的名字,还会在雪地里打滚。而这样的他,也有作为父亲的烦恼,会被两个儿子指责和不理解……在这里,他们身上的名人光环褪去,取而代之的是真实立体的人,是有梦想、有不足、受挫折也不言弃的人。看着这些人的故事,年轻的观众很容易置身其中,也产生和剧中人的情感连接,在网络媒介中分享解读和体验。有网友就评价李大钊为“谁能不爱我们憨坨”。
另外,自2020年以来,“时代报告剧”概念诞生,继电影之后,单元剧的创作模式也成为主旋律电视剧创作的成熟模式。《理想照耀中国》《功勋》《在一起》《我们这十年》等剧,均采用对真实案例加工,以小切口表现大主题,多个导演分头指挥,多个明星分工合作,主创团队集思广益的方式,有限的篇幅里把故事讲深、讲透,使观众能看着片子为之哭、为之笑、为之感动、为之自豪。
中国主旋律电视剧通过不断突破、主动拥抱观众,完成了话语姿态转变,将主流价值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从艰难突破到稳步前行,主旋律剧用10年炼成了独有的气质和风格,成为国产剧的最重要的新主流。
文/本报记者 杨文杰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从《我们的新时代》到《我们这十年》,主旋律影视剧为何越来越火?
现如今,主旋律影视剧越来越多,很受大家的喜爱,即使是年轻人也开始越来越接受主旋律影视剧。主旋律影视剧是根据真人真事改变的一些历史革命剧,或者是当代都市戏,他们是以弘扬我们当代的时代旋律为主旨,可以更好地激发人们追求理想的意志,更加可以催人奋进。之所以现在他们越来越火,是因为主旋律可以被市场所认可,被观众所接受,因为他们可以引发观众非常强烈的共鸣感。
在《我们这十年》影视剧中,关于跳唐宫夜宴的女孩们背后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跳舞女孩们的辛苦,这也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好的作品它背后的付出是非同寻常的。同时,我们也可以透过现代去回看一些历史的东西,因为好的主旋律作品,他们作为时代的回响是可以超越时空与年龄的限制的,甚至可以让我们当代的年轻观众也能有很好的启发。
此外,主旋律的影视剧,也可以让我们知道,在新时代的中国,我们应该很好的传播中国梦、中国精神以及中国文化,而且当代年轻人所受的爱国的教育是非常深刻的,主旋律影视剧更可以深入人心,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到不一样的教育,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怕牺牲,不怕磨难,在当代美好中国展现更加伟大的力量。所以在目前市场的引导下,主旋律影视剧,日后的发展将会越来越走向成熟,甚至可以胜过一些流量,让我们的社会价值回归主流表达的正路。
优秀作品的集中展现,表示着我们的主旋律影视剧正在走向成熟,甚至未来我们可以看到空前盛事的局面,主旋律代表的是我们过去不平凡的伟大以及现如今发展的新动向。主旋律影视剧火起来就是因为年轻人越来越爱看了,而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所以主旋律影视剧越来越火是因为它表达的思想更加深刻,年轻人接受的教育也日益丰富化,受众群体不断增大。
如何看待中国电视剧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影视剧要凸显自身的文化传统和中国精神,一些影视剧一味地追求市场,选题撞车、主题同质化,流于俗浅,影视经典之所以广为流传,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能直接作用于人心,时刻塑造国民的精神世界。传统对于我们不能只是虚无缥缈的概念、符号,更不应成为牟取商业利益的“招牌”,应该让“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充实我们的内心,规范我们的行动,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