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盲人爱情的电影,盲人美女被修空调的盯上电视剧
有些电影简单、直接,沉浸感强,情感浓度高。
《一个不愿观看的盲人》就是这样。不久前,这部芬兰电影获得了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奖。
本片全长82分钟,故事非常简单:
一个患有多发性硬化症的盲人亚科每天蜗居在小公寓里。一天,他得知自己远在千里之外的网恋女友病情恶化,为了能活着见她一面,他带着女友最爱的《泰坦尼克号》DVD,坐着轮椅独自踏上了这趟旅程。
影片不长,剧本也谈不上多巧妙或者多有深度,演员也几乎都是本色出演。据电影节上参与导演连线的观众透露,饰演男主角的男演员是导演的朋友,现实中就是一名多发性硬化症患者。
这种以残疾人士为主角的电影很容易落入煽情的俗套,尤其主角还是一个相信美好爱情的文艺爱好者,一不小心就会走向极端,要么拍成公益宣传片,只有阳光,不见残酷,要么通片卖惨,企图用观众的同情博取一点关注。
庆幸的是,本片没有滑向任何一端。
它始终保持了对男主角的尊重。而真实客观地呈现他的心理,就是最有力的尊重。
据网友爆料,这场映后会上,有观众问导演,拍这部电影是否是为了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同情。导演否认,他表示自己并不是抱着同情和关怀去创作本片。
本片更倾向于呈现一种生活境遇,和这种境遇下主角的态度。主角的残障,是他必须要接受并且永远与之相伴终身的困境。
人在这样的困境里依旧会有强烈的爱和被爱的渴望。
简单且原始的动力驱使着主角冒险,也让我们通过电影重温一个古老的主题——
生活就是这么游走在甜蜜和危险之间,永远如此。
01
导演为了让观众靠近视障人士的世界,特意全程使用主观视角和浅焦镜头。模拟盲人视角的技巧不算新鲜,娄烨的《推拿》里也曾大量使用过。对看惯了清晰世界的普通观众来说,这种技巧有效地增强了观众的同理心,虽然这种程度的模糊可能只有黑暗世界的百分之一。
视力正常的观众一旦看不清画面,自然会产生焦虑、恐惧、不安心的情绪。因此,刚开始的不适应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难熬。
我们随着亚科开始一天的行动。
在一个小空间里缓慢地起床、刷牙,点开手机,和屏幕对面的女友聊天、开玩笑,聊收藏了一屋子的电影DVD,摸索着抽出《泰坦尼克号》,吐槽这是卡梅隆最做作的影片。
接着,可能是因为说了大导演的坏话,亚科的手机掉在了地上。他俯下身摸索,摸到手机的那一刻,整个人连人带椅摔倒在地板上,镜头也随之倾倒。
女友声音变得焦急,而他尽管无法动弹,疼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嘴上还要安抚女友。
当你逐渐接受并理解视觉障碍会给一个人带来怎么样的困难时,亚科又向你展示出他的另一面。
他不愿让女朋友手足无措地独自面对死亡,他要去陪她,立刻,马上,一秒钟也不能多等。因为他的爱情就是在跟死神比赛。
但是,他又把这趟旅程成功与否的关键交到了陌生人的手里。他像个孩子一样激动地对女友说,只需要五个陌生人人的帮助,自己就能见到她。
他有一个护工,但护工不能丢下其他工作陪他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他也有每天打电话来问候的父母,但他总是拒绝父母的帮助。
他甚至不愿带着报警器上路,因为那是“在家才用得上的东西”,出门他只愿意带着手机。
出了家门,手机对亚科来说,几乎是与亲友之间唯一的纽带。
但是,当他在火车上发现手机被偷了之后,并没有展现出普通人被偷手机后的惊慌与愤怒。相反,他很平静,仿佛这件事早该发生。“我知道会如此”,观众从男主的表情中能够读到这层心理。
当他发现搭讪的乘客早就离开,自己只是对着空气侃侃而谈,失落也只是一闪而过,“我知道会如此”。
他依旧为这难得的自由而欢呼,尽管“自由”的代价可能很恐怖。
影片中,亚科一共呐喊了两次“Freedom”(自由),与《勇敢的心》进行了两次小小的互文(这样的迷影彩蛋,片中还有很多)。
第一次是亚科在陌生人的帮助下顺利坐上火车时,这一声“Freedom”是纯粹的、快乐的、充满对人性善的信任和憧憬。
第二次是亚科从仓库中死里逃生,栽倒在阳光下发出的感叹。此时,“Freedom”有了更丰富的含义,它在歹徒的映衬下变得面目狰狞,又在小狗主人到来时变得意味深长。
这个世界因为有自由而遍布陷阱,却也因为有自由,让不断掉落陷阱又拼命爬出陷阱的人性更显珍贵。
自由和爱情,那么俗套的两个词,放在《泰坦尼克号》里,必须要一场巨大的灾难作陪才能显示出动人的魅力。哪怕如此,以亚科为代表的的影迷还要嫌弃它过于做作虚假。
可是,同样是自由和爱情,放在亚科身上,没有一座城市为之倾覆,没有一艘巨轮为之陪葬,只有在经历劫难之后亲手将心上人最爱的《泰坦尼克号》交到她手里,只有一个看不见脸的拥抱,它们的力量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02
影片巧妙地调动了声音元素,让它参与到整体叙事中来。所以很快你就会发现,这不是一部普通的关注视障人士日常生活的温情片,而是一部五脏俱全、情节紧凑,甚至还有反转的悬疑剧情片。
由于浅焦镜头和特写镜头的大量运用,观众无法看清男主所处的环境,画外音成为判断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
影片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反转。
亚科以为自己的手机丢了,他请车上的男青年帮忙推他下车找警察。男青年照做了,镜头随着两人缓缓平移,此时,亚科的手机铃声突然响起。手机为何会响起,它还在这两人身上吗?这个声音瞬间调动起观众的警觉,下一秒,画面依旧对准亚科的大特写,而声音则从男青年那里传来:“不许喊叫,否则就割断你喉咙。”
观众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部惊悚片。
这里,声音元素与特写浅焦镜头的配合恰到好处,是一次简明扼要高效叙事的范例。
其后的情节是亚科落入两名匪徒之手,与他们展开了一番生死周旋。
客观来说,这段死里逃生的文本并不算出色,真正令观众身临其境的依旧是摄影与声音的配合。
当然,影片能够在这里充分调动观众情绪,还是借用了残障题材的先天优势。
一方面,观众的第三者属性天然带有道德评价功能。
更何况这个人是个有幽默细胞的影迷。见到一个热爱电影、对各种导演如数家珍的乐天派被自然界的疾病和人性的恶毒打断了腿,剥夺了许多尊严,还要剥夺他最后一点爱情梦想,一刀一刀剜他的心实在令人不忍。
另一方面,由于影片采取的特殊摄影方式,观众又与亚科“共用”了同一颗大脑。小命捏在坏人手里,自己却什么都看不见,只能任人宰割。
绑架的戏份观众看过太多,如此沉浸式的“被绑架”体验,却不多见。
导演如同一只老练的大手,不断地摆换观众的视角,时而旁观,时而沉浸。从这个角度说,本片在技巧与内容之间找到了平衡。
视听技术特殊,但不过分炫耀;故事内容直白,但简洁有力。这让成片看起来十分干净。
然而,问题也出自这里。
本片只有一条线索,即男主奔赴千里之外的女友家,悬念也只有一个,他是否能够成功逃脱歹徒之手。
在与歹徒周旋的过程中,文本并未深挖人物关系。歹徒的性格特征过于简单,亚科的心情也没有完全深入展开。
唯一一次情绪爆发点,是他控诉旁人的同情和歹徒的恶毒深深伤害了自己和女友向往正常情感的心。
这种情绪导向是真实的,但也毫无惊喜可言。
影片的情绪和情节被压缩至极简,好处是使得情感集中、爆发力强,坏处则是整体叙事密度被大幅度削弱。
如果将本片压缩成30-40分钟的短片效果也许会更好,现在的82分钟时长完全可以在主题类别和情感层次上做更多尝试。对这部电影来说,的确是不小的遗憾。
03
该片在北影节上爆冷拿到大奖,说明它的确有过人之处。
除了明显的优缺点之外,由于题材原因,它也不免带有一定的社会性。
但其实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社会性并没有过多的负面情绪,而且能看出导演也并没有刻意美化现实。
相反,亚科敢于相信自己通过五个人的帮助就能顺利到达女友家,说明社会保障给予了他一定的信心。从影片中他订票、叫无障碍出租车等一系列操作来看,北欧国家在残障人士福利和保障方面确实走在世界前列。而且从他的银行卡余额来看,没什么钱,得了这种完全丧失行动能力的病还可以拥有护工和治疗,也已经算是幸运的了。
这让人想到了近年一系列北欧电影,其社会背景几乎都完善得令人羡慕。
比如上半年的挪威电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女主角拥有高等学历,年过三十依旧随心所欲地到处打工,不会有人觉得她的职业与学历不匹配,也不会因为打工而交不起房租,想换男友就可以换,也没有传统道德观来绑架她。
但即使这样物质充裕且精神自由的状态,剧中人物依旧要面临生老病死带来的一系列苦果,而那种疼痛依旧沉重得让人心碎。
《一个不愿观看的盲人》同样如此。
社会环境也是导致它可以在简单、纯粹的同时保持真实的原因之一。
它让我们看到,即便物质已经不再是问题,人类依旧有许多逃不过的东西。
逃得过贫穷,逃不过病痛;逃得过病痛,逃不过爱情;逃得过爱情,逃不过孤独。
既然都逃不过,不如大胆一点,像亚科那样,带上最喜欢的电影,找个人一起看。
度过美好的一天,哪怕前后都是深渊。
为何大家会喜欢2014年上映由娄烨执导的影片《推拿》?
整部片子的故事感没有那么强烈,但是可以感受到导演在情感氛围的拍摄中有-种性感和欲望的魅力,包括开头的制片人导演的介绍也是非常用心地用了语言播报的方式,以盲人的视角去带领人们去看这部电影。
1)本影片描述了千禧年间盲人推拿产业的迅速崛起,一个资深推拿从业者王大夫从深圳到老家南京为了生计为了让女朋友小孔过,上好日子加入了老朋友沙复明的盲人推拿店沙宗琪推拿中心,围绕着沙复明推拿钟心的一群盲人展开的故事,这些社会生活的边缘人#存在于世界又远离正常世界,他们的尊严、无奈、情窦初开、爱情、担当、各自的小世界,后天盲人与先天盲人的隔阂。全文短促富有张力一步一步把这类群体点滴推向高潮。
2)剧情主要是围绕推拿馆里几个性格不同,但都渴望爱情的故事,盲人比正常人更想了解美,更想去感受情感,他们生活里总是会多出一些不公平,一些莫名其妙,他们一堆人在下雪的路口着急打车的时候,我就有点绷不住了。看的过程中有很多地方都会让人眼睛含泪,但都不是那种很大起伏的情绪,就是平淡的缓慢的击中你的内心深处,电影结束的时候也是温暖的,平常的阳光可以照进来的感觉。
3)盲人只是看不见而已,他们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他们用自己推拿的手艺堂堂正正的赚钱,盲人们抱团取暖,试着和看得见的人平等的生活在同一空间,尽管在他们看来看的见的人是"另一种生物他们从来不会和看得见的人深交,因为就像人怎么会跟鱼做朋友呢?我看不见光,没有什么不好,我不会挑剔什么颜色,我不在乎你脸蛋漂不漂亮,我听见雨的分裂,我触到了空气的湿润,我想和你一起。
hello!树先生这部电影讲的是什么意思?
简单说来就是一部精神病人养成记。从树的爸爸失手杀掉他的哥哥,开始揭露家庭教育的悲剧,侧面批判80年代社会风气的极端,一面是改革开放接受新文化的影响跟冲击,一面又是社会原有的保守,最终造成树的哥哥之悲剧,关键词80年代的流氓罪树的回忆跟梦中出现父亲的形象从来都是冷酷严肃的,令人感到恐惧,树也是及其紧张害怕的。电影后来出现树把父亲掐死的画面,那应该是他潜意识里对抗挣扎而不是过去的痛苦回忆,因为在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已经死了
在树的印象中哥哥是很快乐亲近的,总是给与他鼓励跟指引。注意哥哥的打扮,发型是当年最流行的批头士发型,蛤蟆墨镜,加上有些浮夸的动作,这在现在给人一种浪荡青年的感觉,但也很可爱,但是在八十年代却是非常令人诟病的,这是反映两代人意识形态上的代沟及当时社会发展下的阵痛与伤疤,树的哥哥便是社会发展下的牺牲品
在树长大之后,跟他一起长大的有几个混得还不错的,有的成为了民营企业家,有的开办了自己的补习学校。而这些人,各自存在道德上的缺陷,或是张扬跋扈,霸道蛮横,或是风流放荡,对妻子家庭不忠。这些又从侧面揭露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表面风光之下的阴暗,批判社会风气的堕落与腐朽。
树表面上在村里跟谁都搭得上话,其实却没有什么朋友。他是边缘而孤僻的。村里的人多少都沾亲带故的,所以大家表面上对待树还是比较客气的,也是为了大家面子上都好看一些罢了,这就是中国社会的“面子文化”。光头因为树不小心踩了他的鞋子故意为难他,甚至逼他下跪的事发生一点也不意外,事实上树在心里也很清楚自己的地位。树一直被边缘,被歧视,却只能忍着装着毫不在意。大家其实很看不起树,却依旧“树哥”长“树哥”短亲昵的叫着,这一切,都是为了那所谓的“面子”。树的内心是相当压抑的,一方面他渴望被大家尊重,渴望与大家走到一起,但终究还是被现实毫不留情的边缘化。
树与小梅的爱情是苦涩的。两个人之间没有那种少男少女之间对爱情天真与浪漫的憧憬,仅仅是都最现实而无奈选择了对方。像树这样没有事业,甚至没有一份体面的工作,长相也不出众的大龄男青年对爱情根本没有太大的奢望。他唯一渴求的仅仅是中国人传统的娶妻生子,让自己体面一些罢了。所以在结婚的时候因为没有借到他渴求的婚车他愤怒了,他很不甘心。别人都能奔驰宝马,自己想要辆皇冠都成了奢求,他内心压抑的愤懑爆发了。而像小梅那样的生理有缺陷的状况自然也好不到哪去。两个都是处于底层的人,都是保守辛酸的,我们都希望能看到他们或许会有一些惺惺相惜,携手共创甜蜜平凡的生活,而这些都没能成为现实。其实双方内心都是挣扎的,都不大看得上对方,又都无奈,只能向现实妥协。树与小梅的之间的爱情,表现了底层人物在现实压迫下对生活的无奈与挣扎。树在结婚的时候疯了一切显得那么突兀。令人十分遗憾,特别是对他后来的幻觉与现实的交叠不能理解。原以为不幸的小人物终于可以迎来自己的小幸福的圆满结局也破灭了,但对于树,这或许并不是最差的结局,至少,他看到了他所期望看到的,最后幻想着与小梅一起携手奔向了幸福的生活而不是继续向残酷的现实妥协、做最无奈的选择,忍痛不言,借烟酒麻痹自己,强颜欢笑。
对于小梅这个角色,可能给大家的印象就是相当羞涩,单纯,令人同情与怜爱。其实里面有很多令人玩味的东西。小梅的“羞涩”其实也是对于树的防范,刚开始小梅也是嫌弃树的,但是她的条件确实很难找到更好的男人,最后依旧被树的老实诚恳所打动。树最初找小梅动机也无非是一个大龄单身年青年对于女性的渴望,而不是单纯的对于爱情的期盼。所以说两个人刚开始是无所谓爱情的,无非都是各自的无奈选择。有两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就是小梅其实是会抽烟的,在跟树约会的那一次,她表现得很熟练。第二,是小梅其实对那种事也是很有经验的,结婚洞房的时候,树已经进入了“冥想状态”了,她竟然能够主动把事给办了,这种能力绝非是天赋没有经验是不可能如此熟练的办到....这一下子颠覆了大家对小梅清纯羞涩的印象,其实小梅这个角色还有隐情。大家要注意她工作的地方就能猜出一些端倪。“盲人按摩”,对于按摩保健这个行业在国内的很多潜规则,就不详细述说了。而且小梅虽然是个聋哑人,但是长得并不难看,也应该有男人对她产生兴趣,事实上树先生最早对小梅产生的也不过是那个意思。所以小梅很有可能就是一个在无奈生活中饱受欺凌,挣扎而不幸的“失足妇女”。所以她不相信爱情。她并不容易被打动。
树不相信爱情是因为他的软弱跟无能,他没有能力去追求自己渴望的爱情。小梅不相信爱情是因为自己的不幸跟曲折的经历。
说道最后,《树》这部片子其实就是一个茶几,上面摆着各种各样的杯具。但这部片子最大的优点并不是这些隐藏着的内涵,而是它把这些杯具渲染得五颜六色,令人看不出悲伤与绝望,只觉得一种淡淡的凄凉、苦涩却又回味悠长。要看懂它,了解那些所谓的“真相”其实并不重要,更要体会它。画面回到最后,树先生牵着媳妇一起奔向了美好的新生活。。。。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