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鸿福大清王朝1860出版最大的乐趣是看近代大人物吵嘴

时间:2022-10-30 15:55:44阅读:2437
文/张鸿福《大清王朝1860》是我出版的第五套近代历史小说,按说应该心如止水,但今天收到长江文艺出版社田敦国老师寄来的样书,仍然有些小激动。想写这部书,前后算起来十几年了。十年磨一剑不敢说,可能是打了张锄…
  • 国家话剧院著名国家一级演员。曾在《红色摇篮》、《井冈山》、《开天辟地》等三十多部…

文/张鸿福

《大清王朝1860》是我出版的第五套近代历史小说,按说应该心如止水,但今天收到长江文艺出版社田敦国老师寄来的样书,仍然有些小激动。

想写这部书,前后算起来十几年了。十年磨一剑不敢说,可能是打了张锄头。十几年前我创作完成《末路王朝——中日甲午战争报告》后,积累了一些近代史的资料,就决定写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洋务运动》,而且野心很大,觉得一定能写得很好。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约写了几十万字,写不下去了。涉及的人物、事件太多太复杂,根本驾驭不了。

接下来的十几年,我的写作兴趣一直集中在近代,先后出版了近代名臣系列《左宗棠》《李鸿章》《袁世凯》《林则徐》共10卷。2019年底《林则徐》向出版社交稿后,我觉得有能力写写洋务运动了。本想偷点懒,把旧稿改一下,结果发现几乎无一字可用。我先是很懊恼,继而又有点高兴,自己看不上自己,说明自己进步了。

2020年2月25日是大年初一,我选这一天开工。这个日子,超有仪式感,而且超有满足感:你看,大家都在过年,鞭炮声里本人还能写作,定力牛不牛!

当时取的书名是《补天憾》,意思是一帮人想通过洋务运动富国强兵来补天,无奈只有补锅的技术,结果只能遗憾了。到2021年3月21日完成全稿,4月1日正式提交给我的责任编辑田敦国老师。在编辑的过程中,出版社将书名改为《大清王朝1860》。1860年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也是个国耻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中国人深受震动,洋务运动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的。我写的这几部书,都是多卷本,我一直偷懒,只以一二三卷标注,取名就交给田敦国老师。我一直佩服他是高手,这次上卷取名《惊天变》,主要写英法联军的入侵如何震动朝野,被迫开始向洋人学习。下卷《挽狂澜》,主要写洋务派创立船政局、轮船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矿务局、汉阳铁厂等洋务事业。这两个卷名,我喜欢。

我对这套书有更多的期待。前四部书主人公本身都是近代史上的名人,有“蹭流量”之嫌。而这一部不是,如何把故事讲好,比较难,又无流量可蹭,容易扑街。

但我还是写了,而且还正式出版了。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作品。每部作品有每部作品的创作乐趣。

我创作《大清王朝1860》的乐趣是什么?最大的乐趣是看近代大人物吵嘴。办任何洋务,总是有反对派,许多时候反对的阵容还相当豪华,比如大学士也就是影视剧里常叫的“中堂大人”亲自登场反对。当然,他们吵嘴绝对不会像闹市里骂街,两队人面对面PK。像电视剧里大臣们在金銮殿上指着鼻子争论,这种时候也几乎没有。他们是“文”斗。洋务派上个奏折,提出干一件新鲜事,立即有人上折反对;军机处或总理衙门把反对的意见转给洋务派,洋务派做解释,反对方更多人上折反对。总之,要有几个回合。他们的辩论,有大智慧,也耍小聪明,甚至有时候真如闹市骂街,不顾体面。反对的意见里,往往会有特别奇葩的理由,会让你眉开眼笑。更有趣的是,当我读到反对者的意见时,我先不去看辩驳的奏折,我先猜,这种情况,张之洞大人该会如何如何。结果,等去看他的反驳奏折,果然我猜中了,那种成就感爆棚,觉得你快成了大人物的蛔虫了。又好像两方对骂,你站到某一队里帮腔,骂得很到位,而且最终获胜了。

另一个乐趣,就是在短短一年内,又掌握了那么多有趣的知识。比如,法国人和英国人烧完圆明园,就和恭亲王谈判,一签了字,就向恭亲王推销他们的洋枪。1860年英国和法国军队装备的步枪是什么型号?比中国的火绳枪好在哪里?必须有可操作的细节,否则说不明白。于是我恶补近代步枪史,并且读了大量的兵器爱好者的分析文章,有图有真相,不至于自己胡说八道。再比如,我要写开平煤矿(后来的开滦)用近代机器采煤的情形,我从来没下过煤井,更不了解近代用什么机器掘进、提升,不但要找资料,还要向有挖煤经验的朋友反复请教。再比如,1880年前后引进到中国的电报机是由哪些部件构成的?怎么发报?单发机和收发两用机又是如何工作?这一切也都需要我深度学习。我边创作边恶补世界近代步枪史、火炮史、造船史、铁路史、电报史、冶铁史,还要从大量的奏折、书信、日记等原始资料中,去寻找历史的细节。写小说你不能把百度类的知识摆给读者,而是要把这些知识融入情节中,融入人物塑造和故事推进中。就好比你找到了一堆破砖,但最后却盖出了一幢漂亮的房子,而不是建了一个小狗窝,其乐无穷啊。

只谈乐趣,好像有点浮浅。再谈点高大上的。我写这本书,思想认识上有什么提高?

最大的提高,是对工业化在国家民族复兴中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

大家都知道生产力水平决定一个国家的实力。自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后,工业化程度就成为决定国家实力的主要因素。英国引领第一次工业革命,因此引领世界一百余年;美国为主导引领第二、三次工业革命,因此至今美国还在称霸世界。当年一再欺辱我们的“列强”,无一例外都是通过工业化增强了国力,对农耕中国形成了绝对优势。形势如此,中国要摆脱受欺负的命运,也必须尽快推进工业化。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这些洋务官僚,他们虽然没有十分明确地认识到这一点,但他们的行动客观上埋下了中国近代工商业的种子,他们的努力必须得到尊重。

中国的大门被列强炮舰打开的时候,整个世界是欧洲的霸权世界,亚非拉大部分国家沦为殖民地。而日本是个例外,经过二十余年的“明治维新”,工商业快速发展,崛起为强国,成为侵略别国的“列强”。尤其中国,遇到这样一个恶邻,屡受侵略:1894年甲午战争割我台湾,1904年日俄战争后占我旅顺大连,1914年打败青岛德军,侵入我山东半岛,1931年9.18,占据我整个东北,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我大半国土沦陷。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用了14年时间。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工业化的差距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以1937年为例,日本当年的钢产量是580万吨,而中国当年的钢产量只有4万吨。日本飞机年产量1580架,中国一架也造不了。日本年产大口径火炮744门,中国一门也造不了。日本当年造了330辆坦克,中国一辆也造不了。日本当年造了汽车9500辆,中国一辆也造不了……这些数据未必精确,但中日工业化的差距却是一目了然。

新中国成立是中国工业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从血与火中走来,对武器、钢铁、工业的重要性认识特别深刻,无论是第一个五年计划还是论十大关系,都把实现国家工业化做为重要的目标,举全国之力推进工业化。建国以来,中国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程,如果单从生产力的角度去分析,工业化功不可没。经过数十年的奋斗,中国工业化水平实现了脱胎换骨,202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规模达到4.87万亿美元,这已经是我国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一。而第2位的美国制造业增加值是2.38万亿美元,不到中国的一半。即将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有资格有实力参与甚至引领,那就意味着,中国将真正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这也是美国为什么全力打压我们科技工业的原因。

以史为鉴知兴替。写完这部书,我最强烈的愿望就是,中国一定要继续重视工业化,一定要避免脱实向虚的陷阱,如此方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还是回到小说本身。同时受列强侵略,日本为什么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崛起,中国的洋务运动为什么效果不佳?这也是这本书试图回答的问题,所以在内容架构和情节设计上多次进行了交锋。

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有一群人尤其引人注目,就是当时的“清流”和顽固派。“清流”可以理解为是近代的“文青”,至于顽固派,那就不用多说了。这两个群体有联系也有区别,很多时候,他们是作为洋务派的对立面出现。他们反对引进和制造机器,认为中国人口众多,不需要机器,一台机器,夺百人之工,不适宜中国;他们反对架设电报线,认为电气纵横,会惊扰地下的祖宗;他们反对修铁路,轮车轰鸣,震动山陵,神鬼惊惧,鸡不下蛋,牛不耕作;他们反对工商业,认为会刺激人的逐利之心;他们很多时候直接把与洋人打交道的人视为奸臣、卖国贼……最初我只看到他们的可笑,但后来我开始困惑,这些人中,不乏清正廉明的官员,更有一批受人尊重的学者。现在我认为,他们其实是农耕文明面对强势的工业文明时最困惑的一群,我也意识到,他们最担心的,是国人因为仰慕欧美的先进,而视中华文明一无是处。

这种担忧后来真的发生了,不是曾经有人认为,汉字不灭,中国无望吗?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也有可敬、可爱的一面。

其实,工业文明并非全部先进,殖民侵略、弱肉强食、谋求霸权一直是世界不安定的主要原因;农耕文明中有可取的普世价值,以和为贵、同情弱小、守望相助、勤劳节俭等等,是促进人类和平共处的文化基础。

我想,观察一下当今的世界,会有不少人赞同我的意见。

在这部书的扉页,我写了这样一段话:

世界进入近代,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就是工业革命的兴起并传播,它催生的工业文明强悍而又野蛮地超越了农耕文明。近代的中国没有跟上工业革命的步伐,因此倍受欺凌,这是中国的不幸;中国没有走上西方式的工业化之路,中国的工业化成就因此没有带着侵略、扩张的原罪,这是中国之幸。幸与不幸,都与深厚、坚韧、顽强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想写的轻松一点,短小精悍一点,没想到,还是写了三千多字。感谢读完的朋友,请接受我的致意。

2022年7月24日

作家简介

张鸿福,山东莱芜人,济南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主席。2012年来主要以中国近代史为背景进行系列长篇历史小说创作,已经出版《左宗棠》(全二册)《李鸿章》(全三册)《袁世凯》(全三册)《林则徐》(全2册)。同时出版长篇历史报告文学《末路王朝――中日甲午战争报告》、长篇小说《鲁中烽火》。曾在《山东文学》《广西文学》《时代文学》《短篇小说》等发表作品50余万字,部分作品被《小说月报》《中外书摘》《读者》转载。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