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最后一批特赦战犯有10人申请去台,最后释放的国军战犯都有谁

时间:2022-10-30 09:10:41阅读:934
前几年上映的电视剧《特赦1959》深受近代历史爱好者的喜欢,这部电视剧将看似宏大的政治叙事和国民党将领被俘在狱的日常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功德林上演了一场绘声绘色的“思想改造”运动。这场运动成功地将“历史…

前几年上映的电视剧《特赦1959》深受近代历史爱好者的喜欢,这部电视剧将看似宏大的政治叙事和国民党将领被俘在狱的日常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功德林上演了一场绘声绘色的“思想改造”运动。

这场运动成功地将“历史战犯罪人”改造成社会主义新人,使昔日国民党中叱咤一时的将领从肉体、身份、思想焕然一新。

功德林里比较出名的有参加淮海战役的杜聿明、中国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但今天的主角并不是这些名气响亮的大人物。

在1975年最后一批特赦中,释放的战俘中有昔日十位国民党将领因为各种缘故不愿留在大陆安享晚年,而是愿意奔波千里,不辞辛苦前往台湾。

这十人的命运也各不相同,有的在劫难逃、结局凄凉;有的平平淡淡,与世无争;有的改头换面、枯木逢春。

《特赦1959》剧照

黄昏时的阳光依旧温暖

新中国的建立之路充满了坎坷与荆棘,革命的成功也不是反动派的拱手相让,而是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在战争中换来的。

有了战争不可避免的就会有战俘,中国共产党对在战场上俘获的战俘一向是以宽容为主。

在教员的《论十大关系》中论述“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时,进一步对宽大战俘政策做出了精彩绝伦的解释:反动势力虽然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做好工作,尽最大的努力与耐心,争取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针对苏联肃反扩大化的教训和当前的政治形势,要坚持”一个不杀、分批释放“的原则政策。连宣统皇帝溥仪和臭名昭著的特务头子也不杀。

《论十大关系》

细想一下,这其中蕴含着无穷的政治智慧。在肉体上消灭敌人是较为轻易的,在思想上改造敌人却是困难的。

共产主义者的宗旨和信仰从来都是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这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局势,也就有了建国后的第七次特赦战俘的决定。

光阴可不会在愚蠢的人身上作半分的停留,因为种种原因的干扰,导致对战犯的改造运动停滞不前,暂时搁置了。

1975年,中共中央决定恢复特赦战犯的决定,已是晚年的毛主席做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在293名战犯名单中,公安部上报的只有280人。

特赦战犯

有13人是刻板的顽固分子,可是毛主席看到报告后说:气魄太小了,人家都放下武器25年了,年龄也不是正午时候的太阳了,都放了吧,愿意回台湾的,给足路费;去了之后,愿意回来的,我们欢迎。

3月19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宣布了这一决定,这则消息无疑是在战犯中扔下一颗“炸弹”。

原本留到最后一批特赦的可以说都是冥顽不灵的国民党人,可令人大感意外的是提出要回台湾的只有十人。

由于篇幅所限和人生经历不同,下面有详有略来说这十人提出回到台湾的原因和他们人生的最后结局。

特赦战犯

十位将领的不同人生结局

这十人大概可分为四类,旅居异国的有四人,分别是原国民党第51军中将军长王秉钺,第25军中将军长陈士章,军统局西南特区少将副局长周养浩和军统局少将专员段克文;

在香港生活的有两位,分别是国民党青年救国团少将总队长蔡省三和国民党浙江保安司令部少将副司令王云沛;

留在大陆的有三人,分别是原国民党青年军第204师上校团长张海商、原国民党第281师上校团长赵一雪、原国民党第150师上校团长杨南邮。

还有一位比较特殊的是原国民党第68军政工处上校处长张铁石在香港自缢身亡。

国民党军官

这十人被特赦以后,大多有亲戚在台湾生活,于是便向前去投奔。

没想到的是在1975年4月14日,特赦十人跨过罗湖桥准备取道香港回台时,却遭到台湾当局的阻扰和拒绝,而且开足所有的宣传工具和媒体对这十人进行无差别的人身攻击,甚至造谣欺骗台湾人民,称这十人中的蔡省三早已人死身灭。

由于那时的香港还是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并未回归祖国,此前这十人原以为在香港只需停留十日,就可办好前往台湾的过关手续,所以在香港的签证只允许驻足10天。

不得已的情况下,大陆驻港机构见此情况办理了延缓离港的手续,就在在这漫长的等待时间里,许多人的决定改变了他们的后半生。

国民党军官

首先是第一类中的王秉钺,在5月11日夜里,地位最高的王秉钺突然神秘地从下榻的帝国酒店失踪了。由于王秉钺的官衔最高,影响力最大,所以台湾当局一度将其视之为“统战任务”中的核心人物。

但王秉钺在接受各路记者的采访时,态度一直是不卑不亢,声言在大陆受到的是人道主义的待遇,自己也不是中共方面的说客。

两天后,外界人们才从香港的《晶报》得知王秉钺脱离这十人的原因。

原来王秉钺不告而别,透漏出自己的耐心耗尽,于是私下里同台湾当局联系,早就前往台湾探亲了,不过王秉钺没有在台湾长时间逗留,9月份他搭乘飞机前往美国度过余生。

其次是蔡省三,由于蔡省三早年曾经跟随蒋经国工作过一段时间,还有青年时期因为妻子的关系结识的中央军校第三分校的朋友王升。

因此,蔡省三去台湾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访友,但是这一请求被台湾当局无情拒绝,蔡省三没有办法,在朋友的帮助下闯过重重难关定居在香港。

但是那时的他已经不是领兵打仗的沙场将军,而且也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好在蔡省三还有写作这一特长,于是便以此为生。

蔡省三在八月写了一篇题为《访蒋经国旧部蔡省三》,蔡省三在文章里如实写下了蒋经国从政的经历,实事求是地评价蒋经国的一生。

蔡省三

他认为蒋经国上台后有“三大不会”政策,一不会出卖台湾;二不会投降共产党;三不会把台湾搞烂,在经济方面有一定的作为。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以后的事实大抵如他所料,可见蔡省三还是有一定的政治观察力。

多年以后,还赠给蒋经国一首诗:月明清夜深思量,通今达变除旧章。安得青史着一笔,终是华胄好儿郎。

在这十人中,就属蔡省三的结局最好,不仅老年时期成功续弦,还在1994年作为特邀嘉宾赴北京出席了国庆45周年庆典。

蒋经国

最后谈谈最令人唏嘘的张铁石。由于台湾当局当时提出如果这十人想要到达台湾,必须在香港发表“反共态度,同时向自由中国救济总会申请难民身份。”

张铁石心想自己为国民党出生入死半辈子,最后竟然成为了难民,无法接受这个苛刻的条件。

不久张铁石的儿子张润佩带了些台湾的土特产从台湾来到香港见到了张铁石,说奶奶虽然年过九旬,依然健在,母亲来台多年,恪守妇道,支撑着五口之家,自己也在一家民航机场当机长。

张铁石

张润佩还告诉父亲,说目前政治氛围紧张,自己只能化名来见,并且委托朋友寻找到一位名叫凯军的国民党驻港人员,悄悄办理签证送到台湾,但是需要父亲效仿王秉钺先行离开下榻的酒店。

张铁石信以为真,在凯军的帮助下入住了富都酒店。谁知道,富都酒店的老板徐亨是国民党特务,经常请张铁石喝酒。

相处几天之后,张铁石才知道徐亨的伪善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阴谋,先是用美色引诱张铁石,后来威逼张铁石填写一份悔过书,悔过书上充斥着许多不堪入目的污蔑共产党的言语。

但是张铁石丝毫不为所动,这是他接受功德林改造后的最后底线。可惜的是远在台湾的张润佩对此情况丝毫不知,还被蒙在鼓里。

功德林

左思右想后,张铁石感到回台探亲的愿望已经破灭,而且徐亨又步步紧逼,甚至动用私刑。在6月4日黎明时分,张铁石万念俱灰,写下一份绝笔遗书,在酒店浴室的水管上吊自杀,再也没能看见初生的朝阳。

在看到张铁石的悲剧后,陈士章和段克文也打消了前往台湾的念头,为避免再发生张铁石的悲剧,他们先后乘坐飞机去了美国定居。

而赵一雪、张海商、杨南村三人也是哀莫大于心死,毅然重新返回祖国定居,分别在各自的家乡当上了政协委员。

还有一位是王云沛,这人在台湾当局的威逼利诱下一直默不作声,装聋作哑,可惜的是身体不好,在1978年5月见到妻子家人后,因病离世,骨灰由儿子专程来到香港领回,葬于浙江省原籍,也算是落叶归根了。

王云沛

结语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十个人是在国民党中一路高升,实现当时的人生价值的,可未曾想到的是命运是如此的捉弄人,失败也是在国民党手里,或许国民党早已不是孙中山时期的国民党,要不然也不会如此的不近人情。

参考资料

《论国内战犯1959年特赦释放的实现》 陈世定

《获释战犯张铁石在港自缢悲剧》 窦应泰

1975年.最后一批特赦战犯有10人申请去台,最后释放的国军战犯都有谁

被特赦后申请去台的10名战犯,有1人因此自杀,其余9人结局如何?

在解放战争胜利以后,被我国俘虏的很多国民党官员也因此成为了战犯,他们在战争时期做过很多伤害人民的事,因此在接受了人民的审判之后,他们大多被关进了劳动改造所进行改造,以防止他们再次与人民为敌。在1975年的时候,我党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因此对这些关押了25年的国民党顽固派进行特赦,将200多名战犯释放出来,再将其释放以后,我国政府也没有对他们进行非人道的制裁,反而是给予了充分的选择权,让他们自己决定自己的去向。

在这些战犯中,大部分人都选择回到老家回归平淡的生活,做回一名普通人。而对于一些仍然心系国民党的战犯,他们便向台湾当局发起了申请,想要继续去台湾为国民党效力。对此我国也并没有拒绝,而提出申请的总共有十人。然而,当时台湾当局出于这些人可能会对台湾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就拒绝了这些人的申请。这些人在受到台湾的拒绝之后非常懊恼,随即开始自寻出路了。那么,被特赦后申请去台湾的十名战犯结局都怎么样呢?有一人因此自杀,其余九人结局如何?

在受到台湾的拒绝后,有四人选择流亡美国,他们分别是段克文,周养浩,陈士章和王炳樾。自然都沉在国民党中担任高职,也都曾经做出过很多对不起人民的事,因此他们才会选择流亡美国,无言面对人民。其中最为知晓的便是周养浩了,他曾是国民党一名高级特务,更是参与了暗杀杨虎城将军的行动。这四人在流亡美国以后生活并不如意,最终也都是客死异国,郁郁而终。

还有两人选择去了香港,他们分别是蔡省三和王云沛。在十人中还有三人选择留在了内地,他们分别是杨兰顿,赵一雪和张海商,三人在国民党中担任的官职不高,因此思想也没有那么顽固,在受到台湾的拒绝后他们就选择留在了中国,后来还成功进入了政府机构。三人的晚年生活也最为平静。最后还有一个结局比较特别的人叫张海石,他也是国民党中的顽固派,在受到台当局的拒绝之后他深感无望,遂选择了自尽。

1975年.最后一批特赦战犯有10人申请去台,最后释放的国军战犯都有谁

国民党战犯被特赦后怎么安排

从1959年开始到1975年,中共中央先后分7批共特赦国民党战争罪犯554名,其中国民党高级将领200余名。中共中央公开宣布:特赦后,每人都给公民权;有工作能力的,安排适当工作;有病的和干部一样治,享受公费医疗;丧失工作能力的,养起来。

特赦后的国民党战犯中的许多人先后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和常委,还有一批人被安排为地方政协委员、常委。参政议政,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的许多人还以严肃的态度写回忆录,以求后代有所借鉴。

扩展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我党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稳定,开展经济建设。不久,又投入抗美援朝战争之中。此时,被我人民解放军俘虏的900多名战争罪犯正在全国各地的监狱里关押改造。随着国内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国内政治、经济渐趋稳定和人民生活的逐渐改善。

1956年1月30日,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为争取和平解放台湾,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奋斗”的号召,提议“政协会后,可放十几个战犯看看”。 

中共中央非常重视周恩来的意见,认为现在已经初步具备了释放一批战犯的条件。除了国内形势逐渐稳定和好转之外,从战犯本身情况来看,这些人过去虽然都有过重大罪恶,但他们一般都在上层,同人民群众直接接触较少,不像直接压迫人民群众的恶霸地主,不杀掉一批不足以平民愤。而且,这些国民党战犯经过近几年的关押改造,大多数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悔改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释放一批战犯,将有助于孤立、动摇、瓦解境内外的反动分子。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当时根据周恩来阐明的对台方针和中央部署,政府已经明确宣布,国民党去台人员只要返回大陆,不管什么人一律既往不咎。在这样的前提下,适当释放一批战犯将有利于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历史大观:一个不杀 我党特赦国民党战犯始末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