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朱棣评价太子(帝王对朱棣的评价)
文章|微微看影视
图片|来自《大明风华》
影视类型|历史/古装/喜剧
剪掉43集以后的续貂狗尾,这部《大明风华》,应该可以拿到7.5分。
毕竟大部分人想看的,是大明的绝代风华,而不是孙若微传。
剧中最精彩的部分,大约要数以朱棣为主的这个朱家四父子间的戏份。
众所周知,《大明风华》不是一部正史。它只是以老朱一家亲为时代背景,以爹坑儿子,兄弟互黑为基调的一部家庭伦理喜剧。
在一部喜剧里,去寻找课本里的历史以致它的每一步足迹,显然是缘木求鱼。
只要大方向符合历史滚滚向前的车辙。至于那些草蛇灰线,谁又知道哪个,才是当时卸了妆的样子。
那就不妨轻松点,只看这父子兄弟之间的嬉笑怒骂吧。
都说姜还是老的辣,论起父子互坑,朱棣家这三个傻儿子,哪里是他爹的对手。
朱家三傻的基调,已经稳稳地确定了。
老大善良怯懦,经常被朱棣一个眼神,几句话,吓得嘤嘤大哭。
老二莽撞暴脾气,遇事横冲直撞,在朱棣面前敢怒敢言。
老三墙头草,跟老二亲近,凡事只听这个二哥的,但遇事跑得也挺快。
老爷子出差一趟回来,就要查看老大的功课,还责令功课没查完,不许老大离开半步。
这个把老大吓个够呛,立马就回家写了一封辞职信。准备告老还乡,哦不,是卸任归田。
老爷子立刻脑补了一出戏,你这是要躲开我,偷偷培养你自己的团队。然后回头新开一家公司,专门跟我对着干。
老大赶紧三连否认,爹爹想多了,爹爹我没有,爹爹我不是。
傲娇老爷子只是一脸的,我不听,我不听,说你是,你就是。
老大这个太子爷当得,有没有点本事旁人不清楚。但是他的毕业证,一定是厦大颁发的。
老爷子在老大老二一通闹腾,非让老大砍了老二,老爷子自己还闹个脾气,离家出走。
结果第二天,这兄弟两个人还是一副兄友弟恭的样子。
这个三个不懂事的,一天天净干些不让人省心的事情。最后还得大孙子出面为父亲及二叔试探老爷子口风。
为了不惹老爷子猜忌,老大没事就在家里搞养生。
不是舞个太极剑,就是在饮食上严格控制,看把太子爷给饿得这憔悴的小模样。
用冲动毛躁的白羊,来形容朱高煦,是一点也没错。
情绪瞬息万变,而且心情一点都藏不住,什么都写在脸上。
老爷子在痛批太子,你这个太子还能不能当,不能当就换个人当。
老二就赶紧在旁边接话,爹爹,看我看我,我可以的。
当老爷子骂他时,能一蹦三尺高,敢跟任何人吹胡子瞪眼。
老爷子对他说,你最像我,可惜你不是老大,委屈你了。
这个傻子,多年付出委屈被人戳中,百感交集之下竟也哭得像个两百斤的孩子。
而当老爷子,让老二代为执掌监国之职时,又立马连跳带蹦,高兴得像个两百斤的傻子。
为了点公司的经营管理的事情,老爷子对着老二一顿劈头盖脸的痛骂。
这换做往常的他,或是或作老大,肯定是低头服软。
可是老二这么长时间以来,对公司的事情出钱出力,无不尽心。
老爷子含沙射影的迁怒与训骂,让老二当场暴走。
一通行云流水的回怼之后,拂袖回府。
听到老二跟老爷子干了一架的老大跟老三,惊得当场眼珠子都快掉出来。
两个人又不敢这个时候去老爷子面前触霉头当炮灰,只得匆匆赶到老二家里。
结果,好家伙,这灵堂都直接搭起来了。
一家老小,披麻戴孝,呼呼啼啼,声势浩大。
老二应该是离宫后就立刻开始后怕,自己这是怎么犯了混。一张口,就把皇帝给骂了,这可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嚣张。
为了省去后面的麻烦,老二直接就给自己把灵堂先布置上了。
看见老大跟老三一起前来,更是直接躺在棺材里,说什么都出不来。
两个人正劝着,老爷子的代言人就来了,当众宣读了圣旨。
大家还想着这个事情都闹这么大了,想着老爷子也许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没想到这两父子,还真杠上了。
老大老三一看这个架势,再也掩饰不住喷薄欲出的笑意。赶紧跑回家,关上门,半夜笑出鹅叫。
这老二看着一根筋,却还真不傻。这一通闹腾,老爷子解了气。
最后还是自己给自个儿找了个台阶,拉了个替罪的羔羊。于是朱棣与朱高煦二人,又重回父慈子孝其乐融融,家境气氛一片祥和。
作为企业审计部门的老三朱高燧,一直都是最低调。
用双子座来形容他,笔者觉得非常合适。
平时跟老二走得比较近,有事没事,就往老二跟前凑。
看上去伯歌季舞,倒也丝毫不妨碍老二栽跟头的时候,他在一旁双手叉腰,笑得很大声。
看上去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这个墙头草,就是让人捉摸不透。
整部剧的基调,就是历史喜剧。以荒诞离奇的手法,来讲述一个朝代的兴衰更迭,一个家族的华屋山丘。
而大家都知道的是,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可人类的悲喜,它并不相通。
生活在帝王之家,看着嬉笑怒骂,实则父子兄弟,又有几分真情。
而那个看似猜忌多疑,将众人玩弄于股掌之上的老爷子,看似儿孙满堂,却也只能称孤道寡。
可能,他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过想争究一个“过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史评。
《大明风华》讲的是什么故事,为什么感觉胡善祥的戏份更多?
给你先讲一段故事:
永乐二十二年(1424)元月,阿鲁台又开始重操旧业,在明朝边界沿路抢劫,侵扰大同等地,此时朱棣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但为了彻底解决问题,他还是十分勉强地骑上了战马,第五次率领大军出征。 就算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儿子着想,帮他把对头收拾干净,将来才好安心做皇帝,就算留不下多少遗产,也给你留个太平日子吧。 古往今来的父爱,大抵都是如此。 朱棣与往常一样,挑选了几个大臣与他一同出发远征,而在他挑选的人中,有一个会在不久之后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个人就是杨荣。 六月,大军出发到达达兰纳木尔河,这里就是原先阿鲁台出没之地,然而此刻已经是人去楼空。抢劫惯犯阿鲁台早已收拾好包袱,逃之夭夭了。 经过反复搜寻,仍然不见阿鲁台的身影,朱棣的身体却是一天不如一天,大臣们发生了争论: 张辅表示,愿意自己领取一个月的粮食,率领军队深入大漠,一定要把阿鲁台抓回来。 杨荣表示,大军已经到此,如果继续呆下去,粮草必然无法充足供应,必须尽早班师。 朱棣木然地听完他们的争论,下达了命令: 班师。 他也已经厌倦了,从少年时起跟随名将远征,到青年时靖难造反,再到成年时远出蒙古,横扫大漠。打了几十年的仗,杀了无数的人,驰骋疆场的生活固然让人意气风发,却也使人疲惫不堪。 还是回家吧。 七月,大军到达翠微岗,周身患病的朱棣召见了杨荣,君臣二人之间进行了最后一次谈话。 朱棣说道:“太子经过这么多年磨练,政务已经十分熟悉,我回去后会将大权交给他,我自己就安度晚年,过几天平安日子吧。” 杨荣心中大喜,却并不表露,他回应道:“太子殿下忠厚仁义,一定不会辜负陛下的期望。” 重病缠身的朱棣笑了笑,他夺得了江山,也守住了江山,现在儿子已经很能干了,大明帝国必将在他的手中变得更加强大,自己也终于能够安享太平了。 但朱棣想不到的是,他已经回不了家了。 可能上天也学习了朱棣这种凡事做绝的作风,他注定要让这个喜爱战争和打仗的皇帝在征途中结束他的一生。 大军到达榆木川后,朱棣那原本强撑着的身体终于支持不住,于军营中病逝,年六十五。 六十五年前,在战火硝烟中诞生的那个婴孩,经历了无数风波,终于在征途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获得了永久的安宁。 在我看来,在远征途中死去,实在是他最佳的落幕方式,这位传奇帝王就此结束了他的一生。 这似乎也是一种宿命,生于战火,死于征途的宿命。 按照以往的习惯,应该给这位皇帝写一个整体的评价,其实对这位传奇帝王的评价,在以往的明史资料中有很多版本,而我认为最为出色的当属明史的评论。 虽然明史有很多错漏和问题,但至少在对朱棣的评价上,在我看来,史料中无出其右者,我之前很少引用古文,最多只是引用只言片语,用来说明出处,但此段文字实在是神来之笔,在下本欲自己动笔写评,奈何实在不敢班门弄斧,故引用如下: 〖赞: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得评如此,足当含笑九泉! 他不是一个好人,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
这部剧比并不是说谁的戏份多少!主线是在传达给我们一个王朝的兴衰,个人感觉每一个人都是主角!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