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雷和韩梅梅在哪儿拍的「李雷和韩梅梅打着怀旧幌子碰瓷」
【娱情分析】
《李雷和韩梅梅》完全不接地气,让人难以产生共鸣。电影中的高中校园和现实高中差距太大,让人想到《小时代》里足有一百平方米、完全脱离现实的大学宿舍;而珠光宝气的家长形象,可以无缝对接到任何一部狗血豪门剧。
投机心理催生空有“IP”躯壳的剧本
国产青春片这两年也在电影市场中占有了一定的份额,总体评价可以说哀鸿遍野。在连续看了这个月上映的《我心雀跃》和《李雷和韩梅梅》,对这一类型更是要绝望。
女性导演刘紫薇的处女作《我心雀跃》是一部干净清爽的青春小品。在剧作结构上虽然并没有什么新意,但在美术和摄影方面下足了工夫的。客观而言算是一部缺乏野心的精致甜品。而同期上映的《李雷和韩梅梅》则更像是一袋过期话梅,劣势而酸涩。在这部矫情做作的影片中,刻意安排的笑料让人尴尬——如果我笑了,可能因为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个笑话。
众所周知,《李雷和韩梅梅》来自上世纪90年代的初中教材,据说此前曾有媒体报道,对于教材中的李雷和韩梅梅是否曾有一段恋情,教材主编听说后,曾忍不住哈哈大笑,并回应说,两个人从头到尾就没说过几句话,因当年怕孩子早恋,刻意不让俩人有太多来往。而插图作者表示:“当时画的时候就得警惕,不能给孩子传授任何不良的东西。”然而在IP满天的电影市场,连英语课本也成了改编剧本的素材,可见从业者的想象力之匮乏、投机心理之强烈。
当然,如果只是蹭一个主角名字,也无不可。除此之外这是一个全新的故事。但事实又一次证明,这是一部跟《同桌的你》一样打着怀旧幌子的“碰瓷”。这部电影充斥着网络大电影般的美学,夸张艳丽的色彩基调让人不禁产生电影中的高中生置身于三流片场的错觉,他们的一颦一笑,动作行为似乎与中学生谈不上太大关系,我几次在女主角面部特写下迷失在她精心描画的妆容里而忘记关注剧情。
也许是因为剧情实在是乏善可陈,松散混乱的剧情,毫无营养的故事,都使之所展现的青春在那看似美好的外表上,让人所感受到的只是一股死气沉沉的冗长。最最糟糕的,不知道编剧为什么非要生搬硬套加入英语学习和外国人Jim的桥段,我几次看着主角说英语而口型对不上时,在影院尴尬得坐立不安。
不知所云的剧情使“怀旧”变得廉价
这部电影究竟要表现什么?青涩的初恋?教育问题?不得而知,我只想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部电影?一位网友在网上的评论很能说明问题,他认为李雷和韩梅梅还不错,因为这样的电影他根本是来怀旧的。那么,当我看到Lucy、 Lily、 Jim和李雷、韩梅梅一同出现,试图描摹的是零零后们的校园生活,却不伦不类,这群从英语书中跑出来的人物时而说着配音英语,时而莫名其妙组起了乐队高歌,我感到我的青春被毁了。
对演员反而是无法苛责了,在一个没有成型的故事里,演员也是被动的。我甚至为张子枫感到迷茫,难道演员在成长的路上一定要经历一波烂片吗?虽然周冬雨演完《同桌的你》还能靠《七月与安生》拿下金马奖最佳女主角,但张子枫先前在《唐人街探案》里,演技就已经很成熟了啊,却转头演了这样一部“碰瓷”的粗糙电影。
近年来,华语电影一直在做各种商业化的尝试,关于国产电影类型化的讨论也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了,而国产青春片为何还是屡遭诟病?《李雷和韩梅梅》就非常集中地反映了国产青春片的几个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不接地气,让人难以产生共鸣。电影中的高中校园和现实高中差距太大,让人想到《小时代》里豪华公寓型的、完全脱离现实的大学宿舍;而珠光宝气的家长形象,可以无缝对接到任何一部狗血豪门剧。另一个问题在于许多青春片的主创团队,或许离青春太遥远,他们塑造的青春故事就像是塑料花,看上去艳丽无比,其实都是假的。
整个影片呈现出来的状态就像是一个已经僵化的中年人硬要装作稚嫩。我们在这样的电影中看不到青少年真实的情感和生活,他们在电影里的所思所想,更像是成年世界的仿制品,丝毫没有活力。主创们没有把心思放下如何了解和理解年轻人,妄图以几个当红的年轻面孔强做青春状,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早前的电影文化,往往着迷于一种对于残酷青春的书写,而最近的几部电影中,八零后对于青春的集体回忆,却往往是自带柔光效果的美化。将人物与时代隔离,所有情景仿佛发生在自我臆想的真空玻璃罩下,试图让任何一个八零后在电影里找到青春回忆。这样的策略在八零后日益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今天,国产青春片的集体怀念90年代或许有一定的市场价值。但青春片作为一个类型,主要的观众是青少年,张扬的是青春,表现的是在特定年龄段的真实与青涩:或许不成熟,但是诚意十足;或许没经验,但是意气风发。但在国产青春片里,只沦为烂俗老梗的温床,沦为被成人世界想象的“异端”,沦为无比廉价的“情怀”。
□余余(影评人)
《李雷和韩梅梅》是一部怎样的影片?
碰瓷,请放开这两位少年
——本片受众定位可列入“世界十大电影未解之谜”
古有“潘金莲”致信王健林为排片少叫屈,
今有“李雷韩梅梅”叫板豆瓣为低分鸣冤。
“潘金莲”我看了确实不烂,看了“李雷韩梅梅”片方的陈词,加上80后对这对国民IP的独特记忆,昨天去看了《李雷和韩梅梅——昨日重现》。
李雷和韩梅梅,人教社中学英语教材中的两个人物,李雷梳着小平头,韩梅梅穿着蓝色校服裙,夹在英俊少年JimGreen、姐妹花Lucy&Lily、以及爱做飞行器的Uncle Wang和爱说话的鹦鹉Polly中间,俩中国孩子见面也不能说“吃了么”“没吃回家吃去吧”,而要用一口地道的伦敦腔,中气饱满的吐出:
——How are you?
——Fine,thank you,and you?
——Im fine too.
鉴于从小就混迹国际友人浸入式学习英语,他俩的英语一定都不错,李雷长大后或许出国留学,回国后创业成了海归精英,韩梅梅则去了上海的五百强外企独自打拼成优质剩女,直到有一天他们在魔都相遇。。。好吧,那是老谭和樊胜美。
其实6册教材下来李雷和韩梅梅总共也没说上几句话,据考证,与李雷对话频次最高的是双胞胎中的Lucy,而韩梅梅则最易被金发帅哥Jim Green搭讪。如果一直按这一势头发展,他们应该双双组队成跨国婚姻,然而巨大的Culture Shock终于让他们再也说不出“Fine,thank you”,多年之后的同学会上李雷和韩梅梅再度相遇,终于可以用中文互诉衷肠,发现彼此才是soul mate。。。好吧,那是李亚鹏和徐静蕾。
不如就让李雷娶了韩梅梅。按照他这种梳短发平头,T恤扣子都要系到领口的传统少年人设,长大了也跑不出“朱砂痣变蚊子血,明月光变饭粒子”的东方式审美疲劳,日子久了,韩梅梅不再是他的心头好,参加昔日女神Lucy的婚礼,触动他伤心的魂,他喝得伶仃大醉,梦见自己重返校园,牵手心动女生,走上人生巅峰,最终发现黄粱一梦,还是眼前人最好。。。好吧,那是夏洛与马冬梅。
等待开场前的几分钟里,我脑补了好几种剧情,毫无新意,直到电影开场,才真正亮瞎了我的眼——中国电影真的该分级,这片分明只适合7-13岁儿童的心智观看,超龄观看会引起不适。
随着一声“LessonOne”熟悉的磁带声,熟悉的校服,熟悉的广播体操,熟悉的旧版人民币依次入画,前几分钟真的有种穿越回中学时代的感觉,可全片看下来,其实讲的就是一个叫韩梅梅的中学生暗恋一个叫李雷的中学生的故事,借用了李雷和韩梅梅的名字,或躯壳而已。除了基本的人设和鸟设(Polly),其它都不着调,情节弱鸡,逻辑感人,纵使小演员们天真可爱,也唤不起叔叔阿姨的青春记忆。
那么问题来了,这部片的受众定位是什么?
李雷&韩梅梅出现在人教社版英语教材的时段是1990-2004年,按13岁上初一计算,使用李雷&韩梅梅版教材的小伙伴出生于1977-1991时段(暗合网友推算出的李韩年龄,见文末“大事年表”),那么今年是26-40岁,正值中产的年龄段,打怀旧牌,就让我们这些叔叔阿姨全程90分钟看俩高中小屁孩玩小暧昧?
按影片的上映日期,6月9日,高考结束第一天,那么主力受众是今年高考的毕业生,年龄十八九岁,可是不好意思,2005年起教材就已改版,他们根本不知道李雷&韩梅梅是谁。
那么受众就再低幼一些,主打中小学生市场,那应该定档暑期档啊,6月9日上映,又能截留几个中小学生?而且你凭什么认为跟同期上映的《变形金刚5》相比,小盆友们会选后缀 “昨日重现”,前面是两个完全没听过名字的怪片子?00后、10后的小盆友的“昨日重现”难道不应该是喜羊羊与灰太狼?
忍受着影片的尴尬,我坚定的认为本片受众可以列入“世界十大未解电影之谜”。
据统计,仅1990-1999年间,使用人教版英语教材的中学生就达2亿人,李雷&韩梅梅绝对是可以引发怀旧热潮和观影流量的超级大IP。
然而IP只是IP,变成电影,还需要一个编剧的距离,而这一步显然是被本片省略了,变成了时代符号和怀旧场景的堆砌。
看之前,片方声讨豆瓣4.2分之低是水军所为,电影看完后,豌豆再刷了次豆瓣,分值已降至3分。我相信这里确实应该有水军的成分,因为让我打,我会打零分。
还好有机智网友纷纷出手,比如这位。
所谓“李雷韩梅梅”叫板豆瓣CEO这种标题话术,分明是告诉人们——
让开,你们都让开,我要开始炒作了。
打着国民大IP 的旗号“碰瓷式营销”,李雷和韩梅梅应该说,这个锅我们不背。
当然全片也不是一无是处,伴着那声熟悉的“LessonOne”,徐誉滕创作的主题曲《李雷和韩梅梅》还是能让我们打捞起些许青葱记忆。
Li Lei和Han Meimei
谁也未能牵着谁的手
Lucy回国 Lily去了上海
身边还有了那么多男朋友
Jim做了汽车公司经理
娶了中国太太衣食无忧
Lin Tao当了警察
Uncle Wang他去年退了休
还好Polly还活着
它永远都不会老
永远到处飞
……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九十年代使用人教社版英文教材(朗文出版社出版)的朋友们
--END—
李雷和韩梅梅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从小到大的英文课本上都没出现过?
李雷和韩梅梅最早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试用版)的初中英语教科书里的人物,2001年改版后不再出现。
不过,200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英语配套教材《派斯英语》中,李雷和韩梅梅的故事又有了续集。
2005年以后网络出现了集体回忆李雷和韩梅梅的相关内容,而后又出现了同名漫画与同名歌曲。2010年,北京出现了同名话剧。
扩展资料
刘道义是上世纪90年代人教版英语教材的中方主编,也是李雷和韩梅梅的创造者。那是在1988年,刘道义50岁,在人教社英语编辑室担任主任。
这套发行10余年、影响了至少2亿中学生的英语教材,是改革开放后中国英语改革的产物。这套和英国朗文公司合作出版的教材,首次吸取了国际上流行的交际教学思想,因此诞生了诸多和“80后”一起成长的人物角色。
在这套英语教材里,共设计了三个外国家庭,来自英国的Green一家,来自美国的King一家和来自加拿大的Read一家,主角就是LiLei(李雷)和HanMeimei(韩梅梅)两个中国孩子。
还有一个被大家津津乐道的鹦鹉Polly,这只有女孩名字的小鸟,在课本里飞来飞去,用奇怪的声音说话,连接着各个人物角色的关系。
设计人物的时候,编辑组对角色名字和性格进行了充分考虑,他们挑了一些好念好听的,让国外作者选。
人物性格的设计也中外有别。中国孩子传统些,外国孩子开放些,穿牛仔裤,平时有点小调皮。每个人物都有特点,要让读者一眼就能看出是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雷和韩梅梅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李雷和韩梅梅:“80后”集体怀旧的符号?(图)(3)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