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不合就跳舞帅炸天动态图出处装C电影我只服印度
最近有网友找编儿帮忙搜索印度电影,一下子提起我的兴趣。电影界一直有一个传说“装C我只服印度电影”。是啊,装C实在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比的上印度,今天编儿把网上最火热的印度装C电影动态图的出处都翻了一遍,其中这些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不过看完下列电影,你再也不会想看国内的电影了。虽然宝莱坞比不上好莱坞,但是人家的特效可是最棒的。比咱国家的5毛特效强多了。而且印度跟好莱坞一样也是喜欢推崇肌肉猛男,行走的荷尔蒙。唯独我们国家偏爱小鲜肉和娘炮。
《宝莱坞机器人之恋》
被誉为宝莱坞最贵的电影,耗资约16.5亿卢比。看图片就知道技术够震撼了,一个人拿一百支抢,弄得跟个圆规一样,还能扫射。机器人最后还跟女主产生了爱情,很美好的想法嘛。而且还附送MV歌舞表演。 ps:其实全部的印度电影都附送,哈哈哈
《勇士柏拉瓦传奇》
女主是啥名字,我看不懂啊,不过我好喜欢,眉毛都是戏,而且超可爱。有点波斯王子的影子,女主被男主的情敌杀了,无法在一齐。到了现代后还是遇到了男主,于是发生歌舞奇幻MV..........噢,不是,是发生爱情故事。
看看看,这开车技术,一个卡坡转身,告诉你什么叫飘逸最高境界,速度很快,我只看到了修下水道4个字,如果男主看到了,告诉他,我在秋名山等他。
《痛击》
印度的狙击电话亭啊!!!!而且能在电话狙击,要是美版的有这技术,也不会搞出那么大的麻烦来了。比手撕鬼子有意思多了。
《雄狮》
想必你们都看过这个图片了吧?天马流星拳,我想星矢看到,一口老血也会喷个不完,他才打一个,这大叔可是打一排啊!!一排!!!!小宇宙爆发了。
《孟加拉虎》
这种把人打得跟皮球一样弹跳的情节的印度电影还真的很多啊!牛顿已哭倒在地
《误入雷池》
做到这样高端的技术,还是快镜和慢镜头一起运用,证明了印度不只是跳舞唱歌,还有科技啊。当然科技也少不了跳舞唱歌。车都撞天上了,还能这样悠然自得的跳舞,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
《皆大欢喜》
帅炸了哪个女人受得了,把跑车开的像皮球一样弹起来,还能送玫瑰花,不过这女生胆子也肥,竟然不怕。故事说一对基友合伙蒙富豪哥哥的钱。
《Siruthai》
男主为了一个警察报仇的情节,警察很正直,在扫荡黑帮势力被杀,男主被这样的行为感动有了下面这幅图了。这是超人吧,抓起个逗逼,把墙都摔碎
最后编儿想问一下,这部电影是什么名字,
我怎么找都找不到,图片是骑马漂移过货车,因为我很担心这马有没有擦伤,哈哈哈哈。要看电影看箭头↓↓↓↓↓↓↓↓
每日热门影视 你懂得 公众号movie_tj(长按复制)
为什么印度电影一定要跳舞呢?
一、传统的影响
印度人大多信奉印度教。湿婆是印度教中的三大神之一,印度教认为,舞蹈是由湿婆创造的,湿婆神是舞蹈的化身,因此,印度人把对湿婆神的崇拜表现为对舞蹈的热爱。即使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当中,比如聚会、结婚等活动,他们也习惯用歌舞的形式来表达情感。歌舞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备受印度人民的推崇,所以当它们在二十世纪与电影这一新奇的艺术形式“联姻”时,在印度电影人的努力下,理所当然地造就了具有独特魅力的印度电影。
二、本能的驱使
印度电影诞生后,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其审查制度十分严格,对色情元素的管制很严厉。然而印度的其他艺术,如雕刻、绘画等,可以大胆地表现情欲。因为毗湿奴———印度教三大神灵之一,他有一个化身就是情欲的象征,而且印度教徒非常崇拜湿婆的林伽,认为性和情欲是神赐的。所以,为了表达内心正常的本能冲动,并且避免和审查制度造成冲突,聪明的印度人最终选择了舞蹈这一和性本能有着深刻联系的元素:暧昧游离的秋波,欲说还休的语言,若隐若现的肢体,似迎还拒的接触,以及类似聚会和仪式的群众歌舞,这一切都十分独特巧妙地宣泄了印度人在电影中对艳情的期待。
对于广大中国观众而言印度电影动辄180分钟甚至200分钟的庞大时长一直以来都让人难以消受,而其中动辄就唱歌跳舞的壮观景象更是让羞涩内敛的汉族同胞们无力承受,但这也恰恰体现了印度电影独特额名族性。印度人的歌舞基因其实根植于他妈的宗教传统。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毁灭神湿婆也是舞神。而一般认为印度舞蹈正是起源于宗教祭祀礼仪,千百年来,歌舞早已成为了印度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抒发个人情感或借以逃避现实,歌舞早已和吃饭睡觉一样自然。因此歌舞出现在大量宝莱坞电影中是在不足为奇。
印度舞蹈可以算作糅合了印度宗教和艺术的一种很特殊的传统文化,之所以爱在电影里添加舞蹈,更多的为了向世界展示一种印度独一无二的文化,同时也是出于考虑到印度本国受众人群的喜好。
就像中国功夫享誉全球一样,我国武侠电影里面对打斗的场面塑造也有自己的特色,同样承载着中国的文化,一定程度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武术文化,比如《卧虎藏龙》。
印度舞蹈历史悠久,早在印度河文明时期,印度先民就很喜欢跳舞。在哈拉帕和莫亨殊达罗出土的文物中,有青铜舞女雕像和男舞者石雕像,这些都是当时流行舞蹈的佐证。到了吠陀时代,印度舞蹈有明显的发展,而且有了文字记载。公元前1500年的《梨俱吠陀》中就记有舞女的事情。“邱沙穿着闪光的衣服,像舞女一样,“男子戴金首饰,通过舞蹈表演有关战争的场面”,“男女青年一起跳舞”,“甚至有了专门以跳舞、唱歌谋生的种姓”。可见当时舞蹈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到公元前4世纪,印度的大文法家波你尼也曾提到过“舞蹈”一词。至于在印度史诗之一《罗摩衍那》中有关舞蹈的记载就更多了。《罗摩衍那》中写道:“在阿逾陀日夜举行舞会和音乐会,供国王享乐”,“一位舞者的优美的舞姿使罗婆那为之陶醉”。
印度宝莱坞电影为何一言不合就尬舞,舞蹈在印度是什么样的地位?
在大多数国人的印象中,印度电影是实打实的“体现派”:人物把爱恨情仇挂在脸上,生怕观众看不出来。浓浓的印度电影style更是一言难尽:锦衣华服,手舞足蹈,魔性音乐来洗脑,几个小时停不了。
二战结束后,随着有声电影技术的推广,印度的歌舞电影开始开挂。
说到歌舞片,言必提“宝莱坞”,这个位于印度北部城市孟买(Bombay)的电影基地堪称印度电影的代名词。也正是宝莱坞,将印度的歌舞电影正式推广到了全世界。
需要说明的是,歌舞片成为印度电影主流,并非是坏事。这种单一性背后,有其独特的社会原因:
印度大部分电影观众文化水平较低,观影的人群中农民、小商贩占据多数,这些观众的审美能力有限。对于制作方来说,神话故事不失为某种程度上的有着广泛民间基础的“大IP”,自然受到青睐。
在印度,看电影是一种群体行为,经常会出现几十人甚至数百位亲朋好友一起浩浩荡荡前往电影院的场面,堪比国内的暴走团与广场舞。人们走进电影院大多为了消磨时光,而非寻求精神共鸣。因而也热爱看信息密度较低的歌舞影片。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印度电影与欧美乃至东方的交流碰撞也逐渐多了起来,这也使得许多印度导演得以有发挥的空间。除了有例如《阿育王》、《巴霍巴利王》等一如既往开挂的神话歌舞片外,还有我们熟知的喜剧片《三傻大闹宝莱坞》,剧情片《摔跤吧!爸爸》,乃至近两年的惊悚悬疑片《误杀瞒天记》等。印度电影已经逐渐显露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了。
如何看待印度电影一言不合就跳舞的风格?
我觉得作为代表印度电影最高水平,占据了绝大部分国内外市场的宝莱坞电影,确实一开始就和歌舞结合在一起。早在 1931 年,宝莱坞诞生的第一部有声电影《阿拉姆·阿拉》,就包含了 7 首歌曲以及多场舞蹈场面。
有很多印度电影研究者以为,宝莱坞电影的歌舞传统可能源自对印度教最重要神祇之一的湿婆的崇拜,是印度人对「舞蹈之王」虔诚信仰的反映。
对于不识字、语言又不通的印度平民大众来说,节奏欢快的印度歌舞,与一些看似夸张但表现力强的表演,便成了让印度使用各种语言的民众都喜闻乐见并能尽情地欣赏的段落,成为了跨越语言,沟通所有观众的纽带。特别是 19 世纪 70 年代之后,一些波斯剧场由印度大城市走向乡镇等更广泛的地域,由固定的城市剧场发展为巡回剧场,在设备条件不足的状况下,更需要用夸张的动作和热闹的音乐来吸引观众的注意。
时至今日,印度北部的许多电影院都是由波斯剧场转变而来。印度电影平均 160 至 180 分钟的超长播放时长,与十五分钟幕间休息的播放制度,也是源自波斯剧场流行时期,五到六小时多幕剧的时间安排。特别是对印度乡镇地区的民众来说,到波斯剧场看剧就如同如同中国农民看社戏一样,是值得全家出动,消磨一天的重要休闲活动。我觉得挺好的,跳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我很乐意做。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