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么多人讨厌高晓松,高晓松的公知行为
2020年6月,高晓松久违的参加了一场名人毕业季特别直播。
主办方本以为能获得这位文化人的倾情奉献,可评论区却并不买单。
铺天盖地地谩骂席卷而来,高晓松从工作人员的脸上看到了慌张。
谩骂声还在继续,高晓松终于发觉评论区的不对劲,只能强撑着继续直播流程。
可面对言辞激烈的评论区,主办方坐不住了。
原本几小时的直播匆匆关闭,高晓松直接被请出了直播间。
其实高晓松这次“塌房”并非偶然,近期有人发现高晓松的节目《晓松奇谈》遭到下架,
他本人也被指封杀。
曾经高晓松打着“文化偶像”的旗号受到了众人追捧,可如今却落寞退圈。
那么这些年他到底做了什么,才导致落得如此呢?
1 手握好牌少年郎
高晓松自出生起就握着一手好牌。
他家中长辈几乎个个都是文化精英,高晓松的爷爷高景德曾任清华大学校长。
父亲高立人是清华大学教授,母亲则自称为梁思成的学生,是位建筑学家。
高晓松曾经在采访中说:“我是家里学历最低的一个。”
1982年,高晓松开始就读于著名的北京四中,他白天读书上课,傍晚胡同游玩。
只不过那时高晓松十分不喜欢让外人知晓自己的高知家庭,更喜欢四处“混”。
“我就喜欢叫人大哥,然后跟人结拜。”
从小在清华校园里长大,家里人也打算让高晓松在清华大学度过余生。
在母亲的计划中,高晓松应该在清华毕业后,像他父亲一样留校做个教授。
可母亲的计划最终只完成了一半,高晓松确实考入了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雷达专业。
但他根本就没把心思放在读书上,而是沉迷音乐。
音乐和吉他给了高晓松精神世界一片广阔的天地,学校草坪成了他的专属舞台。
在学校,高晓松经常坐在草丛上弹唱,吸引了不少同窗纷纷驻足观看。
说起来,他这份音乐上的才华还是他母亲给予的。
“母亲手把手教会了我这些‘雕虫小技’,已备我人生不如意时用以解忧。”
一个人玩音乐没意思,高晓松便搞起了乐队。
和老狼的相遇让他找到了人生知己,同其他几个朋友一合计,“青铜器乐队”便成立了。
1990年的暑假,青铜器乐队受邀成为了一家歌厅的驻唱,
只可惜因路费不足只能临时改道。
不过在那段岁月里,高晓松为很多歌曲写下了初稿,其中就有《同桌的你》。
1991年,趁着高校学子退学热潮,高晓松直接从清华退学,准备报考北影导演系研究生。
可没想到的是,信誓旦旦要考北影的高晓松落榜了。
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编导梦,不久后便进入亚洲电视艺术中心任实习编导。
那时高晓松的文艺才华大爆发,他带着几个学生去成都烟酒糖交易会,
拍了两个短小的广告,直接获利一万多元。
1994年,高晓松在朋友的介绍下加入大地唱片,并合作出版《校园民谣Ⅰ》合辑。
次年,老狼唱响了那首由高晓松作词作曲的《同桌的你》,两人一同火透了半边天。
之后几年里,高晓松专注于为歌曲作词作曲,而演唱者也以老狼为主。
两个曾经的同窗如今的挚友,就这样一同走上了“富贵路”。
可没过多久校园歌曲的风潮落幕,高晓松放下音乐创作,一头扎进影视导演行列。
高晓松执导拍摄过三四部影视剧,但有点名声的也只有陈道明等主演的《我心飞翔》。
彼时高晓松在文艺圈中还是得到了一些年轻人的追捧,
他“文化偶像”的标签已初现雏形。
2 复杂情史惹争议
1997年,打着文艺青年的旗号,有钱有闲的高晓松经常和三五好友约着女孩出去玩。
说是玩,其实就是拎着酒瓶子坐路边摊,谈天说地卖弄才华。
那时高晓松与朴树交好,加上老狼等人,一众男青年吸引了不少少女追随。
在这些女孩中,有一位叫筠子的归国女商人,
她回国后签约经纪公司,准备以歌手身份出道。
可她运气不好,被假经纪公司骗了不少钱,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不过还好之后她遇到金牌音乐人小柯,终于顺利出道成为了歌坛的一颗新星。
就在筠子的事业走向上升期时,高晓松意外听到了筠子的歌,瞬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高晓松满心欢喜托人找到了筠子,一颗爱的种子就此生根发芽。
没过多久高晓松就为筠子制作了专辑《春分·立秋·冬至》,
并在此期间和筠子发展成了情侣。
坠入爱河的筠子十分单纯,她一直坚信高晓松有一天会娶她为妻。
1999年,筠子还曾带高晓松回家见了母亲,
“我会爱她一辈子”,高晓松信誓旦旦的承诺,让筠子羞红了脸。
可也就是在这一年,高晓松在大学门口遇到了一个叫沈欢的女大学生,并对她一见钟情。
在朋友的介绍下高晓松与沈欢很快相识相恋,甚至在相恋三天后便向沈欢求婚。
接下来高晓松准备新房,购买各种结婚用品,忙得不亦乐乎。
不知真相的筠子还以为高晓松准备和她结婚,满心欢喜地等待求婚。
四个月后,高晓松第一次步入了婚姻殿堂,最终他与沈欢登记结婚。
而此时,筠子才得知真相,备受打击的她还得到了另一个噩耗:
据说高晓松拿了15万,把她签给了京文音像公司。
“高晓松把我给卖了!”在某次采访中,筠子母亲向记者透露筠子与她通话时的细节。
但无论如何,筠子再伤心难过也无法改变高晓松已婚的事实。
不久后,她成为了汪峰的女友,可很快又被甩了。
这一次她没能承受住失恋的悲伤,在2000年9月身着一袭红衣上吊自杀。
有人指责这是高晓松造成的,可高晓松却在媒体采访时将锅扣在了汪峰头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晓松与筠子之间的故事告于段落。
本以为抛弃筠子是高晓松爱沈欢的证明,可两人结婚后的第三年便离婚了。
并且两人不是和平分手,而是诉讼离婚,最终高晓松被判净身出户。
离婚后的高晓松将经历都放在了编导上,随着人气逐渐提高,他开始飘了。
混迹音乐圈中,高晓松百花丛中过,片片都欲沾身。
一不留神,他就和歌手阿朵撞出了爱情火花。
那时阿朵总觉得自己的名声不如高晓松大,几次面对高晓松的求婚都回应称“等一等”。
可结果高晓松不愿意等她,转身就和她提了分手,之后两人展开了一场口水战。
2005年,在阿朵某次公开内涵高晓松之后,高晓松在自己博客中发表了一首歌,
名为《杀了她喂猪》,极具侮辱性的歌名引起众多网友的不满。
一时之间,网友们攻下他的博客评论区,要他为自己的过分行为买单。
也正是这“一战”,高晓松彻底火了。
可他却是靠负面新闻火起来的,算是名副其实的“黑红”。
2006年,抵挡不住众人的骂声,
高晓松关闭了自己的个人博客,继续做自己的“文化人”。
同一年,文化圈不少名人联合抵制韩寒,高晓松便是其中闹得最厉害的一个。
他声称韩寒的《三重门》引用他所做的《青春无悔》歌词,并且没有经过他的同意。
这一次的文化圈乱战,有不少人都站在了高晓松这边,
让他的“文化偶像”标签更加鲜明。
可谁也没想到,当时差点对簿公堂的高晓松韩寒之后会成为朋友,还一起做过节目。
在这件事上,很多人都看到了高晓松的反复无常和“不着调”。
他一边在“文化偶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边也在为自己积攒“黑料”。
高晓松一边忙于骂战,一边投入了一段新恋情。
这一次的女主角是80后女孩徐粲金,曾经《南都》举办了一场深圳小姐大赛,
徐粲金正是参赛选手,而高晓松则是比赛的评委。
两人因比赛相识,不久后在美国结婚,并迅速生下了一个女儿。
至此经历了多段感情的高晓松,终于再次踏入婚姻殿堂。
3 酒驾入狱国籍疑云
高晓松与徐粲金的爱情并不被大众看好,毕竟两人外形差异甚远,年龄也差了19岁。
本以为高晓松不会看上文化底蕴并不深厚的女孩,可在某次采访中他却说出了真实想法。
“我老婆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甚至听什么样的音乐,都是受我影响,我觉得这样很幸福。”
可见高晓松看上徐粲金,仅仅是因为那份他能掌控的优越感。
这不是高晓松第一次发出轻视女性的言论,
在与阿朵的口水战里,他就曾表达过这种思想。
无独有偶,在多年之后一次采访中,高晓松的贬低女性发言引起一所大学与他的骂战。
在采访中高晓松直言年轻时常在“中华女子大学”旁边找女孩喝酒,
因为学校里没有男生,所以那些女孩看着朴树流口水,甚至哭着不愿回学校。
在高晓松的叙述下,很多不知情的网友对该学校产生了误解,
认为这所学校像“修道院”,还说这学校的女生是不是“还裹脚”。
一系列的激烈言辞,引起了该学校师生的强烈不满,于是纷纷要求高晓松道歉。
实际上,高晓松不仅夸大其词了事情的始末,还将学校名称都说错了。
这所学校本名为“中华女子学院”,并非“中华女子大学”。
而后高晓松只好在微博做出回应,
但字里行间中却字字句句都是在“甩锅”对方小题大做。
在感情和对两性上的歧视对待,还仅仅只是高晓松的“黑料”之一。
再次结婚后,高晓松开始减少词曲创作,转战当时捞钱最快的综艺节目。
身为一名词曲作家,以及一个文化人,高晓松在综艺上选择很有局限性。
可这位文化偶像却另辟蹊径,做了选秀节目的评委嘉宾。
高晓松在综艺中频频现身赚足了关注。
昔日的文化偶像,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娱乐圈中人,
高晓松犀利的点评引起了很多网友热议。
眼看着名气越来越大,高晓松人也是越来越飘,做事逐渐就不受控制了。
2011年,高晓松酒驾造成四车相撞被抓,直接冲上热搜。
事情被曝光后,他倒是很认命地伏法进监狱服刑去了。
这一操作甚至还得到了很多人的赞扬,认为他“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可没过多久,此事就出现了大反转。
据知情人士透露,酒驾当天高晓松出示给交警的证件是美国护照。
而他出示美国护照的原因,是想逃脱中国法律的制裁。
一时之间,高晓松的美国国籍成为了众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多年之后,他出口否认,声称拿出来的只是自己的美国驾照。
当时他刚从美国回国,身边只有这个证件,而自己绝对是中国国籍。
至此高晓松的国籍疑云就像一颗定时炸弹般,被埋在时间的洪流里。
出狱后,高晓松紧跟时代潮流,做起网络综艺,进军知识型网红圈。
凭借着他文化偶像的身份,不少追捧者纷纷大呼期待。
“你没空读闲书,我来替大家读书。”高晓松在《晓说》中如是说道。
借着名门大学的出身,此时高晓松有了个“公共知识分子”的名号,简称“公知”。
在节目中高晓松谈古论今,回忆往昔,批判现在。
借着“绝不中立”的由头,高晓松口无遮拦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他崇尚美国,贬低中国;污蔑四大发明是作假;声称郑成功为R本人。
荒诞的言论让大部分人都无法理解,可总有小部分人喜欢他这种特立独行。
为了寻求心理上的刺激,一部分网友,尤其是价值观并不健全的青少年,
对高晓松这种少数人观点极为推崇,导致一定范围内的网络环境混乱。
面对外界褒贬不一的评价,高晓松绝不收敛,这就是他要的效果。
不同的评价越多,观众之间冲突越多,他获得的播放率和人气就越高。
高晓松在节目中没自由几天,他提出的观点就被很多权威一一反驳。
这位公知也没气馁,继续隐晦地传达自己的歪曲邪理。
不过言多必失,高晓松在节目中主动谈起了自己的国籍问题。
“我是华裔,我是拿了美国国籍的华人。”
一句话再次引起众人的关注,曾经声称自己是中国国籍的高晓松如今可谓是自相矛盾。
之后在接受张素久采访时,高晓松称“我们这些拿了美国护照的人不是汉J。”
字字句句都在说自己已经入了美国国籍,当被询问他加入九三学社的问题时,
高晓松则又换了一副嘴脸,称只有中国人才能加入九三学社。
他面对国籍问题始终反复无常,言语之中自相矛盾,让人无法相信。
可这并不影响他一边挨骂,一边在演艺圈混得风生水起,尽管他的名声已经扫地。
2014年,《晓说》更名《晓松奇谈》,高晓松继续在节目中宣扬自己的奇葩言论。
同年6月,沉浸在事业里的高晓松又离婚了,这次声称是和平分手。
曾经以掌控妻子为乐的高晓松,最后也没躲过七年之痒。
4 意料之中的翻车
更名为《晓松奇谈》后,高晓松在节目中似乎更加肆无忌惮地贬低中国。
他一边声称自己是中国人,一边捧高印度,称印度那么乱却几乎没有小偷,令人向往。
最令人无法理解的是,高晓松曾经在8月15日参拜过某社,之后他还大谈其参拜的合理性。
这种颠倒黑白的说法立刻引起了公愤,高晓松借着公知的名义虚构历史终于“翻车”了。
中国历史研究院曾怒批高晓松在节目中的言论:历史容不得奇谈。
2015年,高晓松宣布退出娱乐圈,
称不再会出席综艺节目,不过《晓松奇谈》却照常播出。
同年7月,高晓松加盟阿里音乐出任董事长一职,并给自己取了个“矮大紧”的花名。
2016年大概是高晓松极为难过的一年,阿里音乐没运营好,他的《晓松奇谈》也杀青了。
录制完最后一期,高晓松算是暂时和他不负责的历史虚构之旅告别。
本以为高晓松会一心扑在经营阿里音乐上,没想到他却卸任了董事长一职。
没过多久,高晓松的微博认证中多了一个“阿里娱乐战略委员会主席”。
在他的协助带领下,阿里星球被迫关停,
名噪一时的虾米音乐和天天动听也都销声匿迹,成为了一代人的回忆。
2019年,声称退出娱乐圈的高晓松出现在综艺《乐队的夏天》中,
只不过此时谁都不会把他曾经的承诺当回事,毕竟言不由衷出尔反尔就是他的特点。
此时的高晓松已经不再是曾经的文化偶像,他正一步步踏入自己造就的深渊。
2020年,在节目《在路上》里,高晓松对话王利芬。
高晓松声称现在的“时代是最不要脸的时代”,而后被王利芬询问他美国人身份,
并质疑他为何不回美国,可高晓松居然反问王利芬“你不是也有美国绿卡吗?”
结果获得了对方斩钉截铁地否认,之后高晓松故作轻松道:
“我干嘛不生活在这,这是我的故乡。”
他一边口口声声厌恶中国,一边又不想放弃留在国内捞金的机会。
同年6月,一个名人毕业季特别直播请到了高晓松。
毕竟是以文化做噱头做的直播,可高晓松曾经虚构的那些历史事实,
让人很难将他和“有文化”联系到一起。
直播开始后,网友们像心有灵犀一样,在评论区批评大骂高晓松。
一直骂到高晓松直播上热搜,骂到主办方不得不中断直播活动。
高晓松终于为自己曾经的无稽之谈付出了代价,从备受追捧,到人人喊打。
最近娱乐圈因大型整改下架了,众多劣迹艺人的影视作品和综艺节目,
高晓松的《晓松奇谈》赫然在列,连他曾经参加的《奇葩说》第一季也惨遭下架。
因此很多人都说高晓松被封杀了,他终于得到了他该有的下场。
很快高晓松的微博被清空设置为仅半年可见,
曾经阿里娱乐的认证也被“静思”二字代替。
其实早在今年3月高晓松就已经与阿里解除了所有关系,
连他经营的线下书馆也宣布无限期暂停营业。
以捞钱的心态赚公众眼球,颠倒是非曲直,高晓松的结局必然是被社会唾弃。
虽然高晓松一直以文化人和公知自居,但他的行为与娱乐圈中的“九漏鱼”们并无区别。
娱乐圈中的艺人身为公众人物都要为自己言行负责,不能随意篡改伪造历史。
罔顾事实,为立人设而胡编乱改,最终必然会被真理所痛击。
高晓松就是众多艺人中典型的反面教材,年轻艺人也应该以他为戒。
曾经高晓松向往“诗和远方”,可最终却被他自己亲手撕碎。
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或许曾经在清华草坪上弹琴的高晓松,有一份年少轻狂的温柔梦。
可那终究是梦,一个在现实中早已离他远去的梦。
曾经红极一时的高晓松,现在被称为公知,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被人唾弃的?
提起高晓松,脑子里马上就会出现了胖胖的形象,只要他出现,必然是长发,而且很是悠闲,不管啥天气,手里摇着一把扇子,虽然没有貌似潘安的容貌,却也算得上是气定神闲了。
以前,我们提起高晓松,总是冠以才子之名,很多人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视他如偶像,他频频地出现在各大访谈节目,不管在哪里,有他就有收视率,这让很多人觉得外貌,并不是那么的重要,灵魂才是人立足的根本。
那时候的高晓松,红极一时,成了所有人的梦中神话。但是,现在的高晓松,已经跌落神坛了,甚至成为了无数人批评的对象,就是因为他说的话,不仅跟他的行为不一致,还与事实不符。所以,才会成为别人批评的对象。
一、高晓松与公知的不解之缘。
提起高晓松,就不能不提公知这个名词标签了,其实,公知在更早的时候,指的是公共知识分子对局势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引起大家的关注。
那时候的网络环境,没有现在那么发达,信息传递速度也不是那么快。很多时候,大家也是高晓松这类公知的嘴巴,来了解时事的。
那一批听着高晓松言论的孩子们,他们也长大了,现在的网络环境,也进一步发展了,很多时候,我们已经不需要经他人之口,来告诉我们到底发生了什么。更何况,高晓松他的很多言论,并不能让所有人认可。
尤其是高晓松总是告诉我们,外国的空气是如何的自由,而国人又是如何的素质堪忧 ,而现在,我们也渐渐地踏出国门,出入各个不同的国度,我们会发现外国人也会随地吐痰,也会对别人进行语言攻击。我们看到的,跟高晓松说的,完全不一样。
又比如,高晓松曾经说过,他比较向往印度。然而,现在的我们发现,印度并不像高晓松说的那样,印度经常发生不好的事情,女的都不敢在街上单独走路,比较乱。
我们看到了现实,再去回忆高晓松的言论,感觉就像被别人骗了一样。而这个始作俑者,自然就是高晓松了。这让许多曾经崇拜他的人,都纷纷对他口诛笔伐。现在的信息发达,让他原形毕露了。
二、高晓松跌落了神坛。
1969年,他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他身上有很多的头衔,比如:音乐人、导演以及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等等。他在电视机前,总是一副风轻云淡的知识分子模样。
在以前,有部分人也是不喜欢高晓松的,不同意他的观点,那个时候的他们,觉得不喜欢高晓松只是个人的喜恶罢了。可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大家才发现,并不是自己一个人不喜欢他,而是很多人不喜欢他,不同意他的观点。
高晓松跌落神坛,是从一个公益节目开始的,那就是网络读书会。邀请了高晓松、鲁豫、马季等高知识分子,来共同探讨如何读书?所谓的“后浪”还有必要读名着吗?等等一系列问题。
关于这个节目,以上网的形式,让大家共同探讨。没想到的是,这个节目一开始的时候,高晓松就被网友批评,导致高晓松默默地离开了。
三、高晓松的为何不受待见?
关于高晓松为何不受待见,其实,主要也是因为之前对他的期待太高了。自称爱高中老师,总是告诉我们,他的家庭有多显赫,他的舅舅是谁?他的外婆是谁?但是,他却始终说不明白他自己是谁?
为啥他连自己都说不明白呢?很显然,高晓松在很久之前,他的籍贯就改了。但是,为了能够顺利地挣到钱,却始终不告诉我们。在网友问他的时候,他总是模糊地回答,他的这种行为表现,实在是让网友们很反感。
四、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高晓松在很多的节目里,对自己的言论总是夸夸其谈,在我们三观未形成体系的时候,总是对这个风流倜傥、博闻广记的男的充满好感。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而且我们也长大了,懂得了更多的知识,但是高晓松的言论却一直还在那里。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也能看出高晓松对事情的评论,也是充满了主观,甚至还夹带一些偏激的观点。
所以,当我们再次翻出他以前发表的言论,就会发现,互联网它是有记忆的,因为你的言论,它会在网上一直存在,这也成了翻车的证据。这些言论让我们开始对高晓松这个人,有了进一步的认知,他嘴上夸夸其谈,也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有选择地夸奖国外的月亮格外的圆,这让我们开始反感了。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高晓松会不知道他的言辞不当,会引发一系列不良的影响吗?他肯定是知道的,但是,他总以为有着信息壁垒的我们,不足以拆穿他。
于是,他们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来说教,殊不知,嘴上说得跟行为不一的人,怎么可能有自己的立场,但是,所谓的公知分子,是不会承认这些的,他们的心里是生意,而且吃相难看,还想让观众买账,显然,我们早就不是吴下阿蒙了。所以,高晓松才会跌落神坛,因为我们看穿了他。
五、贪心的高晓松。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高晓松是一个音乐人,他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在清华大学中途退学了,抛开公知的这个身份,作为一个音乐人,高晓松还是很优秀的。
那些年,一些很红的歌曲,也总是有高晓松的影子,像《同桌的你》《青春无悔》《麦克》《白衣飘飘的年代》等歌曲,都是他创作的。
他退学之后,做过编辑也发过专辑,甚至他的专辑,还成为了我国原创音乐的典范,就是这么一个音乐才子,也学着去做导演。比如《大武生》《我心飞翔》,这些都是他的代表作,他甚至还善于脱口秀,比如在《晓松奇谈》里,他的语言功底与丰富的知识量,也让人十分的惊奇。
高晓松一直试图让自己变成一个有文化的学者,很明显,虽然她很有才华。但是,要说他是一个学者的话,他还是有距离的。当然了,如果他能专攻一件事的话,也许是可以的。但是,高晓松他太贪心了,他想兼而有之,既想赚钱,又想要名声。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只能多方面进行发展。
对于自己的籍贯问题,他还试图和观众们模棱两可,掩盖自己的改籍事实,这让观众十分的气愤,也直接导致了观众对他很挑剔。
另外,高晓松的言论,就充满了主观臆想,所以曾经名声大噪的高晓松,如今已经没落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优缺点,但是,高晓松显然把自己想象成了一个风轻云淡之人,所以他翻车了,也是一个必然的事情。
公知恶臭,为什么这么多人批评高晓松?
在今年6月的一个直播节目“名人说名著”中,高晓松作为直播嘉宾亮相节目。直播开始没多久,就有大量的网友涌进了直播间,但他们不是来看节目,也不是来给高晓松捧场的,而是特地来骂高晓松的。人越来越多,直把高晓松们骂了个狗血淋头,最后无奈只得紧急关闭直播。可这还没完,网友们似乎还未尽兴,火力全开,直把高晓松骂上了热搜。事件还延续到了其他平台,于是,在其他平台上,又是骂声四起。从曾经的万人追捧,到如今的被骂到关直播,究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要去批评以高松晓为代表的公知们呢?
一、何为公知?“公知”出于《最后的知识分子》一书中,指的是那些立足于自己的专业,放眼看社会,用言行及创作参与到社会的运转中,同时呼吁社会责任感,充当引路人的那类人。简单的说,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然而,今天的所谓“公知”们,又是怎么样的呢?没有家国天下,没有悲悯之心,有的只是想方设法的夹带私货,有些还披着一张伪善的外衣,有些索性连装都懒得装了,同意他意见的,为他摇旗呐喊;不同意的,则被拉黑关进小黑屋。于是,“公知”开始变了,变成了一个贬意词,与叫兽、砖家们齐名。
二、高晓松被骂冤吗?高晓松的自我定义是音乐人、词曲创作人、导演、制作人以及脱口秀节目的主持人。由他所创作的《同桌的你》也算是家喻户晓了,所以说他是个音乐人确实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作为音乐人的高晓松在娱乐圈里又常会以文化人来自居,他所主持的几个节目以及担任了各种文化类节目的主持人,这么一看,似乎文化人高晓松也没什么问题。俗话说,文娱不分家,那么高晓松既是音乐人又是文化人这好像也没什么不妥。问题在于作为文化人的高晓松,似乎总让人觉得缺少了一些真正文化人应有的内涵和底蕴;而作为音乐人的他,近年更是鲜有作品。
高晓松也许是有一些才华,但是深究他所说过的一些言论,如果你在这个领域有所认知的话,就会知道他的某些观点可笑之极。有人说他自大,目中无人,其实这些都不重要,作为一个文化传播者,如果缺少了中华文化骨子里的文化素养的话,那么,剩下的也许就只有道貌岸然、哗众取宠了。只能说,如今的网友眼界开阔了,看到的更多了,也更多了分辩真假的能力,真得没那么好骗了。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