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最后一批特赦战犯有10人申请去台,1975被释放的战犯有哪些
前几年上映的电视剧《特赦1959》深受近代历史爱好者的喜欢,这部电视剧将看似宏大的政治叙事和国民党将领被俘在狱的日常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功德林上演了一场绘声绘色的“思想改造”运动。
这场运动成功地将“历史战犯罪人”改造成社会主义新人,使昔日国民党中叱咤一时的将领从肉体、身份、思想焕然一新。
功德林里比较出名的有参加淮海战役的杜聿明、中国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但今天的主角并不是这些名气响亮的大人物。
在1975年最后一批特赦中,释放的战俘中有昔日十位国民党将领因为各种缘故不愿留在大陆安享晚年,而是愿意奔波千里,不辞辛苦前往台湾。
这十人的命运也各不相同,有的在劫难逃、结局凄凉;有的平平淡淡,与世无争;有的改头换面、枯木逢春。
《特赦1959》剧照
黄昏时的阳光依旧温暖新中国的建立之路充满了坎坷与荆棘,革命的成功也不是反动派的拱手相让,而是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在战争中换来的。
有了战争不可避免的就会有战俘,中国共产党对在战场上俘获的战俘一向是以宽容为主。
在教员的《论十大关系》中论述“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时,进一步对宽大战俘政策做出了精彩绝伦的解释:反动势力虽然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做好工作,尽最大的努力与耐心,争取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针对苏联肃反扩大化的教训和当前的政治形势,要坚持”一个不杀、分批释放“的原则政策。连宣统皇帝溥仪和臭名昭著的特务头子也不杀。
《论十大关系》
细想一下,这其中蕴含着无穷的政治智慧。在肉体上消灭敌人是较为轻易的,在思想上改造敌人却是困难的。
共产主义者的宗旨和信仰从来都是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这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局势,也就有了建国后的第七次特赦战俘的决定。
光阴可不会在愚蠢的人身上作半分的停留,因为种种原因的干扰,导致对战犯的改造运动停滞不前,暂时搁置了。
1975年,中共中央决定恢复特赦战犯的决定,已是晚年的毛主席做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在293名战犯名单中,公安部上报的只有280人。
特赦战犯
有13人是刻板的顽固分子,可是毛主席看到报告后说:气魄太小了,人家都放下武器25年了,年龄也不是正午时候的太阳了,都放了吧,愿意回台湾的,给足路费;去了之后,愿意回来的,我们欢迎。
3月19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宣布了这一决定,这则消息无疑是在战犯中扔下一颗“炸弹”。
原本留到最后一批特赦的可以说都是冥顽不灵的国民党人,可令人大感意外的是提出要回台湾的只有十人。
由于篇幅所限和人生经历不同,下面有详有略来说这十人提出回到台湾的原因和他们人生的最后结局。
特赦战犯
十位将领的不同人生结局这十人大概可分为四类,旅居异国的有四人,分别是原国民党第51军中将军长王秉钺,第25军中将军长陈士章,军统局西南特区少将副局长周养浩和军统局少将专员段克文;
在香港生活的有两位,分别是国民党青年救国团少将总队长蔡省三和国民党浙江保安司令部少将副司令王云沛;
留在大陆的有三人,分别是原国民党青年军第204师上校团长张海商、原国民党第281师上校团长赵一雪、原国民党第150师上校团长杨南邮。
还有一位比较特殊的是原国民党第68军政工处上校处长张铁石在香港自缢身亡。
国民党军官
这十人被特赦以后,大多有亲戚在台湾生活,于是便向前去投奔。
没想到的是在1975年4月14日,特赦十人跨过罗湖桥准备取道香港回台时,却遭到台湾当局的阻扰和拒绝,而且开足所有的宣传工具和媒体对这十人进行无差别的人身攻击,甚至造谣欺骗台湾人民,称这十人中的蔡省三早已人死身灭。
由于那时的香港还是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并未回归祖国,此前这十人原以为在香港只需停留十日,就可办好前往台湾的过关手续,所以在香港的签证只允许驻足10天。
不得已的情况下,大陆驻港机构见此情况办理了延缓离港的手续,就在在这漫长的等待时间里,许多人的决定改变了他们的后半生。
国民党军官
首先是第一类中的王秉钺,在5月11日夜里,地位最高的王秉钺突然神秘地从下榻的帝国酒店失踪了。由于王秉钺的官衔最高,影响力最大,所以台湾当局一度将其视之为“统战任务”中的核心人物。
但王秉钺在接受各路记者的采访时,态度一直是不卑不亢,声言在大陆受到的是人道主义的待遇,自己也不是中共方面的说客。
两天后,外界人们才从香港的《晶报》得知王秉钺脱离这十人的原因。
原来王秉钺不告而别,透漏出自己的耐心耗尽,于是私下里同台湾当局联系,早就前往台湾探亲了,不过王秉钺没有在台湾长时间逗留,9月份他搭乘飞机前往美国度过余生。
其次是蔡省三,由于蔡省三早年曾经跟随蒋经国工作过一段时间,还有青年时期因为妻子的关系结识的中央军校第三分校的朋友王升。
因此,蔡省三去台湾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访友,但是这一请求被台湾当局无情拒绝,蔡省三没有办法,在朋友的帮助下闯过重重难关定居在香港。
但是那时的他已经不是领兵打仗的沙场将军,而且也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好在蔡省三还有写作这一特长,于是便以此为生。
蔡省三在八月写了一篇题为《访蒋经国旧部蔡省三》,蔡省三在文章里如实写下了蒋经国从政的经历,实事求是地评价蒋经国的一生。
蔡省三
他认为蒋经国上台后有“三大不会”政策,一不会出卖台湾;二不会投降共产党;三不会把台湾搞烂,在经济方面有一定的作为。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以后的事实大抵如他所料,可见蔡省三还是有一定的政治观察力。
多年以后,还赠给蒋经国一首诗:月明清夜深思量,通今达变除旧章。安得青史着一笔,终是华胄好儿郎。
在这十人中,就属蔡省三的结局最好,不仅老年时期成功续弦,还在1994年作为特邀嘉宾赴北京出席了国庆45周年庆典。
蒋经国
最后谈谈最令人唏嘘的张铁石。由于台湾当局当时提出如果这十人想要到达台湾,必须在香港发表“反共态度,同时向自由中国救济总会申请难民身份。”
张铁石心想自己为国民党出生入死半辈子,最后竟然成为了难民,无法接受这个苛刻的条件。
不久张铁石的儿子张润佩带了些台湾的土特产从台湾来到香港见到了张铁石,说奶奶虽然年过九旬,依然健在,母亲来台多年,恪守妇道,支撑着五口之家,自己也在一家民航机场当机长。
张铁石
张润佩还告诉父亲,说目前政治氛围紧张,自己只能化名来见,并且委托朋友寻找到一位名叫凯军的国民党驻港人员,悄悄办理签证送到台湾,但是需要父亲效仿王秉钺先行离开下榻的酒店。
张铁石信以为真,在凯军的帮助下入住了富都酒店。谁知道,富都酒店的老板徐亨是国民党特务,经常请张铁石喝酒。
相处几天之后,张铁石才知道徐亨的伪善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阴谋,先是用美色引诱张铁石,后来威逼张铁石填写一份悔过书,悔过书上充斥着许多不堪入目的污蔑共产党的言语。
但是张铁石丝毫不为所动,这是他接受功德林改造后的最后底线。可惜的是远在台湾的张润佩对此情况丝毫不知,还被蒙在鼓里。
功德林
左思右想后,张铁石感到回台探亲的愿望已经破灭,而且徐亨又步步紧逼,甚至动用私刑。在6月4日黎明时分,张铁石万念俱灰,写下一份绝笔遗书,在酒店浴室的水管上吊自杀,再也没能看见初生的朝阳。
在看到张铁石的悲剧后,陈士章和段克文也打消了前往台湾的念头,为避免再发生张铁石的悲剧,他们先后乘坐飞机去了美国定居。
而赵一雪、张海商、杨南村三人也是哀莫大于心死,毅然重新返回祖国定居,分别在各自的家乡当上了政协委员。
还有一位是王云沛,这人在台湾当局的威逼利诱下一直默不作声,装聋作哑,可惜的是身体不好,在1978年5月见到妻子家人后,因病离世,骨灰由儿子专程来到香港领回,葬于浙江省原籍,也算是落叶归根了。
王云沛
结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十个人是在国民党中一路高升,实现当时的人生价值的,可未曾想到的是命运是如此的捉弄人,失败也是在国民党手里,或许国民党早已不是孙中山时期的国民党,要不然也不会如此的不近人情。
参考资料《论国内战犯1959年特赦释放的实现》 陈世定
《获释战犯张铁石在港自缢悲剧》 窦应泰
被特赦后申请去台的10名战犯,有1人因此自杀,其余9人结局如何?
在解放战争胜利以后,被我国俘虏的很多国民党官员也因此成为了战犯,他们在战争时期做过很多伤害人民的事,因此在接受了人民的审判之后,他们大多被关进了劳动改造所进行改造,以防止他们再次与人民为敌。在1975年的时候,我党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因此对这些关押了25年的国民党顽固派进行特赦,将200多名战犯释放出来,再将其释放以后,我国政府也没有对他们进行非人道的制裁,反而是给予了充分的选择权,让他们自己决定自己的去向。
在这些战犯中,大部分人都选择回到老家回归平淡的生活,做回一名普通人。而对于一些仍然心系国民党的战犯,他们便向台湾当局发起了申请,想要继续去台湾为国民党效力。对此我国也并没有拒绝,而提出申请的总共有十人。然而,当时台湾当局出于这些人可能会对台湾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就拒绝了这些人的申请。这些人在受到台湾的拒绝之后非常懊恼,随即开始自寻出路了。那么,被特赦后申请去台湾的十名战犯结局都怎么样呢?有一人因此自杀,其余九人结局如何?
在受到台湾的拒绝后,有四人选择流亡美国,他们分别是段克文,周养浩,陈士章和王炳樾。自然都沉在国民党中担任高职,也都曾经做出过很多对不起人民的事,因此他们才会选择流亡美国,无言面对人民。其中最为知晓的便是周养浩了,他曾是国民党一名高级特务,更是参与了暗杀杨虎城将军的行动。这四人在流亡美国以后生活并不如意,最终也都是客死异国,郁郁而终。
还有两人选择去了香港,他们分别是蔡省三和王云沛。在十人中还有三人选择留在了内地,他们分别是杨兰顿,赵一雪和张海商,三人在国民党中担任的官职不高,因此思想也没有那么顽固,在受到台湾的拒绝后他们就选择留在了中国,后来还成功进入了政府机构。三人的晚年生活也最为平静。最后还有一个结局比较特别的人叫张海石,他也是国民党中的顽固派,在受到台当局的拒绝之后他深感无望,遂选择了自尽。
1975年特赦战犯,13人未达标准,毛泽东:都放了,事后才知真高明
1975年2月27日,已经82岁的毛主席在生活秘书的陪同下,来到了自己位于中南海的办公室中,等待时任公安部部长的华国锋的到来。
其实这个时期的毛主席已经缠绵病榻很久了,对于工作上的事情也很少过问,不过这次华国锋带来的报告事关重大,必须要毛主席亲自处理。
没过多久,华国锋就来到毛主席的办公室,他将手中的报告交给了毛主席的秘书,让秘书读给主席听。
华国锋带来的报告正,是不久前公安部负责处理战犯的核心小组提交的《第七批特赦问题的公告》, 这份公布对特赦国民党战犯的办法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确定了本次释放人员的名单。
在毛主席听完报告的主要内容后,华国锋说道:“主席,这次确定的特赦名单中, 有13个人是明显不符合特赦标准的 ,对于这些人,您看这应该怎么处理比较合适?”
他本以为主席会批示要加强对于这些人的思想教育力度,延长关押时间,暂缓特赦。但没想到主席一开口就完全颠覆了他的想法。
“ 要把在押的国民党战犯全部特赦释放。不管符不符合标准,一律释放。 我们已经关了他们这么久了,也没必要在限制他们的自由了。 ”毛主席对华国锋说道。
事后,这些国民党战犯被全部释放,甚至对于那些想要回到台湾的,中央也都提供了路费让其畅行无阻。
毛主席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这样的决定会给我国之后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呢?那些不符合规定但被特赦后的国民党战犯,又都有着怎样的结局呢?
我党对于国民党战犯的关押属于 历史 遗留问题,这一切还要从1945年8月开始的重庆谈判说起。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人民终于赶走了日寇,国共两党也签署了“双十协定”,中华大地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和平曙光。
但和平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1946年6月,国民党领导人蒋介石公开撕毁了“双十协定”,不顾全国人民的意愿挑起了内战,让战争的阴影再一次笼罩了这片土地。
但在决定发起内战的那一刻,国民党就已经失去了全国人民的支持,他们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在共产党战士3年来的浴血奋战中,在人民革命的洪流冲击下,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彻底崩塌。
这场由国民党挑起的战争,是非正义的,按照国际惯例,作为战争的胜利者, 中国共产党有权对发动战争的国民党战犯加以惩办。
早在1947年10月,共产党提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就提到了要将国民党战犯绳之以法,并严惩他们的战争行为。
1948年底,面对解放军战士的猛烈进攻,国民党军队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中共对于日后惩治国民党战犯的计划也向前推进了一步, 公布出了首批内战战犯名单 ,并将这份名单通报全国。
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共又对这份名单进行了进一步补充。
1949年,在共产党军队的步步紧逼下,国民党内部彻底崩盘,蒋介石等党内主要领导全部逃往台湾,国民党在中国的统治彻底结束。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对于国民党战犯的惩处问题也逐步提上了日程。
1956年,为了方便管理这些国民党战犯,党中央决定将他们整合,并分别关押在各地,接受统一的思想教育和劳动改造。那些国民党内的高级将领则被统一安排在北京功德林。
这些国民党战犯刚刚进入监狱的时候都十分抵触, 前国民党中将杜聿明就曾服用安眠药自杀,幸亏看守人员及时发现才挽回了一命。
以黄维为代表的抵抗派对于改造更是十分不配合,不仅拒绝一切思想课程和劳动改造,还经常挑衅看守人员,高呼要誓死效忠国民党。
对于这些曾经的敌人,共产党始终坚持着 优待俘虏的原则 ,不仅在日常生活上为他们提供最丰厚的物质待遇,还会组织他们参与一些文娱活动及 体育 锻炼,甚至连国庆阅兵都会让一些表现优异的国民党战犯前去观看。
人非木石,面对共产党的优待,不少国民党战犯的心也在感动中发生改变,他们开始主动写悔过书检讨自己的错误,并阅读共产主义著作,转变自己曾经的错误思想。
面对这些主动悔改的战犯,中共中央也给予了他们悔过的机会, 做出了对这些在押人员实行特赦的决定。
1959年12月4日,第一批共30名国民党战犯获得释放 ,其中就有杜聿明、宋希濂等国民党高官。
之后的十余年里,我党一共释放了6批共263名国民党战犯,但到了1968年,中国进入了一段特殊的时期,特赦的工作也被迫中断。
直到1971年,周总理提议将特赦工作继续进行,已经中断了5年的特赦工作才又一次被提上了日程。
这次特赦工作准备了整整四年多,光是准备材料所消耗的纸张就有千斤重, 终于在1975年2月25日确定了最后一批特赦的名单。
这次特赦的国民党战犯共有291人,其中也有黄维等曾经的顽固分子,不过还有13个人,完全不符合特赦要求。
这13个人就是:周养浩、杜超群、沈勤康、徐天任、邱沈钧、张百龄、郭吉谦、黎宗铭、樊迅、李清、翁羽、刘衍智、谢代生。
这几个人大多都是曾经国民党军统成员或特务,在战争期间手段极其残忍,杀害了不少共产党战士,其中周养浩就曾杀害了杨虎城将军。
在改造期间这些人也是冥顽不灵,自始至终不肯承认错误接受改造。
华国锋拿到这份名单后,对这几个人的去留问题进行了一番思索,但最终还是没有定论,于是他决定将这份报告拿给毛主席,让主席定夺这些人的去向。
最终毛主席决定,将这些人全部释放,让他们恢复自由,自行决定去向。
华国锋对于毛主席的这个决定有些不解,但还是决定依据主席的指示,将这些人全部特赦出狱。
后面发生的事情也证明了毛主席这一决定的高明之处。
毛主席这个决定看似是对国民党的让步,实际上却是以退为进,为中国日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被特赦后的战犯一般有 三种去向:1. 留在大陆,接受共产党安排的工作,将功补过;2. 去往台湾,回到自己的家人身边,继续效忠国民党;3. 去往香港或者海外生活。
在一共7次的特赦中,共有10人选择直接去往台湾,他们分别是:王秉钺、陈士章、王云沛、周养浩、蔡省三、段克文、张铁石、张海商、杨南邨、赵一雪。
对于他们的决定,中共中央表示支持,不仅给他们提供了路费,还为他们赴台之路提供便利,派人将他们转送到香港,经由香港去往台湾。
但台湾当局却因为这些人的返台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他们觉得这些曾经的国民党高官此时肯定已经被共产党“策反”,所以坚决不相信自己曾经的“功臣”,在他们返台的道路上设下了重重困难。
台湾方面规定,这些人的入台手续必须由“自由中国救济总会香港分会”办理, 把原国民党军官和党政要员变成了“难民”。
针对台湾当局的态度,海外人士和大陆原国民党人员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予以强烈的谴责。与国民党的百般刁难下相比,共产党的宽容和大度赢得了海内外的一致好评。
去往台湾的十个人因为国民党的阻挠一直滞留香港,他们所面临的不仅是对家乡的思念,还有舆论的巨大压力。
走投无路之下,张铁石选择了自杀, 他死后的骨灰还是在中共中央的帮助下才得以运到台湾安葬。
他的死让其余几人也看清了台湾当局的冷漠嘴脸,陈士章、段克文、周养浩、王秉钺四人先后去往了美国,张海商、杨南邨、赵一雪三人则是回到了大陆,在中共统战部门的帮助下得到了工作,有了一个不错的归宿。
只有蔡省三、王云沛两人坚持留在香港,寻找返回台湾的可能,但最终他们也没有等到这个机会。
这些人的遭遇让其他得到特赦的国民党战犯看到几人的遭遇,对于国民党也彻底失望了, 有不少人都选择加入到共产党的统战队伍中,为两岸的统一做出贡献。
杜聿明、黄维等留在大陆的曾经的国民党官员,都纷纷加入到了统战的工作中,宣传共产党有关统战的思想政策,呼吁自己曾经的老同学、老战友为两岸统一作出贡献。
而宋希濂等选择旅居海外的特赦犯也在为了祖国统一而不断努力,他和李默庵等人发起了“旅美黄埔军校同学及其亲属促进中国统一筹备委员会”和“黄埔军校学生会”,呼吁海内外中华儿女加入到促进两岸统一的队伍中来。
毛主席这个释放所有国民党战犯的决定,不仅是对这些被特赦对象, 对 社会 主义建设甚至对中国的国际声誉都有着不小的正向影响。
我党的政策一向都是 团结一切可团结的人 ,推动 社会 主义建设。在这些被特赦的人中,不少都有意向,并且有能力参与到 社会 主义的建设中来。
原国民党将领范汉杰在特赦后就被分配到了全国政协文史馆工作,这份工作虽然不算累但是却十分琐碎,再加上工资不高,所以很多人都没能坚持下去。
但范汉杰却一直兢兢业业地完成组织分配下来的每一项任务,受到了领导以及身边同事的一阵好评,为我国的文史资料整理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有不少前国民党成员都像范汉杰一样,在中共中央安排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奋斗。
将这些积极力量用在建设 社会 主义的工作中,要远胜于将他们继续关押在监狱中接受改造,这就是毛主席决定的高明之处。
除了对建设 社会 主义的正向影响,毛主席的决定还能对台湾方面造成不小的压力。
面对这些被特赦的国民党将领,台湾方面的消极对待不仅让全世界人民都看清了他们的真实面目,也让台湾的部分民众感受到了大陆方面的宽容。
台湾当地的爱国人士掀起了一阵回归祖国的热潮, 舆论的影响让蒋介石政府面临了一场不小的信任危机。
在国际方面,不少国际友人都公开表达了对中国政府的支持,一位印度商人给我国有关部门来信说:“此举告诉我们: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消灭阶级,而不是消灭具体的剥削者,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叫我们心服口服,引起我无限向往。”
他的评价反映了国际上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可,显示出来国际舆论对于共产党政策的支持。
实践一次又一次的证明,毛主席当时的决定是极具长远性的、是正确的。
“功盖千秋无伦比,恩泽万代有人夸。” 正是因为有了毛主席这样的领导人,中国才能成为现在的模样,我们才能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