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田芳公司拍的电视剧,单田芳个人照片
单田芳作为我国老一辈评书艺术家,他曾为后世留下了诸多优秀作品。单田芳除了说评书,还曾经拍过电视剧,办过酒厂,直至最后,他才悟出一个道理。这位老艺术家究竟会悟出什么人生道理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上个世纪90年代,一部武侠评书火遍了大江南北,这部书就是著名的《白眉大侠》。《白眉大侠》作为单田芳老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极为经典的武侠作品。在1994年时,鉴于《白眉大侠》的超高人气,北京剧组曾将其改编为电视剧,同样也掀起了一场收视热潮。
单田芳见拍电视剧如此赚钱,便开始动了心思,想要在评书之外开辟新途径。在反复思量之下,单田芳拍板决定成立影视公司,并开始拍摄新的电视连续剧。单田芳影视公司要投拍的电视剧,名字叫做《风尘豪客》,同样也是一部武侠大作。可是“看花容易绣花难”,电视剧刚刚开拍,单田芳就遇到了不少困难。
首先是剧本的作者问题,单田芳曾经雇佣了两位作家帮忙写剧本,可是对方都因为剧本太难,表示写不了。为了不影响拍摄进度,单田芳只能亲自操刀,以写评书的经验书写剧本。其次是经费问题,当时剧组仅仅投资了三百万,可几个月的人吃马嚼,处处都要花钱,故此投资资金也有些捉襟见肘,导致剧组道具极为缺乏。最后就是电视剧的销路问题,由于时间较为仓促,《风尘豪客》的剧情相对有些单薄,且屏幕效果也不太理想,销售人员虽经努力推销,最终也只是赚回了投资款。
单田芳最后算总账的时候,发现几个月下来,公司不但没有赚钱,反而还赔了不少,幸亏他本人为电视台录播评书赚了不少稿费,否则公司就会有倒闭的风险。
单田芳思来想去,觉得心有不甘,毕竟自己在评书界也是名角,如何就拍不好一个电视剧呢?正当他为此而疑惑不解时,有一位朋友找到了自己,仔细打听之下,单田芳才知道,原来这位朋友是来谈合作的。
河北有两家酒厂,他们生产的白酒质量相当高,可就是没有太大的知名度。为了能让产品销路更广,两家厂长认为“美酒配英雄”,他们想借助单田芳的“名人效应”来满足消费者对于好酒的追求。
单田芳知晓对方来意后,便欣然与其合作,并一起投资开办了一家酒厂。就在单田芳想要大干一场的时候,却突然发现,因为不会忽悠,即使白酒品质与广告都没有问题,可销售情况一直处于不理想状态。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单田芳苦心经营的酒厂,也没有达到产销两旺的目的。
接连两次失败,让单田芳有些灰心,不仅如此,他发现自己口袋里的钱也所剩无几。若是再这样折腾下去,恐怕自己全家都得跟着喝西北风了。单田芳也只能面对现实了,他开始重新致力于自己的老本行继续说书。不过这一次有所不同,此时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公司,单田芳要卖评书磁带。
在多日的努力之下,单田芳终于录制了一批评书磁带。不出他所料,在自己的影响力之下,加上公司新一轮的运作,评书磁带刚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甚至还达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此时单田芳才意识到,说评书才是本行职业。经过此番顿悟,单田芳才彻底断掉一切杂念,从此变成了“一张嘴只说天下书”,铆足了劲儿,一头扎进评书事业中。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单田芳找到了自己一生的追求,并通过电台和电视台,为千家万户送去了快乐,这也是他一生最光辉的成就。如今单田芳老先生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他的声音却永远地留存了下来,这不仅是他一生侠义的写照,更是他留给听众们最宝贵的财富。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单田芳60年内留下110部评书,拥有6亿听众,他是如何做到的?
著名评论家曾经说过,“单田芳的评书,通俗而不庸俗,广博而不浅薄,有时苍凉悲苦。”在中国,每天有1.2亿人听单田芳的评书,他拥有六亿听众,几乎有一半中国人,都曾听过单田芳的名字。单田芳之所以能够做到,也无非就是天赋加努力罢了。
一,单田芳家学渊源,生在说书台上单田芳出生于1934年,他的母亲是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员王香桂。据说当年王香桂在生单田芳的时候,还继续在说书台上表演,说到一半突感不适,半个小时之后单田芳出生。
因此,坊间便有这样一个传闻“单田芳出生在书台上”,这也注定他和评书有一辈子都扯不开的缘分。
单田芳原名单传忠,祖孙三代都是小有名气的说书人,在家人的熏陶之下,单田芳从小便对评书有浓厚的兴趣。家人在外表演时,单田芳便在台下聚精会神地听,在他五岁的时候,就能够完整的说出一小段评书段子,让家人十分震惊。
虽说单田芳在评书上颇有天赋,可父母并不愿意让他在这方面有发展。毕竟卖艺说书,在当时看来,始终低人一等。
单田芳的父母在他七岁的时候把他送入学堂之中,可单田芳虽然聪明,却在学习上并没有太高的天赋,反而因为故事讲得好,身边总是有很多同学跟着他。单田芳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也曾经说过,“我的命运注定就是个说书的材料”。
二,家庭突遭变故,努力成为职业说书人在单田芳20岁这一年,父母感情破碎,宣告离婚。单田芳身为家庭长子,为了照顾奶奶和妹妹,中断了学业,拜在李庆海门下,专门学习说书。
因为养家糊口的压力,单田芳学习不久,便和师傅提出想要登台演出。
然而,评书需要有非常深厚的经验,更要有很强的功底。单田芳拜师不久,便要登台演出,又谈何容易呢。
尽管如此,曲艺团当还是专门为单田芳举办了一场测评考试。单田芳不断耕耘,从声音到表情再到情节的设计,一遍又一遍的推敲,最终一举拿下第一名,拿到了登台演出的机会。
虽然单田芳能够成功登台,但毕竟经验尚浅,因此,艺术团把零碎几乎没有观众来的时间拨给了单田芳。然而,单田芳却并不气馁,在没有观众愿意来的时段里,他努力积攒着舞台经验。两年之后,他几乎成了整个艺术团当中收入最多的人。
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意识郭德纲曾经说过,文艺行业到最后拼的就是一个文化底蕴。单田芳曾经有过十几年的隐忍,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努力背评书。他熬夜修改一个又一个章节,期待着有一天能够重返舞台。丰厚的文化底蕴,他所承受过的所有苦难,都成为他灵魂当中厚重的生命力。
重返舞台之后,他靠着精湛的业务水平,马不停蹄的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单田芳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的工作也越来越忙碌,靠着不怕吃苦的精神,他的评书终于走入了千家万户,他所播讲的《百年风云》选段天京血泪,听众多达六亿人。
然而,随着电视剧行业的普及,评书市场却频繁遭冷。为了更好地推广传统曲艺,单田芳决定开办属于自己的文化艺术公司。
在尝试了销售录像带以及拍摄电视剧都失败之后,终于找到了最适合评书的发展道路,他和全国500多家电台建立合作关系,专门在电台播放,建立了一个评书广播书场。
四,不屈不挠的生命力从此之后,单田芳的评书,进一步普及。在单田芳的不断努力之下,一部又一部的经典作品,被他改编成了精彩的评书。
在60多年的时间当中,他坚持不懈地录制了110部评书,哪怕是在重病时期,依旧录制了《白眉大侠》的36讲。在他生命的最后时间,明知时日无多,却依旧录制了《栾蒲包与丰泽园》。
很多人都说,评书是一个人的艺术。而单田芳用自己的一生,把自己活成了一本评书,他用自己所受的苦,变成了让人值得翻阅的特殊韵味。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无数的经典,而他也将自己活成了经典。
单田芳成为曲艺泰斗的内在因素
坚守艺术舞台60载单田芳告诉记者,自己六岁念私塾,七八岁即学会了一些传统书目。上学后,边读书边帮助父母抄写段子、书词,评书中丰富的社会、历史、地理和生活知识及书曲协作、表演技巧都使他获益匪浅。十三四岁时就已经能记住几部长篇大书。1954年,刚进入大学不久的他就辍学拜师学评书,取艺名“田芳”。没承想评书一说就是60年。”这期间,自己历经多次灾难,虽然大难不死,心灵却遭受了极大的创伤。
“一辈子想来,人间的苦,大部分我几乎都受过,什么脏活累活我都干过。回过头来,我觉得挺光荣、挺自豪,就因为我受过那么多苦,我从那里头锻炼过来的,我不娇气。别看我到了晚年了,我经常跟我女儿讲,我说我现在什么苦都能吃,假如说我现在的一切条件都不复存在了,我也没有名了,又是重蹈覆辙……再苦我也不怕。经过这么多年的磨练,我自己觉得已经锻炼得非常坚强了。我现在年近八旬,还不服老,觉得我的这个劲还有的是,要继续趁热打铁,更上一层楼,在晚年再多做点贡献。”单田芳娓娓道来。
作为享誉大江南北的艺术家,单先生经历的演出不计其数。但至今为止,有三次难忘的演出仍然让他记忆犹新。第一次就是1956年首次登台。那天演出结束后,他挣了4块2毛5分钱。
在当时来说,这笔钱的价值可非同一般。他给家里人买了一斤猪肉、十个鸡蛋、自己还买了一包烟,还剩下三块来钱。第二次1979年5月1日,他重返舞台。“那天下着小雨,许多亲戚朋友陪我去剧场。当时我心里很忐忑,十年没登台还有人听我说书吗?结果,一进剧场,全场观众都站了起来,掌声雷动。书还没说,我自己先泪流满面。”第三次是在鞍山体育场讲《隋唐演义》。讲到秦琼扔暗器时,单先生“噗”的一声,“一道白光”把假牙给吐出去了。当时全场“爆棚”!观众赶紧把牙给他捡回来,拿水冲冲又戴上继续说。正在这个时候却下起大雨,可所有听众没有退场的,就这么冒着雨听他一直讲完。“讲评书能讲到这个份儿上,我这行是干对了!”单先生感慨地说。
家庭的熏陶,加上天资聪颖,年仅22岁的单田芳在鞍山市曲艺团迅速走红,当时他说书的茶馆常被书迷们挤得水泄不通。书到用时方恨少,深感自己史学、文学知识不足的单田芳,1957年报考了辽宁大学历史系函授班,学习深造了3年。多年以后,他谈起这个决定时仍感叹:“正是当时的学习为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底蕴。”
当风华正茂的单田芳逐渐走向艺术成熟时,十年浩劫开始了。耿直的他因为说了几句真话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在一次批斗中,他的满嘴牙被打掉了,后来又连急带气,嗓子发炎变肿,原本清亮浑厚的嗓音也毁了,这对一个评书演员来说意味着什么啊!后来单田芳全家又被遣送到农村接受改造,一呆就是9年。铲地、送粪、割草、积肥……一边干着沉重的农活,单田芳还在心里默默地背着书。他背三国、背水浒、背聊斋,背学过的诗词歌赋。古书背完了背新书,新书背完了就背学过的课文和小说,实在没得背了,就从头再背。他还在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再说上自己热爱的评书。
1978年11月,单田芳终于得以平反。他回到了鞍山市曲艺团,又举起了心爱的惊堂木,说起了评书。已过不惑之年的单田芳由衷地感叹:“再没有比失去自由和政治地位更痛苦的了;也没有比彻底解放获得幸福更痛快的了。”格外珍惜重上舞台机会的他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旺盛的艺术创造力。从1979年到1994年的15年里,单田芳仅同鞍山电台合作就录制了评书43部,共3500多段。《隋唐演义》、《明英烈》、《三国演义》等传统评书和《百年风云》、《张学良》、《平原枪声》等现代新书,在全国各地的100多家电台、电视台播出。一时间,单田芳的评书“说”遍全国,每到中午、晚上,大街小巷、胡同院落,成千上万的人守在收音机、电视机旁听他讲评书。著名节目主持人王刚1993年出访美国,在华盛顿一家华人商店里竟然也听到了单田芳说的《封神演义》,令他又惊又喜。
曾有一位河南听众给单田芳写过一封信:“我经常研究您为什么能把书说得这么好,后来经过拆析人名才得出结论。您的‘单’字,按繁体字其中有7个‘口’字。‘田’字又是5个‘口’字组成,再加上您本人一张口,一个人就占了13张‘口’,难怪别人说不过您。”这只是一个笑谈,单田芳成功的最重要原因还是他的勤奋精神。
评书这门传统艺术,自古以来其故事梗概(行话称为“书梁子”)一直是口传心记,师父传给徒弟,徒弟记在心里再传给自己的徒弟,许多“书梁子”在这个过程中散失了。为了抢救宝贵的民间文学,有心的单田芳很早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要在有生之年把自己所知道的评书全部写成书,以传后人。白天,他奔波于电台、电视台,忙于说书、录书。晚上,他又伏案疾书。十几年里,他已创作整理出47部共2000多万字的评书小说,并相继出版。速度之快、数量之大令人惊讶。
在各个电台、电视台的评书节目中,几乎清一色是传统段子,描写现实生活的题材则是凤毛麟角。单田芳则在创作整理传统评书的同时,也大胆涉及近现代历史,如他创作的《百年风云》、《乱世枭雄张作霖》、《千古功臣张学良》等书,都颇受好评。2005年,他又赶录了一部根据《九十年代大案要案侦破纪实》改编的百集评书《江洋大盗缉捕纪实》。单田芳说,公安民警为了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安定,付出了汗水、鲜血甚至生命,宣传他们的英雄事迹是我们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以评书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弘扬法制,又能让人们在听书中明辨是非,增强法制观念。在他看来,评书作为传统艺术,要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只要不断创新,不墨守成规,努力贴近现实,评书就会大有希望。
书以化人贵在坚持
单田芳不仅是评书泰斗,也堪称书法名家。他的书法作品没有单田芳评书那么出名,却也在业内有着一致的好评,他的弟子们都说师傅平时很和善,可是一写起字来就像说评书的时候了,非常严谨,不容含糊,而且他的字基本都是他这些年说评书总结得来的,细细看来都是一段段的传奇,一个个铁骨铮铮的英雄写照。单田芳老先生称如果非要说他最喜欢的评书的话,近代的《乱世枭雄》、传统的《白眉大侠》,武侠的《隋唐演义》是他最为喜欢的。
在单田芳的成长岁月中,不仅目睹了侵略与战争,也见识到了生生死死的“人间地狱”。后来,他的评书里不是江湖侠客,就是绿林飞贼,无论在什么名义下,只要涉及到战争的话题,单田芳总是念念不忘老百姓,他的这种“民本意识”也体现在他的书法里,他最喜欢写的字便是他说的评书的里词,如《孝悌忠信》、《四世同堂》、《精忠报国》、《金玉满堂》、《志存高远》,并时刻告诫弟子“以史为鉴”。
谈起书法,单田芳对记者说:“我不是靠书法谋生,我是搞艺术的,评书和书法都是艺术的一部分,要做就坚持做到最好,什么事情都贵在坚持。自己刚练习书法时没有路子,都是自由体,派别没有那么明确,想到怎么写就怎么写,比较随心所欲,所以现在瞎写自成一派。改革开放,正好我也退休了,因此写书法的时间就多了,想着要在说书之余一定要让书法这门老家底儿更加精进一层!于是每天都坚持去写几下。私底下也会有意识地跟一些名家去交流,切磋经验。现在有时候看看自己写的字儿,真有那么点儿意思,我这心里还是挺欣慰的。”
当问及对评书艺术传承的问题时,单田芳表示:“评书不会失传,我是坚定不移的相信,就拿我这个老本行评书来说,评书是来自于民间,在老百姓中产生的东西,老百姓自然会喜欢,我们中国人从小,从娃娃的时候就开始听故事,一直到成年人,也喜欢听故事,尤其是有意义的故事,催人奋进的故事,都很吸引人,所以说,就像一个故事一样,只要有人在从事这一行,它就不会消失,跟中国的书法一样,几经衰弱到现在又蓬勃发展起来,这是一个道理。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