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电视剧主演,风起陇西人物关系图

时间:2022-10-23 10:06:08阅读:595
《风起陇西》剧照作者:艾志杰继《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风起洛阳》之后,马伯庸的《风起陇西》又被搬上荧屏。该剧以虚实相生的结构方式,聚焦大历史中陈恭、荀诩等小人物的谍战人生,以复杂矛盾的情感关系…

风起陇西》剧照

作者:艾志杰

继《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风起洛阳》之后,马伯庸的《风起陇西》又被搬上荧屏。该剧以虚实相生的结构方式,聚焦大历史中陈恭、荀诩等小人物的谍战人生,以复杂矛盾的情感关系,串联历史演进中蜀魏博弈的内在逻辑,探寻历史叙事中的生命价值。

《风起陇西》登陆央视八套伊始,剧集开头线索庞杂、调色倾向等曾引发部分网友讨论,随着剧集展开后的口碑和热度的持续发酵,该剧在收官之时斩获豆瓣7.9分的好成绩,六次登顶猫眼电视剧热度冠军,微博话题阅读量也步步升温,被许多观众纳入“烧脑剧”必追清单。

《风起陇西》的口碑逆袭,离不开其宏大历史与微观生命,春秋大义与个体情感,人生信念与人性价值兼容的艺术表达,勾勒出三国谍战在小人物身上映射的历史图鉴。

解史于新,打造虚实相生的古装谍战剧

在解构与重建三国故事的过程中,创作者努力平衡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生活质感与谍战元素、正剧与戏说之间的关系,由此打造了一部虚实相生的古装谍战剧。《风起陇西》的特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重史尚实与艺术虚构”,在大历史观与小人物的弥合中实现视角创新。从聚焦于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权谋斗争的《三国演义》(1994),到立足于曹丕兄弟争夺世子之位的《军师联盟》(2017),关于三国的影像表达往往以宏大叙事展开对历史的理性凝视与深刻反思。与这种厚重且辩证的大历史观一脉相承,《风起陇西》以诸葛亮北伐为历史背景,以调查“街亭情报案”为叙事起点,拉开风云诡谲、纵横捭阖的蜀魏之争。不同的是,该剧并未流连于为大众熟知的史上逐鹿三国的英雄豪杰,而是在遵循大历史观的前提下,选取陈恭、荀诩等小人物的故事,并予以合理化虚构。这种务“实”与构“虚”相结合的叙事视角,不仅拓展了电视剧的表达空间,而且也拉近了观众与历史人物的审美距离。

另一方面,“古装与谍战”,在类型与反类型的平衡中寻求题材创新。伴随主流价值、市场因素与大众文化的相互作用,谍战剧的类型探索也从未停止。融合了“古装”与“谍战”的《风起陇西》,无疑在此基础上另辟蹊径地实现了类型融合与题材突破。剧中,充满国风韵味的配乐、质朴自然的服饰道具、独具特色的地形风貌以及男性“蓄须”的审美倾向,尽显三国时期雄浑、简约的气质。

在此场域中,蜀汉“司闻曹”的陈恭、荀诩等人与曹魏“间军司”渗透到蜀汉的“烛龙”博弈对决,历经潜伏、考验与牺牲、窥探三国争战等变幻莫测的谍战风云。因此,古典之“静与简”与谍战之“动与杂”的巧妙融合,成为《风起陇西》题材独特的关键。

寄史于情,描摹历史演进的情感逻辑

作为一部“以小人物见大历史”的古装谍战剧,《风起陇西》以蜀汉的“司闻曹”和曹魏的“间军司”两个情报机构来构建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塑造了以诸葛亮、李严、杨仪等为代表的“司闻曹”创立者,以陈恭、荀诩、冯膺、阴辑、孙令等为代表的“司闻曹”管理者,以郭淮、郭刚、糜冲等为代表的“间军司”管理者,以翟悦、柳莹等为代表的女性间谍。秉承“历史可能性”的创作理念,《风起陇西》实际上描摹了湮没在浩瀚历史中的小人物群像。

面对众多拥有多重身份的人物形象,创作者紧扣充满张力的情感关系,深入人物的内心逻辑以及历史的某个“横截面”,凸显历史剧“寄史于情”的审美范式。剧集设计了多条赤诚相待的人物关系线索:陈恭和荀诩是至诚至信的兄弟情谊,陈恭可以涉险帮助荀诩金蝉脱壳,荀诩可以忍受酷刑守住陈恭的计划;陈恭和翟悦是矢志不渝的伉俪情深,翟悦为了不牵连陈恭自行了断,陈恭为了纪念翟悦自断小指;冯膺和孙令是互相扶持的姻亲关系等。

亦敌亦友的情感纠葛也是《风起陇西》的神来之笔。比如陈恭是郭刚的救命恩人,但又是潜伏在郭刚身边的间谍,他们一起经历过生死,却不得不置对方于死地。再如荀诩和高堂秉,他们在“司闻曹”共事多年,交情颇深,但高堂秉却是魏国间谍,一直向荀诩刺探消息。李严和陈恭暗藏杀机的师徒关系,荀诩和柳莹竹笛传情的暧昧关系,糜冲和陈恭互换身份的敌对关系,创作者都试图以细腻的笔触加以勾勒。正是这些绵长、复杂甚至矛盾的情感蓄积,赋予《风起陇西》独特的吸引力,让观众感受到历史演进中的情感逻辑。

演员的素养和表演功底对情感的呈现和传递也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剧中的情感戏以“翟悦死于陈恭怀里”的场面为最。黄预识破翟悦的间谍身份,并喂以神仙丹,翟悦自知命不久矣,用涂满剧毒的匕首结束生命。陈坤以抽搐的嘴角、沙哑的声音以及脸上暴起的青筋等一系列微表情,诠释出无奈、绝望、不舍的多层次情绪,刻画了一个痛失爱妻却又必须冷静克制的间谍形象。

喻史于今,实现三国故事的价值引领

历史剧的本质并非只是为观众建构或耳熟能详、或充满猎奇的历史故事,而更要给予观众思考与回望的空间,在历史叙事中缝合积极的价值观念,升华境界。个体生命以正气为本,与爆款剧《庆余年》聚焦小人物范闲的赤子之心、坚定理想有异曲同工之妙,《风起陇西》同样采用历史叙述捕捉小人物的精神世界,传递人世间的凛然正气。

坚守使命与人间正气,是《风起陇西》彰显的核心意义:无论你身处怎样的境遇,要一直追寻理想、追逐真理。导演试图展现小人物的生命力,哪怕深陷孤独、恐惧与痛苦中,也依然要像英雄一样坚守使命、绽放光芒。剧中,腹背受敌的陈恭保持初心,冒着生命危险自证清白;被施以酷刑的荀诩坚守正义,咬紧秘密只为抓捕“烛龙”;遭到怀疑的谷正以死明志,宁死也不愿被栽赃侮辱;被魏军围剿的金川英勇殉国,只为保全陈恭身份;落入陷阱的糜冲孤军奋战,以一人之力对抗蜀军;不修边幅的关长老以尸示警,用最后的生命力量向黄预传递信息;生性胆小的孙令守住底线,没有屈打成招拖累冯膺。可以看到,不管是蜀国人还是魏国人,他们始终追随自己的心之所向。这种大历史下的强烈使命感,体现了个体生命的精神风骨。

而“和羮之美在于合异”这样的精神追求,也是《风起陇西》传递的信念。这句话出自曹魏时期夏侯玄与司马懿的对话,意指国家治理需上下、你我之间相互帮助和促进,这也成为了剧中诸葛亮所言“希望天下平定,普通人可以过上安稳日子”的实现路径。剧中陈恭的智谋与理性,荀诩的正直与忠诚,翟悦的勇敢与信念,以及三人之间坚不可摧的情感关系,是围绕这一层意义的精神纽带,它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与当代观众的对话过程,也是当代电视剧不断提升品质的过程,《风起陇西》不可否认也有值得提升的空间,如剧集的人物对白略有瑕疵,古代书面语和现代白话混用导致的风格割裂感。但瑕不掩瑜,创作者观照三国谍战中小人物的生命正气,凝聚类型融合与题材突破的勇气,足以让《风起陇西》真正起风。

(作者为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讲师、艺术学博士)

来源: 文汇报

风起陇西电视剧主演,风起陇西人物关系图

陈坤主演的《风起陇西》是如何演绎历史缝隙中的戏谑与真情的?

马伯庸的历史小说往往具有这样的特色:小说中的历史细节较为考究,但小说的整体构思却极其天马行空。《风起陇西》便是其中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在这部小说里,马伯庸以三国作为历史背景,利用其中发生的真实历史事件、真实历史人物作为小说的故事框架,却又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编造了一个更像是发生在二战或者冷战时期的谍战故事。

而路阳恰恰是一个非常善于在古装片中嫁接不同类型元素的影视剧导演。路阳导演的名作《绣春刀》,披着古装武侠片的外壳,但内在故事的类型,却具有浓重的古典好莱坞黑色侦探片风格。路阳导演巧妙地将古装武侠片与黑色侦探片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融合进了一部电影之中,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路阳是最适合对马伯庸的小说进行影视化改编的导演。

可以说,影视剧《风起陇西》里,对于原著小说的所有改编,都做到了更贴合谍战剧的类型风格而进行的改编。比如对于潜伏者陈恭身边的人际关系,影视剧相较于原著小说,进行了大量的改编。而这些改编的方向,让观众更容易将陈恭的处境,联想到《潜伏》里的余则成和《黎明之前》里的刘新杰。陈恭与天水郡守郭刚有着过命的交情,但陈恭却一直受到天水间军司司马糜冲的怀疑。而在《潜伏》里,余则成与天津站站长吴敬中关系良好,却受到同事李崖的怀疑;在《黎明之前》里,刘新杰同样与第八情报局局长谭忠恕曾在战场上是生死与共的兄弟,但依然遭到同事李伯涵的调查与怀疑。

在很多经典的谍战剧中,潜伏者身边总是有着类似的人际关系,这几乎是此种类型片的标准人际关系。因为这种人物关系最适合发展故事、营造紧张感。一方面,潜伏者与敌对阵营里的人,建立起了真实的感情关系,这既是对潜伏者的保护,但当潜伏者不得不背叛、欺骗对方时,那种内心的纠葛与痛苦,也常常是吸引观众看下去的最大情感吸引力;而另一方面,敌对阵营里,一个自始至终都在怀疑潜伏者的力量,又能不断给潜伏者制造麻烦和危机,用悬疑感接紧张感不断刺激着观众,让观众欲罢不能。

风起陇西电视剧主演,风起陇西人物关系图

看完《风起陇西》大结局,你有什么感受?

风起陇西》全部看完,非常喜欢。浅谈几点喜欢的理由:
一、全剧的结尾升华了历史故事立意。兄弟情谊,夫妻情谊,家国情义,朝党之争的阴谋和凶险,谍战人生的意义,任何一个主题都仅仅是这部剧的一个点,不足以概括这部剧丰富内涵。明知不可而为之,一人承担所有的罪责,总有一个人挺身而出,为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承担责任。这个人也许正是这段历史最大的贡献者。看到陈恭(白帝&烛龙)被枭首,好悲伤。很希望他可以被替换,假死,然后在结尾,又活过来了。但是想象和期待代替不了历史的真实和残酷,陈恭人死了,他用自己的死承担下所有历史“罪责”,他保护了所有活着的人,荀诩、冯膺、杨仪、李严……他其实永远没有死,他最终活在所有人的心里。
感谢演员陈坤为我们塑造了这么飘逸灵动的“白帝”人物形象,在波谲云诡的三国谍战里,有这么大情大义的人物。
二、荀诩的形象依然光辉。诸葛丞相在剧中曾经对少年荀诩说,“你要记得这块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值千金。”,荀诩正是因为记着这句话,公正执法,秉公办事,从来不袒护任何一个好人,也从来不疏漏任何一个坏人,他死抓案情疑点不放,一步步追查到底。他相信自己的直觉,相信自己的心,作为靖安司的司尉,他明察秋毫、有极强的细节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他诚挚聪慧,执着到底,这种正能量的品格完全是基于他的人格品行,他尊重每一个人,尊重事实,他是乱世里的一道光,保护他活下去,就是保护纯正善良的民族本性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感谢演员白宇为我们奉献了“荀诩”这样的人物形象,有着人性的光辉,正义执着,有情有义。
三、故事的节奏感有张有弛,画面格调很有三国时代的史诗气度之美,朴拙大气,考究细腻。故事的画面有如李安的《卧虎藏龙》,有大片的画面感,特别是陈恭着白衣,衣袂飘飘的“白帝”形象印象深刻;陈恭着青衣与五仙道黄预在米林决战,动作大片非常真实。孙怡扮演的翟悦,也是一身白衣,与思之(陈恭)两人在一起非常般配。
剧中的台词特别是开始有不少现代大白话,说实话刚开始觉得突兀、有点违和,“小可爱”孙令(常远饰演)让人还有点跳戏,但是随着剧情越来越深入,已经不觉得什么了,甚至还特别期待孙令的《独家情报》总结,回顾下剧情又能来点轻松的氛围。
血雨腥风的乱世,朝廷党争、诡谲的谍战阴谋,故事逻辑推理严谨,反转也很快,但是最终能收放自如,开合统一,起于失街亭斩马谡;收于李严撤陈恭枭首。历史浩浩荡荡,前赴后继,不会为一个人陨逝而停留,也不会因为一时的对错而停留……终究我们都是沧海一粟,长河一沙……最后结尾,真给我整哭了。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