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朱镕基改革的决心我抱着粉身碎骨的决心来干这件事
邓小平说他:“只能当一把手,不能当二把手。”
邓小平与朱镕基素有些工作上的往来,20世纪90年代朱镕基从上海调往北京,成为中国政治界的一匹“黑马”。
邓小平看重他敢说敢做的强硬性格,认为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需要懂经济、敢做事的干部。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朱镕基在党中央任职期间,对于中国国内的经济有了深刻的认识,面对经济迟滞的现象,他大胆提出多项改革举措,还宣言:“我抱着粉身碎骨的决心来干这件事。”
他为了刺激中国经济发展做了哪些实事?
朱镕基
从包干制到分税制1992年10月党中央召开了十四大,在会议后确立了在中国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1992年,朱镕基在党的十四届一中全会上,由中央候补委员连跃几级上升为政治局常委。
党中央的这一举措冲击了当时“论资排辈”的保守思想。邓小平很是看重朱镕基,他说在中国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就需要原则性强,又懂得经济的人来领导政府工作,朱镕基就是不二人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事业,这就要求领导人能具备果断的决策精神。
朱镕基
朱镕基出任政治局常委对于当时社会具有很强的冲击力,这也使他必须肩负起重大的责任,他以铁腕手段逐步对于国内下行的经济进行全面改革。
朱镕基上任之初就面临着财政连续多年赤字的尴尬局面。
1992年中央财政收入为979亿元,仅是全国财政收入的28%,中央不得已多次向地方政府借钱。朱镕基上任之初面对这样的财政状况,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1993年4月,中央决定让朱镕基领导实行财税改革等几大重要方案。
之前的税收政策是包干制:即地方将一定比例的财政收入上缴中央,其余的钱归地方所有。
朱镕基提倡的税制改革思路是实行分税制,他要求明确中央和地方分别征收税务的种类,比如消费税将100%归中央所有,而在财政收入中占比较多的增值税由中央与地方3:1的比例分成。
税制改革
1993年9月,为了推动税制改革的彻底实施,朱镕基带领了一个60多人的班子从海南、广东开始。一路由南向北推进改革进程,进行了大量的税法协调工作,促使新的税制政策能在全国上下推行下去。
跟随全程的时任财务部长刘仲藜回忆起当时在广东推进财税改革的情形时,说道,“我们对广东省的干部们进行分层次协调,反复解释分税制的具体实施方案,说中央是多拿了一些,但盘活了全国的市场,地方的收入也会增加。”
通过几次的交流协商,广东省的行政人员消除了顾虑,选择顾全国内大局,同意了税制改革的举措。
根据测算的最终结果,从1994年到1997年,中央从广东多拿走的财政收入只占同期全省财税的4%,2000年也不过5%。
刘仲藜
财税制改革在中西部的云南、贵州推行时也遭受到一定阻力。云南和贵州省的财政收入靠售卖烟酒维持,改革方案中这两个省对烟酒征收的消费税要完全归于中央,使得地方的税收大幅度减少,他们提出消费税能不能不全拿走?
朱镕基义正言辞地拒绝了地方的要求,他说分税制在全国统一实行,没有一个地方可以搞特殊化。
这一年朱镕基跑了13个省,总历时70多天,事实证明,这些努力是没有白费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功。
分税制从初步规范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同时调动了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为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收入机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自此以后,中国的财税体制建设进入到一条稳中向好的轨道之中,这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部分,为建设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时至今日,分税制仍在实行,它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处理多层次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最有效形式。
分税制
为改革不怕粉身碎骨外电称朱镕基为了将改革全面推行下去,勇闯了两大“雷区”:国企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
此前,国务院分别在1958年、1982年、1988年和1993年进行了四次规模比较大的改革,但是由朱镕基主持的1998年改革规模胜过之前任何一次。
根据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审议通过《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拟将在国务院裁员一半的人数。
1998年3月的一次讲话中,朱镕基谈到政府机构改革时就说道:他对于国务院改革的决议十分坚定,并称该由国务院牵头做表率。
朱镕基还提出了具体的实行方案:他提出国务院的副总理由上届的6位,缩减为4位,国务委员则由8位改为5位,这五位之中的两位还需要由人来兼职完成。
国务院正副秘书长由10位减为5位,机关工作人员也要裁减一半。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国务院人员精简的实施过程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
1997年年底一次谈话中,朱镕基对于这次改革谈到:他依次找到几十个国务院的部长谈话,没有一个人主动表示自己的部门应该撤销。而朱镕基在长时间的谈话中身体很疲劳,每次结束工作后,想站起来都很困难。
但朱镕基不会这么轻易放弃,他素有“铁腕”之称。
在1998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朱镕基在湖南代表团参与讨论时,说道:“我抱着粉身碎骨的决心来干这件事。”
朱镕基
1998年改革完成之后,国务院裁减掉15个部委,重新组建了4个部委,并更名3个部委。在朱镕基雷厉风行的改革之下,国务院的部门由原来的40个减少到29个,工作人员整体裁员达到50%。
朱镕基还致力于推行政府工作风格改变,与精简人员相比,政府工作风格的转变还需要长期的努力。
1998年,朱镕基正式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任总理,他在一次中央的反腐会议上提出了郑重的宣言。
“在反腐问题上,中央是有决心的。反腐就是要先打老虎后打狼,对老虎绝不姑息手软;我这里准备了100口棺材,99口留给贪官,一口留给我自己。”
他怀着坚定的决心,义无反顾地展开打击腐败分子的行动,最终让贪官一一现了原形。
朱镕基在职期间见到生活作风“奢侈”的干部绝不纵容,比如当时有的官员月薪不过千元,但是他们却名烟不离身,朱镕基看到了就把他们叫到跟前来,严肃地批评教育一番。
本来中国的官员在例行检查工作时,一起吃吃喝喝也是常事,可是朱镕基对于这些行为不能容忍。
他教育手底下的干部,要保持清醒,不能为了钱权名利就放弃自己的原则,要一心一意为人民做事情,不要自己贪图享受。
正所谓:“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人民公仆要将这句名言警句谨记在心。朱镕基以身作则,带头做清正廉洁的表率,对自己有三个要求:不题词、不剪彩、不受礼。
廉政
他对于人情交际上互赠礼物的行为也不感冒,比如有些领导人喜欢题字、留言,而朱镕基的墨迹却鲜少看到,但这位注重诚信的总理连续3次为国家会计学院题词“不做假账”。
朱镕基希望官员们能够明白廉洁的道理,时常能够进行自我反省,多为老百姓做一些实事,而不是互相扯皮,浪费社会资源。
心中永远关心百姓的总理朱镕基坚持用铁腕政策管束干部们的言行,他极力主张建设廉洁政府,敢于揭发政府内部不该有的歪风邪气。
在百姓的眼里,朱镕基是官场中难得一见的一股清流。
他为期四年的任期中,凭借坚韧果敢的魄力推进了中国社会改革的进程,从他嘴里说出来的话总能带给人们一种踏实的感觉,让人觉得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打实能让人民获得利益的大事。
朱镕基
国企改革国家财政收入中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国有企业上缴国家的利润,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太理想,1.1万个国有企业中有63%出现亏损现象,这严重拖了国内经济改革的后腿。
1998年3月,朱镕基在一次会议上对记者朋友们分析到:目前造成国有企业运行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重复建设,第二是盲目建设,第三是人员膨胀。
重复建设是指多个国有企业同时生产相同品类的产品,这样使得企业之间相互竞争,增强了国企运行的不稳定性。
而盲目建设就是为了创造“政绩”,即使没有足够的资金也要建,从银行贷款来搞项目,重复建设导致企业的经营效益不高,还不起贷款只能一直亏损。
朱镕基
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则必然导致国企内人员冗杂,企业要支付过多的劳务费用,更是使运营效益雪上加霜。
从现在开始国家中央财政部门要抵制这类问题,对于申报一般项目的企业,财政不再多出一分钱给予支持。
国企人员过多造成企业负担加重,人浮于事影响了职工办事的积极性,企业的效益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关键在于减人。
为了制止国有企业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的不良之风,有大量国企不得不面临关、停、并、转的各种局面,以辽宁地区为例,除了一个铜矿之外,其他有色金属矿全部被要求关闭停产。
抚顺和本溪的煤矿也全部关闭。几年之间,有数千万的国企在岗职工被迫下岗,为了使国有企业重新恢复活力,这是一项不得不完成的政策。
抚顺的煤矿
大量职工下岗是为了扭转经济形势不得已的举措,而面对“下岗潮”的社会问题,朱镕基十分关注员工们下岗再就业的问题。他强调从国企下岗的员工要分流到其他的行业中去,刺激国内市场焕发新的活力。
对于那些符合政府保障政策的员工,国家要满足他们基本的生活需求。国家设立再就业服务中心,对于到这里的下岗员工,他们的基本生活费由财政、社会、企业各负担1/3。
朱镕基推行的种种政策,使得国有企业“下岗潮”后,又出现一股“创业潮。”下岗员工争相创业,盘活了市场经济,同时其他行业吸纳大量失业人员。
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花开不断》就是以福建女工陈晓萍下岗再创业的故事为原型的,陈晓萍创立了福州真味包点有限公司,后来发展为在福州规模不小的连锁企业。
朱镕基
在2001年11月中央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朱镕基称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的目标基本完成,下一步则是建设现代化的企业制度,仍需继续努力。
朱镕基在任期间的种种举措从根本上改变了国有经济的结构,没有他在这一时期大刀阔斧的改革,国有企业只会面对更加严峻的危机。进入新时代后,国有企业面临新的挑战。
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主席延续了国企改革的政策,他主张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而培育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强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对我国企业来说,仍是一个任重道远的长久目标。
国企改革
朱镕基通过了一系列艰苦努力,为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003年3月5日,朱镕基在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宣读了他在任总理期间的最后一份《政府工作报告》,为他主持的各项工作画上句号。
朱镕基对于在职期间各种赞誉或者毁谤都置之不理,泰然处之,他将个人的生死荣辱都放在一边,一心为着国家和人民奉献自己,这值得我们学习与尊敬。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