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在电影院里看过的那些老电影是什么,90年代看过的老电影
#说出一部电影的名字证明你不再年轻#
最近总收到头条的话题讨论邀请,一直没有参与,今天周一限号,旮旯儿选择坐公交上班,闲着也是闲着,参与一次吧。
首先要澄清一点,那就是年轻的定义。如果说青年还有个年龄限制的话,那么年轻就是个相对的概念,四十相对于五十算年轻,七十相对于八十也算年轻,不是有那么句老话叫做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嘛,好了,不闲扯了,回过头来说说年轻时看过的那些老电影吧。
记忆里旮旯儿是从八十年代开始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开始的时候都是父母单位发的电影票,当时电影票跟澡票一样也算是一种福利,那时候买一张电影票是五分钱,现在听着很便宜,但是在月收入普遍只有几十块钱的时候,去电影院看电影也是要精打细算的。
八十年代上映的电影非常多,几乎每周都会有新片上映,但是由于电影票是发的,所以只能赶上什么看什么,当年旮旯儿对《少林寺》、《木棉袈裟》、《武林志》这类武打影片最感兴趣,其次就是破案的,像《405谋杀案》、《猎字99号》等,当然也包括《戴手铐的旅客》这种题材的,看着很过瘾。当年进口电影也看了不少,比较喜欢的有日本电影《追捕》,法国电影《佐罗》、印度电影《流浪者》等,不太喜欢的也不少,像《巴黎圣母院》、《叶塞尼亚》、《百万英镑》等等,那时候旮旯儿还在上初中,所以很多影片看不太懂,但是只要有票肯定不会浪费,不看到电影院的灯亮是绝对不会走的。
八十年代国内各大出版社还出版了很多的电影版连环画,可以说绝大多数热门影片都出过,那时候父母很喜欢买这类小人书,到了后来,旮旯儿自己也买了一些,到现在家里还有近百本电影版连环画,虽然现在任何一部老电影都很容易在网上找到,但是看小人书的感受还是不一样的,没事的时候翻看一下依旧是满满的回忆。
小时候的经典电影你还记得几个?
小时候的经典电影,到现在也还会经常看的有:《唐伯虎点秋香》大才子唐伯虎为了能够和女神秋香有接触的机会,不惜卖惨,当帮佣,做苦力,剧情紧凑, 搞笑 又不乏反思,为了爱情,能够奋不顾身的似乎少之又少。
《整蛊专家》经典喜剧,世间少有。
《倩女幽魂》看过的人生第一部鬼片,聂小倩和宁采臣的旷世之恋,但又不是玛丽苏剧情,无论从剧情还是画质,都堪称经典。
《霸王别姬》这部在国内的影坛上应该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各类大奖拿到手软,剧情和演员都是无与伦比的,既有扎心,又有温情。
但更多的是,生活在动荡的大时代,老百姓的生活堪比水深火热,不是不努力过好每一天,就是努力到极致,也经常会飞来横祸。
程蝶衣一辈子只愿活在舞台和表演上,傻傻分不清现实和戏剧,每一次表演都用尽全力,也精彩绝伦,可时代不允许他永远优秀。
尤其被自己辛苦养育的孤儿小四背叛,被举报,被批斗,被游街,“一代宗师”活得惨不忍睹。
在段小楼和程蝶衣互相歇斯底里揭露彼此“不堪”过往的那一段,一把火烧掉精美戏服的场景,菊仙绝望的眼神……都是神级表演,精彩绝伦。
演员阵容强大,演技更是没话说,所以一直没能被超越。
哪怕是过去了二十多年,在今天重新点开看,仍然会被震撼到,会被感动到。
这大概就是经典的意义,精品不随时间的推移而落寞,反而闪闪发光,璀璨夺目!
看来都是同行啊,我也发经典影视片段,不过小时候的电影,很多只有只字片语的记忆,或者说只是某一幅画面。
小时候在农村乡下生活,没有电视,只有收音机。那时候经常来听评书,听歌曲,后来买了单放机,在集市上买影视歌曲磁带听。小时候的生活没有现在这么丰富,那时候能看个电影已经觉得很幸福很快乐了,小时候电影都是露天影院和卷片放映机,用铁杆搭起白布做屏幕,两边挂着两个大的喇叭,这是这种简陋的设备给我童年增加了无限的乐趣。
那时候的电影放映机都是用胶片,一部电影通常就是九十分钟左右,当然更长的电影那时候比较少。一般一部电影,都是带着一盒胶卷,大概有三卷到四卷的样子,那种铁盒子,外面写着电影名字。
小时候的记忆很深刻的东西基本能记忆几十年或者更长。我在印象中最早看到的就是武侠电影了,印象深刻的有《鹰爪铁布衫》《无敌鸳鸯腿》《夜走鬼城》《大刀王五》《神龙剑侠吕四娘》《大醉侠》《血祭黄沙镇》《复仇大世界》《猛虎闯关》《仁者无敌》《少林童子功》《智勇和尚》《武松》《武当》《武林志》《血滴子秘史》《血滴子》等等。
在大一些的时候基本就是记忆很详细了,就是八九十年代经典的武侠了,像李连杰的黄飞鸿系列,周星驰的电影,还有《刀剑笑》《黑侠》《新少林五祖》《方世玉》《和平饭店》《新龙门客栈》《新仙鹤神针》《天山童姥》等等。
小时候的电影总是让人印象深刻,那时候一个电影,也都被反复看了很多遍,有时候,街里放映一场电影,有两个到三个影片,我们那里一般都是一个新电影,一个搭配的老电影。所以很多影片看了不下十遍,记忆中总是很深刻。
爸爸是当兵的,所以小时候受爸爸的影响比较大.记忆中有影响的第一部电影就是
《闪闪的红星》
里面的潘东子简直是我童年的偶像,所以直到现在我还记得里面的经典台词
红星闪闪放光彩
我胡汉三又回来了~
渐渐的后面,也陆续看了许多经典红色电影,例如《地道战》,《地雷战》,《鸡毛信》,《狼牙山五壮士》等等.
至今回想起来,或许是小时候家里比较穷,所以那台黑白电视只能搜到一两个台,所以这些反复播放的革命老片竟然在当时百看不厌.
不过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第一次去影院看电影了,当时正在上小学,学校竟然组织去看《泰坦尼克号》.虽然当时小李子和凯特·温斯莱特当时正处于颜值巅峰,但是印象最深的是:
当时电影院里的汽水和冰淇淋真好吃~
直到渐渐的后来,电影看的越来越少了,动画片看的越来越多了~
例如《七龙珠》,《铁甲小宝》,《魔神坛斗士》,《奥特曼》等等.
直到现在,虽然每年都有各种大片上映,但是小时候的感觉再也回不去了~
最早的电影记忆是很小的时候,我们院子里有一位当兵退伍的年轻人一边拿着一挺机关枪保养(那时候全民皆兵,他退伍回来任民兵连长,管理着枪支),一边讲着新看的电影,讲得相当精彩,不过我当时并不知道电影名字,记得最清楚的是主人公叫杜丘。后来根据主人公的名字才弄清楚了电影是日本的《追捕》,由高仓健主演。
小时候农村没有什么 娱乐 项目,也没谁听说过电视,一般家里有个收音机那已经很稀奇了。唯一给人以 娱乐 新奇的东西只有电影。没有电影院,哪家有喜事了就放两场电影,乡亲们从四面八方跑过来看,人群攘攘,热闹非凡。干一天农活回来,只要听说哪里放电影,再苦再累不管多远都要去看。乡里不象现在有电话,有时可能某个人一句玩笑话说哪里哪里放电影了都会当真的,而可能跑了一个晚上还没看到电影。
那时看过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漂亮的女主演(七仙女由严凤英主演),舒缓而悠美的黄梅戏唱腔,大胆而神奇的想象,欢悲离合的传奇故事令人喜泣交加,让人受到强烈的艺术薰淘。
电影是黑白的,但在那个时代完全不影响我们对电影的狂热。同样类型的还有越剧版电影《追鱼》,也让人为美好的爱情而泪崩。
当然战争片也是我们喜欢的。《渡江侦察记》、《南征北战》、《小兵张嘎》、《英雄儿女》、《铁道游击队》等等。八十年代的电影已经是在百花齐放的状态,喜剧片、谍战片、功夫片等等,《喜盈门》、《黑三角》、《少林寺》,都是让人记忆深刻,久久难以忘怀,每当电影主题旋律响起,都会激动不已。这个时候的电影已经色彩丰富,情景逼真,人物的表情更加丰富多彩,不象早期电影人物造型单调,表情呆板。
当然电影院也在不断涌现出来,学校有时候组织学生去电影院看电影,也有每周让电影放映队到学校放映的。那时候的乡镇电影院非常简陋,有用木板支起做为座位,也有用条石支好做为座位的,但丝毫不影响人们对电影的衷爱。
外国电影后来看过南斯拉夫的《桥》,美国的《超人》,超人在当时来说非常震撼,特别是绕着地球飞的时候,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啊。
一直想看看日本电影《追捕》,但很遗憾这么多年却还没看过。
现在很少去影院看电影,偶尔去感受一下氛围,对现在影院的豪华大气、设施的先进,确实感觉到另外一种不同的境界,又有不同于它时它地的艺术感染。
记得第一次看电影应该是在上初中的时候,学校放的电影《地道战》
后来家里买了个vcd,带来个碟片是《少林小子》李连杰演的是三龙哥
后来就到处找碟片看
《少林足球》那时候喜欢上了星爷的电影。
《灵幻先生》这还是去转亲戚家的时候看的。
《人蛇大战》忘记是谁演的了
《快餐车》买了个盗版的,但是笑了一个多小时!
记忆比较深得电视剧有西游记和武林外传。
西游记只认准六小龄童版的西游记,我我老爸超级爱看西游记,甚至去买了碟片一集一集的去慢慢放能放个几十遍。以至于我不知道看过多少遍,闭着眼睛都能描述其中的剧情,从我记事起到二十来岁,伴我成长的一部经典。武林外传这个就不用多说,相信是每个人童年的回忆,自从在同福客栈遇见你边学会了排山倒海,葵花点穴手,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最喜欢老白,简直句句都是经典。
小时候看过的经典电影有很多,到现在为止记忆犹新的有
1. 《虎口脱险》 这部电影太 搞笑 了。每过一段时间就想看一看。
2. 《少林寺》 印象最深的一部电影,看过一遍,这辈子就忘不了了。估计看过不下十几遍了吧。
3. 动画片《天鹅湖》 动画片里的最爱,尤其是两只小松鼠玛格丽达和汉斯,一出来就想笑
介绍一些80年代的国产喜剧老电影,越全越好。
1.1980《庐山恋》
1980《庐山恋》 豆瓣评分:7.5
中国第一部吻戏,是“文革”后国内首部体现爱情主题的电影,女主角张瑜片中的服装换了43套,远远超越《花样年华》里张曼玉的23套旗袍;当年的新人张瑜也凭这部电影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观众心中的“梦中情人”,并中选第一届金鸡奖和同年百花奖的“双料影后”。如今在庐山上,有一座非常闻名的庐山恋电影院,每天从早到晚只放映《庐山恋》一部影片。看《庐山恋》已成为庐山的一个固定旅行项目。
2.1981《三个和尚》
1981《三个和尚》 豆瓣评分: 8.6
这部影片是依据中国民间谚语改编而成,是70后的宝贵幼年回想。凭借着高明的艺术水准,这部电影在国内外取得多项大奖,包含1981年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第四届丹麦世界儿童和青年电影节银质奖1982年第三十二届德国柏林世界电影节银熊奖。
3.1982《茶馆》
1982《茶馆》 豆瓣评分: 9.2
这是一部由原著改编而来的威望电影。影片中“北京人艺”绚烂群星的扮演非常超卓,影片充分发挥电影艺术手法的优势,影片根本保留了原舞台表演的魅力和民族化的风格,将电影化的处理与原作风格有机交融,使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愈加杰出。该片获1983年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文化部1982年优异影片奖特别奖。
4.1982《少林寺》
1982《少林寺》 豆瓣评分: 7.9
由张鑫炎执导,李连杰主演。是一部在武打电影史上具有划年代含义的作品,影片一反旧式武打片中那种纯扮演的花架与镜头技巧的做作,经过李连杰和他的一班功夫队员们朴素真实的功夫让观众真正赏识到了中国功夫。《少林寺》的颤动,使光头和尚觉远的形象成为一个年代的印记。
5.1983《城南旧事》
1983《城南旧事》 豆瓣评分: 8.7
改编自林海音1960年出书的同名中篇小说,由吴贻弓执导,沈洁、郑振瑶、张丰毅等主演。1983年该片在中国内地上映。经过孩子的目光审视近代中国的变迁,对文革之后的中国电影来说弥足珍贵。
6.1985《黄土地》
1985《黄土地》 豆瓣评分: 7.9
根据珂兰《深谷回声》改编。本片可以说是陈凯歌作为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张艺谋担任摄影,这也是当今国内最顶尖的两位大导演在25年前的初次协作。贾樟柯曾说自己当年在街头散步,溜进一个录像厅,在放黄土地,其时就被震慑了,从此立志拍电影。
7.1986《芙蓉镇》
1986《芙蓉镇》 豆瓣评分: 8.8
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86年,闻名导演谢晋执导,刘晓庆、姜文主演;这是一部反映建国以来屡次政治运动中小人物悲欢离合的电影。影片经过芙蓉镇上的女摊贩胡玉音、右派分子秦书田等人在“四清”到“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运动中的遭遇,对我国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近20年的前史做了严厉的回忆和深入的反思。
8.1987《红高粱》
1987《红高粱》 豆瓣评分: 8.1
张艺谋导演,巩俐姜文主演的电影《红高粱》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而为人所称道。影片塑造了“我奶奶”、“我爷爷”、罗汉大叔等一批中国普通老百姓群像,最大的特色是拍出了中国人豪迈爽快的一面,跟中国内地电影一贯的哀伤沉重的传统风格大相径庭。摄影师顾长卫在取景和色彩的运用上有出色表现,男女主角在高粱地野合的一段有中国电影罕见的“景人合一”之美。1988年该片获得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成为首部获得此奖的中国电影。
9.1987《老井》
1987《老井》 豆瓣评分: 7.7
一部富有深刻哲理性的影片,它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了当代农村青年的献身精神,并由此歌颂了中华民族的顽强毅力。在上映后引起较大反响。吕丽萍、张艺谋主演,获得过第11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和最佳男演员奖,1987年美国第7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第11届沙尔索国际电影节一等奖。
10.1987《末代皇帝》
1987《末代皇帝》 豆瓣评分: 8.6
这是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的一部传记电影。尽管这不是一部国产电影,但是它的选题与时代背景都是与中国密不可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那个时代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传统社会缩影。影片诠释了溥仪一个作为皇帝的人的故事,并没有洋洋洒洒的去讲溥仪的故事与中国的历史,而是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看待末代皇帝的人生。值得一提的是,本片荣获了第六十届(1987年)奥斯卡最佳影片。
拓展资料:
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的影像画面,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也是一门可以容纳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
但它又具有独自的特征,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法语:Montage)这种艺术性突跃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复制放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影已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国务院法制办于2018年2月2日—22日就《电影行政处罚裁量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参考资料:
电影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