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如何由汉室功臣沦为枭雄的呢,曹操是一个怎样的枭雄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孤。
曹操年輕時並沒有打算做奸雄,只打算做一個功臣英雄,結果被袁紹呂布等等先坑了一圈,然後仰天長嘆這亂世門阀豪強一個比一個奸,那麼我曹衙內還比不過袁紹你們這些公卿门阀嗎?然後老曹就打定主意改變人生方向去做一個亂世奸雄。
话说一切从曹操借七星宝刀企图刺杀董卓说起。曹操刚开始并不算什么知名人物,而董卓却是位高权重。曹操其实是抱着一种扬名立万的想法去刺杀董卓的。因为满朝上下几乎无人不讨厌董卓,此时若是有人能把董卓给杀死,那这个人便是满朝文武的恩人,其名声一定会第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
曹操就是这种想法,他觉得自己刺杀董卓,如果成功了,那日后在仕途上就会风生水起。包括王允在内的很多人都会对曹操钦佩不已,就连皇帝都会对曹操感恩戴德。而且曹操已经给自己想好了退路,他找王允要七星宝刀就是准备好了失败后的说辞。他知道董卓比较信任他,所以假借献刀完全可以暂时地忽悠住董卓,等董卓反应过来后,曹操便可以成功逃窜。事实也是这样,董卓的确被曹操所骗,过了很久才反应过来。所以某种程度上而言,曹操这次刺杀董卓,虽然失败了,但也给曹操带来了一定的名望,这些名望是日后曹操割据一方的依据,毕竟有名望才会有能人投奔。所以说,曹操去刺杀董卓,不管成功与否,对他本身都是有好处的,作为一名枭雄,有好处的事情曹操自然会去做,哪怕这件事有些危险,但敢打敢拼,才是枭雄。
治世能臣的曹操,他是怎么变成乱世枭雄的?
如果曹操有生之年代汉,那么他在后世就会少很多骂名,比如逼迫汉献帝“禅位”的曹丕,就没人说他是汉贼。在汉献帝健在的时候就称帝的刘备和孙权,也没人说他们是汉贼。同理,唐高祖李渊曾经是隋朝唐国公、太原留守,宋太祖赵匡胤,曾经是后周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他们的皇位都是“禅让”而来,却没有人说他们是隋贼和周贼。曹操的儿子代汉没挨骂,曹操没有代汉,却成了千古汉贼,您说这事儿到哪说理去?
其实曹操原本是一心想做一个治世之能臣的,但是时逢汉末乱世,仅仅做忠臣能臣只有死路一条,因为无兵无将的忠臣就是案板上的鱼肉,连李傕郭汜这样小角色也能一言决其生死。于是在环境不但变化的时候,曹操的内心世界,或者说理想与志向也在不断改变,我们从他说的四句话里,就能看出曹操的转变过程。
第一句就是他在《述志令》里说的: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男儿千里觅封侯,曹操跟他儿子曹彰一样,是一心想做卫青霍去病,为汉家除残去秽。
而曹操从一心要做忠臣到被指责为奸雄、奸贼,正应了那一句老话:人一阔脸就变。当曹操有了地盘和人马之后,荀彧从袁绍那里赶来投奔,曹操大喜过望,拍着荀彧的后背说:“这就是我的张良张子房”呀。大家知道,张良真正的主公就一个——汉高祖刘邦。荀彧是张良,那么曹操是谁?是汉高祖。汉高祖是谁?还不就是那个一统天下的刘邦?这时候要说曹操还没起当皇帝的心思,实在是有点掩耳盗铃了。
曹操夸荀彧,可能是在私下场合,影响面还不大。而当张郃在官渡之战关键时刻弃袁归曹的时候,曹操可是鼓掌大笑:“这是韩信归汉呀!”韩信帮助刘邦打下大半汉室江山,那是千古战神。曹操不但再次自比汉高祖,而且已经有了底气——像张郃这样的能征惯战万人敌,他手下至少已经有十多个了,一个韩信能帮刘邦成事儿,那么十几个“韩信”在手,曹操已经有了争霸天下的底牌,当时刘备还在东奔西窜,孙权还是个毛孩子,而袁绍已经进入倒计时,这时候曹操踌躇满志,代汉自立已经没有了阻力——在曹操看来没了阻力。这时候的曹操已经不需要藏着掖着了:我有萧何韩信,荀攸程昱郭嘉也不必张良差,手下樊哙一大堆,当皇帝这件事,汉高祖刘邦做得,凭啥我曹操曹孟德就做不得?
而最能代表曹操心声的,是他的第四句话,这句话是在大家劝他称帝的时候说的: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说这话的几十年前,也就是曹操刚迎奉汉献帝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天命在吾”了,因为那时候就有个叫王立的侍中太史令就曾多次跟大臣和汉献帝说过:“汉祚终矣,晋、魏必有兴者。承汉者魏也,能安天下者,曹姓也。”曹操还专门派人警告王立:你小子别乱说话!
前八个字是孔子说的,意思是我只要实有权能做事,可以不要虚名,而后面十一个字才是曹操的心声:代汉自立这件事不是不可以做,但是不是我做,而是我打基础,而让我儿子来做。俗话说“知子莫若父”,曹丕文不如曹植武不如曹彰,但是曹丕比弟弟们心狠手辣脸厚腹黑,只有曹丕接班,才能代汉自立,如果曹彰曹植接班,就等于把自己创立的基业还给了汉献帝。
笔者无意指责曹操,因为大汉气数已尽,没有曹操,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群雄逐鹿的时代,皇帝宝座就是大街上的兔子,谁手快腿快就能捷足先得,就是曹操称帝,也无可厚非。而笔者想说的,就是人都在变化中生存生长,正所谓时位之移人也。试问将曹操换做读者诸君,在取得那样的功业和权势之后,是继续伏低做小忠于汉室把生死交到别人手里,还是扼住命运的咽喉,成为肇建基业的开国太祖呢?
曹操如何从一个官宦子弟,变成一个雄才大略的枭雄的?
在戏曲舞台上,曹操一直是个“白脸奸臣”,因为他在朝中大权独揽,把皇帝变成了傀儡,还“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他的儿子曹丕篡汉铺平了道路,这些都被后人所不齿,主要是深藏于人们心中的“正统观念”造成的。但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不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评价曹操,因为他是一个性格非常复杂的人物——既有远大的眼光,也会头昏犯糊涂,既爱惜人才,有嫉贤妒能,既善于用人,又猜忌多疑 ,既豪情万丈,又儿女情长,既阴险狠毒,又重情重义,既疆场浴血,又儒雅风流……这么多对立面能在曹操身上“有机地统一”,真是难为了曹操。
1
曹操求贤若渴,帐下人才济济,许攸来投奔时连鞋都没顾上穿就跑出来迎接,却不知他为什么那么讨厌杨修,这是他嫉妒心强的“铁证”。曹操志向远大,战略清晰,从谏如流 ,却在赤壁之战中刚愎自用,不听良言,鬼迷心窍,犯了致命的错误,导致事业就此止步。曹操一生征战沙场,壮志凌云,却在临死时对妻妾们牵肠挂肚,把她们进行了妥善的安排。曹操一生杀人如麻,却不止一次地因为身边的人死去号啕大哭。他“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 ,残忍杀害了恩人吕伯奢,却对“挂印封金”,霸凌桥“挑袍”的关云长情意绵绵……
2
无论如何,曹操在历史上应是个正面人物,他推行屯田制,兴修水利,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改善了贫民的处境,得到了下层人民的拥护;以武力剪灭北方群雄,有利于中国的统一;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打破世族门第观念,加强集权;精通兵法,著书立说……
3
曹操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是中国古代杰出的诗人,整天打仗,还惦记着写诗,在我国古代像曹操这样“文武双全”的人好像不多吧。“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曹操也算难能可贵了。让我们再欣赏一遍他写的一首最著名诗《观沧海》。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