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审核不过剧组全员饿成灾民冯小刚拍这部电影到底有多难
一部还不错的电影,却没能给大多数的人看见。
实在是可惜。
2012年,《一九四二》出现在新年的贺岁档电影名单上。
这是一部历史题材灾难片。
拍的很好,是冯小刚拍过的最认真的一部电影,但却也是让他身心俱疲,至今没法理解的电影。
有时候小兮在想,如果这部电影放到这两年国民爱国情绪高涨的时候上,会不会效果不一样?
当然,这只是想想。
《一九四二》是根据1942年河南严重旱灾和蝗灾的历史事实改编的故事。
当年,有高达3000万人往西北逃荒,却有300万人饿死在路上。
饿殍遍野的人间惨象,到了历史课本上,只剩寥寥几句概括和几个数字的描述,我们没法想象,300万人饿死是什么样子。
但我们却能从冯小刚和剧组全员拍摄这部电影的艰难幕后,窥探一二。
但,也仅仅是一二。
这部电影的拍摄,到底有多难?
1942年到1943年,河南大旱又遇蝗灾,世界大战的战火仍在燃烧,小老百姓的苦难,无穷无尽,活着,成了这世界上最难的一件事。
亲历者不愿提,不愿记,不愿碰触,知道的人太少太少了。
正如电影最后的那句:“那些事儿,我都已经忘了,你还提它做啥?”
当年,有位名叫李蕤借了一辆旧单车,带着500块一路往灾区去。
那一路上,他看到了无数超乎他想象的画面:把妻女运到人肉市场,未必能换到几斗粮食;吃草根树皮,甚至把装着秕谷糠的破枕头也吃了,甚至“捡收鸟粪,淘吃里面未被消化的草子”,“掘食已经掩埋了的尸体”;“野犬吃Ren吃得两眼通红,有许多濒死但还能蠕动的ren都被野狗吃掉了”。
除了多一张干枯的皮之外,和骷髅差不多的孩子,比比皆是,甚至,还有比易子而食更恐怖的事,都在他面前一一发生。
回去后,他以流萤为名写了一本书,取名《豫灾剪影》,勉强为那段历史,保存了几许片段资料。
多年后,河南出身的刘震云根据上一代人的记忆和外媒写出来了一部的纪实体小说——《温故一九四二》。
讲述的,正是这段历史。
小说出版不久,就被冯小刚盯上了。
他找上刘震云的时候,刘震云十分震惊,直觉:没有人要看这么一个悲惨的故事吧?《温故一九四二》甚至连一个故事都算不上。
它最大的特点是散,行文闲散。
只有地名,只有数字,没有具体的故事,改编难度太大。
怎么办呢?
冯小刚拉上了刘震云实地考察找故事。
为了找故事,冯小刚和刘震云以时间为线,沿着当年那3000万灾民逃荒的路线,亲自采访了100多位逃荒亲历者。
在路上,他们认识了一位90多岁的老人,冯小刚问她:“你能告诉我天堂是什么样吗?”
老人给他们唱了一首歌谣:“玉石铺面黄金街,喝口凉水都不饿……”
一口水,都能让他们觉得满足,玉石铺面有吃的就是天堂。
顿时,冯小刚悟了。
故事,有了大概的框架和想法,刘震云同样有所感。
甚至在第一稿的时候,洋洋洒洒地写出了十多万字的故事,要知道,普通的电影剧本,大多也就三万多字。
故事是有了,可审查又是一道难题。
从想拍《一九四二》开始,到剧本真正过审,电影立项,长达近20年的时间里,刘震云对剧本的修改高达十几次。
剧本打磨十余年,听起来轻飘飘的一句话,好像没什么力量感。
实际上,电影立案,剧本和成片审核不过,才是难题。
最初的时候,旁人只觉冯小刚要拍这么一个故事简直是天荒夜谭;
后来,大家都说这部小说没有故事,没法拍;
紧接着,有人说,这个题材,拍了就是赔的,没人愿意做这样的投资;
最后,电影立项都成了问题。
2000年,冯小刚已经借着《甲方乙方》、《不见不散》以及《没完没了》在电影圈站稳了脚跟,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过年的时候,刘震云给他打电话拜年。
电话里,两位老朋友聊得热乎,刘震云和冯小刚决定启动《温故一九四二》的改编。
冯小刚问:“为什么决定把这个礼物给我?”
刘老师回:“因为我想进球,而你冯小刚就在中场。”
可惜,他们的满腔热枕,熄灭在审查这一道上。
他们给出的答案是:“基调灰暗,没有反映人性之善,太消极!”
简而言之,剧本故事有问题。
两年后,《天下无贼》奠定了冯小刚贺岁档第一人的位置,他想要拍摄《一九四二》的心不死,又跟刘震云捣鼓了新一版的剧本提交上去。
答案,同样是否。
两次的提醒,结果都垮在了“人性太丑陋”的理由上。
不过,这一回他们倒是给了提醒:“为什么放着那么多好事、积极的事不拍,非要拍这些堵心的事?”
冯小刚没死心,刘震云也不服输,《一九四二》不论多难,他们都想拍出来。
2011年,在冯小刚提出要拍摄《温故一九四二》的第18年,电影的立项,终于通过了。
很难,但通过了。
接着,就该启动拍摄了吧?但,真有这么容易?
《一九四二》的拍摄周期不长不短,大约是135天的拍摄时长。
它是一个关于“吃”的故事。
3000万的灾民,为了能活下来,背井离乡,拖家带口往西北迁徙。
这一路上,荒无人烟,只有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逃荒灾民大军在逃荒的路上缓缓挪行。
冯小刚很认真,在拍摄之前就提出要求:要大家切身体验挨饿的感受,并且从心理和生理上找到饥饿的感觉。
于是在拍摄的5个月里,演员们最刻骨的经历,就是饿。
为了演好饥荒灾民的样子,大家在整个拍摄周期都吃的很少,日日清汤寡水,深冬的日子,寒风凌厉,饥饿难忍,这里边,张国立是饿的最厉害的。
他是电影的男主角,是落难的地主范殿元。
从前的锦衣玉食,在他带着家人走上逃荒路开始,成了最遥远的梦。
张国立是易胖体质,即便是吃个馒头,都容易上脸。
所以,他每天以米汤和几根菜叶充饥,实在受不了了,吃几口方便面充饥后,又立刻喝苦水将面吐出来。
为了让眼袋鼓起来,他晚上不睡觉,打量打量的喝水和咖啡。
从电影开机,到拍摄完成,长达135天的时间里,他没吃过一顿饱饭,在135天里,硬生生瘦了24斤。
那时候,他走路也走不动,说话也说不动,经常会觉得心脏承受不了,气紧,晕,手抖,严重低血糖。
甚至有一回上台阶的时候,往下摔。
好在摄影助理挡了一下,他才没摔着,之后,剧组给他拿了巧克力和热水。
他吃的又快又急,直到巧克力咽下肚子,喝完热水,舔了舔嘴角的巧克力碎片后,整个人才真的缓了过来。
人在这种时候,除了机械地往前走和吃这个动作,其他所有,都是多余的。
范殿元有个女儿,叫星星,很倔的17岁的女孩。
拍摄她被卖的那一幕戏时,刘震云与张国立有过很短的几句对话。
刘震云:“女儿走了,你为什么不哭?”
张国立:“饿的实在不想说话。”
到了这种时候,即便是在演戏,可已经饿了几个月的演员们,在这样的严冬熬着,哪里还想的到什么演戏?
“那个时候,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我看到任何一个人,你的脸长的是什么样,我不记得,我只看见你的嘴在动,你的嘴动,我的口水就出来了,我看不得人家的嘴动。”
“走了5个多月,胡子越来越长、人也越来越瘦,除了减肥一事不敢忘,这一切事情的自然发展,也令大家更像灾民了。”
和张国立一样的,还有饰演花枝的徐帆。
徐帆本身就低血糖,饿极了怕影响工作,会吃点米饭,但很多时候却是宁愿闻闻饭菜香,权当是吃了。
“从进组第一天开始,连着五个月每天我都只喝一点粥,第一个月就瘦了8斤。”
有时候,她饿的听到别人说食物的名字,都能口水直咽的地步。
曾经有工作人员给了她一块压扁了的沙琪玛,她撕开了一点就连塑料片一起咬了。
剧组的主要演员,大多都与张国立,徐帆差不多状态。
当然,也有例外的。
《一九四二》这部电影,分了几条线讲述故事,一边是河南逃荒,饿的走不动的难民,一边是重庆歌舞升平的民众。
饰演难民的,拍了几个月就饿了几个月,饰演重庆民众的,倒还自在。
这样的对比差异,对于“难民”演员们,更是视觉上的直接冲击。
电影拍完后,大家都累。
就连一直执着于《一九四二》的冯小刚都直言:不想拍第二次。
《一九四二》是一个沉重的题材。
不仅立项困难,就是后边的上映,也带着极强烈的不确定性。
王朔:“你放心去拍,如果赔了,我再帮你写部商业片赚回来。”
有了这种奇奇怪怪的支持,冯小刚导这部戏的时候,显然安心不少。
拍摄期间,剧组辗转7个城市,2000个群演,40部大巴车运转,光是群演的耗费就高达一千多万。
这还只是逃荒这一部分的,至于战争那一部分还没算。
剧组按照1:1的比例,耗费一个亿复制了当年山城重庆的特殊建筑和一些景观;
翻拍了10万张历史照片,街道两边店铺里的小摆设和1000多块牌匾,请了数十位大牌实力演员助阵。
除了群众演员,冯小刚每日带着几百名的工作人员连轴转。
多的时候,高达600多人,少的时候,也有三四百人。
此外,一些高难度的镜头,更是烧钱。
比如难民扒火车的情节。
电影中,仅有几分钟的展现,可剧组前前后后却花了一个月的时间。
整体上,《一九四二》其实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从主创到后期,大家都付出了极多的心血。
刘震云剧本写的很认真,冯小刚拍的很认真,演员演得很认真,但观众,显然就不是那么给力了。
2012年贺岁档,《一九四二》登录全国院线。
意外的是,它上映的首日票房仅有2600万元,即便它拿下了不少大奖,口碑不差,甚至挤掉了《少年派》,但观众并不买账。
许多观众普遍认为,《一九四二》剧情压抑,甚至还有网友发起了拒看活动。
与其同期对照的,是犹如黑马一般闯入观众视线的《泰囧》。
一部反应历史残酷事实的好片,就这么沉了下去。
一部只会卖笑讨好观众的无厘头电影,却斩获了大部分的票房。
这算什么?
冯小刚没法理解,不能释怀,更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大力支持自己,耗巨资拍摄《一九四二》却血本无亏的华谊兄弟。
“他心里一直觉得对不起中军、中磊,觉得对不起华谊公司。”
为了弥补华谊兄弟,冯小刚和王朔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琢磨出了一个新的电影,叫《私人订制》。
两人继续折腾那些没什么营养价值的垃圾喜剧片。
《私人订制》里,被植入了大量的广告,收获了无数的骂声。
但网友就是这么奇怪,一边骂着,一边却又乐颠乐颠地掏钱进电影院。
最终,《私人订制》票房定格在7.1亿里。
这么一对比,《一九四二》就像一个笑话,在嘲笑着冯小刚整整18年的全部执念和他们对这部电影的付出。
刘震云曾经提道:这段历史,更像是河南人民给世界留下的一次幽默,幽默的背后却满是悲凉。
《一九四二》是一部历史感极强的电影。
时间越久,越难拍。
冯小刚出身寒门,是内地贺岁档第一人,是喜剧导演出身,为了成为一个好的导演,他背后所付出的努力,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他想证明自己,也想让人铭记这段历史,可在观众的抗拒下,这一切,好像都做不到。
因为《一九四二》,他身心俱疲,对执导电影的心气,好像一下子散了许多。
“我拍了这么多电影,没有一部像拍《一九四二》这么困难。”
这里边的困难,自然不止是现实里的,还有精神世界里的。
观众的抗拒,摧毁了冯小刚执着了18年的梦,所以他说:“我觉得跟这个世界没什么可聊的了。”
它历经三次审查,两次被禁拍摄,原因:电影内容太过表现人性丑陋
丨本文首发于皮皮电影
皮皮电影 / 每天一部精彩电影推荐
冯小刚常年因各种新闻上热搜,但他 有两点 属实难能可贵。
一是他 不像其他电影大师一样端着 ,时不时亲自下场和网友互怼,收获了 “冯大炮” 的绰号,虽然有辱斯文,但很接地气。
二是他 总能走出舒适区 ,去陌生的领域溜达溜达,虽然毁誉参半,但总能给人“惊喜”。
比如 《天下无贼》 成功后,他去拍了宫廷悲剧 《夜宴》 ,结果看得观众笑场,他不甘心,又去拍了战争片 《集结号》 ,总算收获了不错的口碑。
再比如 《非诚勿扰》 成功后,他立刻拍了现实主义悲剧 《唐山大地震》 。
如果不当导演,我猜冯小刚一定是个优秀的厨子,他总怕观众吃腻了一个味道,变着法的帮观众调胃口。
但在这么多 “新菜品” 中,有一道最为惋惜—— 投资2.1亿 ,请来 30+位国内一线实力派影星 ,拍摄周期 长达5个月 。
拍惯了喜剧片一心为票房而努力的冯小刚,可以说 第一次挺直了腰板 ,把那段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知道的 惨痛 历史 搬上了大银幕 ,誓要为 国产战争灾难片 立一座新标杆。
然而影片一上映,出品方 华谊兄弟的股票却应声跌停 ,冯小刚表态 “不要低估了观众” ,但最后下映时还是 亏损了9000万 。
这就是2012年上映的电影 《一九四二》 。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部电影,重新回望冯小刚那段不愿再提及的记忆。
一、筹备18年,剧本历经三轮审查
早在1993年,冯小刚读完刘震云原著小说后就立志要拍摄这段 历史 ,他也把这当成自己的 毕生梦想 , 即使再难都要完成 。
2000年,逐渐在华语影坛立稳根基的冯小刚觉得开拍时机已经成熟,在他和刘震云的日夜打磨下,《一九四二》首版剧本终于完成。
剧本一出来,冯小刚就迫不及待地联系了李雪健,李雪健读完也非常激动。
然而剧本 首次送审却未能通过电影局的审查 ,原因是 “太过表现人性丑陋” 。
2004年,拍完《天下无贼》的冯小刚 第二次带着新剧本送审 ,原本都对外“吹出牛”马上要拍,谁料还是被电影局 以相同的理由驳回 。
直到2011年9月,在电影局的 “五条明确意见” 指导下(新京报2012年12月7日报道),刘震云重新完成了一版 “较为克制” 的剧本,《一九四二》也得以通过第三次审查,并成功立项,同时获得拍摄许可。
同年10月19日,影片也在山西正式开机。
皮哥前面说冯小刚请来 30多位一线实力派影星 ,这个表述一点都不夸张,演员阵容完全称得上“超豪华”。
国内的演员有 陈道明、李雪健、张国立、范伟、徐帆、冯远征、段奕宏、张国强、林永健、张涵予、张志坚、苏有朋、吕中、柯蓝、于震、张少华、王子文 等熟面孔。
国外的演员有最年轻的奥斯卡影帝 艾德里安·布洛迪 ,有《肖申克的救赎》主演 蒂姆·罗宾斯 。
这份相当豪华的演员表,至少说明了两点。
一是冯小刚甭管因为自己的大嘴惹了多少是非,在圈内的地位都是杠杠的, 一众大咖都给他面子 ,都愿意为他的梦想出分力。
二是本片讲述的是国家的苦难 历史 ,许多演员参演都带着一种 责任感和使命感 。
比如张国立就在采访中坦言自己为了演好灾民,拍戏前减重20斤,拍摄期间也不敢多吃,饿了只能多喝水。
《一九四二》讲述的是1942年河南大灾荒饿死300万人的 历史 ,那一年二战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德国和苏联正在进行最残酷的列宁格勒战役。
那一年中国的抗日战争也在攻坚阶段,日本已经被中国拖得疲态尽显,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一城一池的征伐劫掠。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河南惨绝人寰的灾荒就显得“无人问津”了,以至于几十年过去了,好多中国人对这一段 历史 的认知都是一片空白。
二、故事“前所未有”
影片根据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改编,电影主要有两条线。
第一条线是 上层线 ,也是本片的副线。
李培基 (李雪健饰)是河南省主席,灾荒到来后,他前往重庆去为3000万河南民众请愿,然而 蒋介石 (陈道明饰)正陷在抗战的泥潭中无暇顾及河南灾民,蒋揣着明白装糊涂,企图将饿殍遍野的河南抛给日本人,李培基的谏言失败,空手回到了河南。
另一方面,日本人了解到了河南灾情,他们用粮食收买了灾民倒戈为他们卖命,逼得蒋介石不得不调拨粮食运往河南,这些粮食虽然只能维持河南人民3天的口粮,却是真正的救命粮。
为了把粮食分给更需要的灾民,李培基开了一次会议,会上各方代表互相扯皮,最后这笔救命粮历经层层搜刮后终于送到了豫南和豫北的灾民手中。
第二条线是 底层线 ,也是本片的主线。
老范(张国立饰)是河南一个善良的地主,灾荒到来时他的儿子却企图用粮食换花枝(徐帆饰)的身体,后来灾民涌入他家吃饭引发混乱,老范儿子被活活打死。
灾荒到来,村民逃难,老范拖家带口踏上了逃荒路,而花枝和丈夫瞎鹿(冯远征饰)也加入了逃荒的队伍,因为拖家带口,难民每天行进的速度只有三四十里地。
后来灾民中混杂了国民党士兵,日本人展开了空袭,导致灾民死伤无数。
混乱中,灾民哄抢了老范一家的粮食,老范从衣食无忧的地主变成了真正的灾民,他女儿星星来时还养着一只猫,最后无奈炖了猫汤给家人喝。
继续行进,不断有人饿死,花枝的丈夫在争斗中失踪了,花枝和老范家的长工栓柱结为夫妻,后来又被迫卖给了放牛的农夫。
老范的老娘饿死,儿媳妇生下一个孩子后五天没吃饭也饿死,而这个孩子也在逃难的路上被 意外闷死 。
走投无路之际,老范的小女儿星星自愿卖身给一家工厂,供上层享乐。
最后老范好不容易走到了洛阳,却被告知这里不算灾区,他还要继续行进百十里 才能获得灾民身份 。
当老范到达灾区后,孤身一人,他看到一个走散的小女孩,便把她当做自己的女儿,两人相互搀扶走向茫茫不可知的未来。
三、上映后华谊兄弟股票跌停
《一九四二》用几乎纪实的风格客观描述了河南大灾荒,在灾难面前,我们见识了众生相。
除了刚介绍的几个主要人物,我们还能看到其他个性鲜明的小人物。
比如张涵予饰演的传教士,就是一个内心虔诚的信徒。
比如范伟扮演的老马,借着国难当上了庭长,各种耀武扬威鱼肉百姓。
比如林永健扮演的县长老岳,号称发明了救灾丹,就是趁乱发国难财。
再比如影片中有的官员,国难当头,还想着给自己圈地谋福利,想着逛窑子玩女人。
本片一大遗憾的地方在于对这场灾荒只是白描,没有更进一步的思索与 探索 。
在影片刚举行发布会的时候,活动主题还叫 《追问·一九四二》 ,最后大概只为了规避敏感话题,成片没有了“追问”,就像一道菜没放盐,少了很多的滋味,这是一大遗憾。
影片2012年11月29日晚间上映后, 收获票房2550万 ,虽是当日票房第一,但和预期仍相差不少。
票房上的“不如意”也引发了华谊兄弟的股价波动,11月30日 股价跌幅达到10%,直接跌停 。
不过观众对这部灾难片还是颇为认可,影片上映后 收获3.6亿票房 ,排在2012年国产电影年度票房榜单第4名,第一名《泰囧》也不过12.6亿。
但因为《一九四二》制作成本高达2.1亿,3.6亿票房分账到手其实也就1.2亿, 华谊还净亏0.9亿 。
这也使得华谊兄弟2012年年报有些“窘迫”,前一年利润增幅还有43.6%,这一年增幅直接降到 20.47% ,要不是有《画皮2》和《十二生肖》合计15.6亿的高票房撑着,亏损不是没可能。
无奈之下,冯小刚又重新和王朔合作,拍了自己最擅长的贺岁喜剧片 《私人订制》 ,同年华谊利润增幅又达到172%,华谊股东再度喜笑颜开。
不管怎么说,《一九四二》能呈现在我们面前已经是一大进步。
其实放眼过去一百年,有许多年份比1942更值得拍摄,什么时候这些年份真正解禁了,什么时候电影创作者的镣铐才算真的摘掉了。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一粒鸡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冯小刚呕心沥血却无人问津的电影《一九四二》,只因现实更加惨痛
1942 年发生了许多大事。中苏美英等国签署《联合国家共同宣言》,郭沫若创作 历史 剧《屈原》,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出生,中国女作家萧红在香港病逝,时年31岁。
也是同一年,身处抗战前线的河南发生举世震惊的大饥荒,上千万人流离失所,近300万人被饿死。
这一件极其悲惨的重大 历史 事件至今在中国的史书上鲜有记载,今人对其真相知之甚微。
最后知名作家刘震云为重温这段几乎已被这个民族淡忘的 历史 ,走访灾难的幸存者,最终写了一本名为《温故一九四二》的调查体小说,他也由此成为这场灾难的唯一记述者。
导演冯小刚看了后深有感触: “二战时,希特勒和纳粹屠杀犹太人的事情全世界都知道,但在1942年,中国河南旱灾饿死300万人,却很少人知道,不要说外国人,中国人也不知道。刘震云为此写了一本书,我在1993年看到,非常震撼。”
后来冯小刚根据刘震云的原著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改编成了一部叙述 历史 性质的电影,叫做 《一九四二》 ,并重金邀请李雪健、张国立、陈道明等加盟出演。
温馨提示:可以点击下方卡片搜索可以免费观看此电影,请提前备好纸巾。
影片讲述了老东家在河南大闹旱灾之时到陕西躲灾,可未到目的地就以沦落为难民后,他亲眼见证儿子,儿媳,老伴,相继惨死,而政府的腐朽统治及日本人的入侵更是让这场灾难雪上加霜,最后只剩东家一人,在回河南的路上领养了同样遭遇失去家人的小女孩的故事。
电影反映生活,可生活有时会比电影更残酷。这些是搬上了荧幕的故事,那些 “易子而食”“卖儿弃女”“野狗吃尸体”“千里无人,饿俘山野” 的景象,又岂是短短两个小时就能描述得出来呢?
其实从1941年秋季开始,河南开始出现旱情,很多地方已经有绝收现象,农民们开始刮树皮,挖树根当作食物,到了1942年秋季,持续了一年的旱情更加严重,树皮、树根已经基本被挖光,灾民们开始大量死亡。照片上是当时陷入饥饿荒的河南灾民,所有人都蓬头垢面,等待着政府的救济。
当时的政府虽然采取了救灾行动,但既没有计划,也不尽力,各地都在互相观望,推卸责任,隐瞒灾情。
战乱加上饥荒,有一些妇女为了能够让自己的父母以及孩子活命,主动把自己卖给人贩子,换取一些粮食或者一点微薄的钱财。
1943年春,河南地区仍然干旱,很多灾民为了活命,选择全家一起外逃,灾情最严重的村子基本都是十室九空,成千上万人涌向了陕西,逃荒路上饿死的、从火车上失足掉下来摔死的、轧死的人数无法统计。 目前公认这场灾难中死亡人数是300万,但真实的具体数字已经永远成为了迷。
在电影里,为呈现出一个真实时代,以张国立为代表的这支逃难者主创演员不仅在开拍的半年前就开始练习河南方言。还在拍摄期间集体减肥,真正体验长期饥饿的感觉。张国立说, 真正到了那种饥饿浑身无力的时候,你会发现人物的台词很多都是多余的。
时隔78年,当年大饥荒的亲历者,大多已经辞世,即使活着的,至少也是八九十岁的老人,河南《巩县县志》中关于此事,只有短短一句 “民国三十一年,大旱,几近绝收,加之日军侵略酿成大灾,农民多以树皮、雁屎、观音土充饥。”
当我们觉得电影氛围太过沉重的时候,要知道这些血淋淋的画面在过去 历史 的某一个时刻真真切切的发生着。
影片一开始,就奠定了整部电影的基调,影片中大部分篇幅在拍摄逃难的过程,逃荒路上,一面是天灾,一面是战乱,四处是被炸断的残肢断臂,哀嚎遍野,民不聊生。
而这一过程,导演多用暗色调来表现,象征着底层人民暗无天地的生活, 且画面绝大部分面积为干旱的土地,极小部分面积为天空,这一画面给人压抑的感觉,暗示着政府的压迫式统治。
同时导演多次运用特写镜头来体现难民的惨状,如特写一群野狗啃噬逃难路上去世难民的尸体,给人极大的心灵冲击。同时又多次使用远景镜头来表现难民数量之多,又给人极大的视觉冲击。
影片中灾民逃荒的破衣烂衫、食不果腹和政府官员的丰衣足食、安稳无忧有着很鲜明的对比。
一开始片中提到 “蒋委员长因为河南饥荒特地减少了两个菜,以表对救灾的支持。” 这句话暗示了后面人民的背离的结局。在拍摄这一内容时,导演又巧妙的 采用以黄色为主的暖色调,来突出统治者安逸的生活。
一、地主范殿元(张国立饰)
范殿元原本是河南的一个地主,儿女双全,家境殷实。因为饥民“吃大户”,他的儿子在饥民和村民的混战中被打死。为保家人平安,在饥荒来临的时候,老东家赶着马车,带着他的妻子,拉着粮食加入了逃荒的队伍当中。
在逃荒途中,他的儿媳生下孙子后不久就体力不支,饿死了。电影中有很揪心的一幕是,在儿媳饿死后,她的婆婆就赶紧抱着刚出生没几天的孙子扒开她的衣服,说趁着身体还热喝几口奶,但是她死去的儿媳早已没有奶水。
后来他的妻子也饿死了,他的女儿被卖到了妓院,换了5升小米。
在逃荒途中为躲避敌机轰炸,范殿元抱着孙子趴在地上久久不敢起来,后来小孙子被他活活闷死了。
紧接着他的长工被日本人一刀穿喉,死了。
他的马车,粮食,银元在途中被地方的警察强行“征用”,其实就是抢走了。
逃荒本是为了让一家人活下来,可是范殿元到了陕西后就只剩下他自己,本是财主的他成了和佃户一样的逃荒者, 可见在灾祸面前所有的逃荒者都是平等的。
一无所有的范殿元不想逃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路上有人告诉他说: “现在回去就是个死” ,他很默然地说,“ 我就是想死得离家近些。”
范殿元那种绝望的心境,那种颠沛流离的疲惫精神使得他的希望如同肉体一般已变得危在旦夕。
然而他在转过山坡的时候,碰到了一个同样失去的亲人哭泣的小女孩,小姑娘对范殿元说她并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
范殿元要小姑娘叫自己一声爷。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于是,他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横尸遍野,大雪飘摇。
二、范殿元的女儿-星星(王子文饰)
星星出现在镜头里的时候,怀里总抱着一只黑猫,宁愿自己少吃几口饭也要带着它,在躲过敌人飞机轰炸过后,她还无所畏惧地要跑出去找猫。
然而在她嫂子生下孩子后,她却说让家人杀掉了猫。随着一声刺耳的猫惨叫,猫被宰了炖汤,范殿元坐在闺女身边,哭着说:星星,爹对不起你啊!然而星星没有任何表情地看着被扒掉的猫皮,最后还说了一句: 我也要喝猫汤 ,那时候的她也已经饿到发慌。
当妓院假冒被服厂来买女孩的时候,星星提议父亲把自己卖了,范殿元不肯。星星劝说她爹: 我实在受不了了,连柴禾都没得吃了,你让我逃个活命吧!还能换五升小米。 她还特意向那个人强调自己识字读过书,以此来作为“优势”,最终她被买走了,她在服侍别人的时候,因为吃得太撑了导致蹲不下。
星星的结局是必然的,人在灾难面前已经没有底线了,一个小人物的历程却反映了当时环境下众多人的遭遇,实为可悲。
三、佃户瞎鹿(冯远征饰)
佃户瞎鹿是影片中最窝囊可悲的角色,为了几斗小米他可以不管自己的老婆被人戏弄,他也可以卖女儿来换几斗米给自己的母亲治病。
尽管已经活的如此无下限,但他还是没有在这场灾祸中活下来,最后偷驴不成,一头栽进了烧着开水的锅里,留下了两个孩子和他的老婆。
冯远征所扮演的瞎鹿才是影片中真正的灾民,活着就是为了吃饭,只要能活下来 。
冯小刚在《一九四二》里他没有自己的态度,一切让观众来定夺, “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
不需要渲染,不需要加工修饰,就用白描的手法把最真实的场面还原给观众,里面从小人物入手,大量的细节描写,看似黑色幽默,其实是深深的悲哀。
据说当时冯小刚找到刘震云说想要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连刘震云自己都觉得震惊: 他认为没有人要看这么一个悲惨的故事。
本片酝酿于1993年,启动于2011年10月,最后冯小刚在最冷的五个月中完成了拍摄。因为是逃难题材的原因,整个剧组群演最多的时候高达六百多人,最少的时候也有三四百人,其中涉及转场厢车两百多辆,完全的拉链式拍摄。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庞大的团队,他们在细节上所作出的努力却十分令人动容。
比如在重庆的拍摄部分主要是国民党和宗教人士的活动场景,这条街道是由摄制组设计,重庆市政府出资修建的。修建完成后,摄制组去现场后简直被惊呆了,这些建筑都是按照永久性建筑来修建的,店铺里所卖的东西也都是实物。
后来这条街也成为了重庆的著名景点:民国街。
摄影组印象最深刻的是难民扒火车的那场戏,为了有一个好的拍摄效果,拍摄组从山西转移到东北终于找到了一个1942年美国产的火车头,而且还能开。
可是光有火车头没有车厢也不行,于是制片部门又根据当时的难民 历史 照片制作了逃难时的那种拉货用的平板车。
拍摄时是在东北零下20多度的情况下,当地群众还好心提醒剧组,不要用手摸铁,不然真的撕不下来。可是为了呈现真实的效果,不能人人都戴手套啊,于是戴手套的去摸铁,没戴手套的就去摸木头。
在零下20多度的雪地里、又在火车行驶过程中、火车顶上还坐了几百个群众演员的拍摄情况。摄影指导吕乐说,这辈子可能只碰到一次,可以当作他的收山之作了。
关于火车的六分钟前前后后一共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最后呈现的效果来说是值得的。
以喜剧见长的冯小刚此生最想拍的一部电影,就是这部极其沉重的灾难片——《一九四二》。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冯小刚的情怀之作,他试图借一场70年前的人间灾难来反思国人的人性与救赎 。
然而电影上映以后,票房却票房一败涂地,与同期上映的《泰囧》票房相差近4倍,最后冯小刚拼了命的拍商业片还债。
一部电影是否成功固然不能用票房作为唯一尺度来衡量,但,票房却能反映大众对于电影所表达的内容和传达的情怀的接纳度和认同感。
很多网友看了预告片就炮轰冯小刚, 指责他“发国难财”,引发国人的共鸣,赚国人眼泪。 果然也应了刘震云当年那个担忧:没人要看这么一个悲惨的故事吧,而且在如今这个幸福的年代,人们早已习惯回避苦难。
张国立回忆,因为《一九四二》票房惨败,冯小刚甚至掉了眼泪。当他问冯小刚是不是因为启用了他才导致票房惨败,冯小刚的回答很令人感动, 都不是这样的原因,但反而正因为票房的落败,观众对苦难的敬而远之,他更觉得自己应当拍摄这么一部电影。
冯小刚打造 《 一九四二 》 的这份情怀,纵然无法和 历史 媲美,但它自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它是一段回忆,也是一代人的苦难回忆,看过的人都说好,却不敢再看第二遍。
在影片最后旁白念起:“十五年后,这个小姑娘成了我娘,当我记事起,就没见她流过一滴泪,也不吃肉……”
“也不吃肉” 这四个字可以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灾难的沉思。
都说乱世造英雄,更多的靠的还是生灵涂炭。
冯小刚的深刻在于没有把《一九四二》拍成了天灾,而是把观众的视角引入了人祸。虽然大饥荒是天灾,可其中亦有相当大的人祸因素。
《一九四二》非当下的灾难,却时时在我们生存的环境里重演,人性总是在争夺,却不能给每个人鞭策。
中华民族是一个遭受过苦难的民族,近代以来中华大地上演过无数的悲剧,有的之于国,有的之于家。
如今那个流民贼寇,是非颠倒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我们眼前的是新时代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但是我们不应该遗忘灾难,应该直面灾难,正视灾难,反思灾难,才能免于灾难。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