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萧萧,沈从文的婚姻

时间:2022-10-16 22:54:58阅读:4606
导读重温沈从文《萧萧》,如沐春风、一气呵成。其风格迥异独特,与同时代作品截然不同,没有上世纪20年代旧中国的苦难烟火,也不似鲁迅笔调的沉痛悲悯。沈从文用他生动自然的生花妙笔,勾勒出了一幅湘西清新淳朴的田…
  • 江西人民广播电台都市频率 主持人萧萧

导读

重温沈从文《萧萧》,如沐春风、一气呵成。其风格迥异独特,与同时代作品截然不同,没有上世纪20年代旧中国的苦难烟火,也不似鲁迅笔调的沉痛悲悯。沈从文用他生动自然的生花妙笔,勾勒出了一幅湘西清新淳朴的田园牧歌画卷。也有人说,沈从文的这种讴歌是源于他对家乡湘西的极度依恋。

《萧萧》是沈从文著名的短篇经典,创作于1929年。它描写的是没有被污浊浸淫的湘西农村与童养媳萧萧的命运轨迹互相交织的故事。主人公萧萧从小失去父母,被伯父寄养在田庄长大,在她12岁时,没有穿红着绿的体面,便不明不白、糊里糊涂的做了媳妇,而所嫁的丈夫是刚断奶的不到3岁的小娃娃。

在萧萧情窦初开时,发育良好的她遭人诱骗。因生了个儿子才幸免于死,没有被沉潭或发卖。儿子12岁时娶了18岁的媳妇,27岁的萧萧做了婆婆,新的童养媳宗制在循环的轮回着。这天,萧萧抱着新生儿子毛毛屋前看热闹,如同10年前抱着她的小丈夫,让人深思。

《萧萧》通篇充满"童养媳旧俗"文化情感基调,让人饶有兴致。沈从文以萧萧的童养媳命运背景作为作品题材,在清新的田园牧歌里,周而复始的循环演绎着旧时童养媳的宗制文化,我们来细品。

一、中华三千年以来的童养媳传统文化,浸透着旧时封建宗制的脉搏,体现了社会进步与文明下的婚姻进化

童养媳,我们并不陌生。在上世纪很多名人家庭中,我们能看到童养媳例子,如蒋介石发妻毛福梅,徐志摩发妻张幼仪,齐白石发妻陈春君,民国才女白薇等。于我们而言,童养媳风俗匪夷所思,但在旧时却是正常的婚姻文化。

童养媳,是指由婆家抚养的女婴或幼女,在其养到成年以后,再与男方正式圆房结婚,因此,也叫"待年媳"或"养媳"。记得幼时,我常听祖辈们在夏日星空下讲述童养媳的故事,虽那时懵懵好奇,却也甚觉有趣,以致现在有人提到"受气的小媳妇",我会立马联想到抽着旱烟袋的爷爷讲述的童养媳。

若论童养媳的起源,应追溯到我国西周时期。周代是我国婚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媵婚制就是这个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媵婚制是我国最早的婚姻制度,它发展于西周,兴盛于春秋,衰落于战国。

周制汉服婚礼

媵婚制,是指一个女子出嫁,须由奴仆和同姓妹妹或侄女陪嫁,即侄女随姑嫁,妹妹随姊嫁,侄女和娣姊共事一夫。周代媵婚制盛行于诸侯国贵族之间,被列入周礼范围,是贵族们嫁娶的仪文规范,也是贵族阶层政治婚姻的重要表现形式。

由此来看,我国最早的"童养媳"前身就是"媵"。

小小普及下:媵的地位不等于妾,在本质上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但媵的地位也不象我们想象的那么低,因为女方家族嫁出的是由夫人率领包括媵在内的新娘群体,虽有主次妻之分,却别于后世妻妾制,毕竟夫人与媵女们同为贵族同姓至亲,关系密切,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芈月传》正夫人芈姝-剧照

在秦汉以后,帝王们也常用这种旧俗,甄选皇亲贵戚的幼女进宫,幼女长成年后即为帝王的妃嫔,或者帝王也可将之赐予子弟为妻妾。

曾经的大火剧《芈月传》里就有政治联姻的媵婚制,虽然电视剧情节并不代表真正的历史,却也文化的一种案例体现。

先秦时,楚国庶出公主芈月随嫡公主芈姝远嫁秦国,陪嫁的还有其他堂姐堂妹、庶姐庶妹等。秦楚两国联姻,目的是让另一个国家国君有本国的王室血统,如果嫡公主半路病死或生不出孩子,联姻目的就达不到,因而出嫁的时候娘家会提供许多的陪嫁媵妾,以作备胎。

《芈月传》芈月随芈姝去秦国做媵-剧照

实际上,后来芈月等众姐妹也大多成了秦王的妃子,芈月更从"媵"成为了秦国太后,可见媵婚制在先秦各诸侯国之间的盛行。

童养媳现象的最早记载,是在三国时期。《三国志》曾提到:"至十岁,婿家即迎之长养为媳"。

汉高祖刘邦驾崩后,吕雉为控制儿子汉惠帝刘盈朝权,挖空心思、罔顾人伦的将9岁的外孙女嫁给自己的儿子,12岁刚发育便被吕后强行要求圆房。还有,汉昭帝的皇后上官氏,6岁就被送进宫成为12岁皇帝的妻子,这些都是童养媳性质,可见这种婚姻文化在当时的认可。

"童养媳"的名称起源及俗约是在宋代。宋朝起历代均有不少文献记载童养媳,如《宋史.后妃传》记载仁宗的所宠幸。在元朝和明朝时,"童养媳"从帝王家普及于社会,在清朝时最为盛行。小地主或平民往往花少许钱财买来,以节省聘礼。女家贫寒或养媳年幼的,多有遭受虐待。

盛行于清朝的童养媳

民国初年,童养媳仍普遍存在,我们在很多作品能看到童养媳的影子。解放后,由于我国颁布了婚姻法,以及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和女权意识的高涨,童养媳现象在有些地区彻底解决。

台湾的童养媳于1970年开始消失。到了21世纪,我国一些偏远地区,如福建有的小山村还有近千名童养媳,但相信随着文明的进步,必然会消逝。

当然,童养媳之所以盛行,究其原因还是旧社会生产力低下,老百姓贫穷落后,生活难以保障。众多底层人民因家境贫寒而娶不到儿媳妇,就从外地或灾区抱养女孩来做童养媳,待其成年就让她同儿子"圆房"。

但不管怎样,童养媳现象的存在、发展和消逝,是旧时封建宗制文化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盛行于清朝的童养媳

二、 中华传统"童养媳文化"的缩影折射下,主人公萧萧童养媳身份的人生命运轨迹

萧萧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作品开端便点明萧萧的童养媳身份,也塑造了她没心没肺、纯真率性的人物形象。我们来看看湘西童养媳的命运轨迹。

文中开篇提到:12岁的小女子原本是穿红着绿,被两伕子架上花轿,离开娘家,要准备做他人母亲,要同一个陌生男子同睡一张床,做承宗接祖事。因而有这样的事,小女子想想就害怕,按例要哭哭就哭了。

这是旧时的哭嫁习俗,童养媳出嫁照样适用。

然而,萧萧做媳妇就不哭,她是另类。因为她从小没了母亲,是寄养在伯父田庄上长大的,终日提着小竹篓在路旁田坎捡狗屎。这让我想起爷爷讲的"捡狗屎"故事,先生的作品很接地气啊。如此率性单纯的萧萧,什么事都不知道,出嫁那日还只道是笑,不羞不怕。

单纯的萧萧

在她的意识里,出嫁就是从这家转到那家。如此,她便成了12岁的无忧无虑的"童养媳",而丈夫是刚断奶的不到3岁的小娃娃。

从此萧萧开启了她"童养媳"人生。她和小丈夫也是十分有趣,她大丈夫9岁,丈夫叫她"姐姐",偶尔恍惚让人感觉象是母亲带着儿子。她成天带着小丈夫玩,喂他吃东西、亲他哄他等,还要勤劳做家务。

在丈夫吃了婆婆的奶而哭到婆婆无形时,她抱他看灯看星光,能让丈夫破涕为笑。丈夫对于她的情感是依赖依恋、又怕又爱。"童养媳萧萧"在这里扮演的是"丈夫姐姐或母亲"的角色。

萧萧成天带着丈夫-剧照

萧萧并不同于其他的童养媳,不同于历史上受尽虐待的小媳妇。她的生活单纯而滋润。湘西的山水和婆家的好活滋养了她,从她1年来身体发育就可明白。

"她象一株长在角落里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叶大枝,日增茂盛。这小女人简真象是全不为丈夫设想那么似的,一天比一天长大起来。"

因此,并非所有的"童养媳"都能遭受到婆家的虐待,萧萧自此有了傻人傻福的前奏了。

然而,生活总会不经意骤起波澜,让萧萧毫不设防。婆家的帮工花狗见萧萧日渐亭亭玉立而心生邪意,他刻意接近萧萧和小丈夫,教小丈夫唱不正经的山歌给萧萧听,还教萧萧唱"十岁娘子一岁夫",小丈夫不懂,但萧萧多少懂一点,花狗就这样慢慢的诱惑着萧萧。

1拖着乌黑大辫的,15岁的萧萧

连平常不开口的哑巴也说他:"花狗,你少坏点。人家是十三岁的黄花女,还要等12年后才圆房!"

童养媳的弊端已初见端倪。

萧萧长到15岁,情窦初开的年纪,高如成人,心却还是糊涂。家里能做的事更多了,除了照料丈夫,做着家务,还勤劳能干、手脚麻利的做其他事,凡事一学就会。但是她生理的成熟,并不代表心智和心理的成熟。

萧萧和小丈夫上山打猪草,而花狗却总有办法找到他们。因为花狗一唱山歌,小丈夫就会小口一开地和上去,花狗便翻山越岭的跑来找他们。终于有一天,萧萧就这样给花狗把心窍子唱开,变成个妇人了。

沈从文形容花狗:那花狗,面如其心,生长得不很生气。

童养媳萧萧被花狗诱骗,怀上了花狗的孩子。她找来花狗商讨,她想象爷爷讲的城里女学生一样自由,逃去城里帮工。可是花狗是个缺乏担当的、胆小的懦夫,两人的讨论办法以花狗的仓皇逃跑而结束。

《萧萧》剧照-萧萧与小丈夫

萧萧肚子愈见大起来,她用吃香灰、喝凉水等方法来除去肚子里那块肉,但都以失败告终。她的大肚子只有丈夫知道,但丈夫对于萧萧的情感是怕与爱,比父母还深切。

她想步花狗后尘,一逃了之,去追寻女学生一样的自由。但还没逃走,便被家里人发现,把她捆了起来,丢在灶屋饿了1天。对于家里人来说,这是一件大事,家里的宁静被打破。

按照过去惯例,出了这种丢脸事情,要么沉潭,要么发卖。本族人通知萧萧伯父前来,事实摆在面前,这位忠厚老实的家长被弄得手足无措。最后决定把萧萧改嫁,改嫁费用以赔偿婆家。

愁苦的萧萧-剧照

但没有人家要萧萧,即使有主顾要来,年底了还不见影儿,她就在丈夫家住着了。如此大家反而释然,丈夫又同萧萧愉快的玩耍。次年二月萧萧生了个儿子,团头大眼,声响宏壮。大家照农村规矩照料母子两人,该吃吃该喝喝,欢喜得很。

生下的即是儿子,萧萧不嫁别处了。

10年后,她与丈夫拜堂圆房,那时儿子10岁。2年后,12岁的儿子娶了18岁的媳妇,生活在新的轮回中,循环着童养媳的旧俗,萧萧这时27岁已成了婆婆。那年她也有了新生儿子毛毛,她抱着儿子看热闹如同抱着当年的丈夫。

童养媳的命运并不总是悲惨的。即便是犯了错,规矩和旧俗终归是人定的、是灵活的,只要人们能看得开,这又未尝不可行。

萧萧傻人傻福的天性在纯朴民风中得以彰显。乡里人性的力量终是战胜了礼法宗制。

苏格拉底说过,幸运是机会的影子。身为童养媳的单纯的萧萧,被花狗诱骗,她是不幸的;但童养媳的她,遇到如此的婆家,又生下了胖儿子,她又是幸运的。

湘西淳朴的民风,澄透的山、水,以及阁楼

三、 童养媳旧制文化的消逝,彰显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女权意识的崛起

作品还有一股力量是女学生,旨在揭示文明是启蒙智慧、铲除愚昧的金钥匙,只有文明才能突破3000年来传统道德的制约影响。然而,这种女学生的文明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纯朴世界格格不入。

存在即为合理,这应是湘西乡野的人性光芒。

"童养媳文化"从西周至今,历经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封建根深蒂固之深,令人咋舌。实际上,任何社会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消失,都有特定的社会背景,且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而大多的文化变化应归因于进步的社会文明。

而今中国由旧社会到了新社会,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妇女地位上升,女权意识高涨,愚昧逐渐铲除,文明不断彰显,婚姻更多自主权,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匹配着优秀的社会文明。

因此,童养媳文化的消逝,是另一种先进文化的开始,这本身就是社会的进步。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END)

沈从文,萧萧,沈从文的婚姻

作家沈从文的萧萧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萧萧12岁时出嫁,丈夫是一个不到三岁的小孩。小丈夫把15岁的媳妇视作母亲。萧萧被家里的长工花狗唱山歌唱开了心窍,怀了孕。"照规矩"被"沉潭"或"发卖",但萧萧生下一个儿子,取名牛儿,这样,萧萧被留在了婆家。

沈从文,萧萧,沈从文的婚姻

《萧萧》:偷尝禁果的童养媳,沉潭?还是发卖?最后结果充满悲凉

文|芳小菊

《萧萧》是沈从文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小说中的女孩萧萧,从小失去母亲,被寄养在伯父家。12岁就嫁给了不足3岁,还没断奶的小丈夫当童养媳。

长到15岁,被一个叫花狗的长工诱惑偷尝禁果。

珠胎暗结后,不负责任的男人逃之夭夭,留下萧萧独自一人面临族规的处置。

沉潭?还是发卖?最后的结果幸还是不幸?无望的生命轮回,充满无限悲凉。

萧萧做媳妇时,只有12岁,丈夫不到3岁,还没断奶。

因为没有母亲,萧萧从小被寄养在伯父家,终日提个小竹兜箩,在路旁田坎捡狗屎。

年幼的她,根本不懂什么是婚姻,也不知童养媳意味着什么,嫁人对她来说,就是从这家转到那家。

因此,出嫁那天,她只知道笑,不害羞也不害怕,什么事也不知道,懵懵懂懂就做了人家的新媳妇。

按照当地规矩,过了门的童养媳要喊小丈夫“弟弟”,每天应做的事就是,抱着弟弟到村前的柳树底下或溪边玩。

生活的重心就是照顾弟弟的饮食起居,饿了喂他东西吃,哭了想法哄他开心,摘下南瓜花或狗尾巴草给他戴到头上,还要像母亲一样在他脏兮兮的脸上亲了又亲。

小丈夫还没断奶,晚上要在自己母亲身边睡,吃多了奶就会半夜起来放水拉稀,这时,萧萧就要轻手轻脚从床上爬起来,抱着他看月光看星星,啵啵的亲嘴哄他睡觉。

只有12岁,还是个孩子的她,要承担起像姐姐、像母亲、又像妻子的责任,但这一点也不影响她的开心。

除了照顾小丈夫,萧萧每日还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日子虽然忙碌,但她并不觉得比在伯父家苦。

每个夜晚,她照旧会做她这个年龄女孩该有的梦:梦见自己捡到大把大把的铜钱,开心地买好东西吃,梦到自己变成一条无拘无束的鱼,在水里自由的到处游动,梦到自己像精灵一样飞到天上。

天亮后虽不做梦,但无意中睁开眼,看到面前空中变幻无端的黄边紫心葵花,她也会感到是一种快乐。

由于年龄太小,没受过教育,萧萧对童养媳这种畸形的婚姻制度,始终处于一种懵懂、浑然不觉的状态下。

童养媳生活看上去好像没给她带来什么影响,她的生活中只是多了个需要照顾的“弟弟”而已。

她尚未发育成熟的内心,完全没有想到,出嫁意味着,接下来将发生一系列改变自己命运的变故,她甚至未曾意识到,嫁给一个还未断奶的小丈夫,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她年幼的心里,还没有形成对婚姻和爱情的概念,所以,她才觉得嫁给小丈夫并不比先前受苦。

原始自然的成长中,她的快乐里面,潜伏着无知和麻木。

身为童养媳,女大男小的婚姻陋习,已无形中开始压抑她的人性,消磨她的童真,只是她自己对这一切还浑然不觉。

12岁,正是生长发育旺盛的年龄,从小长在田间地头的萧萧,有着蓬勃顽强的生命力。

终日不停地忙碌,不仅没有限制而且助长了她的身体发育,风里雨里,她像一株长在角落里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枝大叶,日增茂盛。

这小女人简直是完全不为丈夫设想似的,一天比一天长大起来。

几次降霜落雪,几次清明谷雨,一家人都说萧萧是大人了。

婆婆虽生来像一把剪子,把凡是给萧萧暴长的机会都剪去了,但乡下的日头同空气都帮助人长大,不是折磨可以阻挡得住。

萧萧15岁时已发育的亭亭玉立,高如成人。

这时,小丈夫已经断了奶,婆婆有了新儿子,5岁的丈夫就归她独有了。不管做什么,不管走到哪里,小丈夫总跟在她身边。

夏天的夜晚,大家都到外面歇凉,萧萧就抱了小丈夫爬到草料堆上去,听大人摆龙门阵学古。

祖父想起白天的事,和萧萧开起了“女学生”的玩笑。

他说:“萧萧,你长大了,将来也会做女学生”。众人听了祖父的话,哄然大笑。

他们哄笑着让萧萧做女学生,萧萧坚决地说:“爷爷,我不做女学生”。

女学生,在乡下人眼中,是活在另一个世界的人:她们可以自由恋爱,可以和男同学坐在一起读书上课,她们不洗衣做饭,也不养猪喂鸡,有了孩子会花钱雇人照看.....

起初,萧萧对祖父打趣她的话,有点不高兴,可从祖父的嘴里知道女学生是这样一种人时,心中忽然有了一份模模糊糊的愿望。

她独自笑了很久,笑够了,就对祖父说:“爷爷,明天有女学生过路,你喊我,我要看看”。

想到女学生过着和自己截然不同的生活,萧萧心中生出朦胧的向往,她对哄笑她,非让她做女学生的众人说:“做就做,我不怕”。

从此以后,萧萧心中便有了个女学生梦,常常梦到和她们并排走在路上,她很开心被爷爷唤作“女学生”,憧憬着有和她们一样的自由。

家里的工人中,有个叫花狗的,年纪23岁,那花狗,面如其心,生长得很不正气。

他知道萧萧愿意听别人喊她女学生,就经常在她面前提起女学生的事,并胡诌一些故事逗她开心。

他还知道萧萧愿意听歌,快到听歌的年龄了。

于是,他就在萧萧面前唱“十岁娘子一岁夫”,意思是:媳妇年龄大,可以随便在外面做点不规矩的事,还告诉萧萧这叫“自由”。

他对萧萧生出的非分之心,15岁的萧萧多少有点明白,懵懂中萧萧有了一种别样的情愫。

花狗是男子,但凡男子的美德、恶德他都不缺少,他手脚勤快,嘴会哄人,哄得萧萧的小丈夫非常喜欢同他玩,这样,他便有了缠在萧萧身边的机会。

平时,如果不知道萧萧的所在,花狗就站在高处唱歌,逗她身边的小丈夫,小丈夫一开口,花狗就会穿山越岭来到萧萧的身边。

见了面,花狗就想办法支使萧萧的小丈夫去远处玩,自己坐到萧萧身边,给她唱那些使人脸红心跳的歌。

终于有一天,萧萧被花狗把心窍子唱开,成了个小妇人。

沈从文笔下的萧萧,是在一种原生的、自然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她的行为完全听从自然人性的召唤。

祖父嘴里的“女学生”,唤醒了她的自由意识,和花狗的相处,让她的女性意识逐渐觉醒,人性的原始欲望也开始萌动。

当她对花狗说出:“花狗大,您的膀子真大”时,人性欲望的本能已完全成熟。

而此时,因为生理先心理一步而成熟,她对自己做出的糊涂事,还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因为没受过教育,加上花狗的诱惑,她误以为自由就是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

在她的心里,小丈夫只是她身边一个要哄着玩耍的孩子,膀子大的花狗,才是一个男人。

所以,还没形成贞节观的她,轻易地顺从了花狗。

对自由和情感认知上的缺乏,导致了萧萧的无知和愚昧,她糊里糊涂地偷尝了禁果,给自己带来了近乎毁灭性的后果和打击。

萧萧在花狗的引诱下偷尝禁果,是麦黄四月。

到了六月,李子熟了,她喜欢吃生李子。

这时,她觉得身体有点特别,在山上碰到花狗时,就将这事告诉了他,问他怎么办?

商量了很久,花狗全无主意,这家伙个子大,胆量小。 个子大容易做错事,胆量小做了错事就想不出办法。

最后,还是萧萧说出了自己的主意:“花狗大,我们到城里去自由,帮帮人过日子,不好吗”?

花狗没答应,他说要找郎中买药,帮她解决肚子里的那块肉,可药一直没买来,半个月后,花狗收拾起自己的所有东西,自行跑路了。

留下萧萧一个人独吞苦果,晚上尽做恶梦。

后悔与懊恼中,她的脾气变得暴躁,常常对无辜无知的小丈夫发脾气。

她的大肚子只有小丈夫一个人知道,因为对她既爱又怕,小丈夫没敢把这事告诉父母。

为了让肚子里的肉掉下来,萧萧用了自己能想到的所有办法:吞香灰,喝溪里的冷水,从高处往下跳。

但是,这一切都不管用,肚子还是一天天大了起来。

她想到了逃走,收拾了一点东西后,打算从女学生走的那条路去城里自由,但还没动身,就被婆家人发现了,她被两手捆起来,丢在灶边,饿了一天。

婆家追究她逃走的根源后,才明白,她预备10年后给小丈夫续香火的肚子,已被别人抢先下了种。

一家人平静的生活,因此全乱了套,生气的生气,流泪的流泪,骂人的骂人,各自按本分乱了下去。

萧萧也在羞愧中,想到了悬梁、投水、吃毒药,但终因年龄太小,舍不得死,只好在战战兢兢中等待家人的发落。

祖父从现实出发,想出个聪明主意:请本族人来说话,照规矩,看是沉潭?还是发卖?

出了这种事,自然还要请来萧萧的伯父,看他是什么主意。

伯父来了后,看了眼萧萧的大肚子,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沉潭是读过“子曰”的族长,出于爱面子才做出的事。萧萧的伯父不读“子曰”,他不忍心把萧萧沉潭,请求把她发卖嫁人。

按理说,出了这种事,夫家受损失最大,然而发卖后,可以得一笔钱,夫家想想也就算了。

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买主,萧萧仍旧住在夫家,起初大家对这件事很在意,但事情已经这样了,照乡下规矩,倒又像不怎么要紧。渐渐地,大家也就释怀了。

到后来,大家又像先前一样,有说有笑地过起了日子。

小丈夫不在意萧萧肚子里有了别人的孩子,他不愿意萧萧离开,萧萧就相安无事地住在了夫家。

萧萧对封建制度的冲撞,因为家人的消极执行,有惊无险地避了过去。

一直没有等到来领人的主顾,到了12月,萧萧只好在夫家过年。

次年二月间,萧萧生了一个儿子,团头大眼,哭声宏亮。一家人都喜欢那儿子,把母子二人照顾的很好。

生下的既是儿子,萧萧就不用嫁别处了,到了同小丈夫正式拜堂时,儿子已经10岁,成了半劳动力。

这儿子名叫牛儿,平时喊萧萧丈夫大叔,大叔答应着,从不生气。

牛儿12岁也接了亲,媳妇年长6岁,唢呐到门前时,新娘正在轿中呜呜地哭,祖父、曾祖父欢喜的里外不停地忙着.....

而这一天,萧萧抱了自己新生的月毛毛,在屋前榆蜡树篱笆间看热闹,同10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

沈从文笔下,人性与封建传统的对抗中,萧萧的结局看上去并不悲惨,他给了我们一个平淡的安慰。

只是这有惊无险的结局,纯粹是一个偶然,它得益于家人纯朴善良的天性,和对族规的消极执行。

这个看似幸运的结局,其实充满无限悲凉,它是一个女孩对封建制度,从朦胧的抗争到彻底认命的悲剧轮回。

小说的结尾,萧萧抱着新生的月毛毛,站在榆蜡树下看热闹,此时的萧萧,已经成了自己和别人命运的旁观者。

从懵懂无知的少女到村妇,经历生死大劫后,她竟然还是对自己的命运浑然不觉,最后,还让自己成了另一个萧萧的缔造者。

有时,比残酷命运更可怕的是,人物本身缺乏对命运的认知,她可以冷眼观看着,又一个无望的生命轮回。

小说《萧萧》,表面上写的是童养媳的故事,事实上却展现的是,自然人性与封建陋习之间的对抗。

通过对童养媳文化的剖析,沈从文既表达了对健康人性和原始欲望肯定,同时,也批判了人性的愚昧。

他通过萧萧身上潜伏着的无知与麻木,尽情抒发了对女性在特定时代下,被愚弄和奴役的悲悯。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