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家长强迫,家长强迫孩子改志愿
“当爱支配一切时,权力就不存在了;当权力主宰一切时,爱就消失了,两者互为对方的影子。”——荣格
01:引子我有个大学同学,有一次聚餐喝上头了,就开始半醉半醒的“说胡话”。他用开玩笑的口吻和我吐槽说:活了20多年,他觉得自己很“开心”,很爱自己的家长,要不是他妈妈在高三暑假期间,帮他修改了志愿,也许我们就没有这个面对面坐一起吃饭喝酒的机会。
我一边附和他,一边若有所思的揣摩他说的每一句话。其实我这一份揣摩是多余的,从入学见到他家长的第一面,我就感受到他们亲子关系不太和谐。他家长为他包办了一切,但要求是孩子的“绝对服从”:我让你往东,就不要往西。清洗床铺、装蚊帐、买生活用品,甚至连内裤都要家长亲自挑选,不容得他有半点意见。
他说的全都是反话,这20多年他并不开心,甚至可以说是很压抑。家长决定了他的志愿后,他就近上了大学,每一个月家长都很固定的来探望一次,把手机关掉后偷偷出来聚会,是他唯一感受到的快乐时刻。
顿时,我为他感到惋惜:弱冠之年了仍旧被父母管控得如此之严,没有半点的私人空间,这种窒息的控制就宛如进了如来佛祖的手掌心,只可惜这是只魔爪,任凭我的同学怎么努力挣脱,仍难逃一劫。
知乎上有不少这样匿名的提问,都在状告父母对他们管控过严,让他们成年后各方面都不如同龄人,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抑郁心理。但其实,父母的过度管控,对孩子的“荼毒”远不止于此。
02:如何全面的理解“控制欲”?“控制欲”(Desire for control)是心理学常用术语,它指对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一个人在一定程度上的“绝对支配”,并且不允许出现任何意外或差错,保证事情朝着自己内向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也指对人的绝对管控,思想和行为上都不准许有违背、反抗的意思。
通俗来理解的话,可以利用拆词法对“控制欲”进行分割,它指“控制”某人或某物的“欲望”。
在生活中,很多行为都是在“控制欲”的支配下。例如: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每次气温还OK的时候,你想出门活动互动,老妈马上把你叫住:大冷天的干嘛去?穿件羽绒服再走!
如果你违背了她的指令,要么她就要训斥你,要么她就不给你出门。但我们真的觉得冷吗?其实你没有感觉,但家长总想把他们的意识强加给你,以自己的感受作参照物得出结论,然后来支配你的行为,让你的一举一动都符合他们的“心愿”。
以上仅为举例说明,也许不具备普适性,但类似想要管控他人行为的欲望,都可以归为——控制欲。
03:家长产生强大控制欲的原因有哪些?前阵子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中,陶虹扮演的母亲宋倩对于女儿英子的管控,让不少观众气愤的咬牙切齿。尽管他们一家三口在老师的撮合之下进行了一次交心的“背谈”,但最后仍以失败告终。
为什么会失败?原因出在宋倩身上。谈话的目的就是冲着解决主要矛盾——“报考哪个大学”去的,但屡次遭到宋倩的打断。究其根源,是宋倩不明白为何英子想要那么迫切的逃离她,也是因为宋倩对于自身养成的“控制习惯”毫无察觉。
你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强大的控制欲?
(1)年幼时被管控经历的传递
父母曾经也是孩子,也受到上一辈的管控,这种经历会在他们身上形成烙印,并且很大可能会“继承”到他们教养自己孩子的方式中。你的爸妈喜欢控制你,是因为他们从小就被“管控”着,这种意识根深蒂固,自然会在你身上再次呈现。
(2)对孩子的溺爱,缺乏对孩子的信任,不放心让他们去尝试
大多数是父母出于溺爱,不敢让孩子经历成长路上的挫折与艰难,于是事必躬亲,包办一切,为他们尽量减少碰到挫折的机会,从而无形中“管控”他们的行为,不让他们做冒险的事情。
(3)家长的“自负心理”与“片面决策”在作祟
我曾见过一些家长因为自己的文化水平、社会地位较高,于是同等的推出,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建树同样出类拔萃,但其实这两者扯不上太大的关系。可这样的意识会让他们居高临下,处在一个较高的定位,对孩子进行教育,于是出现了迫切要掌控大局的愿望或行为。
他们会根据极少的因素,做出自己的“不合理”推断:这不行,这不可以!然后再告知孩子同样的信息,让他们不要去实践,掌控他们的实际行动。
(4)父母内心缺乏安全感,恐惧未来,追求完美主义
通常内心有较强不安全感的人控制欲望也强烈一些,那些谨小慎微、追求完美、心里总不踏实的人更希望控制别人;控制欲强是内心恐惧的表现,也是极度没有安全感的表现,通过控制一些人或事物来给自己带来安全感。
父母对你过度管控?可能和他们缺少安全感,追求完美有关。
(5)对孩子的“定位”有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
不少父母有类似的意识:我的孩子就是我的“附属品”,对孩子这样的定位会引发“过度控制”的危机。孩子是充话费送的?家长忽视孩子为“独立存在的个体”事实,就会体现在实际行动上。
附属物品,不就是任人支配,任人摆布嘛!
04:父母的控制欲过强一般有什么表现?作为孩子,我们如何去判断父母对自己有没有过度管控?身为父母,又该如何意识自己对孩子是否约束过度?这就需要根据行为表现来推断,自己是否也成为了“英子”或“宋倩”。
总体来说,那些控制欲很强的父母,一般对于自己孩子的管控,主要表现在这两个大方向:
(1)行为层面
表现在行为层面的控制欲,多数是对孩子行为的控制,总结来说就是——“家长让你做什么就得做什么,家长不让你做什么你就不能碰”。在多数家庭中,强势的父母会告诉自己的孩子:这必须要这么做或你千万别这么做,灌输孩子明确的是非对错观念。
天冷了他们说:“给我去穿多一件毛衣”;看电视正入迷,他们说:“八点必须上床睡觉”、和朋友出去玩,他们说:“10点之前你必须回来”;当青春期来临有喜欢的女孩子时,他们说:“不许谈恋爱,不准和XXX放学一起走,减少接触!”
在父母控制欲过强的家庭中,孩子做的事情,都必须经过他们的“审核”,通过了才可去执行下一步的操作,一旦发现违背或者与他们所期望不符,就会被驳回。
(2)精神层面
在精神层面,父母的控制欲主要作用在对孩子思想的控制上。他们会语重心长的告诉孩子说:你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必须按我说的这种想法做;你不能有这样的念头,这是不符合常理的......等等。
他们以自己的标准、观念、原则来要求孩子,不顾及孩子的想法,擅自侵入其精神领域大肆破坏,甚至是在悄无声息的颠覆孩子们的三观。
可是父母从未意识到自己侵犯了孩子的精神领域,因为特闷理所当然地觉得:孩子的精神领域是属于自己支配的范围; 那么,对孩子就产生精神层面的控制,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来自家长的“控制欲”并非全都是有害的,控制欲随着强度的增加,才会发展成为两个极端:适当的控制欲叫“控制感”,过度的控制叫“极端控制欲”。
大量家庭教育的事实证明,适当的控制欲(控制感)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而两种极端的控制欲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与形成和睦的家庭关系。
(1)父母控制欲太强:
父母过度的控制欲,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不同的成长阶段,孩子对于外界会产生多元化的需求,但在父母统一的标准之下,这种“天性”受到了压制,甚至是强行“纠正”。
长期受到父母的管控,加之以设定的过多条框束缚,会增加孩子的焦虑心理;父母对孩子需求的压制,会让孩子在孤僻、抑郁的焦虑上越走越远。其实孩子好比一根弹簧,对于“压制”只会产生两者反映,要么能轻松的反弹开,要么就会承载不住永久失去弹性,想让孩子好却适得其反。
与此同时,家长看到孩子没往预期的方向发展,心理也会郁闷,久而久之会让家长崩溃。
39岁的秦女士是杭州一所重点中学的老师,看着自己的孩子考了98分而班上其他人大多都拿了100分,就训斥他:为什么别人都考了一百分,而你却做不到?她觉得自己非常失败,教得了别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却十分愚钝,于是换上了抑郁。(@钱江晚报)
可见,过强的控制欲,对双方都不是好事。
(2)父母缺乏控制感:
如果父母对孩子缺少“控制欲”,也就是对孩子缺少管控,甚至说“控制欲”为0,那么孩子的教育就会落下,在做错事时不会得到纠偏,没有正确的指引和教导,会逐渐演变成人人喊打的“熊孩子”。
最近大家特别关注的“13岁男孩杀害10岁小女孩抛尸案”凶手,据调查称父母常年在外谋生计,丢给孩子一个手机后,任由其发展。这是典型的反例,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路人角色,不能施加一定的“控制感”,那孩子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都很难定论。
早恋、早熟、叛逆期提前到来、不懂事、顽固、偏执、暴力倾向、不良内容,这些也许都是孩子在“父母缺乏管控”下的“玩伴”。
小结:在“控制欲”的程度上,两种极端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有危害,只是表现的形式不一样,唯有把握好尺度,把“控制欲”向“控制感”转变,才能让孩子得到真正需要的“陪伴”。
06:家长如何避免成为一个Control Freak(控制狂)?(1)在思维层面转变观念:你的孩子已经长大了,尊重其为独立主体而非附属品
父母对于孩子的过度管控,是因为自己在思维认知层面上未得到外界的纠偏,认为这样的管控对孩子一定是百利而无害好事,人际边界不清地把孩子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看不到“孩子”的独立存在。
人们的所做所为,均受大脑的影响,大多数人脑子怎么想的,行动会如数的复制出来。要想自己成为真正合格的父母,先从改造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做起,否则一切都是徒劳。
父母要强化“过度控制对孩子有害”和“孩子的主体”意识,告知自己:孩子并非自己的附属物品,而是独立的、有思想的存在,避免用自己的感受替代孩子的感受,不分彼此的主权越位,过分热络,过多参与,过度干涉,侵犯他们的精神领域。
(2)掌握刺猬定律,保持距离,营造适当控制感
两只刺猬在冬天取暖,由于身上都带刺,靠的太进会刺伤彼此,离得太远就感受不到温暖,也许会被冻死,所以它们不断调节,找到了一个临界位置,让它们既可以不被刺到,又能感受到对方的热量,抵御寒冬。
这就是著名的“刺猬定律”,父母在处理和孩子的关系中,能否找到这个临界的位置对于双方来说至关重要。如何找到这个让双方都觉得舒适的临界点?秘诀就是父母自身知晓“刺猬定则”,与孩子保持适当的控制感,不极端掌控,也不放任自流。
有研究者做过一个关于赌钱的游戏实验:由研究人员扮演玩家,结果发现当研究人员扮演成经验丰富、自信满满的玩家时,受试者下注会比较小;当研究人员表现得青涩稚嫩时,受试者下注量就会提升,其中下注的差距有50%之多。
实验证明:当受试者觉得自己能控制场面时,信心指数就会狂飙上扬。所以拥有“控制感”不仅能处理好和孩子的关系,还能有效提升父母在教育孩子上的成就感,树立自信,形成良性循环。
(3)防止游离育儿(Uninvolved Parenting)
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身为人父母,在教育孩子这方面难免会踩雷,陷入“游离育儿”的误区。游离育儿指父母虽满足了孩子的基本需求,但他们通常会脱离孩子的生活,其特点是父母对缺乏沟通交流,缺乏适当的约束。
在这种模式下,父母通常是缺位的,虽然被极少管控,但孩子无法感受到和父母之间的联结,缺乏陪伴和安全感。
要避免成为“控制狂热”的同时,也不要忽视了“游离育儿”带来的弊端,太多父母还是不能正确把握对孩子的“控制感”,让惨剧不断上演,最后后悔终身。
孩子这个年纪,缺乏判断力、辨识力、自控力,所以需要父母稍加约束和引导,当意识到“适当的约束是对孩子有益”时,就可以逐渐进入“把握好适度控制感”的节奏中。
(4)保持与孩子间的沟通渠道通畅,倾听孩子真实想法
能否避免成为“控制狂”,在和孩子的良性沟通上不能少。往往是大多数父母代替孩子行使了自己的意志,从不听他们的反馈,忽视他们的感受,不尊重他们内心的想法。
父母的过度控制,如果做好沟通反馈,及时听到孩子内心的想法,完全可以在施加之前避免。宋倩对于英子的管控,不让她报考别的大学,原因是她想以自己的那一套想法去要求孩子,从没耐心听英子说的话。
如果她能在英子述说真实想法的时候,保持倾听理解的态度,也许最后英子就不会跳海。这取决于父母能否真正做到:
放下身段,不高高在上;转变角色,从教育者变为倾听者;真诚倾听,重视孩子释放的信号;定期交心,为孩子消除疑虑;达成共识,寻找认知共同点,相互妥协。(5)换位思考意识的培养,多问问自己:如果是我会怎样?
这是一段展现家长“控制欲”的表述,如果把双方的角色互换,身为父母你有何感觉?
你的一言一行都得符合孩子的意愿,如有不符,孩子必然会阻止你的言行;孩子“独裁”治理家庭事务,并强制执行,从不征求或尊重你的意见;孩子对你的所作所为总是要评头品足一番,挑鼻子挑眼,没有满意的;孩子自以为是,看不上你的所作所为,容不得也听不进你为自己申辩。
是否感觉到一丝不舒服?你是否也感受到了压力?如果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多问问:如果我是孩子,我会怎么样?就不会对孩子产生“极端控制”的欲望,在Control Freak的路上逐渐走远。
家长的换位思考意识培养,能一定程度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孩子的实际感受,从而影响他们决策对孩子“某种”行为是否有必要继续进行,从而制止自己对于孩子的“控制欲”,使之保持在一个安全的水平上。
总结:教育专家尹建莉曾说:“真正的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以爱为名的控制,早已让爱变质,失去其温暖人心,化解悲伤的作用,演变成了压制孩子的梦魇。我们希望孩子变好,不想让他走太多“你走过的弯路”,把他们严格控制在你亲手铺设的“康庄大道”上,不准有半点偏差。
虽然这段路没有坎坷,但是必定枯燥乏味,父母在给他们铺路的同时,也让他们错失了另一条道路上的美好风景。孩子的人生不是你自己的,有些路父母要学会适当分离。谁敢保证,你的活法对于他们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吗?
父母卸下以爱为名的控制欲,对孩子、父母、家庭都好。该学着放手让孩子自己奔跑了,有些路让他们自己走会更好。
最后,以一个被父母“控制欲”折磨了十几年的大学二年级的孩子真实独白——结束全篇,希望阅读此篇文章的父母们都能有所启发:
我是鱼井,感谢关注。
参考资料:
@树莓队长
@舒天《放下以爱为名的控制》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