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辫子戏少了明朝剧多了呢,为什么很少有明朝剧
从1644年顺治入关到1912年辛亥革命,满清统治中华大地276年。给这片土地带来的只有深深的伤害。康熙的盛世是满清举起的屠刀杀出来的,乾隆的十全老人是躺在雍正的尸体上做出来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已经快要埋在历史的尘土里。明朝的辉煌也已经被满清胜利者涂改的面目全非。
从前作者看微服私访记感觉康熙真是一个好皇帝,天天不上朝就是去民间体验生活,为百姓做主。看康熙王朝就觉的他老人家真的厉害,开局啥都没,就靠一个妈,拱翻多尔衮,登上皇位,干掉吴三桂从此走上人生巅峰。顺便再平个台湾简直直追秦皇汉武。直接给我从小灌输一个认知“康熙爷千古一帝,大清朝所向无敌”。再看看明朝的皇帝,朱元璋鞋拔子脸,明武宗荒淫无耻,朱由校又喜欢当木匠,瞬间我就觉得我大清是正义的,看康熙王朝的时候,朱慈炯被杀简直大快人心。
直到后来我知道了满清入关其实打算抢一票就走的,一看有机可趁就占了北京不回去了,实在打不过再回东北老家也可以,打着打着就发现明军简直战五渣。清军充分发扬了土匪来都来了不抢点东西说不过去的精神,开始一路横推。当然咯,有人不愿意被抢啊,然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就发生。然后就开始了黑暗统治。剃发令,文字狱等等。其实明末和清初的历史就是汉族人民反抗异族统治失败的血泪史。然后看着热播的满清剧我是一脸无奈和尴尬。
直到最近两年,明朝剧火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明朝是汉族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推翻蒙古统治,恢复中华正统的明朝正在以另一种方式被大家所熟悉。优秀的电视剧略带演义风格的叙事方式也是最容易被大家所接受的!为什么明剧爆火呢?我认为是市场的选择,也是我们广大人民群众的选择。成长在新世纪的青年们正以他们的目光和思维审视我们的历史,也以他们的知识重新思考着我们的民族。一种崭新的民族意识正在崛起。这是一种继承,也是一种反抗。也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首先,当代的青年是善于思考,勇于质疑的一种人,会在自己的角度解读历史,也会在历史的上空审视文字记录的真假!最终必然会发现,史书终归是要受政治影响的!史书作者是士大夫,必然会维护统治者的正确性从而编撰史学家的史书!而工作的繁忙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研究历史,那么看看剧也不错的!当明太祖朱元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当永乐大帝五征漠北,七下西洋扬威海外被搬上大荧幕带来的全是深深的自豪感。第二点,改革开放之后,同世界接轨。虽然我们经济实力大幅度提高,但是也深深的感受到了部分国家和人民对我们的敌视和歧视!但这并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事。我们正处于复兴的路上,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威望远未到达历史中地位所以我们也只能在缅怀昨日的辉煌中埋头苦干,使中华辉煌再现!
为什么导演爱拍辫子戏,几乎都不碰明朝戏?
现在拍的大多数是清宫戏,原因在于清朝皇后出身一般是蒙古部落老大的女儿或者八旗勋贵子弟的女儿,受到权谋影响大,有家庭作为支撑,偶尔皇帝需要借助某后某妃的势力。而我大名,受老朱祖训,除了几个老朱赐婚的,正王妃,太子妃必须远取民间清白女子。一般家庭都处于低级官宦,本身权谋就少。这个题材不适合明宫。
2,拍权谋,一部大明王朝够你理解好几年,我大学修人文,万历十五年就看了好几遍才懂,更何况我嘉靖大帝?导演难拍,更难懂,受众少。收益自然少。
3,题材少,大明历史被野猪皮毁的七七八八,现在人对大明历史知道的比较少。现在比较有名的皇帝主要是6个,老朱朱元璋,小朱朱棣,然后明英宗奇葩,然后权谋大帝嘉靖,败家子万历,傻逼崇祯。其他的没啥存在感,没有大事件,不能作为题材。然后是知名人物,于谦,张居正,戚继光,我估计高拱徐阶知道的都少。
4,演员难找,拍个戚继光至少需要4个以上的影帝:戚继光,吴宗宪,俞大猷,张居正,嘉靖,老奸相,徐阶,这种当世人杰没有十几年的锤炼演不出来。
难拍,难演,没人看。这几个理由够不够。清宫戏傻逼啊,男人不要天下要美女,女人把这个乌托邦寄托到电视剧,看大明的看权谋,有多少女人能懂于谦为社稷赴死?老二无子,宗法继承只能是老大或者老大的崽儿,维护宗法,无论继承就必须死。不维护宗法对不起自己的气节,以老二的多疑,于禁开个口,英宗要死一百次。这些东西野猪皮永远不懂,野猪皮的戏简单好拍。有女人看。
从电视剧消费群体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第一,对明朝毫无概念,这要拜我国优秀的历史教育所赐,不想辫子一样距离现代人只有100多年,而明朝对很多人来说只不过是清朝前面的一个汉人王朝罢了,直接当明朝当做古代看待。第二,文化差异的认识。后世各种资料有黑化明朝的嫌疑,很多人都认为明朝是一个黑暗,压抑的时代,皇帝昏庸无道,太监肆无忌惮,特务机关令人闻风丧胆,似乎还打过倭寇,总体上充满着扭曲怪异的情况,给人刻板的形象,估计这样的明朝戏观众都不爱看。
我们再来看看明朝的故事,有那些适合拍成电视剧。比如朱元璋反元大起义,诛杀张士诚,陈友谅等军阀,这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啊,而且还带有民族问题,这就不适合拍了。永乐造建文帝的反,派遣郑和下西洋,这要拍成对外宣传片吗,要是拍成感情戏,观众难道看太监谈恋爱?正德皇帝不务正业的事情吗?也不好,这不是正能量啊,难道要彰显一个皇帝的胡作非为吗?
王阳明的事迹报告吗,估计没几个人知道王阳明原来叫王守仁吧。李自成起义吧,好像也不适合,原因很简单,汉人打汉人,属于内斗,没什么可炫耀的。所以明朝200多年,好像没啥可拍的。比如大明戏中近年来最好的电视剧《大明1566》演的是男人之间的权利斗争,好多人都看不懂,主要是历史知识太缺乏了。
再加上我国审核影视剧具有特殊性,大明戏含沙射影的点太多了,几乎都不能拍了。涉及到敏感题材就算能审核过去,估计收视率也不行,所以拍摄大明戏还是有很大风险的,比如政治风险,民间好评如潮的大明戏,就是因为太敏感遭到央视退片,只能放到网络播放或者播一部分就喊停了。当前的《海上牧云记》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虽然它不是大明戏,但涉及到了权利斗争。
不过要是把大明戏拍成单个电影的话,那还是比较有看头的。而且都必须是一些暗黑题材,比如《锦衣卫》《新龙门客栈》等,所以说明朝历史在很多人眼里是黑暗的,属于“古代”不能够贴近现实生活,不符合当下潮流,而且中国人有个共性,总觉得外国的月亮很圆。而满清作为外国人,自然要拍圆满了。
大家是如何看待辫子戏的?
辫子戏也被称为清宫戏,基本都是以清朝王宫帝王将相生活为主,大致可分为两种。第一种,以戏说为主。这种剧都属于不负责任的一类,以张国立、王刚、张铁林为代表的系列剧较多,根据民间一些捕风捉影的传说,或野史记录,经编导一番胡诌八扯添油加醋的拼凑,临时搭建个草台班子,到横店等影视基地就开拍。动不动就五十多集,又臭又长,空穴来风的演绎从未发生过的历史故事。
作为文艺影视作品,编或改编都是正常的。但以真人真名演出,就十分不严肃,把一些帝王戏说的跟流氓一样,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但的确很有市场,这与大众的审美情趣及审美标准有关。
这种电视剧最大的害处是,很容易误导青少年。他们还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辩别能力,以为电视剧演的就是真的,从而在内心打上烙印,一直影响以后甚至终生。对历史人物可以适当演绎,过度戏说就不对了。
第二,以尊重史实为主。
这类电视剧从出品方到编导,都很正规,审查也相当严格。剧组都聘请相关的历史专家当顾问,从演员到服化道,要求标准极高。比如康雍乾三代帝王的王朝系列,创作的起步就是在史实基础进行改编加工,反映的都是历史事件,对现在的人们具有正能量的教育和引导意义。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