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总要给人一个活下去的理由是什么,生活在敦煌是什么样的体验
文 | 王重阳lp
《敦煌》是一部非常幸运的电影:
拍摄于日本经济发展最盛的八十年代,上映后获得1988年日本电影票房冠军,总揽82亿日元。该片投资45亿日元,折合当年的汇率应该是过亿人民币,在上世纪可谓巨资。
而且它还有一份背书:
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周年合拍的历史题材影片。
当年的合拍片大多数都是以中方出场景和群演,外方出导演编剧主演和资金等。这部《敦煌》也不例外,它根据日本历史小说家井上靖的同名原著改编,由日本导演佐藤纯弥执导,放在今天看都是可以媲美进口大片的存在。而且直到现在,由当年那批电影人建造的敦煌城也依然保留着,如今成了一个旅游景点和影视拍摄基地。
对于该片的译制版本,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它的中方配音经典的“翻译腔”,还有片头一只鹰展翅翱翔在大漠之上的深刻印象。
当时尚属孩童的我觉得最奇怪的就是明明演的是中国历史,从导演到演员却全都是日本人,而国内版本只有90分钟,国外版本却足足有140分钟,等于删了近三分之一的情节。
尽管如此,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敦煌》在当年带给我的震撼,看完之后相当长时间里再看国内的历史题材战争场面会觉得索然无味,虽然时光飞逝,自己也早已被各种特效炸遍了眼睛,可《敦煌》的魅力依旧,它和它所讲述的故事无论过了多久,似乎都永远在那片大漠中传唱。
一
出发!一路向西!
李元昊问赵行德:
“大宋和大夏(西夏)谁强谁弱?”
赵行德不敢说,李元昊自顾自地说:
“当然是大宋强,大夏弱,弱者就要学习强者的文化,若有一天弱者变强,强者变弱,那么就会反过来,你们大宋要学习我大夏的文化。”
以上这段就是被删减的情节之一,尽管当年是中日关系最好的时代,然而也许是鉴于一些敏感的不便回忆的事情,这场对话被隐去,至今能找到的版本中它没有中文配音,只有日语原声。
而对话发生的场合就在西夏城中,本片男主角赵行德(佐藤浩市 饰)研习西夏文字,西夏皇帝李元昊(渡濑恒彦 饰)亲临问及男主,在此之前, 北宋举人赵行德因屡屡不得志,而在一次与西夏人的邂逅中对西夏文化产生了兴趣。
作为一个文人,对未知文明的好奇心和对一个新兴国家的向往,让赵行德义无反顾的踏上西行之路,由此故事便围绕着“文明”展开了一场旷世之战:
书生赵行德参加金殿面试,未曾料到考题竟是对西夏策略。
由于他对西夏近一无所知,自然名落孙山。心情郁闷的时候,他在街上看见一个被骗到开封府的西夏女子,这女人宁愿自毁容貌也不愿为豪强欺凌,赵行德动了侠义之心将她救下。
西夏女子无以回报,就送给他一张西夏国的通关文书。他这才知道“西夏”原来是一个由党项族建立的西域小国。于是他决定动身前往那里,在随商队到达西夏后,却被当地汉人部队俘虏并成为其中一员,由于在一次回鹘人的夜袭中救了队长朱王礼一命,于是受到对方的赏识,成为其亲信。
彼时西夏立国不久,周围虎狼环伺,宋、辽、回鹘、吐蕃、遗唐归义军等纷扰这块四战之地上演了一场又一场征战。知书识字的赵行德恭顺温良颇受士兵爱护,他在一路相伴的士兵们的衣服上写上对方的名字,为的就是对方如果战死了,别人也可以知道他叫什么名字。
人们尊重他,他也在尊重中思考自己存在于大漠的意义——
创造新的文明。
于是,他又帮助西夏国完善文字,并最终找到了自己“值得为之拼命的事”(原话):
保护敦煌的众多古籍和画卷。
影片构建了一个善良忠厚的书生,却因种种因缘际会加入了创造历史的行列,成为了文化交流和文明传承的重要使者。
二
传奇!敦煌源起!
据说“赵行德”这个人物的原型来源于敦煌古籍中《心经》中一个曾真实存在的人写下的随笔:
“维时景佑二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国潭州府举人赵行德流历河西,适寓沙州。今缘外贼掩袭,国土扰乱,大云寺比丘等搬移圣经于莫高窟,而罩藏壁中,于是发心,敬写般若波罗蜜心经一卷安置洞内。伏愿天龙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现世业障,并皆消灭,获福无量,永充供养。”
虽然如今的我们已经不知道这位“赵行德”和他的小娘子最终结局如何,但只此一段话就已让他伴随着敦煌古籍被藏于莫高窟,并得以流传千年而不绝。
可惜以前看《敦煌》不知其所以然,只是偶然间看到回鹘公主兹鲁比娅(中川安奈 饰)刺杀李元昊未遂,从城墙上跳下来那一幕实在让我震撼。
在《敦煌》的故事中,群雄征战风云变幻,人命如草芥。
兹鲁比娅把她父亲的头颅捧在胸口时神情让人心碎,然而眼中却没有恐惧只有悲痛和决绝。可她偏偏与正在西行途中的赵行德产生了交集,当时赵行德远涉沙漠被朱王礼(西田敏行 饰)强编入伍,这三个人之间产生了绝妙的化学反应:
赵行德一心守护文明,兹鲁比娅心中对这个来自中原的书生有了情愫,朱王礼那样粗豪的汉子为了寻仇的公主不惜反叛李元昊,至于“反派”,那个原本姓拓跋的古老鲜卑贵胄,如今的西夏皇帝自始至终都只拥有一副冷漠且沉静的面容。
朱王礼在影片中是个十足的武士形象,他知道回鹘公主要找李元昊报杀父之仇,自己却是李元昊手下的阵前大将,这样一个人物,随着西夏的不断扩张攻城略地,本应有大好前途,却为了死时都未曾看过自己一眼的公主设计刺杀皇帝,面对复仇无望时还义无反顾地冲向敌阵最后自尽。
而在面对背叛和刺杀时,李元昊始终淡定:
“历史上留名的,不是你。”他说。
潜台词即“只有我能活到最后”,也的确如此,作为西夏雄主,李元昊载入史册,至于赵行德、兹鲁比娅和朱王礼已经化为飞灰。
一将功成万骨枯。
幼时看只知道反派没死太可惜,如今看只发现这才极可能是真正的历史。
《敦煌》,便以并行的空间把帝王和凡人、成功和失败最后都浓缩在了壁画与经卷中。
将军和爱人都死了,赵行德沉默着把人生的最后时光给了敦煌,敦煌也在无数幸存的“赵行德”的笔画中留给后世一段令人惊艳的文明。
影片最后是一段旁白:
“时光过去了九百年。在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人们发现了被埋藏的四万多件文书、经典和美术绘画。与当时埋藏这些文化宝藏的人意愿相反,俄国、英国、法国、日本(没有避嫌自己)等国探险队蜂拥而至,将其中大部分盗运到国外,在中国,仅仅剩下不足一万件。这次发现,在人类文化史上,被称作本世纪的最大发现……从此,敦煌学这一独立的分科就成立了。”
可惜,历史未曾记载过为埋藏这些宝藏而死去的人们的名字。
三
守护!文明的心!
日本影人在拍摄《敦煌》时的态度极其严谨,无论服装、道具、布景,都非常注重其历史的真实性。影片中军人的盔甲让人感觉到金属的厚重和质感,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黄铜光芒且历经风尘,一看就使人相信这是一支在大漠里行军作战的军队。
那时为了拍摄本片,剧组还特意请到了当地的解放军骑兵部队参演,实景时代拍的戏虽然没有如今的特效加持,但细节上令人叹为观止。
它就如同一幅栩栩如生的古代军事绘卷,向观众们展示了古时军队的行军布阵。我很喜欢看西夏军出发行军那一幕——
在一望无际的大漠中,西夏军整齐地肃立在各自的位置,随着有节奏的鼓声,部队开始准备开拔,一队队地按各自的编制开始移动。
整支军队秩序井然,丝毫不显杂乱,让人领略到一股肃杀之气。
此外,最值得称道的还有片中李元昊出征前让巫师占卜吉凶的片段,阵前李元昊用西夏语宣言,麾下各部族的将士们用本民族的语言翻译。演员所说的西夏语是经过历史学家考证的,似乎也是西夏语唯一一次出现在影视作品中。
李元昊在佐藤纯弥的镜头中是个暴君,也是完全对立于赵行德的历史浪漫主义的反面人物,尽管后来通读史书时觉得可以完全理解这个党项族的天才,但当年看完《敦煌》后对他全无好感。
后来导演陈家林拍了一部反映西夏历史的电视剧《贺兰雪》(巫刚 主演),脱离了敦煌的李元昊成为大西北的英雄,但以个人论,还是《敦煌》那种以小人物的视角看待枭雄的故事更引人入胜。
小人物不在乎谁是千古一帝,只在乎眼中的文明是否能够存留。
如今我看《敦煌》依旧看得兴致勃勃,这种情怀也许从赵行德与朱王礼的对话中可以找到答案:
朱王礼伏杀李元昊失败后,他与赵行德都明白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两人在敦煌城头,遥望夜色下的无际沙漠。
朱王礼问:
“行德,为什么到沙漠来,留在宋国也许会出人头地。”
赵行德说:
“不知道,不,我想是为了寻求有赌命价值的东西。”
朱王礼问:
“找到了么?”
赵行德没有回答。
次日,西夏军总攻在即。赵行德为了抢救古籍向朱王礼要马匹骆驼,后者望着堆积如山的各类书籍和衣衫褴褛的赵行德无奈地问:
“这就是你要赌命干的事情么?”
赵行德看着他:
“不知道,不过这是我必须做的事情。”
保护一种文明,让它不至于灭亡,在追寻中频频遇见战火、爱情、生死,却依然矢志不移,也许这就是《敦煌》要告诉大家的故事吧?
总之这是一部精彩的电影,它极容易引发我“可惜未曾亲见”的幻想。
四
后记——
李元昊之后,大漠还是大漠,西夏历经十帝,见证了辽灭金兴和蒙古崛起,并最终尽灭于漠北弯刀的收割中,一起被收割的,还有“党项”这个曾经雄起过的名字。
若干年前看一篇新闻报道,说在河南安徽一带找到了党项族的后裔,多并入了回汉之中,他们多是从族谱里得知近千年前的故地旧事,敦煌至于他们也成了一种传说……
于是我居然联想起影片最后的一个小细节:
贪婪的商人死于骑兵刀下时,赵行德从地上爬起,他看见眼前有一朵小花,那花孤零零地生长在沙漠中,没有人知道它是怎么生存下来的,也许本身这就是个奇迹。
如那年的赵行德,如此间的党项裔。
还有至今已成传说的敦煌城。
这也许是我喜欢《敦煌》的另一个原因吧。
樊锦诗说过的名言
1、我们俩曾经的誓言是:“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相守莫高窟。”我们用爱和生命践行了这样一个神圣的誓言。
——樊锦诗《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
2、我一生的事业以及我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敦煌,写樊锦诗这个人如果脱离了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和弘扬,而只是简单重复网上多次发布的那些报道,就写不出一个真实而又完整的樊锦诗。
——樊锦诗《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
3、过去的已经不能追回,未来根本不确定,一个人能拥有的只有现在,唯一能被人夺走的,也只有现在。如果懂得这一点,就不能也不再会失去什么了,因为本来就没有拥有什么。任何一个人,过的只是他现在的生活,而不是什么别的生活,最长的生命和最短的生命都是如此。
——樊锦诗《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
4、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更为安全和可靠。
——樊锦诗《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
5、有人问我人生的幸福在哪里?我觉得就在人的本性要求他所做的事情里。一个人找到了自己活着的理由,有意义地活着的理由,以及促成成他所有爱好行为来的那个根本性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可以让他面对所有困难,让他最终可以坦地面对时间,面对生活,面对死亡。所有的一切必然离去,而真正的幸福,就是在己的心灵的召唤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那个自我。
——樊锦诗《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
6、为什么我们俩经过风风雨雨,还能够不离不弃?我觉得那是因为我们就是那个时代的人。我们是同学,互相理解。我们从来不会说“我爱你”,我们就是把最好的东西给对方。
——樊锦诗《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
7、守护莫高窟是值得奉献一生的高尚的事业,是必然要奉献一生的艰苦的事业,也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奉献的永恒的事业。
——樊锦诗《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
8、如果说爱人不支持我,那我肯定就要离开敦煌了,我还没伟大到为了敦煌不要家、不要孩子。我不是那种人。
——樊锦诗《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
9、艺术的创造,也需要一种顿悟。
——樊锦诗《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
10、如果此生找不到自己心灵安顿的地方,如果心灵一直在流放的路上,就犹如生活在漫漫长夜中。当下就是涅槃,当下就是佛国净土,明白了这一点,莫高窟岂不就是我的佛国,我此生的净土。心的力量真是无比强大!而心的强大,就在于正定,在于守一不移。
——樊锦诗《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
11、人才是一切工作的核心。常言道:“好样的人才能办好样的事。”管理的成败关键在人。人的进步,特别是理念的更新尤为重要。敦煌文物事业之所以能取得一些成绩,最重要的就是在前辈的倡导下,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专业人员队伍。
——樊锦诗《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
12、拥有人才,就意味着拥有竞争力。全世界的事,最后就是人才。谁都缺人才,谁都缺钱,但首先是人才。所以我认为,天下事,一个是人才的事,一个是钱的事,但说到底人比钱更重要。
——樊锦诗《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
雄关漫道大漠风 元姆
人生就是在各种经历中成长成熟,虽说吃亏是福,但毕竟吃亏是一件劳心劳力让人抽丝剥茧痛苦蜕变的过程,拿我自己来说在四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中吃过不少亏和苦头,首先吃过学习的亏,由于在应该奋斗的年纪因为 社会 年代、成长环境、教育经济等条件因素没有努力学习,导致现在还在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痛苦补课;还吃过工作的苦,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导致现在职位待遇薪资发展严重滞后,有种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感觉;还因为性格属马有一种对现状不满不安分的特性,在现代 科技 和信息发达的 社会 总向往高远的人生境界而在网络神游,吃了一辈子都后悔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迟这样的大亏,就是没努力没踏到点上,真是吃一堑长一智,如果我们能在现实 社会 生活中感受到满足和快乐,我觉得读书啊学习啊保持适可而止就行,读书一旦达到一个界限要经历自觉无知而如饥似渴废寝忘食伤神费脑期,继而痛苦迷茫孤独失望期、第一次到N次由量变到质变成长蜕变期、长期对现实生活刺激阈提高对周围事物感知淡漠痛苦不知满足期等等,但有些人因学识丰富而取得财富地位是显性好处,上面说的不是能够明显让人看到读书学习好处的负面感受和影响,或许读书的人应该都有感觉,要不然好多作家诗人怎么能不到老年年纪轻轻便决绝自我了断结束生命,因为对现实没有一点留恋和继续活下去的理由,思想在天空但生活在普通人创造甚至掌控的现实 社会 中,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尴尬和愤懑,所以选择决绝的结束生命,这就是我劝现实生活中那些能够获得快乐的人们不必志存高远励志读书的理由,其实做一个普通而快乐的人也挺好,不必自寻烦恼走向痛苦的深渊,因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读书是一件勤和苦的差事,中国家长从小便把孩子教养得有板有眼读书长大后成了读书模型复制品,或如一个脑袋里藏书千万如电脑主机一样刻板的机器人,那样的孩子长大对人类 社会 发展的贡献和意义也大,但是完全失去了人类自然繁衍生息的美好意义,全世界人类还有何生存意义,这是教育的进步还是落后,呜呼哀哉!虽然在劝现实生活中能够寻着快乐的人不必发奋读书,但我还是给自己定了几个人生目标,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苦为乐实行自虐,减肥美白祛斑去皱让肌肤重焕年轻光彩,实现赚一个亿的小目标,一个亿怎么赚当然一无所知,有光屁股孩子说瞎话之嫌,过于宏大而又看起来难以实现的目标显得遥远甚至可笑,但只要在路上哪怕是不能实现目标,只要向着目标一直前进,或许在人生的某一个时刻就会进入一种层次和境界而机会来临,实现部分或全部目标甚至达到或实现更高的目标,所以要努力做人生的奋斗者和生活中的强者,在生活中要有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决心,要有对人生不断向上往远的理想,不能做逃避责任和避免努力的弱者,要不然人生只能在碌碌无为和平凡平淡中度过,选择平凡或有意义的人生在于选择努力奋斗的程度和决心,如果能在平淡和平凡中体会到人生的快乐也是一种生活方式,那是不是就不用拼搏或努力了,但是在人生大山的谷底和山顶看到的风景和感受肯定不一样,努力和不努力完全过的是两种不一样的生活。
分享最近写的一首诗,当代 社会 写古体诗挺古老落后的感觉,如果不是流传千古的经典作品也没意思,但是有时候一些美景和 情感 出现在脑海里会用诗来表达,让这些感受意境消失掉也是资本和体能的白白浪费消耗,我上医学院时哲学老师讲未来将是一个知本 社会 ,知识就是资本,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学习一辈子都在努力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资本,所以就把这些想法用诗句写出来再反复推敲琢磨积累下来,也是陪女儿从小到大背诗自己也跟着读了一些诗的缘故,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从小有些不喜欢读现代诗,感觉太朦胧有些读不懂而且太过煽情,后来读到徐志摩《再别康桥》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句,后来又读到到仓央嘉措《见与不见》里面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这样的句子特别喜欢,所以也稍稍读一些现代诗,但领会造诣不深,对现代诗没有特殊灵感及意境体会。下面这首诗的主旨和意境来自如果有朋友来我们甘肃 旅游 ,从河东到河西地图像如意状全长1660多公里,从平凉的崆峒山到天水的麦积山石窟、伏羲庙、甘南大草原、夏河拉卜楞寺、白银景泰黄河石林、武威擂台马踏飞燕、凉州百塔寺、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各大草原森林河流雪山、张掖马蹄寺、山丹军马场、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敦煌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等景点,古丝绸之路瓜果飘香牛羊肥壮一带一路河西走廊段,可以在风吹草低见牛羊、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大草原策马奔腾,也可在雄关漫道的大漠中体味边关雄风尽显男儿万丈豪情,还可以在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或莫高窟中追寻天女撒花的神秘浪漫气息,诗中麦积飞天月牙泉句原本是莫高飞天月牙泉,虽然放莫高诗的层次和意境规格高了,但敦煌莫高窟已是人尽皆知享誉世界,麦积山却鲜有人知不太了解,所以莫高用飞天代替,而把天水麦积山放在诗句中与莫高飞天月牙泉齐名,也是一种文化的拓展和宣扬。不得不说甘肃是一个古老与现代、宽广与秀丽、高山与平原、沙漠与森林、河流与草原并存的神奇土地,到了酒泉一定和霍去病曾经的部队一样情不自禁把酒临风喝上几杯酒,所以写成了这首《西行记》。总之甘肃有不同于江南、沿海、西藏、华北、东北等地区的地域风貌和风情特色,是值得人们来一次的地方。
《西行记》元姆
忽闻君临城下惊,辗转反侧寤寐思。
河东千里河西路,草原骏马奔行驰。
瓜果飘香代一路,丝绸之路牛羊壮。
麦积飞天月牙泉,雄关漫道大漠风。
凡人世事难遂愿,未谒君面恐多虑。
把酒临风不几回,解忧杜康会有时。
《西行记》元姆
忽闻君临城下惊,辗转反侧寤寐思。
莫怨黄河向东流,河东草原河西漠。
瓜果飘香牛羊壮,南有茅台北皇台。
边关明月奔马急,丝绸古路带一路。
莫高飞天月牙泉,雄关漫道大漠风。
凡人世事难遂愿,把酒临风不几回。
后来把这首诗改成了上面这样,读诗在于一个人的品味和感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就只能这样了。2020.7.30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