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身为大总统的徐世昌为何却要听段祺瑞的

时间:2022-10-16 14:01:34阅读:3786
在前段时间热播的红色革命剧《觉醒年代》的第28集中,出现了这么一个桥段。时任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徐世昌释放被捕学生,后来徐世昌居然还要给下属段祺瑞一个交代,详细说明他为何要释放被捕学生。按理来说,徐世昌是大…

在前段时间热播的红色革命剧《觉醒年代》的第28集中,出现了这么一个桥段。时任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徐世昌释放被捕学生,后来徐世昌居然还要给下属段祺瑞一个交代,详细说明他为何要释放被捕学生。

按理来说,徐世昌是大总统,释放被关押学生本乃小事一桩,根本没必要大动干戈与段祺瑞商量汇报,但为何徐世昌会多此一举?身为一个大总统,竟然还要听段祺瑞的?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袁世凯推出了《民三约法》。《民三约法》大家可以理解为:“总统权力近乎于专制君主,整个国家由袁世凯说了算,此举可以看成是袁世凯妄想恢复君主专政制。”

孙中山先生在《民三约法》的基础上,推出了《临时约法》,也就是虚位总统加实权内阁总理制度。

《临时约法》硬性规定中华民国权力属于全体国民,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特别设立“责任内阁”。孙中山为安抚袁世凯,将总统位置让给他,并限制袁的权力,所以单独设置《临时约法》。

《临时约法》中有三条规定很重要:

1、总统颁布的命令,需要由总理同意才能生效。

2、总理可以驳回总统要求,袁世凯需要听从内阁,听从总理意愿,不能独断专行。

3、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总理。(当时国民党占据了大多数席位,袁世凯很难操控内阁总理的人选)

《临时约法》存在的重要意义,就是为了阻止袁世凯攫取革命果实。

袁世凯当然不同意,于是就爆发了“护法运动”。(先是宋教仁被刺杀,袁世凯把权力从内阁拿回来,且权力更大。总统可以拟官制、外交宣战、结缔契约无需国会同意。总统可以发布等同于法律效力紧急命令,司法权由总统任命的法官组织法院执行,立法院归于总统所有,国会基本形同虚设,大总统就是皇帝)

所谓“护法运动”,护的就是《临时约法》,并非《民三约法》。

此时,皖系军阀段祺瑞从“护法运动”中捞到不少好处,成为孙中山等人主要拉拢的目标。最终,袁世凯也不得不被迫低头,将权力分给民国总理,自己的这个总统位置则是有些食之无味。

也就是说,整个民国时期,总理都是实际最高职权拥有者,能够驳斥总统颁布的任何条例。总统只是名义上拥有更高的职权,但其实属于一个“空架子”。

1916年,袁世凯去世后,副总统黎元洪按照约法成为总统。但是黎元洪和袁世凯一样,不甘心做一个“傀儡总统”,于是黎元洪和段祺瑞爆发了激烈的权力斗争(府院之争)。

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时任民国大总统的冯国璋为解决南北分裂,统一中国,发生了第二次府院之争。

1917年11月22日,冯国璋引咎辞职(黎元洪被赶下台),次年3月22日复职。1918年10月10日,冯国璋总统任期届满。

“安福系”选举徐世昌为大总统,段祺瑞与冯国璋约定共同“下野”(下野就是不掺和任何国会决断,成为一介平民,段祺瑞随后食言)。

段祺瑞从“护法运动”中摇身一变,成为拥护限制总统权力的大军阀,可他又与黎元洪发了激烈的“府院之争”。

按照段祺瑞的想法,他先是鼓动张勋复辟,借张勋之手赶走黎元洪。自己再以“正义者”的身份从天而降,赶走张勋和溥仪,支持冯国璋取代黎元洪成为总统,继而一步一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但冯国璋也不是善茬,段祺瑞一步一步地将黎元洪赶下台,段祺瑞又与冯国璋爆发了第二次“府院之争”。到头来,段祺瑞只得将没有明显派系的北洋前辈徐世昌推选成为总统。

不然的话,按照当时孙中山的影响力,国民党也要先来分一杯羹。

当时正值袁世凯过世,社会百废待兴,尤其是南北方军阀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孙中山先生原本想继续沿用《临时约法》。

然而,冯国璋、张作霖、段祺瑞等人又是野心勃勃,社会政治制度非常不稳定,如果无法统一好南北势力平衡,那大战即会一触即发。

大家思来想去,冯国璋既然下台,总统之位肯定是要选个有名望的人接替,于是徐世昌就被推上总统之位。

徐世昌与袁世凯交情匪浅,他们都是北洋政府中的元老。况且徐世昌乃进士出身,以文人进入军事领域,他相当于袁世凯的参谋长兼军师。手中一直没有兵权,也没有自己的军事实力,影响不到国会,更决定不了其他军阀的命运,所以大家都十分拥护徐世昌成为民国总统。

徐世昌之所以成为民国总统,主要还是因为段祺瑞背后的推波助澜。前文简单提到段祺瑞与他的“安福系”。

“安福系”实质上指的就是段祺瑞及其背后的皖系军阀势力。直皖战争之前,“安福系”一直是民国内部最具有势力的私人团体。

直到1920年直皖战争,皖系失败,直系上台,曹锟开始进京耀武扬威。当然这都是后话,在这暂且不说。

总的来说,民国时期真正手中有兵权,还有影响力和斗争力的总统,只有冯国璋、曹锟以及后来的海陆军大元帅张作霖。其余各总统,包括代理总统以及代理总理,大多数都是各方妥协,不得已推举上来的“替罪羊”。

诸如黎元洪、徐世昌等人根本不想当这个总统,但因为身处政治权利的中心,才会被他人当枪使。

究其原因,民国初年各地军阀并起,手中有枪、有人,才有话语权。徐世昌不直接掌管军队,没有军事实力。

而段祺瑞是整个皖系军阀的首领,可以直接操纵国会,与孙中山先生对着干。私人武装力量强大,无时无刻不想着接替袁世凯,重新设立君主专政制。

因此,徐世昌的确算得上是个傀儡总统,他本身就是“安福系”国会选举出来的。即便徐世昌有着丰富的政治经验,上台后先是把曹汝霖拉进内阁,又获得梁启超、梁士诒等人的合作支持。

然而在北洋政府中,还是存在“弱肉强食”的基本原则。控制国会,并利用国会选举是段祺瑞实现自己野心的重要步骤,更是获得政权合法性的手段。

当时已经是赤裸裸的“武人干政”,徐世昌纵有千般无奈,但还是要对段祺瑞言听计从。

《觉醒年代》第28集那个桥段,完全符合历史真相,不过时间上可能有所出入。1920年,直系军阀操纵国会,继续让徐世昌当总统。到后来,直系领袖曹锟取代徐世昌成为总统,才让整个社会局势趋于稳定。

说完了这些,相信大家应该清楚,为何徐世昌这个民国大总统,却要对段祺瑞言听计从。

徐世昌资历虽高于段祺瑞,和北洋老大袁世凯平辈相交。可段祺瑞手中有兵,相当于把握住了实权。徐世昌和黎元洪一样,有声望但无兵权。

在这样混乱的局势下,没有实权,无论什么职位都只能被当作“傀儡”。徐世昌和段祺瑞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私底下虽没有什么矛盾,但在权力面前,两人也有争执斗争、

哪怕徐世昌成为“傀儡总统”,段祺瑞操控国会很长时间,但这二人恐怕谁也谈不上是赢家。

段祺瑞的野心不小,自己操纵制造了一个“安福国会”,凭借各种不正当手段,鼓捣出一帮听命于他的人进入国会。然后操纵国会选了徐世昌当总统,自己做国务总理。可碍于《临时约法》,总理的实际权力是要高过于总统。

当时还有个笑话。1919年12月28日,原中华民国代理大总统冯国璋因病去世,报纸只是简单刊登一下消息。徐世昌与国务院总理段祺瑞都没来参加葬礼,因为他们对冯国璋偏见很深。

据传,袁世凯手下有“北洋三杰”,分别为“龙虎狗”。“龙”是王士珍,“虎”是段祺瑞,“狗”则是冯国璋。

用“狗”来比喻冯国璋,这明显是带有特殊的贬义。而冯国璋提出所谓的“和平统一”,却被段祺瑞的“武力统一”占据上风。接着,冯国璋又被“安福俱乐部”彻底赶下台,一生窝窝囊囊。

反倒是徐世昌,懂得审时度势,不轻易发表意见,学习汉宣帝刘询,一切以大将军霍光的意见为主,这才能明哲保身。毕竟形势强于人,徐世昌也不得不低头。

觉醒年代身为大总统的徐世昌为何却要听段祺瑞的

一战时期,段祺瑞为何要派劳工参战?

一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总体战,交战双方把整个国家资源投入了战争。一开始,日本人不希望中国提升国际地位,一直阻挠中国参战。到了1915、1916年,协约国已经损失了大量的军队,尤其是法国和英国,青壮年男子都已经参军,国内极度缺乏劳动力。因此,看上了中国劳工。

当时的北洋政府是段祺瑞主政,以华工代替军队参加欧战的建议,也是段祺瑞政府的秘书长梁士诒提出的。应该说,这个方案还是有眼光的,我们帮欧洲人相互厮杀,干点体力活,战争后自然会有好处,顺便解决了几十万壮劳力的就业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英法等国先后在山东、江苏、直隶三地召募了14万华工,原本计划要召20万人,因战争结束而没有执行下去。华工主要被派往法国,也有一部分去了俄国。

华工负责挖战壕、装卸弹药、修筑公路桥梁等等,这些工作即使是在现代军队里,也大部分是由军队自己完成的,华工实际上更接近于辅助部队,而非仅仅是劳工。

华工吃苦耐劳,工作效率远胜英法等国的工人,以及从殖民地拉来的壮丁,因此受到了参战各国的欢迎。美军登陆法国后,一次性就向法军借了一万各华工,用来装卸物资和修筑工事。

劳务合同上规定华工是不上前线的,但很难做到这一点,许多华工死于德军的炮火和轰炸。加上前线环境恶劣,每天十多个小时的高强度劳动,华工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

即使是在赶往欧洲的路上,也有巨大的风险。1917年2月17日,543名华工因轮船被击沉而丧命,整个一战期间,总共有750名华工死于海上。

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3万多华工死亡,2万人受伤,14万人到达欧洲,回来只有10万。有数千华工在战后留在了欧洲,娶当地女性为妻,慢慢形成了华人社区。还有一部分华工在俄国参加了十月革命,得到了列宁的称赞。

一战结束,华工最大的受益者法国总算还念着旧情,为中国争取了一系列的利益。这里面包括有取消德国、奥匈帝国在中国的特权和9000多万庚子赔款,就是八国联军那次的辛丑条约赔款。英美法等战胜国的特权和庚子赔款当然不会停,这些是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彻底废除的。

另外,德国还要向中国支付8400万银元的战争赔款,以及赔给中国的德国船只之类,中国总共在巴黎和会上取得价值2.5亿元现金的收益。

3万多华工的死亡,换来8400万元的银元,是中国人第一次拿到列强的赔款。但我们也应该看到,8400万银元约折合2400万金马克,相当于一战德国总赔款1320亿金马克的万分之一多。协约国总共有500多万士兵战死,华工死亡数接近战死士兵的百分之一。

中国拿到的赔款,是华工用性命换来的,我们不必对任何人感恩戴德。如果是与腐烂透顶的清政府相比,这样的条款已经是清朝末年到民国以来最好的了。

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人民的反对,把德国在青岛的特权转让给日本,在西方列强眼里,中国还是可以让他们随意处置的殖民地国家。从而引发“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幕,中国由此开始了全新的征途。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