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刘陈邓点将的陈锡联有哪些过人之处四大优势超过韩先楚

时间:2022-10-14 07:42:50阅读:534
百年百将99:陈锡联作者:相忘于江湖同为三大战役各自野战军的3纵司令员,韩先楚、陈锡联谁更强?五大野战军,华北军区3纵司令员是郑维山,西野3纵司令员是开国大将许光达,东野3纵司令员是"旋风司令"韩先楚,华野3…

百年百将99:陈锡联

作者:相忘于江湖

同为三大战役各自野战军的3纵司令员,韩先楚、陈锡联谁更强?

五大野战军,华北军区3纵司令员是郑维山,西野3纵司令员是开国大将许光达,东野3纵司令员是"旋风司令"韩先楚,华野3纵司令员孙继先,而中野3纵司令员是陈锡联。

在三大战役,5个3纵只有西北野战军的许光达没有参加,东野韩先楚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华北军区郑维山参加了平津战役,华野孙继先和中野陈锡联都参加了淮海战役。

陈锡联

电视剧《大决战》中,韩先楚是出场最多的纵队司令员,而淮海战役中10个小时攻占宿县的中野3纵司令员甚至都没露面,但是低调的陈锡联才是5个3纵司令员成就最大的。

平地一声雷的辽沈战役,最高光的莫过于"旋风司令"韩先楚和东野3纵。

韩先楚之前,程世才、曾克林也曾执掌过3纵。当然,3纵在韩先楚麾下才真正威名远扬,奇袭威远堡,血战四平街,锦州攻坚力劈配水池,辽西会战活捉廖耀湘,鏖战天津卫,解放海南岛。这些大战恶战,别的将军有一个都是亮点,而韩先楚亮点太多,在三八线也保持不败。

东野三纵也是山东和冀热辽的老八路,其中7师源自山东3师,8师来自冀热辽21旅,9师源自山东警3旅、冀热辽23旅。后来这3个师改编为40军118、119和120师。

或许是战将韩先楚在军迷中名头实在太响,其他几个三纵或多或少被忽视。比如,淮海战役中的华野孙继先三纵、中野陈锡联三纵,无论底蕴渊源还是战绩,其实也不遑多让。

"旋风司令"韩先楚

参加淮海战役的华野3纵,缘于山东老8师。这个师是和东野六纵17师都是著名的"攻坚老虎",穿墙打洞、爆破巷战、攻坚防御样样在行。首任师长王麓水在滕县攻坚战牺牲,王吉文继任。

1947年2月,华野3纵成立,首任司令员何以祥号称"陈毅袖子里的小老虎",但是素以攻坚著称的3纵在莱芜、孟良崮战役都担任打援。直到沙土集一战,才重振攻坚雄风。

1948年1月,何以祥到河北平山休养。7月,向主席汇报华野3纵攻坚经验。1949年3月,才回到三野八兵团任参谋长,参加了渡江战役,可是济南战役、淮海战役都错过了。

1948年3月,华野3、8纵与中野4、9纵联合打洛阳,孙继先的3纵率先破城而入,让中野4纵很没面子,要知道4纵可没有跃进大别山,可见华野3纵"攻坚老虎"名不虚传。

但是在济南战役华野3纵打得不好,开始是预备队。进攻中不但不如东集团聂凤智9纵出了"济南第一团",甚至周志坚13纵都拿下一个"建安第二团"。这还不算,3纵8师师长王吉文还在战斗中牺牲。济南战役以后,曾经的攻坚王牌只能排在1、4、6、9纵之后了。

在淮海,华野3纵单独在砀山和敌第二兵团捉迷藏,后来给中野打下手。

孙继先、丁秋生的华野3纵,在淮海大小数十战歼敌3万余人,这个数据不算很差,除了陶勇4纵歼敌7.28万人,9纵歼敌5.65万人,1纵歼敌3.88万人,歼敌过3万的并不多。

开国中将孙继先

除了越战越强的东野3纵,高开低走的华野3纵,中野也有一个低调的3纵。

在电视剧《大决战》中,为了攻取宿县截断徐蚌线,中野刘陈邓派出陈锡联的3纵主攻,秦基伟9纵配合,陈赓4纵在涡河一带凭借地形阻击黄维的"钢铁怪兽"12兵团。

淮海战役前,中野除陈赓4纵超3万人,其余各纵只有2万上下。7个纵队加3个独立旅还不到20万人。为了稳操胜券,刘陈邓把大口径火炮尽力配给陈锡联,中野全部家当只有重炮73门。

相比较而言,华野的武器装备还是好很多,有榴弹炮51门、野炮28门、山炮220门、重迫击炮38门,还有21辆坦克。当然,这与东野不可同体而语,东野初战锦州就有600门大口径火炮,加上迫击炮上千门,这也是淮海战役前两个阶段打得艰苦的主要原因。

随着碾庄战役拉开序幕,刘伯承、西柏坡同时想到了攻占宿县。

宿县在津浦铁路线南段徐州和蚌埠之间,一旦拿下宿县,刘峙徐州"剿总"就被关在中原地区,和辽沈战役的锦州一样变成第二个"关门打狗",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死之道,存亡之地"。

11月13日,中野陈锡联3纵在秦基伟9纵一部配合下包围了宿县。

经过一天紧锣密鼓的战前准备,11月15日凌晨,陈锡联一声令下总攻宿县开始了,经过10个小时的鏖战全歼守敌1.2万人,击毙148师副师长钱卓严,活捉中将副司令张绩武。

淮海战役

能够被刘陈邓点将攻占战略要地宿县,陈锡联有哪些过人之处呢?

韩先楚和陈锡联都是"第一将军县"湖北红安人,韩先楚随徐海东25军先期长征到达陕北,但是一直名气不大。年龄小两岁的陈锡联则一直在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步步高升。

如果说韩先楚是在白山黑水一鸣惊人,那么陈锡联则始终发展平稳顺当。除了没有参加抗美援朝战争,陈锡联在各个时期都有出色表现,与个性张扬的韩先楚相比,陈锡联有四大优势。

第一,少年成名"小钢炮"。

张爱玲说过"成名要趁早",陈锡联就属于少年成名,14岁参加徐海东、詹才芳的游击队,15岁参加红军并入党,在副军长兼1师师长徐向前麾下,因战斗勇敢被誉为"小钢炮"。

1935年,20岁的陈锡联已是红10师师长,与许世友、王近山、刘昌毅、周志坚、皮定均等猛将不同,陈锡联不但打仗厉害而且脑子好使,最关键的是一个字"稳"。

抗战时期的陈锡联(左)与王近山(右)

第二,"四大名团"小团长。

抗战伊始,22岁的"小钢炮"陈锡联率领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团长,跟随"军神"刘师长开赴山西抗日前线。随后刘伯承师长到总部开会,陈锡联夜袭阳明堡炸毁日机24架。此战是129师开门红,蒋氏奖励2万大洋,769团也成为抗战初期"四大名团"之一。

抗战期间陈锡联负责保卫八路军总部,在刘伯承亲自调教下进步神速。经过8年磨砺,三十而立的陈锡联已是晋冀鲁豫3纵司令员。"三陈"大战上党,给了阎锡山当头一棒。

第三,忠厚低调顾大局。

抗战时期,刘伯承慧眼独具,先后派孙继先、陈再道、徐向前开赴冀南大平原开辟根据地,而每次出兵出枪的部不是兵强马壮的386旅,都是低调的陈锡联385旅倾力输出。

解放时期,千里跃进大别山,3纵作为左路军开辟了皖西新区,张家店全歼88师师部及62旅5300人取得首胜。淮海战役、攻取宿县、消灭黄维3纵始终不皱眉头。战后,二野成立兵团,陈锡联是全军17个兵团最年轻的司令员,猛将王近山也只是副手。

解放后的陈锡联

第四,处事圆润人缘好。

129师、中野、二野都是出自鄂豫皖第四方面军的骄兵悍将,除了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其他人很难指挥得动。所以像周希汉、王近山等名将,对政工干部就没那么重视。但是陈锡联不一样,不论是上级、同级还是下级,都很和气。

正因为低调、忠厚、圆润,陈锡联是少见的一生顺利的开国上将,主席晚年也对他非常信赖,甚至一度接替叶帅一些重要职务,宋任穷上将称他是"双面狐"。

同为湖北红安老乡,"旋风司令"韩先楚是美军都公认的"最好的一线指挥官",而"小钢炮"陈锡联个性更加沉稳老练、情商更高,所以文武双全,最终的军政成就也更高。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请问在王近山、王必成、韩先楚、许世友、陈锡联五位将领中,谁的表现更出色一些

从土地革命战争算起,许世友官至军长,应为首位,依次是陈锡联、王近山、王必成,他们分任师长、副师长,而韩先楚在后期担任73师师长;抗日战争时期,战绩最好的是陈锡联,奇袭明阳堡,从此声名鹊起,韩先楚在反九路围攻中也表现优异,王近山也成为刘邓手上最厉害的王牌,王必成在新四军中也打出一片天地,相反,许世友在山东表现平淡;解放战争时期,韩先楚、王近山、王必成分别成为四野、中野、华野部队中,敌我公认的王牌,陈锡联、许世友虽担任兵团司令,但无大的表现。

被刘陈邓点将的陈锡联有哪些过人之处四大优势超过韩先楚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是那几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5年首次实行军衔制,55位将领被授予上将军衔。1956年和1958年,又有两位高级将领先后被授予上将军衔。这57位将军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过重大贡献,因此被称为“开国上将”。
他们分别为:
1955年8月27日授予(55人)
萧克(1907.07.14-2008.10.24),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李达(1905.04.19-1993.07.12),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张宗逊(1908.02.07-1998.09.14),时任副总参谋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李克农(1899.09.15-1962.02.09),时任副总长兼外交部副部长。
王震(1908.04.11-1993.03.12),时任副总长兼铁道兵司令、政委。
许世友(1905.02.28-1985.10.22),时任副总长兼南京军区司令。
邓华(1910.04.28-1980.07.03),时任副总长兼沈阳军区司令。
彭绍辉(1906.09.06-1978.04.25),时任副总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张爱萍(1910.01.09-2003.07.05),时任副总长。
杨成武(1914.10.08-2004.02.14),时任副总长兼北京军区司令、防空军司令。
韩先楚(1913.02.-1986.10.03),时任副总长。
李涛(1905.09.04-1970.12.20),时任总参谋部三部部长。
傅秋涛(1907.08.03-1981.08.25),时任总参队列部长。
王平(1907.10.12-1998.02.08),时任总参动员部长。
吕正操(1904.01.04-2009.10.13),时任总参军事交通部长。
傅钟(1900.06.23-1989.07.28),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
肖华(1916.1.21-1985.08.12),时任总政副主任兼总干部部副部长。
甘泗淇(1903.12.21-1964.02.05),时任总政副主任。
宋任穷(1909.07.11-2005.01.08),时任总干部部副部长。
赖传珠(1910.04.03-1965.12.24),时任总干部部副部长。
洪学智(1913.02.02-2006.11.20),时任总后副部长。
周士第(1900.09.09-1979.06.30),时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军外训练部长。
郭天民(1905.08.-1970.05.26),时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军事出版部长。
周纯全(1905.10.08-1985.07.28),时任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
杨至诚(1903.11.30-1967.02.03),时任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
陈再道(1909.01.24-1993.04.06),时任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兼武汉军区司令、湖北军区司令员。
陈奇涵(1897.09.23-1981.06.19),时任军事法院院长。
王宏坤(1909.01.22-1993.08.20),时任海军副司令。
苏振华(1912.06.02-1979.02.07),时任海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刘亚楼(1910.03.12-1965.05.07),时任空军司令。
刘震(1915.03.03-1992.08.20),时任空军副司令。
陈锡联(1915.01-1999.06.10),时任炮兵司令。
韦国清(1913.09.02-1989.06.14),时任驻越南军事顾问团团长公安军副司令。
陈士榘(1909.04.14-1995.07.22),时任工程兵司令。
陈伯钧(1910.11.26-1974.02.06),时任军事学院副院长。
钟期光(1909.01.02-1991.05.22),时任军事学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宋时轮(1907.09.10-1991.09.17),时任总高级步校校长。
朱良才(1900.09.27-1989.02.22),时任北京军区政委。
董其武(1899.11.27-1989.03.03),时任69军军长。
唐亮(1910.06.13-1986.11.20),时任南京军区政委。
叶飞(1914.05.07-1999.04.18),时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兼福建军区司令。
杨得志(1911.01.03-1994.10.25),时任济南军区司令。
王新亭(1908.12.23-1984.12.11),时任济南军区政委代司令员。
黄永胜(1910.11.17-1983.04.26),时任广州军区司令。
李天佑(1914.01.08-1970.09.27),时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兼广西军区司令。
陈明仁(1903.04.07-1974.05.21),时任55军军长。
贺炳炎(1913.02.05-1960.07.01),时任成都军区司令。
阎红彦(1909.10.26-1967.01.08),时任成都军区第一副政委。
谢富治(1909.08.-1972.03.26),时任昆明军区司令兼政委。
陶峙岳(1892.9.18-1988.12.26),时任新疆建设兵团司令。
乌兰夫(1906.12.23-1988.12.08),时任内蒙古军区司令、政委。
周桓(1909.02.22-1993.10.27),时任沈阳军区政委。
杨勇(1912.10.28-1983.01.06),时任志愿军司令。
李志民(1906.07.09-1987.11.16),时任志愿军政委。
赵尔陆(1905.06.04-1967.02.02),时任二机部长。
1956年授予(1人)
王建安(1907.11.08-1980.07.25),时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
1958年授予(1人)
李聚奎(1904.12.31-1995.6.25),时任总后勤部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两次拟议实行军衔制度,一次是抗战初期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一次是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重庆谈判之后。两次拟订的军衔等级都与当时国民党军队的军衔制度相同,但由于受当时环境的制约,两次拟订的军衔制度都未能实行。
1950-196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加强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实行军衔制的问题很快被重新提上议事日程。1950年9月总干部部管理部成立时,就设置了“军衔奖励处”。1952年冬便着手研究军衔制的问题。1952年11月26日,总干部部在向毛泽东主席并军委的报告中,对实行军衔制度准备工作等问题拟制了初步计划。
当时总干部部和苏联专家初步制定的方案是将军衔设为6等20级。
元帅3级:大元帅、国家元帅、兵种元帅;
将官4级:上将、准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3级: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4级:上尉、一级中尉、二级中尉、少尉;
军士4级:准尉、上士、中士、下士;
士兵2级:上等兵、列兵。
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条例(草案)》对上述方案作了修改:
增加大校一级;将上将、准上将改称大将、上将;
将上尉、一级中尉、二级中尉改称大尉、上尉、中尉;
其它不变。
1955年1月23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1955年2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实行军衔制,军衔设置上比1953年条例草案减少了兵种元帅、准尉两级,共设6等19级。
元帅2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大元帅实际未授予)、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将官4级大将、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4级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4级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军士3级:上士、中士、下士;
士兵2级:上等兵、列兵。
但实际授衔时,应毛泽东本人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衔空缺未授;增加授予准尉军衔,这是考虑到当时我军有十几万副排级干部,军委决定暂时增加准尉衔,以解决副排级干部的衔称问题。
1965年5月22日,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取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的决定》,1965年6月1日开始实施。
1980年以后
1980年3月12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提出,要搞军衔制。1984年5月 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度”。1985年6月,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果断地提出割断1965年以前的军衔体制,“实行新的军衔制”。1988年4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草案)》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1988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予以公布施行。士兵军衔制度同时立法。
新公布的军衔制度不设元帅、大将和大尉,而以一级上将为最高军衔。军官军衔设3等11级
将官:一级上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海军、空军军官在军衔前分别冠以“海军”、“空军”。专业技术军官,在军衔前冠以“专业技术”。
士兵军衔按等级分为:
士官:军士长、专业军士;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 上等兵、列兵。
1993年4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修改《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士兵服役条例》的决定起,军士长、专业军士划分为四个级别,称谓由高到低为:
四级军士长、三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一级军士长、
四级专业军士、三级专业军士、二级专业军士、一级专业军士。
1994年5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的决定。修改后的军衔条例设3等10级,
将官:上将、中将、少将;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1995年9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规定,预备役军官军衔设三等八级:
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1998年12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义务兵服役时间为2年,并且不再超期服役。根据兵役法,自1999年后,军士军衔等级和专业军士、军士长的称谓自行取消。士官军衔重新设定为6级,称谓由低到高为,
初级士官:一级士官、二级士官;
中级士官:三级士官、四级士官;
高级士官:五级士官、六级士官。
2009年7月13日,中央军委颁发《深化士官制度改革方案》,全军和武警部队全面施行新的士官制度。士官军衔从原先一级至六级士官的6个衔级调整为7个衔级。分为初级士官、中级士官、高级士官三个等级,称谓由低至高为,
初级士官:下士、中士;
中级士官:上士、四级军士长;
高级士官:三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一级军士长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