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化现实主义献礼教师电影无负今日师道新说
前段时间,参加了电影《无负今日》的线下首映礼。今天,影片全平台上线。看片时就有很多话想说,担心剧透忍到现在。如今,终于能不吐不快。
《无负今日》由赵小溪、赵小鸥执导,梁振华担纲总编剧、艺术总监、总制片人,胡雅婷编剧,王劲松、乔振宇领衔主演,刘芸、高伟光、曹磊特邀主演,马书良、尹昉、孙茜等特别出演,是一部“献礼教师节”的用心之作。
《无负今日》的逻辑是递进的。影片分为《大学》《师说》《青春》三个篇章,分别讲述了鲁迅、黎锦熙,王梓坤、启功,莫言、余华三代师者的故事。
《无负今日》的戏剧是互文的。《师说》是核心锚点,上承“《大学》之道”,下启“《青春》之歌”。三个不同时代的故事,奏响了师道传承的最强音。
《无负今日》的结构是巧妙的。写史要详,作剧重简。要用1小时讲完120年的历史,几无可能。《无负今日》的主创大胆革新,依托重要节点,采用了故事体、纪录片体、报告体叠加的形式。透过破碎的第四堵墙,观众窥见了一番新天地。它浪漫又现实,设计巧妙又浑然天成,堪称“诗化现实主义”。
师道之基,是为希望
“先生,您所说的希望究竟是什么?”
《大学》篇中,当女学生向鲁迅(曹磊 饰)“问道”时,鲁迅先生出乎观众意料地沉默了。
以他的见识与学问,不说侃侃而谈三天三夜,起码也能结合过往经历阐发一通人生道理。但先生并没有。他只是告诉她,既然你手头拿有一本《呐喊》,不妨去读读那篇《故乡》,这篇文章结语的部分,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当时看到这里,我感觉心底最柔软之处被戳中了。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所谓“大学之道”,不正是这份高山景行却又谦逊无比的“大师之道”吗?
课堂上,没有居高临下的教训,只有平等的交流;没有旧私塾的体罚,只有如“苏格拉底助产术”般的引导、启迪与思考。
作为一篇上过语文课本的文章,大众对《故乡》自然是不陌生的。迅哥儿与闰土的故事,不知是多少人的少时回忆。结尾处,鲁迅如此写道: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在那个动荡时代,老师传授的不只是知识,更是给了学生一枚名为希望的火种。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
领路的老师越走越慢,跟随的学生接过师者手中的火炬,化身引路人,继续领着弟子们前行。
但希望从来不是说说而已。一个老师,纵然拼尽一生燃烧自己,能教的学生也太少了。“学医救不了中国人”,靠一己之力也救不了当时中国的芸芸众生。
要走出去,走向大庭广众,走到劳苦大众面前。他们也渴望知识,或许他们听不懂梁任公的岭南腔,但他们听得懂“无负今日”。
于是,鲁迅行动起来了,他从日本回国,写出了一篇又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黎锦熙、钱玄同等人行动起来了,他们为便利民众教育,编纂《国语辞典》,将知识的大门敞开,让思考的火种传递到渴望新知识的人心中。
这枚名为“希望”的种子,不仅被先辈传递给了自己的学生,更如同蒲公英般,飞出了教室,传授给天下千千万万不识字的劳苦大众。
有了知识,就启迪了智慧;有了智慧,就有了思想;有了思想,就不再懵懂无知,也就有了未来。
师道之根,在于传承
如果说,希望是《无负今日》的切题之基;那么,传承就是《无负今日》的铸骨之根。时间轮转一甲子,昔日战乱频仍的中华大地步入了改革开放时代。
故事的主人公,也从鲁迅、黎锦熙等耳熟能详的人物,变成了一个相对陌生的名字:王梓坤。1984年,时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的他,正在给学生们上他们毕业前的最后一堂课。在这堂课上,他向学生讲述了一段往事。
四十多年前,王梓坤还是个没读几年书的稚子。家境贫寒,难以为继。
母亲愧疚地和他说,没钱供他读书了。绝望之际,恩师黄少诚(高伟光 饰)出现,告诉他,只要你想上学,我就供你读书。他发愤图强,终于走出大山。
自从1952年留校任教,王梓坤就将恩师对自己的深情,尽数投射到自己的学生身上。
四十多年来,他与恩师时有通信。遗憾的是,就在今天,黄少诚与世长辞。王梓坤望着台下的学生,说:教师,是用生命点亮另一个生命的人。
彼时,黄老师教会了他这个道理;今日,他也告诉自己的学生。如果有一天,你做了老师,永远不要忘记今天的“最后一课”。薪尽火传,即是传承。
师道精神的传承,还体现在对后辈教师的关怀上。虽然影片时长有限,但编剧还是在王梓坤身上用了颇多笔墨。
最出彩的情节,便是王梓坤与钟敬文、陶大镛、启功、朱智贤、黄济、赵擎寰等大师,商议为教师这一职业确定一个节日。
商议的过程定是繁琐的。正如前文所说,大师往往谦逊,他们认为各行各业皆有辛苦,我等久居室内者,又何必要一个节日来标榜自己的贡献呢?
王梓坤说服了他们:不是为自己而定,也不是为这辈人而定,是要为后世的教师而定。
教师节,不仅是对教师的尊重,更对教育一职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尊师更要重教。王梓坤心中的师道,是为人师表,应有理想,有主张,有责任,有担当。
写到此,我想宕开一笔,提两个数据。
一是全国教师总量:9月6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介绍,目前我国共有专任教师1844.4万人。而1985年教师节初创之时,是931.9万人。增幅几近98%。
二是乡村教师数量: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乡村教师290多万人。2010年是473万人。
客观地说,王梓坤的倡议是成功的。
38年过去,愿意投身教育事业的传火之人,越来越多了。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也不在少数。但也要看到,乡村教师的数量仍在连年减少,乡村留不住教师,依旧是个亟需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师道之旨,传乎时代
第三个单元,是《青春》。到了这一章,影片画风一变,俨然成了部纪录片。余华在教室里给学生讲自己过去的经历,莫言在广场上望着远处的花猫。
两人曾一同就读于北师大作家研究生班,住一个宿舍,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这两年他们在B站上很受欢迎,接受采访的视频动辄百万点击。更有甚者,剪出了他们的鬼畜视频,嗑起了一对“邪门CP”。
这两位作家,或许并不像黎锦熙、王梓坤那般,数十年如一日地为学生授课。但从他们笔下淌出的文字,却不知感动了多少青年。
古人云,一字之师。编织了千万文字的二人,难道不是对师道“润物细无声”的普世价值的最好说明?
9月10日,是第38个全国教师节。《无负今日》选择今天上线,应有三重深意。
其一,这部电影讲的就是一群教师的故事。不论是梁启超、鲁迅、黎锦熙,还是王梓坤、启功,抑或是莫言、余华,他们都曾或仍在承担教师的职责。
其二,这部电影生动展示了一幅名为尊师重教的华美篇章。虽然是一部纪念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的影片,但《无负今日》并未将镜头仅仅聚焦于北师大往日的辉煌上。
其实,它讲的是全天下教师的理想、责任与担当。
其三,在节日当天,告诉全国观众“它是怎么来的”,也不失为一桩美事。
2022年,我们为什么需要一部《无负今日》?
首先,《无负今日》有一个重要的时代背景。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到学校慰问教师或给他们致信,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尊师重教的重要性,他说,“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无负今日》即是在这一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其次,尊师重教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情境下,这些优良传统应当被发扬光大。
从《礼记》记载的“所以尊师也”,到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再到历朝历代对教化功能的强调,皆说明师道本就是我们民族之魂。
再次,梁启超先生“知之行之,无负今日”的喊话,也对青年一代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朝一夕,今日即逝;一时一刻,今日须惜。所谓“无负今日”,即是今日事今日毕,即是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即是向上、向前、向远前进。
【文/马二】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