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 端午,端午当天能做艾灸吗
又到端午节了,吃粽子、采艾草、赛龙舟、做香囊,热闹的事情接踵而来。不管老天爷在做什么,人们还是要按照惯性先过好自己的日子。所谓,“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他行他的令,我过我的日子,也是乐在其中。
说到端午,总离不开艾草。要说在2000多年前,艾在我国先民生活中绝对是一个活跃的角色。比如,在称呼人上,谓年轻美貌的女性为“少艾”(《孟子·万章上》:知好色,则慕少艾);在祈求天年时,称保养、保护为“保艾”(《诗经》:乐只君子,保艾尔后);称民生安定,太平无事为“艾安”(《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至于今,诸夏艾安)。在治病上,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离娄上》);“保命之法,灼艾第一”(《扁鹊心书》)。预防疾病上有“无病自灸”之法。艾与艾灸在百姓生活中的热门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艾草植物----中药艾叶饮片----艾绒----艾条)
今人做艾灸最多的是用艾条,但最初的艾灸都是将艾绒直接放到皮肤上灸,称为“艾炷”。诸位可千万不要被电视剧误导,《大秦赋》中太医用艾条为吕不韦治疗腰疼,其实那个时代艾条还没有被发明出来呢。最早有关艾条的文字记载是在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大约公元652年间)。
(电视剧《大秦赋》中太医正在给吕不韦做艾灸)
说来也挺有意思,最早的艾条里面有药。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大肠腑》中记载:“治嗽熏法 以熟艾薄薄布纸上,纸广四寸。后以硫黄末薄布艾上,务令调均。以荻一枚如纸长,卷之,做十枚。先以火烧,缠下去荻,烟从孔出。口吸烟,咽之取吐,止。明旦复熏之如前。日一二止,自然差。得食白粥,余皆忌之”。这就是把硫黄末掺在艾绒里制成的药艾条。药艾条发展到明代,就成了“雷火神针”“太乙神针”,它们掺入了麝香、木香等十几味中药,在施灸时就像艾炷直接灸一样,把点燃的药艾条直接触按到皮肤上。但是,那样可就太疼了,古人就想到了用数层红布垫在施灸处再点按。
(雷火神针点按施灸图)
没有药的纯艾条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现在还不十分清楚。直到1930年,近代针灸大家承淡安主持的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出品的念盈艾条还是药艾条,说明当时还是药艾条独霸天下。1995年出版的《新编针灸大辞典》中记载“纯艾卷”词条:用纯艾绒制成的艾卷称纯艾卷;1998年《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七册》称纯艾卷为“清艾条”,由此,清艾条的称谓便流行起来。从定义上看,纯艾卷就是清艾条。清者,纯之意也。坊间有人说,清艾条又叫青艾条,是用当年的艾叶制作的艾条,这是不对的。当年的艾叶提取艾绒的比例较低,且含挥发油较多,燃烧起来辛辣之味较重,不仅热力不够深透,还容易灼伤皮肤。所以,制作艾条讲究用熟艾,即存放了几年的陈艾,来提取艾绒。所谓的“青”艾条实际并不应该存在。
近些年,有人为了避免艾条燃烧时产生的大量烟雾,就采用特殊的燃烧手段,将艾条制成炭化艾条,使用时便没有了烟,人称无烟艾条。为了使艾条炭化后仍然能够成型,里面加了很多药物和塑型剂,成分就变得复杂起来。由于没有烟,也有一定的使用市场,尤其在韩国,比较受人欢迎。
(纯艾条----药艾条----无烟艾条)
大家现在清楚了吧,清艾条就是用纯艾绒制作的艾条,药艾条就是将药物掺在艾绒里制作的艾条,无烟艾条就是将艾条炭化后得到的艾条(通常都是用药艾条炭化)。
端午艾灸指南:教你如何排除寒、湿、痰、瘀
大家好,我是九选艾的艾小九。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受到,自从进入农历五月,最明显的感受就是热、湿、食欲不佳、心烦不安、无精打采,有些人还会出现湿疹复发的情况。
古人认为,五月是“毒月”,天地交泰之月,阴阳混沌不分,人体脏腑气血受极大的影响,人身、肚里空荡荡,走路无力,没有精神。 其中有九天伤身损气耗精元的日子,就是古代所谓的九毒日,而 端午之日为九毒日之首。
五月即是午月,五行属火,此时的阳气达到最旺,火旺至极,而此时阳气外散,内里虚弱,所以 不适合再进行消耗性的活动:吃冷饮、流大汗、房事......
再加上端午的时候,雨季渐渐到来,而气温已经有了较大回升, 空气潮湿,流通不畅,湿热之邪较盛。一旦湿热阻滞气血经络,就会出现人体代谢受阻、气血欠畅、浊邪停滞而百病生的窘况。
而这时,自然界的气候容易滋生蛇虫鼠蚁以及各种病菌,进一步加重疾病的传播。因此民间习俗流行在门前插艾条,喝雄黄酒,泡艾草浴以达到端午除邪辟秽和 养生 保健的目的。
2019年九毒日
前3天:2019年6月07日-6月09日「初毒日」
中3天:2019年6月17日-6月19日「中毒日」
后3天:2019年6月27日-6月29日「末毒日」
以上9天是一年中最毒的时候,被称为【九毒日】!
抓住这个排毒日,排寒毒,水毒,湿毒,痰毒,血毒,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排寒毒
前边我们也说过,五月,五行属火,此时的阳气达到最旺,火旺至极。大自然阳气最旺,而如果我们可以利于这么一个大好的“天时”条件,通过艾灸排除体内的寒毒,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我们可以通过艾灸督脉、百会、大椎、命门、至阳、神阙、关元等穴,可以振发一身之阳气,达到排寒的目的。
在这里,小九建议大家 如果有机会可以做1-2次的长蛇灸(督脉灸),再配合穴位艾灸,效果会更好。
长蛇灸
百会穴
大椎穴
命门
至阳穴
神阙穴
关元穴
2
排痰毒湿毒
古人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话,农历五月,夏季开始,暑湿之气日盛,阳气外泄,其实脏腑里边是阴寒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养护阳气,忌寒凉。此时,尤其是我们脾胃之气会明显减弱,运化水湿的功能也会降低,所以我们一定要养护脾胃之气,提高脾胃运化功能。
脾胃功能一旦虚弱,体内水湿之气就会不能正常代谢,长期如此,会生痰湿,我们可以通过艾灸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艾灸脾腧、中脘、曲池、足三里、阴陵泉、丰隆、三阴交来提高脾胃功能,排除痰毒湿毒。
脾腧穴
中脘穴
足三里穴
阴陵泉穴
丰隆穴
三阴交穴
3
排血瘀之毒
气虚则血虚,久则必血瘀。
对于很多血瘀体质的人,我们主要靠增补气血,活血化瘀的艾灸方法进行调理,通过补益阳气,增强气血达到以气化形,排除血瘀之毒。
气滞血瘀: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加肝俞,期门,太冲
肝俞穴
期门穴
太冲穴
气虚血瘀:关元,气海,中脘,膻中等
关元
气海
中脘
膻中
血寒血瘀: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关元,阴陵泉
心俞穴
肝俞
脾俞
肾俞
关元
阴陵泉
血热血瘀:太冲,中都,膈俞等穴位
太冲
中都
膈俞
湿痰阻遏:阴陵泉,中脘,天枢,水分等穴位加减
阴陵泉
中脘
天枢
水分
跌打手术损伤:用大杼,阳陵泉等穴位。
大杼穴
阳陵泉
4
艾叶泡浴:祛寒祛毒
除了艾灸,小九还强烈推荐各位多进行艾叶泡浴。
根据古代医药书籍,艾草苦燥辛散,能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
而艾浴是药浴疗法的一种,药浴疗法的应用,最早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
战国时期,士大夫们已盛行用兰草、艾叶等香料香药煎煮沐浴,以达到芳香爽身保健作用。
端午节可以艾灸,艾灸有什么作用呢?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身体素质的追求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艾灸是现在很多人喜欢的养生方式,做艾灸对身体也是有很多好处的。
艾灸疗法是中医针灸疗法中的一种灸法。 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柱、艾条,熏烤人体穴位,达到保健的目的。 艾灸是一种治疗疾病的自然疗法。 灸法不分寒热、虚实、阴阳、内外。 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保健。 艾灸具有局部刺激、调经、调节免疫、温经散寒、行气通络、延年益寿、防病保健等作用,对人体十分有益。 一方面,养生的原理是利用热量来达到温经、行气活血、祛寒除湿的效果; 另一方面,药理作用是基于艾草本身的药力。 穴位可以更好地吸收,从而更好地发挥气血、阴阳的整体作用。
艾灸是利用艾叶燃烧产生的热量,刺激人体的穴位,刺激经络气的活动,从而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 一种以预防和治疗疾病为目的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艾条性温,温阳行气止痛,艾灸最适用于虚寒痛症。 如宫寒、脾胃虚弱、经常腹泻、痰多咳嗽,以及外伤后遗症、气虚脏器脱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种类繁多 现在的艾灸。 最传统的一种是用艾叶捣碎滚成柱状。 尤其是夏季,由于夏季阳气充盈,借助天上的阳气,有利于祛寒除湿。 尤其是三伏天,坚持做下去,风湿气喘都能迎刃而解。 毕竟很多人用过,而且效果很好。
艾灸能以热生热、放热散寒,对人体原有的机能状态起到双向调节作用。 对风寒暑热湿燥火火等因素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瘀滞,经络不通,可用艾灸调和气血。 活血、疏通经络、平衡功能。
评论
- 评论加载中...